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28天的宝宝,说到新生儿身上的“异常”现象还是挺多的,尤其是新手父母,提前了解这些“异常”现象,让自己做到心里有数。

新生儿常见的“异常”现象

黄疸越来越严重

新生儿出生一周会孩子的脸会越来越黄,和刚出生相比,这属于正常现象,新生儿黄疸会在出生两周后逐渐减少,入股孩子过了半个月之后黄疸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重了,就要去医院,确定孩子是否是由生理性黄疸转为病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妈妈们只要坚持让新生儿多吃多排泄,就可以帮助孩子尽快的排出体内多余的胆红素。

新生儿蜕皮

新生儿会在出生1-2周后开始出现蜕皮,这是因为孩子从羊水中出来,环境变得更加干燥、寒冷,加上新生儿的表皮和真皮连接不紧密,就会出现蜕皮的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情况。

新生儿蜕皮父母要做到:

  • 不要用手去撕孩子的皮,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
  • 做好皮肤滋润,避免孩子因为蜕皮皮肤上出现小口子,导致的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蜕皮出现在宝宝出生后,一旦孩子出生的时候身体就有鱼鳞片或者蜕皮的迹象,就要小心是病理性的。

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是天生的,一旦外界的声音过大或者突然出现噪音,孩子会高举胳膊,双手向上,很多老人会说孩子被吓到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新生儿面对外部环境表现出来的自然反应。

虽然惊跳反射不是被吓到,但是很多新生儿会因为惊跳反射而吓醒,所以在月子里,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最好给宝宝包襁褓。固定双手,避免双手乱动。

奶泡

很多妈妈会发现新生儿的嘴唇上会长出一个大大的泡泡,这个被称为奶泡,是因为孩子在吮吸母乳的过程中因为用力而磨出来的泡,家长不用刻意的去弄破或者过多的关注,这些奶泡会随着孩子的吮吸自己消失。

抓握反射

新生儿的抓握反射,指婴儿出生后双手会自己握成拳,一旦把手指或者其他东西放进宝宝的手掌中,孩子会紧紧的握住,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十分有力,事实上这是孩子的生理反射。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强行掰开宝宝的手指,一旦强行掰开,容易导致宝宝的小手受伤,让宝宝自然握拳,这种抓握反射会在出月子后逐渐消失。

婴儿的青蛙腿

新生儿因为在子宫里蜷缩了十个月,所以孩子出生后双腿是弯曲的,就像青蛙腿一样,以前很多人觉得孩子的腿不够直,怕孩子长成罗圈腿,就会强行裹蜡烛包,对于新生儿来说,蜡烛包是十分危险的。

强行拉直新生儿的双腿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新生儿的大腿是嵌入大腿根部的,强行的拉直容易导致大腿脱臼,而孩子不会说话,很容易造成潜在的危害。

奶痂

很多宝宝出生的时候干干净净,过一段时间如果长时间没有洗头就会在头上结出一层厚厚的黄色的痂,俗称奶痂。

奶痂是因为新生儿刚出生皮肤上会有一层油脂,如果婴儿长时间不洗头,灰尘和这层油脂就容易出现结痂,对于婴儿不疼不痒,只是不美观。

父母最好不要用手去扣,正确的做法是:

用橄榄油涂抹在奶痂上,等待奶痂湿润后用棉签一点一点去擦拭,可以多去重复几次,千万不要过于用力。

婴儿鼻塞

新生儿很容易出现鼻塞的现象,尤其是出生在冬天的宝宝,这种情况并不代表着孩子生病了,因为新生儿鼻道狭长,冬天空气干燥,很容易在鼻孔里形成鼻屎,一旦出现鼻屎宝宝的鼻孔容易被堵塞,就会出现喘气、呼吸不畅、鼻塞等情况。

可以看看宝宝的鼻孔是否有鼻屎,用棉签蘸水,放进鼻孔里进行湿润,帮害孩子慢慢挪出,也可以用葱尖在宝宝鼻子转一转,通过打喷嚏来清理鼻屎。

频繁的吃奶

月子里的宝宝在出生一周左右会迎来第一个猛长期,本来孩子是吃了睡睡了吃,迎来猛长期的时候,婴儿的睡眠会变短,清醒的特别频繁,甚至一小时一醒,很多新手妈妈会以为孩子没有吃饱,其实并非如此。

