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小时候,我感觉家乡湖南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寒冷得多,湖南山区的冬天就更加寒冷了。

(湖南山区冰冻)

湖南的冬天有两种天气让人冷得特别难受,一是干冷,此种天气是打霜天,天虽晴空万里,但寒风呼呼地刮,脸上手上易皲裂。二是湿冷,这种天气是下雨天,雨下得并不大,一般都是毛毛雨,但是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处到都是湿漉漉的。

湖南山区过冬保暧,不能算是什么传统民俗,而是一些多年来山民积累起来的习惯。

砍冬柴

砍冬柴的意思就是砍柴用来过冬。晚秋时节,稻谷收进了家里,稻草上树(山里人把稻草围着树干堆成草垛),红薯收进了屋,冬水田也翻过来,让水浸泡。大宗的农活基本上就干完了。这个时候的天气正是不冷不热,村寨里的大人小孩就成群结队地上山砍柴。湘西南山区妇女也上山砍柴,有的女人砍柴比男人还利索,力气也不输给男人。这一段时间砍下山的柴火存放在家里,容易干,要保证在即将来临的一个冬天里都有柴烧,有火烤。

(砍冬柴)

窝冬

山区冷得早,打霜天,背阴的山沟里,霜冻一整天都不会收,要是天下小雨,气温低时,易在树上、枯草上、石头上凝结成冰,到处是滑溜溜的。这个时候的农家不好出来做事,尤其是住在半山腰以上的人家,更不能出门了。家里的男人除了到集市上赶集购买一些日用品,女人除了打一些新鲜猪草喂猪外,人们都围在火塘边烤火,整天不出门,即便出门,鞋子上也要捆绑草绳,防止滑倒。家里养的牛这种天气是不敢放出去,一旦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只好在牛栏里喂水和干草料。我们家乡把这种躲在家里不出门度过冬天的习惯称之为窝冬。

(窝冬)

烧野火

山区农村也有一些勤劳之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做事,尤其是当年出集体工。那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还没有推广,农村主要是缺粮食,到了冬天,绝大数的人家都只吃两餐饭,还有一餐饭多少要掺些杂粮。那时,人们在寒冬劳动的主要是开荒以扩大来年的种植面积,修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还有就是挖山造林。人们在劳动的地方,往往要利用野外的柴烧一堆火,等休息的时候,坐在火堆旁烤火。这些劳动的人一般都带了午饭,他们的午饭就是几个红薯,或者几个糍粑,用火堆的火子烤着吃。当时的人把这种火堆称为烧野火,与平时所说的放野火是两回事。

(烧野火)

火桶

要说我小时候对过寒冬印象最深的就是火桶了。天寒地冻的时候,如下大雪,冰冻天,现在的学校一般都会停课,或者是提前放寒假,我们那时读书就没有这个的说法,哪怕天上落刀子,学校里的课照上不误。那时,大人实在不好做事可窝冬,我们小孩上学就没有窝冬一说。于是,上学路上,每个学生的手里都提了一个火桶,装着满满的一钵火子,火子上遮掩了一屋厚厚的火子灰。

我们用的木火桶,有两种,一种叫单火桶,开放型,上面做了一个提手,小巧轻便,不能当凳子坐,用来烤手脚,里面的火子燃得很旺,熄灭得也快,提这种火桶的人,还要预备一些木炭;另一种叫暧火桶,半封闭型,比较笨重,可以当凳子坐,人坐在上面,屁股者暖烘烘的,里面的火子保持得久。上学的小孩喜欢单火桶,大多数人用的是单火桶,除了轻便外,中午间休息时还可能将火钵拿出来烧火,如果火子熄了,找别人要一两个火子放在火钵里,握着火桶把子在空中不停晃动,火子很快就燃起来了。

(单火桶)

(暖火桶)

带着火桶上学,就不用愁午饭,同学们都从家里带了红薯。从第二节课开始,课堂上常飘荡着烤红薯的香味。如果出现了红薯烤烧的味道,讲台上的老师会善意地提醒:“你们看看是哪位同学的红薯烧了,要不中午你只得吃木炭了。”于时,全班的人都低头看自己的火桶,老师微笑着,等同学们看完火桶后才讲课。有时,天实在太冷了,老师讲一会儿课,便找同学借火桶烤一下手和脚,然后又继续讲课。

