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我身边正好有一个反例。
小侄子在满1岁之后,我父母就把孩子带到了自己的家,和弟弟的家在两个不同的区,开车也就1个多小时,两口子是两天回去一次,晚上陪孩子睡一晚上。
弟媳的做法就和题主正好相反,不管孩子玩得多么的高兴,不管孩子有没有注意到妈妈要出门,弟媳都会专门去和小侄子打个招呼,说声妈妈要走了,妈妈上班了。
刚开始孩子只要听到妈妈要上班就哭,嘴巴里会喊着“不要、不要”。我妈妈也十分不理解,老人觉得孩子玩得好好地,完全可以悄悄的走,非要把孩子弄哭。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几个月后就十分明显了。
几个月后每次弟媳出门上班的时候,小侄子都会主动的和妈妈挥手说拜拜,孩子不哭不闹,他还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一到回来的时间都会自动占到阳台上等着妈妈的车。
我们总以为悄悄的离开孩子,避免让孩子大哭,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只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好的道别模式。
起初,当小侄子看到妈妈上班离开,他也会大哭,但是父母每次都很准是,隔上两天肯定会回来。对孩子来说,刚开始的分离是因为未知,但是当她发现每次妈妈都能够准时的出现在自己面前,说好的时间都能做到的时候,这种分离带来的未知,就变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孩子知道,离开就意味着很快就能再次见到。
所以小侄子很快适应了这种模式,那是代表着孩子内心重构的亲子关系已经变得更加的稳定。
相反,如果我们每次都为避免孩子哭闹,就选择悄悄的离开,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或许会更严重。
当孩子还沉浸在妈妈回到身边的愉悦中时,他一回头妈妈却不见了。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最信任和依赖的人突然不辞而变,我们会怎样?
伤心、愤怒,甚至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忽视且不重要的。安全感是一个十分大的话题,我们不要盲目的去给孩子下定义,但是经常被父母不辞而别,这样的孩子难免心理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在孩子心里,父母的不辞而别会带来这样的心理暗示,这段关系是不稳定的,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会离开,正是因为在内心感受到的这份不稳定,让孩子下次面对分离的时候,会更加恐惧分离,因为没有心理预期。
所以我们会发现,习惯和孩子挥手说再见,孩子可能只需要哭很短的一段时间,总是悄悄离开,只要被孩子看见,孩子都会哭泣。
而这样长大的孩子,对感情势必是敏感的。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1.出门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大招;
2.平时多去和孩子描述自己离开的原因,妈妈要工作,妈妈要上班;
3.和孩子约定好回来看孩子的时间;不管时间长短,有了约定,孩子内心就有了预期,父母一定要做到说到、做到。
4.分开时间过长,也要加强和孩子的联系,比如每天的视频或者电话,养成习惯,给孩子形成一种妈妈就在身边的感觉;
离家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科学不焦虑的分离方法。
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多苦多累自己带,否则你会发现隔代的教育有时候
真的会让你崩溃,也不是说所有的都会有问题,个人感觉最起码一大半都是有问题的,你觉得自己打工是挣钱了,等你儿子长大万一三观不正,你挣得这仨瓜俩枣还不够他一天败的
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妹妹家的二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就被她婆婆从河北带回黑龙江了。
她婆婆并不是有多么喜欢这个孙子,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儿子太辛苦了,把孙子带走儿媳妇就可以岀去打工,她儿子就可以轻松一点了。
她把孙子带回老家,要么就是整天放在院子里,自己该干活就干活。要不就是带他去捡废品,什么小纸壳片,矿泉水瓶子之类的。买点吃的东西就告诉孩子快点吃,要不就是快藏起来别让别人看到。
有一次她要给大白菜打农药:兌了一喷雾器的敌敌畏药水,孩子也不知道,就把两只手放进水里玩上了水,结果就中毒了,被送进了县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比红细胞高了很多倍,把医生都吓坏了,說是弄不好就是白血病。
刚开始她还想瞒着我妹妹。一听医生这样说吓坏了,连夜坐火车给送回来了,好在经过治疗病情全愈了。可孩子却满下了很多的毛病,刚开始回来的时候走路就像小猫一样的轻,生怕打扰别人,见到废品就往家捡,给他买了零食要藏起来吃。
现在孩子都十六岁了,还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看见家里有点好吃的,就会拿到自己的房间里蔵起来,他也不吃,一直到过期了才拿出来扔掉。对他奶奶也不亲,就怕奶奶把他带走。
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跟你一样的问题,现在很多父母在外面打拼不易,把孩子留在老家,让老人帮忙带娃!