只要观察宝宝的排泄量,就能看出孩子是否没有吃饱。

攒肚子

婴儿攒肚子多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个月,不过有些宝宝长得快,月子里也会出现攒肚子。

孩子攒肚子会出现几天不排便,但是没有痛苦,大便呈金黄色,不干结。一旦孩子出现了几天不排便,别担心,先观察,别把便秘和攒肚子傻傻分不清。

打嗝或者吐奶

婴儿打嗝和吐奶都属于正常情况,不过有些宝宝吐奶的会比较厉害,吐奶十分频繁,有时候会呈喷射状,只要宝宝吐奶后表现正常,吐的奶也没有异味,代表一切正常。每个宝宝都不同,有的婴儿出了月子就不吐了,有的宝宝可能需要吐到半岁。

如何缓解宝宝吐奶:

  • 把孩子的上半身垫高;
  • 少食多餐,一次不要吃得过多;
  • 坚持拍嗝、竖抱;
怎样让新生儿更好带

新生儿阶段是妈妈们摸索着找窍门的阶段,怎么样才能让新生儿更好带,其实在月子里妈妈就要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宝宝。

坚持吃-玩-睡原则

在《实用程序育儿法》中,作者特雷西·霍格说要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培养起孩子吃-玩-睡的程序,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有效的建立起规律的作息,为孩子好带打好基础。

不要养成奶睡的习惯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建议妈妈们做起来喂奶,因为躺着喂母乳,更容易让宝宝边吃边睡,也更容易出现奶睡的情况。

新生儿阶段是宝宝最好带的阶段,作为父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可以在以后的养育道路上生下不少力,所以新生儿阶段妈妈们需要多用点心思,逐渐帮助孩子培养起来规律的作息。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有一些特殊而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些现象不需要治疗,即使治疗也没有特效药。主要包括以下这几点:

新生儿O型腿、肋骨外翻

新生儿0~1.5岁之间都是O型腿,因为宝宝的腿部发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给宝宝绑腿,这种陋习要不得的。另外,新生儿肋骨外翻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宝宝的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加上喂奶和搂抱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所导致的,只需要正常补充维生素d就可以了。

新生儿肠胀气、肠绞痛

新生儿腹部隆起或肚子鼓鼓的,这叫青蛙腹。这是因为宝宝腹壁肌发育不完善,却要装下和成年人一样多的内脏器官,所以这是生理性的腹胀。

新生儿肠胀气,一般表现为宝宝肚子咕噜咕噜和响屁多,并伴有宝宝脸部发红,身体扭来扭去,打挺、较劲,哭闹等表现。

肠胀气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肠绞痛。肠绞痛的发作更有规律性:每周发作三天,每天不少于三小时,一般都在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新生儿肠绞痛也被称为新生儿夜啼,或者叫黄昏哭。

新生儿肠胀气,肠绞痛,都与宝宝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也与宝宝喝奶或哭闹时吸入过多的空气有关。新生儿肠胀气和肠绞痛,只能缓解无法治疗。常见的缓解方法,包括给宝宝腹部按摩,适时的拍嗝,飞机抱,打襁褓等。

新生儿攒肚子:

新生儿攒肚子,是宝宝胃肠功能发育逐渐走向完善的一个标志。新生儿攒肚子,短则三五天不拉大便,长则十天半个月,只要宝宝饮食正常,不需要特别护理。

新生儿攒肚子和便秘的最大区别在于:便秘,一般大便干燥,多呈颗粒状,排便时痛苦或哭闹,并且宝宝有拒奶的表现。而宝宝攒肚子则没有这些症状。

新生儿打喷嚏:

新生儿鼻腔黏膜分泌较少,同时鼻毛也没长出来。遇到冷空气或者灰尘或者刺激性的气味儿宝宝就会打喷嚏。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宝宝感冒了。