我们长大了后,冬天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冷了。也许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暧了,也许是生活变好了。如今小孩子穿的衣服比我们那时候要厚实得多,也保暖得多了。现在的冬天寒冷的上学路上再也看不到学生提火桶上学了。但我还是认为,现在的冬天确实比我们小时候的冬天要暖和多了,我记忆中,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应该是2007年的那个冬季,冰雪时间很长,山区的电线与电杆都给压断了,让许多靠电器取暖的家庭措手不及,市场上的炭价也涨了一倍。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我们家乡冬天非常寒冷,都喜欢吃羊肉,特别羊肉手抓,这样冬天补壮,身体健康。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我是陕西关中人,二十岁就离开陕西,成为一名浪迹天涯的外乡客。但多年来秦川乡音未改,喜食口味依旧,心里觉得自己还是一名老陕。

你要是问如今的年轻人陕西关中冬天冷不冷?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算不上冷。可是我小时候的感觉是冷极了,当然是因为那时候都太穷了,所有的保暖条件都太差了。我给大家讲几个我记忆中关中人过冬的习俗,看看有什么特别。

1、隆火

陕西人冬天喜欢隆火。闲来无事,几个人在一起谝闲传,就地隆起一堆火,柴火噼噼啪啪烧的作响,大家一边戳弄着火堆,一边说着家长里短。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教室里也会有火堆,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老师叫张风琴,经常会有小孩受不住冻,尿到裤子里了,她就会把孩子的裤子脱下来,在教室后边慢慢烤干。那个年代,时光流淌的很慢,大家似乎都很安静,只听得见火苗的声音。

2、红薯窖

冬天到了,红薯是重要的粮食,为了防止红薯长黑疤,关中人会把红薯储存到专用的窖里,家家户户都有这种红薯窖。我们关中人的红薯窖要比其他地方的菜窖深很多,应该有四五米深的样子,要是在南方,早都挖出地下水来了。红薯窖的四壁挖着好多窟窿,主要是为了上下踩脚方便,也有人家在这些窟窿里养鸽子。我们家就养过不少鸽子,父亲喜欢吃肉,那个年代,猪肉是比金子还金贵的东西,哪里吃得起,他就会吃鸽子肉解馋。是不是觉得应该比猪肉更好吃呢?

我们关中人红薯窖比这个图片中的要深很多

3、绿豆玉米粥

冬天的食物还有一个主要品类:玉米粥,我们叫玉米榛子,我母亲喜欢放一点绿豆一起煮。放学回家,母亲知道我爱吃稠的,总是在锅沿舀上一勺。我就会端上饭碗,走出家门,到门口有太阳的地方蹲下来,那里一定是早就有许多邻居也在吃饭、闲聊,我就一边吃饭,一边晒太阳,一边听大人们说话。我们陕西有个“八大怪”的说法,其中“吃饭端出大门外”就是一大陕怪呢!

4、换柿子

那时候,大家都没有钱。街道上只有一家“副食品分销店”和一家“供销社”,其他就没人做生意了。买东西主要靠那些走街串户的买卖人送到村口,扯开嗓子一声吆喝:“鸡蛋换黄腊哩!”,姑娘媳妇娃娃们就都出来了。冬天来村子里换柿子的人很多,他们拉上一车鲜红的火晶柿子,我们就用小麦跟他们互换。拉柿子的车子只要一进村,车子两旁就会围满了留着口水的孩子们。我父亲最喜欢往前冲,他总是第一个跟人家谈成交易的人,那时候我就觉得我父亲是最高大的人。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吧,以后有机会再续写下去。这种遥远的习俗很多已经永远不会再有了,只是在我的记忆力仍然那么清晰,那么温暖,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里。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谢谢邀请。过冬有过冬的防寒措施,一些做法也是民俗的延续。古之有拜火之俗,以火取暖,延续生存之道。如今虽无仪式,但点柴围炉烤火,也是大家的取暖方式;现今,改变成以煤代碳(柴);抱火盆,暖手脚;或者以气、电代之取暖;这是人类文明取暖防冻的进步。在饮食上,更是喝羊汤保身暖,喝姜糖汤水却寒气;喝粥保温暖等等。而在穿衣上注重穿棉,穿棉衣(主要是纯棉花缝制的)是主要的防寒衣物;而在床上铺麦杆瓤,越厚越暖和。所以,过冬都是有备过冬的,否则寒邪冷冻是要人命的。现在条件好了,只要穿好衣服避外面的寒就行了,而到了屋内都是暖和的;城里有暖气,农村现在都有保暖的炉具了。因此,过去抱个火盆很好玩,现在换成了暖手宝了;过去大家围个火炉,烧开水满屋热气;现在也就农村用用,也无聊了。一个时代一个样,都有办法过冬。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我从小生长在北方,那里一到冬天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手套帽子全副武装,不敢有丝毫马虎。

