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父母们要知道什么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这之前,孩子的意识中,他是和母亲是一个共体。
在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很多孩子开始独立行走。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入两岁之后,孩子们开始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表现呢?第一,孩子喜欢说我的。很多妈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孩子进入两岁之后,最喜欢说的就是我的。不管是自己的玩具,或者是自己想要的玩具,还是别人的玩具,只要孩子想要或者已经拿到自己的手里,最常说的话就是我的。
第二个表现就是孩子喜欢说不。任何事情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第三个表现就是对秩序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自己的玩具,每天必须按相同的顺序和位置去摆放。或者每天上学的路必须走同一条。
当孩子有以上表现的时候,证明孩子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确实是很难带。动不动的发脾气,苦恼在大人的眼里,孩子是不讲道理的。
在《我的两岁孩子》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表现,喜欢和大人对着干,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其实都是孩子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在认知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父母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个过程。不要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
怎样来引导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宝宝?第一点,从心理上接纳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经阶段。父母要放松心态,不要和孩子面对面的去硬碰。
第二点,尊重孩子。这里说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孩子的行为。我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每次自己要按电梯,自己要开门,如果别人帮忙按了都会大哭大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再重新把这个事情做一遍。
所以如果孩子强烈要求这样的事情再去做一遍的时候,父母最好去带孩子重新走一遍过程,不要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觉得这样的事情毫无意义。
第三点,如果孩子哭闹的特别厉害,可以利用转移注意力或者是直接抱离现场来处理。两岁孩子的注意力时间很短,有时候换一个环境,她们的哭声就会立马可以停止。
第四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规则。与其说建立规则,其实就是帮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玩具玩完要收起来。有时候孩子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去照做。但是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了解规则,并且帮助孩子可以一起去完成。
比如玩具玩完了,要说起来很多孩子可能不愿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去引导孩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收起来。长久的坚持,就是为了告诉孩子玩具在玩儿完之后是要收起来的。
2岁很快会过去,2岁之后我们又会迎来一个乖巧的宝宝,父母们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宝宝的自我意识,从1岁~1岁半前后开始萌牙;宝宝2岁~2岁半时,宝宝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进入高敏感期。
说到这里,我也和很多家长一样也曾烦恼过,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都比较难带。但是这没办法,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就是这样子,我们家长得顺应宝宝的发育规律才行,并且要有对策地对宝宝加以引导。
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有什么先后顺序?主要表现有哪些呢?1、宝宝打人、扔东西,表示拒绝:
宝宝自我意识刚开始萌牙的时候,主要表现为“打”和“扔”的动作。比如说:妈妈将宝宝平时非常喜欢的食物放在宝宝面前,宝宝会用手将食物打掉;或者宝宝将平时喜欢的玩具扔掉,这就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萌牙阶段。
2、简单地说“不”,为反对而反对:
简单来讲,宝宝从简单粗暴地“打掉”动作过度到语言表达,主要表现为宝宝爱说“不”字!比如说:“我”不想吃饭,“我”不要洗澡,“我”不想回家等等。并且“自我”不愿意遵守约定或者规则,比如说妈妈和宝宝说好了9点钟要上床睡觉,“我”不行,还要再玩一会儿。
3、物权界线明确,以“我”为中心:
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物权界线”,这个阶段的宝宝,能明确区别“你”,“我”,“他”的概念,并且对“自我”的名字或者小名非常清楚。比如说:这个东西是“我的”,不是“你的”;这个礼物或者好吃的,是爸爸买给“我”的,“我”不愿意分享;“我”可以玩小朋友的玩具,但是小朋友不可以玩“我”的等。