新生儿降体重、拉胎便

新生儿出生后大约3~4天,会有一个快速降体重的过程。这是因为新生儿体内细胞含水量大,再加上胎便排出,所以宝宝一般会降低体重7%~10%左右,但是通常在出生第7~10天宝宝体重就恢复了,然后每天以10~30克的增长速度快速增加体重。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宝宝肝脏发育不完善有关,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3天发作,4~6天达到高峰值,然后慢慢自动消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只要给宝宝多喂奶,多喝水,多晒太阳就OK了,不需要到医院治疗。

新生儿惊跳反射

新生儿惊跳反射,是指宝宝在睡眠状态下或者正在玩耍时被突然的声音、震动、光线变化刺激到,然后宝宝四肢张开,双手作互抱姿势,这就是新生儿惊跳反射。这是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也不需要治疗。

以上,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大致就这些,也欢迎有经验的妈妈补充!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会有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看上去像是异常现象,会让新手爸妈不知所措,其实,这是正常的。

惊跳反射

刚出生的宝宝睡得很香很香,突然就会惊醒,手脚乱舞,身体向后挺。

记得生大宝时,我们病房里有三个产妇,两个剖宫产,一个顺产,顺产的产妇家属说因为我们是剖宫产,所以孩子才会这样。

我仔细观察,发现顺产的那个宝宝也会有这样现象,后来听医生讲这叫惊跳发射,刚出生的宝宝都这样,等宝宝到3、4个月,惊跳反射就会逐渐消失了。

吐奶

说到吐奶很多新手妈妈都会很紧张,因为在大家的观念里,只要有病吃了东西才会吐,但宝宝不是这样的。

宝宝的胃很浅,所以吐奶很正常,即便拍了嗝,也会吐,只要不是大量喷射出来,一般不会有问题的。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各系统发育没有成熟,所以跟长大的孩子是不太一样的。

新生儿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第一个是,生理性黄疸,孩子出生3到4天后可能会出现黄疸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孩子体内衰老的红细胞,没有及时排出来,所以体内胆红素偏高,一般过了六七天,血内的胆红素通过尿屎排出来之后,黄疸,就会慢慢的退,如果是生理性的黄疸的话,不需要治疗,但是如果医生判定是病理性的黄疸,应该依照医嘱进行治疗。

第二个是,新生儿的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射。

比如说我们把手放在孩子的手里,他会用力的去抓,这个是孩子的抓握反射

当我们把孩子抱起来的话,他可能脚会蹬像走路一样,这是踏步反射

或者说我们把东西伸到孩子的嘴巴,他会用舌头顶出来,这个是伸舌反射

孩子有时候晚上睡着睡着会像受惊一样,然后双手抱住自己,这是孩子有的拥抱反射

这些反射都要到孩子四五个月才会慢慢消失

第三个就是新上的一些特殊的情况,因为妈妈在生产的时候,体内的激素会影响到新生儿,所以新生儿会有一些青春期的表现,比如说乳房发育,比如说假月经,但是这些一般都是持续一小段时间就会慢慢的消失,家长无需过于去担心和自己去处理

菁妈,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四栖生物,家有菁妞,各平台原创作者,希望给焦虑的妈妈们一点支持和帮助。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妈妈们都很紧张宝宝,对于宝宝的一切表现都非常关注,哪天便便颜色不对、脸上长东西了、体重变轻了等等都会很害怕。实际上,有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一个月内常见,出了月子基本就消失了,我们可不要大惊小怪。

生理性体重下降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刚出生时6斤多,结果第二天洗澡后一称,反而轻了好几两,顿时有些担心。也喂奶了、也睡足了,怎么会越长越轻呢?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

新生儿出生后要排出胎粪,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子宫内的温度有差距,新生儿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会通过体表、胃肠等排出一些水分。刚出生后胃容量很小、吸吮能力也很有限,不能摄入足够多的奶量,所以会造成体重暂时偏低的情况。

一般一周以后,随着胃容量的增大、吸吮能力的增强,能够摄入足够的奶量,也逐渐适应了外界环境,体重就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了。