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寒冷中度过,到了冬天,树上光秃秃的,配着会“咬人”的寒风,一片萧杀之气。

只有出太阳的时侯,阳光照在屋顶上,那晶莹透亮的雪才会显出一点点生机。

我曾经因耐不住这寒冷,极想逃离,曾无数次幻想可以在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生活,当真的离开多年,梦里魂牵萦绕的竟还是那冰天雪地和儿时熟悉的味道。

冬天,地面结了厚厚的冰,大人会帮小孩子做好爬犁,这可是我们最喜欢的项目,如果再有一个小斜坡,人坐在爬犁上直接从坡上滑下来,那可是当时最刺激的游戏。

尽管寒风刺骨,可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丝毫感觉不出寒冷。

每当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常。

过年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节,小时的年味极其浓郁。母亲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北方的室外是天然的储藏室,东西挂在外面冻的像石头一样。

手巧的人家还会外面用水浇出冰雕的样子作装饰,各式种样的雪人随处可见。

那时最喜欢哈尔滨红肠,妈妈成袋子的买回来储备着过年吃。

冬天还有冻柿子冻梨,想吃的时侯拿进来放在冷水里缓起来,等变软以后,又冰又甜,比新鲜的还要好吃。

在北方几乎没有吃过甘蔗,市场里虽时常看到,但长长的一根冻得硬梆梆的,又没人给削皮,拿回来也不知道该如何下口,所以甘蔗在印象里是不好吃的。

到了南方以后,冬天.正是吃甘蔗的时节,卖水果的小哥会把甘蔗切成小小的块,一口一个,才知道原来甘蔗是如此甘甜美味。

北方的年夜饭必要有饺子,而且这饺子定要在半夜十二点来吃,应了“交子”的寓意。

一到十二点,父亲去外面放鞭炮,母亲便在家里将饺子下锅,一家人热腾腾地吃几个饺子,就可以去睡觉了。

大年初一少不了要看扭身歌,小时侯跟着家人来到街上,长长的秧歌队伍远远走来,表演的人们打扮的花枝招展,时不时地还会逗逗人群里的小孩儿,那孩子便笑着躲进大人的怀里。

那时最佩服踩高跷的人,那长长的高跷像长在脚上一般,走在冰天雪地里竟稳稳的,看的人有些心惊胆战,走的人却喜笑颜开。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过了十五一个年便算接近尾声,这一天是极热闹的。

街上挂起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到了掌灯时分,大人小孩儿纷纷走上街头去赏花灯、猜灯谜,猜中灯谜都会有一些小礼品,人们都希望能讨着好彩头,一年吉祥如意。

如今的年味儿渐渐地淡了,少了许多小时侯的热闹和乐趣,过年休息的几天也只是待在家里,或者走走亲戚。

有些民俗的东西还是不能少,少了就没有了那种感觉。生活需要仪式感,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更多的内容来充实,所以传统还是要传承下去,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也是我们的民族精髓,这些宝贵的财富不该被丢掉,应该受到所有人的重视。(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在你家乡有哪些传统民俗来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值得你回味吗?

我的家乡在陕西关中,虽然是八百里秦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