父母害怕孩子伤心,或者不知道如何能解决孩子拼命哭闹的问题。所以走的时候不让孩子知道,其实这样做反而让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
因为孩子心理每次都担心父母提前走。内心总是有紧张焦虑的,当每次回来知道父母又走之后是无奈、总是不确定,看似没有很大情绪,实则情绪隐藏起来了。
孩子拼命哭闹其实是非常正常的状态,因为想要跟父母在一起,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份需求,其实父母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要看到孩子的这份伤心难过的情绪!
其实孩子3岁以内最好是父母带,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父母的位置,3岁以内是孩子安全感培养的重要时期。
如果实在没办法,可以增加陪伴的质量,比如:每天打视频电话,在视频里,做一些好玩的游戏,比如带个小动物头套,跟孩子互动!
再比如定期给家里寄一些玩具,让奶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给宝贝买了宝贝喜欢的玩具,爸爸妈妈特别爱宝贝。
周末回去看孩子的时候,尽量多些时间陪孩子做游戏,玩追跑打闹的游戏,增加父母和孩子身体接触的机会!比如拥抱,亲吻、按摩都可以!修复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能够环节孩子的拼命哭闹呢?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的陪伴之后,跟孩子说,我知道宝贝非常想爸爸妈妈,看到爸爸妈妈走你很伤心,难过、很委屈!
是的,爸爸妈妈爱你!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回来,继续陪你玩!允许孩子有情绪,有哭闹!(其实有时候是父母受不了跟孩子的分离!内心有一份愧疚)
也可以跟孩子做一些秘密约定,比如下次回来探险!等等!增加孩子在老家的内心力量!
作为家长的责任是无从逃避的,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在工作上肯定会有所收获!同时在孩子的教育上肯定会有所缺失。这样作为父母也必须接受未来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多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前储备吧!加油!
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我家孩子在1岁多断奶后就由奶奶带,一直到3岁上幼儿园才接回来。在奶奶带的那段时间,我由于上班忙,不能每周都去看孩子,有时候一个月才去婆婆家看一次孩子,以至于我每次去看孩子,孩子都不怎么和我亲近,而且到了晚上孩子知道我不会住在婆婆家,还催我说“妈妈,你怎么还不走呀,你赶快回家吧。”显然孩子是把奶奶家当成她的家。听完孩子这么说真的太揪心太伤感了。后来我接回来送幼儿园,孩子哭闹的要找奶奶,我一度怀疑自己还是不是她的妈妈?根本就没办法接到身边。是该怪自己忙疏忽了孩子?还是怪奶奶的教育有问题?之后的日子只能尽可能花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后来上学的日子几乎都是我全程陪同,现在才有和我特别深的感情。所以说提问者还是尽量接回来自己带比较好。
宝宝2岁半,在老家给奶奶带,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走的时候都不让他知道,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
孩子太可怜了!其实我发现很多人条件并不是很差,有房有车,但是就是不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还说为了生活逼不得已。说实话,其实就是不想负责任,自己图个轻松。虽然不乏一些强势老人插手安排,但想想孩子是自己的,自己都做不了主,不知道生娃干嘛。母子(母女)分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做得到的都不是一般人,反正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我做不到,我女儿生下来到现在两岁多,自己没离开过她,赚钱,生活对我来说都没有比她在身边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