生理性蜕皮

我们还会发现新生儿身上会蜕皮,脸上、肚皮上、手上都有,以为这是宝宝生病了,其实也不是。这是因为在子宫内的时候是由羊水包裹的,外面的环境比子宫内的环境干燥。宝宝也开始长大,把最初的这层表皮撑破了,所以就会出现蜕皮的现象。

脸上长小白点

有的新生儿脸上会有小白点,在眼皮、额头、鼻子上那里都可能出现,这些小白点叫做粟粒疹,它们是有阻塞的皮脂腺引起的,皮脂腺是滋润皮肤的腺体,千万不要给宝宝挤压,自己会自然消失的。

身上有黑色绒毛

有的新生儿在额头、肩膀处、耳朵上会有黑色的小绒毛,看着像没进化好似的,老人们说用奶水给洗一下,结果脸上长了奶茄,也没啥效果。其实不用干预,等到几周后会自然消退。

拉黑便便

新生儿一开始拉的便便是黑色的,那是胎便,胎便很粘稠、颜色很黑。只要喂养得当,在2-4天后会变成黄色的正常便便。

红色分泌物

有的小女孩出生一周左右会排出红色的分泌物,这是因为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断而形成的假月经,一般一周后会消失。

身上青记

新生儿后背上、屁屁上会有青色的胎记,看上去一块一块的,这是蒙古斑,是新生儿皮肤下的小血管丛引起的,一般一年后会自行消失。

还有一些诸如生理性黄疸、惊跳反射等现象,也都是新生儿期独有的,不需要特别治疗,只要关注即可。

你还知道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一起来交流吧!

新晋二胎宝妈,曾经叱咤职场的Career Hero,青云计划获奖者,获多平台原创邀约。家有凝宝被派遣赴美文化交流。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新生儿有哪些“正常的异常”,这些特殊的生理现象需不需要治疗?

宝宝的出生,给新手爸妈们带来了很多的喜悦。但由于初次为人父母,经验不足,当宝宝出现异常现象的时候,总会有点惊慌失措。其实新生儿有很多特殊生理现象,看似异常,其实完全是正常的,根本不需要治疗。

1、体重减轻

出生后的前五天,新生儿的体重会减轻10%~15%。这是由于新生儿吮吸能力不高,又因呼吸、排尿、排便等行为,减少了体内的水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但只是暂时性的,等到新生儿吸奶能力提高,妈妈乳汁大量分泌时,体重并以每天30克~40克的速度增加。

2、生理性黄疸

几乎每个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后开始出现,但会在10~14天之后自行消失,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分担忧。

但是如果黄疸持续不退,并且颜色越来越浓,就要及时就医。

(图片来自网络)

3、马牙

出生不久宝宝口腔,中的上鄂和牙龈部位会出现多少不一的黄白色小颗粒,俗称“马牙”。不需要任何处理,一般出生后数周或者数月自行消失。千万不要随意擦拭,防止感染。

4、赤尿

新生儿时期会有砖红色小便,不用担心,是宝宝在排出体内的尿酸盐成分。

5、皮肤角质

宝宝出生2~3天,皮肤上会有白色角质出现,待宝宝长胖一点就会慢慢消失,不要因为角质看起来不干净而故意扒下,会刺激皮肤,应让它自然脱落。

6、四肢屈曲

新生儿出生后,四肢都是呈屈曲蜷缩的状态,即双手弯曲着举着耳边,呈“W”状,双腿弯曲着呈“M”形,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四肢会逐渐生长。千万不要刻意去捆绑,或者拉直宝宝的四肢,这样反而会影响宝宝骨骼发育。

(图片来自网络)

7、假月经

由于受妈妈体内雌激素影响,少数女宝宝在出生后5~7天内,会从阴道内流出少量血液,类似月经,一般3~4天自然消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处理。

8、新生儿粟粒疹

宝宝在出生后不久,头部躯干出现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最多见于儿童和脸颊,有时候黄白色的皮疹还会看到小水泡,这是皮脂腺堆积形成的,时多时少,反复出现,不需要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

9、惊跳反射

新生儿在睡觉或者受惊的情况下,出现四肢颤抖的情况。这不是宝宝抽筋,而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反射,叫惊跳反射,随着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就会慢慢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