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对李陵兵败投降变节一事有不同看法。

这里要介绍一下李陵事件。汉武帝继位后,想对汉匈由来久的矛盾有一个了结。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加强了国内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其中就擢拔了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优秀将领。在经过几次战争后,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精兵直捣匈奴王庭,与之决战,并大获全胜。据史籍记载,此次决战汉军俘获匈奴宰相、小王、将军等83人重要人物。匈奴被迫西迁。不久,恢复元气的匈奴又开始南下与汉朝一争高下。

现在有很多的人总是认为汉武帝喜欢穷兵黩武,其实历史并非如此。当时汉武帝好几次派使者去与匈奴共商和平,但匈奴人并不买账,你越去讲和平,人家就认为你越害怕他们,有一次,匈奴人还扣押了大汉使臣路充国。汉武帝大怒,下令讨代匈奴。匈奴单于看到汉武帝玩真家伙了,因其当时刚继任,还把握不了王朝的局势,于是匈奴释放了路充国,低声下气地向大汉求和,并保证再也不与大汉争雄。

既然匈奴低了头,大汉朝也没有什么与匈奴过不去的,崇尚儒家文化的汉武帝便派出使节苏武和常惠,带着礼物代表汉武帝去问候匈奴单于。结果匈奴人的变脸比翻书还快,他们又一次认为汉朝惧怕他们的强大势力,扣留了几位使节,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去放羊。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被匈奴玩了,于是决定派兵攻击匈奴。不过这一次汉武帝藏了一点私心,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三万人马出征。这李广利是何许人也?原来是汉武帝的宠姬李夫人、宠臣李延年的哥哥。武帝是想趁此大好机会让李广利去立战功,以便有理由提拔他。

却说李广利帐下有一位将军叫李陵,他可是当年大名鼎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司马迁评价李广之语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陵不是庸才,是一位将门虎孙,大有其祖父的遗风。此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曾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侦察。他还宽以待人,谦和有礼,胸怀大志。

像李陵这样的人怎么甘于在靠裙带关系的李广利部下作一个后勤主管呢?于是,他上书汉武帝,要求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分兵,自己要带兵直捣匈奴腹地。汉武帝当然没有批准,他找了一个理由是国家的骑兵太少了,不宜分兵。李陵求战心切,也很自信,表示没有骑兵不要紧,给他五千步兵就行了。汉武帝就批准了李陵的请求,

要说李陵的牛皮还不是吹的,作战还真有两把刷子。他开拔后行军三十天,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直捣匈奴王庭。李陵曾遭遇匈奴一支六倍于己的部队,他不慌不忙地排兵布阵,将敌军击溃,使其逃遁。李陵孤军深入的雷霆般攻击,让匈奴单于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紧急调兵八万人马合击李陵的部队。面对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陵沉着应战,朝着汉朝的边境地区且战且退,最后进入了一个山谷,以待援军的到来,可援军迟迟不到。李陵继续后撤,面对匈奴军队的穷追不舍,李陵部队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匈奴军队一边追击,一边犹豫,恐怕李陵的这支部队是一个诱饵。正在此时,李陵部队里出了一个叛徒,将汉军的情况告诉了匈奴。此时李陵的部队只剩下一千六百余人,箭矢也快用完了,人马十分疲惫,最关键的是根本不是什么汉军的诱饵,也无援军。知道底细后,匈奴军队发起了强攻,李陵的部队边战边突围,最后不幸进入一个大峡谷,匈奴士兵把峡谷出口堵死,然后从上面向峡谷里投掷滚木礌石,部队死亡惨重,已无力再战。李陵本要自杀成仁,在部下的劝说下,最后还是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匈奴传到长安,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此事。这事本来不干司马迁的事,当时他只是一个区区的太史令,俸禄只有六百石,也就相当于现在做会议记录的文秘人员,皇帝和大臣说什么,他就如实记录就是了。皇帝与大臣们议事他根本插不上嘴,就是讲出来的话也未必有份量。朝廷大臣在李陵带兵进入不毛之地横扫匈奴的时候,纷纷举杯庆贺,极力夸奖,如今打了败战,丧师辱国,一个个又开始痛斥他为千古罪人,是大汉的最大败类。

