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这个问题只是把所谓的“有些习俗”说了一半,还有一半为什么没有说呢?让人莫名其妙,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好像南方的父母丈母娘喜欢伸手向儿女、女婿要钱,且而被认为是毫无理由的强抢恶要,用湖南话说是霸蛮地要。

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不仅只是南方的习俗,在全国都有这种习惯。这既是一种礼,也是一种社会尊老的习俗。这种习俗还有一半,就是外婆外公、爷爷奶奶喜欢给外孙、孙子封红包的习俗,这是我国爱小的传统习俗。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些人,平时给父母丈母娘给点钱,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给得心里不痛快,给的心里好像蚂蚁噬魂,好像是剜了心头肉。

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女带大且不去说,这是他们应该的,是他们为人父母的责任,也是他们的义务。我们如果平时仔细观察,在幼儿园门口、在小学门口,那些送小孩上学,接小孩回家的人中,有80%的是做爷爷奶奶,或是做外婆外公的。如果我们到如今的乡村看看,留在家里的人被称之为“九九六一”部队。九九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的老年节,指代老人;六一是儿童节,指代小孩。老人带的是谁家的小孩?当然是自家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上个星期六,我到一个村里采风,就碰到一个五十多的妇女带了四个小孩,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之中。这四个小孩,两个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另两个是自己的外孙外孙女。

问题中说,“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这可不是什么习俗,每月把钱给自己的父母丈母娘,是已做父母的年轻人的责任和义务,带孙子孙女与外孙外孙女不是爷爷奶奶与外婆外公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情况,如果你不给钱,你的心里过得去吗?即便在城市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实际上都做着保姆的工作,是家里不用请的廉价而放心的保姆。他们要给家里买菜,给小孩买早餐、给零用钱,还有要买家里杂七杂八的东西,而繁重的家务就不用说了,难道这些钱也是父母丈母娘应该付出的,年轻人可以不管吗?你们给他们的钱时,是不是还在纠结该不该给?

上面讲的是给年轻父母辛辛苦苦带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下面来说一说没有给年轻父母带小孩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情况。这也算是进入了“给父母丈母娘钱习俗”的正题。

按照中国民间习俗,逢年过节时到岳母娘家中,要给岳母娘家里带点礼物,但不一定得给钱,给不给钱也是看自己的手头是否宽裕。有时是因很久没有到岳母娘家里,也一样带点礼物。至于儿子对家中的父母,如果是一个锅吃饭的,这种礼节就用不着讲了,但如果是分家了,另立了门户的儿子,逢年过节喊老人吃餐饭,是一种孝心,封一个小包更让老人家开心也是孝心。农村老人讲究的是“礼”,也就是平时说的“长短是根棍,多少是个礼。”“礼”到了,也就是心到了,他们不在乎多少。

其实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他们并不白收儿女的钱,一般都是左手进,右手出。为什么呢,逢年过节时,儿女要带着自己小孩上门吧,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是不会让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打空手而回的,他们一般都要给小孩子发红包,讲述一吉利,也是心里的安稳。有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给孙子辈们的红包的钱比收到儿女的红包的钱要多得多。

其实,作为年轻一辈人,不仅仅只给父母丈母娘钱,有时也给直系长辈给钱,多少就看你的心意。如果你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去走亲戚,如舅舅、姨妈等,无论家里多么贫穷,他们总会给你准备了一点钱(过去不兴红包),你如不肯要,他们就过意不过,会说:“你不要嫌少,等你长大了,有出息了,你要给我多一些钱用。”等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父母丈母娘,舅舅、姨妈等亲戚,我们又去看过他们多少次呢?又给了他们多少钱呢?真如民间俗语所说的:“外甥狗,吃了夹着尾巴走。”外甥狗这里是爱称,没有侮辱的意思。

从古代到当代,我们对父母丈母娘孝敬确实没有什么最好的媒介来表示,唯一能表达心意的不是物质就是金钱。如果我们连这些都孝敬不了,我们又能给他们什么呢?有些人干脆说,这是社会一种陋习,那我就要问,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样的好习俗比这些“陋习”更能孝敬父母丈母娘?