也许当时汉武帝气糊涂了,也许是一种随意询问。当时他就征询一个没有表态权的史吏司马迁来。司马迁出身历史家族,他的家族从上古唐虞到周朝,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秉笔直书、仗义执言是这个家族的遗传。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一位“国士”,他的全部心思和行为是报效国家。与其他将军相比,他的功劳足以写进史册。司马还大胆地推测,李陵这次是迫于形式“诈降”,总有一天会报答大汉朝。他希望汉武帝不要责难李陵,并制止和惩罚那些落井下石的奸佞小人对李陵的污蔑和陷害。

司马迁在皇帝好不容易给他发言机会的时,因书读多了,有呆气,笔杆子拿久了有傻气,不会察言观色,脑子转不过弯来。结果让汉武帝正好找到了出气筒,找到了箭靶的中心,于是他拍案而起,命左右把司马迁投入大牢,定为“诬上”择日处斩。“诬上”可是诬陷皇上,这可是弥天大罪。

司马迁为什么当时没有被处斩呢?按大汉律例,死囚犯不一定得死,有三种选择:一是花重金买命。二是执行宫刑。三是执行死刑。司马迁思来想去,为了完成他父亲司马谈修史的遗愿,最后选择了残酷的,也是被天下人耻笑的“宫刑”。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完成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

由于司马迁秉笔直书写史,当然其中因痛恨汉武帝,在《史记》之中写汉武帝的篇章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贬低他,这是不必讳言的。因此,司马迁把《史记》书稿写出来以后,唯恐汉武帝搜去烧毁,将书稿东躲西藏。司马迁死后,由其女婿杨恽传播出来。这也应看作是汉武帝与司马迁一种矛盾的延续。

历史评价应该要公正,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帝王,司马迁是一位很有良心史官,在历史上均有他们各自的地位。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太史公自己在《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中有阐述:“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於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没表达明白,贤明的君主也没有洞察我的心意,认为我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目的是为李陵开脱,于是把我下到大理寺监狱问罪。我的赤胆忠心,终于再没有表白的机会了。所以被定了“诬上”的罪名,终于在法吏的判决中被认准。

这里说的好清楚,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1.武帝认为太史公一是在“沮贰师”,即汉武帝认为太史公在公然诋毁自己的宠臣、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而李夫人以倾国倾城闻名,尽管早卒,但生前受武帝的宠溺,多年后武帝还对她念念不忘。这个李广利当时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是手握军权的将军,如此罪名,够喝一壶了。

2.为李陵游说,即为李陵变节开脱罪责,甚至说好话。简言之,李陵事件 导致了太史公的身被腐刑。这也是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发生矛盾的导火索。

3.“诬上”,诚实正直的司马迁在万马齐喑的情况下,能力排众议,根据实际情况,极力为李陵的投降辩解,这里的水好深。不知深谙历史知识的太史公是不知情,还是知情后要匡扶正义。李陵征讨匈奴失败的的责任在谁呢?显然应归咎于汉武帝。

因为,汉武帝分派给李陵的兵力太少,且骑兵当时已经全部派出,分派给李陵又都是步兵。当李陵遭遇匈奴主力,陷于重重包围时,又无得力的将领去救援。尽管如此,李陵仍然率军坚决抵抗,给敌人以极大的杀伤力,最后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选择投降。朝臣几乎都知道这个内幕,而敢于直言的唯有司马迁。

之所以上纲上线到“诬上”的程度,显然汉武帝以为司马迁再深究下去,所有的黑锅都要自己来背了。因而,“诬上”罪名出来,已经罪无可赦了,这🈶杀一儆百人意思。身遭腐刑后,司马迁受了奇耻大辱,本想一死了之。虑及《史记》没有完成,司马迁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苍天🈶眼,委屈求全的太史公终于 为我们留下了“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的宏伟巨著。

司马迁的遭遇,是汉武帝的刚愎自用、乾纲独断的结果。而身为史官的太史公没有明哲保身,泯然于众人的曲意逢迎或恭谨保位不是他的作派,他敢于犯颜直谏。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也是维护朝廷的利益,减少人们对朝廷调兵不当的指责。而盛怒之下的武帝,没有体察司马迁的苦心,甚至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下狱治罪,处以重刑了。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司马迁与汉武帝刘彻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这一点从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之后还能有机会完成《史记》也能看得出,汉武帝并没有任何“痛打落水狗”之意。更何况,司马迁所受的这个宫刑本身就已经是汉武帝“法外开恩”。原本司马迁被判的是死刑,之所以被处以宫刑,是“以腐刑赎身死”,等于已经是“罪降一等”了……那么,司马迁与汉武帝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呢?

为陵游说

这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最“众所周知”的罪名。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卒遭遇匈奴数万大军围攻,结果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屋漏偏逢连夜雨,李陵又遇上了“猪一般的队友”公孙敖。汉武帝派公孙敖去接应李陵,结果这位仁兄一无所获、空手去空手回。也不知从哪听说一个姓李的将军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核实都没核实一下便回来如此这般地跟汉武帝说了一遍。公孙敖一无所获的责任是撇清了,可怜李陵却因为“投降匈奴”被汉武帝夷灭了三族!不久之后,听闻全族被灭的李陵愤而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单于封为了右校王。

司马迁为李陵说情就发生在公孙敖回来之后。彼时汉武帝听闻李陵投降并帮助匈奴人训练军队,怒不可遏、大发雷霆!一心认定李陵卖主求荣,哪里还听得进其他声音?可是,司马迁却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硬是在这个时候跑去为李陵说情。说什么李陵如何孝顺、对下属同僚如何如何好、什么一直怀有报国之心云云。总之意思就是,李陵人品好,不会反叛的!他之所以投降,只是权宜之计、是诈降……

换您是汉武帝您怎么想?“都在帮人家训练军队了,你跟我说他是诈降?!你和他祖父李广关系好我知道,但也不能这么颠倒黑白吧?拿我当二百五呢?”要知道,在彼时的汉武帝看来,李陵就是真的投降匈奴了,而且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司马迁这些话一出,汉武帝首先认定的是他为了帮熟人说情完全是在颠倒黑白……这还能有好?

更何况,无论李陵是不是真的诈降,毕竟在彼时的汉武帝的信息圈里,李陵是真的投降匈奴了。作为皇帝,对于一位临阵倒戈、投降敌国并帮助敌国训练军队的人不闻不问、不予严肃处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无异于是在纵容前线将领投敌,不是吗?一旦汉武帝赦免李陵,后患无穷!这个时候司马迁跑来说情,抛开其他的一切,首先“为了报私恩,不顾全大局”这个罪名他就无论如何也洗不脱!

欲沮贰师

这是汉武帝给司马迁的两大罪名之一,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司马迁的另一项罪名。贰师何意?时任贰师将军李广利是也。这是汉王朝除了卫青、霍去病之外比较著名的外戚将领之一,他的妹妹就是那位让汉武帝“魂牵梦绕”的李夫人。

何为沮?古汉语中沮字有沮陷之意,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诋毁、诬陷之意。那么,汉武帝怎么会给司马迁安上这么一个罪名呢?司马迁和李广利又是什么关系?司马迁与李广利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无非同僚而已。他之所以落下一个“欲沮贰师”的罪名,说到底也是为了李陵。