作为儿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心尽力地拿点钱来孝敬父母丈母娘,如果还有子女为此事纠结的话,那么,我们对上枉为人子女,对下枉为人父母。

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谢谢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说明一点:题主所说的每年女儿女婿都要给父母丈母娘的钱并不是南方的习俗,而只是一种孝心而已。具体陈述如下:

第一,孝顺双方父母是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我这里所说的孝顺并不单纯指经济上的支持,它还包括对老人的关怀照顾。同时,孝顺也没有东西南北之分,更没有地区界限。我是纯粹的南方人。父亲出生于1914年,母亲出生于1925年,岳父岳母分别出生于1940和1941年。我兄妹10个,我排行老九。从小我就亲身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因此我一直感觉对父母有一种愧疚感;结婚以后,也亲眼目睹了岳父母的善良。说实话,就我父母而言,他们年纪大,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儿女给的生活费维持基本生活,因此我即使生活再困难,也总会想方设法让父母的生活更好些。就岳父母来说,他们虽然也有四个子女,但在经济方面比我们家的要好,因此,我们每年只是买点岳父母喜欢的生活品,有时也会买点衣服之类的。但很多时候都被我们“吃”回来了。

第二,双方父母多数能够体谅儿女。据我了解,中国的家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父母是非常体谅儿女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给子女添麻烦的。有些父母还瞒着自己的子女,孤独地生活着。虽然姑娘嫁出去如同泼出去的水,但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女婿呢?因此,不是生活所迫,父母也不会伸手向女儿女婿要这要那的。但我认为,子女需要体谅自己的父母,既要照顾到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要照顾好岳父岳母,努力平衡好,不要顾此失彼。

第三,经济上的支持不是孝顺的唯一标准。没有任何规定要求子女每年每月必须给自己的父母和岳父母生活费,这完全靠自己把控。双方经济条件好了,就少给点或者用其他方式表示,经济条件不好,就尽量在经济上多支持些。同时,也要常回自己的家看看,常到岳父母家看看,和老人唠唠嗑,吃吃饭,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这些都是孝顺双方父母的最好方式。有些个别家庭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说白了就是没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争取对方的支持与理解。

综上所述,我认为女儿女婿是否每年或者每月都要给父母的钱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要老人生活有保障,给不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够常回家看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不给可以啊!

你既能提出这问题,就可以不给,因为,明眼都看出你是个无德的不孝子。

逢年过节送钱或送礼品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不分区域也不该分丈母娘和公婆。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代一代传下来,"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你难过不是中华儿女子孙吗?做人的本分都不懂。

当然,丈母娘如每月需女儿家资助,说明经济情况不十分好,作为女婿是半个子,肯定不能袖手旁观,定期给钱赡养老人也是女儿、女婿应尽的义务。如你条件所限,在数量上可把握,不可以一毛不给。

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在我国不分南方、北方,都有每年给父母或岳父母一些钱的习惯。这实际上是一种孝道文化的表现,在中国自古便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社会,感恩世界。

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是一件不求回报的事情,其中的艰辛与操劳不言而喻。他(她)们不辞辛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当他(她)们昭华不在,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让他(她)们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也许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为他(她)们安排好衣食住行。我们至少可以让他(她)们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至于他(她)们情感的缺失,我想我们可以尽量抽时间陪伴他(她)们,现在网络发达,多跟他(她)们说说话,聊聊天是不成问题的吧。

父母们把我们养大,我们便在他(她)们年老时给他(她)们钱,给他(她)们物,给他(她)们想要的东西,一直陪他(她)们到老,这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做的。

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我们常熟的风俗是一年三大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逢节必给长辈送礼。现在延伸到朋友之间,工作关系之间也送。送长辈是孝敬。送其他人是联络感情,理顺关系。当然我讲的送礼不是送钱(长辈可送钱)。其他相互送大部分是时令产品,如端午节送棕子,盐鸭蛋。中秋送月饼。春节送农产品。烟酒。(当然送钱也有,另当别论)。

为什么南方有些的习俗,女婿女儿每年都要给父母丈母娘钱,或者每个月都要给钱,不给不行吗?

谁规定的,你说的都是没保障的老人吧?我看我周围的都是老的贴小的,老人都有社保、医保,大多都是帮带孙辈,还贴儿女生活费,不啃老的孩子很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