李陵之所以会以五千步卒陷入匈奴重围,有一个大前提。最初,汉武帝只是打算让李陵作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后勤运输大队长”、负责李广利大军的粮秣辎重转运。可急于建功立业的李陵不干了,向汉武帝提出了率领五千步卒偷袭匈奴的设想。汉武帝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居然同意了!就这样,李陵带着五千步卒上路了,结果遇上埋伏,被匈奴数万大军伏击,全军覆没,李陵最后也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其实,这里面和李广利并没有什么关系,李广利这人虽然不厚道,但这次真的是“躺枪”……

司马迁在为李陵说情时,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意,总之话里有话,企图将李陵的兵败牵扯到李广利身上、为李陵开脱,结果犯了汉武帝的大忌!且不说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的大舅哥之一。彼时卫、霍谢世,李广利虽然天赋不及卫、霍,勉强还算得上是“才堪大用”的武将。汉武帝正打算像当年调教卫青那样调教李广利呢,结果司马迁来这么一手,汉武帝会怎么想,可想而知!

“你为了报私恩,不顾全大局可以理解;为了为李陵开脱,颠倒黑白勉强也能够理解……可你为了帮一个投降敌国的“叛逆”,居然想将国家的“可用之才”贰师将军牵扯进来!你到底想干什么?”这恐怕才是汉武帝被彻底激怒、要杀了司马迁的原因所在!在彼时的汉武帝看来,司马迁不仅是一个只从私人角度考虑问题、不懂得顾全大局的糊涂蛋,而且还是一个颠倒是非黑白、甚至居心叵测诬陷功臣的小人!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汉武帝之所以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的确是司马迁本身存在问题。他根本就不应该选择那样一个当口去为李陵说情,更加不应该为了帮李陵开脱而扯上贰师将军李广利。最终,司马迁也只能是自食其果。或许事后汉武帝也觉得处理过重了,又或许汉武帝觉得司马迁其才可用,这才“法外开恩”、允许他“以腐刑赎身死”,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这并不代表司马迁的行为是正确的!站在司马迁的角度,他有这样的行为或许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事实也证明,司马迁的看法还是对的,彼时李陵的确没有投降匈奴。但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在全国都认为李陵投敌叛国的前提下,无论任何一位皇帝,恐怕也很难听得进、容得下司马迁的那些言论,不是吗?单纯从政治角度而言,他被阉得并不冤……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主要是司马迁为李陵战将说情得罪汉武帝,才得以受酷刑肉身痛苦失去正常人规格。正是这非正常待遇,促使了司马迁非凡之作《史记》诞生,也让汉武帝真正认识了司马迁举世罕见的才华,后来既怜惜又痛恨复杂的心理伴随了汉武大帝一生。。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沮贰师”,即诋毁汉武帝的宠臣李广利。二是“诬上”,司马迁极力为李棱的失败投降辩解,那么失败的责任在谁呢?显然是归咎于汉武帝。因为汉武帝给李陵的兵力太少,且又都是步兵。当李棱陷于困境时,又无得力的将领去接应,从而导致孤军无援,兵败而降。三是“为李棱游说”,即为李陵投降变节开脱罪责,甚至说好话。简言之,“诬上”是司马迁遭受腐刑的主要原因,“沮贰师”是借口,“为李陵游说”是导火线。

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的矛盾有哪些?

一方面是汉武帝将李陵兵败的事情迁怒于谏言者,另外一方面他自认为司马迁指桑骂槐,讽刺了宠妃的兄弟贰师将军李广利,伤了皇帝的自尊和体面。李广利全军覆没卵事没有,李陵功大于过却要灭族,汉武帝的私心太重。

另外一点更重要,史记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写汉武帝的部分在发生李陵事件之前已经写成,汉武帝曾经看过,以为是夸耀他们刘家的功勋,殊不知均为司马迁据实所写,其中汉武帝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求鬼神喜怒不定好杀生,汉高祖刘邦地痞流氓小肚鸡肠不守信用枉杀功臣,吕后口蜜腹剑心狠手辣淫乱后宫,等内容汉武帝无法容忍,想借机给司马迁个教训。

总之,汉武帝一定程度上有暴君的一面。

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