宝宝“自我意识敏感”的主要原因,以及家长应有的处理方法:一、宝宝的大脑发育优先于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发育,导致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牙。
■家长的处理方法:不急于对宝宝纠错,给宝宝充分的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
智能生命体的发展规律,是“由上到下”式的发展模式。比如说胚胎期,细胞分裂增殖后最先开始发育的是胎儿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然后再是胎儿的躯干部分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再接下来是胎儿的四肢。
同样的道理,宝宝出生之后大脑发育仍然处于优先地位。那么这样必然就会出现宝宝大动作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与宝宝智力发育的“不配套”或者不同步。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宝宝大脑思路很清楚,但是动作不协调或者用语言又表达不完整,宝宝就会发脾气或者故意捣蛋。
我打个比方,大家就能明白。比如说:宝宝刚开始学习拿勺子吃饭的时候,宝宝的大脑非常清楚要先把食物装到勺子,然后再送到嘴里。但是宝宝大动作发展与大脑发展不同步,所以会出现要么食物装不好,或者食物送到嘴里的过程会洒掉或者糊到满脸都是。
所以这时候宝宝就会怎么样呢?孩子就会很生气对吧?比如说宝宝开始用勺子在菜碗里面乱搅,可能搅得满桌子都是;或者宝宝干脆放弃勺子,直接用手去抓食物。
如果此时家长制止宝宝的行为,宝宝就更生气了,这样就萌牙出宝宝的“自我”意识。“凭什么你们吃,我就不能吃”。这里的“吃”在宝宝的意识里是第一位的,至于用手吃还是用勺子吃,不好意思,本宝宝可没想那么多。
所以对于刚学习自主吃饭的宝宝,家长一是尽可能将食物做到方便宝宝使用餐具,二是不要过分强调宝宝吃饭的规则和细节。允许宝宝犯错,不急于纠正宝宝的错误,等到宝宝大动作发展进步了,这些问题就能迎刅而解。否则宝宝开始耍赖哭闹,或者直接把桌上的食物打掉,那么结局就更难收拾,对吧?
二、由“母子共生”到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孩子智力发育和聪明的表现,也是宝宝开始建立“自我”和“独立”意识的开始。
■家长的处理方法:父母应尊重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接纳宝宝不愉快情绪。
所谓“母子共生”,是从十月怀胎开始的。宝宝出生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认为“我”与妈妈是一体的,这就是“母子共生”。所以宝宝2岁前后会出现较强的“母子分离焦虑”,并逐渐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
宝宝自我意识觉醒,对自己名字或小名有了清楚地认识,并对“你”,“我”,“他”有了边界感的认识。开始从“母子共生”关系走向“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宝宝逐渐走向独立的开始。但是由于这种关系转折比较快,所以宝宝就容易表现出对“自我”的偏执,开始变得“为了反对而反对”,开始有点儿“自私”。
但是,宝宝这种“为了反对而反对”或者“自私”的行为,我们家长应该冷静对待。比如说有的妈妈面对宝宝不愿分享的时候会表现出很伤心或者很激动很愤慨的情绪:“你个白眼狼,妈妈白心疼你了!以后妈妈不对你好了”等等。
其实呢,这是孩子正常的发育规律,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哈!比如说:当宝宝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的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制宝宝去分享。甚至有的家长不管宝宝愿不愿意,主动将宝宝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还训斥自己孩子不听话,这都是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强制要求宝宝分享,会导致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延长,并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父母是最爱自己的。父母强制宝宝分享的行为,让宝宝开始怀疑自己还没有别的小朋友重要,这会导致宝宝不安全感,不自信,并有可能让孩子开始变得胆小或懦弱。
所以,家长在面对宝宝“母子分离焦虑”,凡事喜欢反对说“不”,以及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们这些家长应该尊重宝宝的发育规律,并充分包容和接纳宝宝不愉快的情绪,要允许宝宝不愿意分享,并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家长更不要训斥宝宝不听话或者不愿意分享的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尊重现实。“没有自我”,就不能“归属于他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充分满足自我,孩子才能学会分享。这就像“你自己都吃不饱,拿什么接济他人”,这是一样的道理。
三、宝宝0~3岁之内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宝宝的思维方式与“自我意识”觉醒以及宝宝“自我的成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家长的处理方法:语言交流故缘要紧,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试图与宝宝长篇大论地讲大道理,宝宝真的听不懂。家长的行动,比你讲一百句话更加管用。
大脑智力的发展,是由爬行脑到哺乳脑,然后再到新脑(高级认知)的发展过程。直白一点,也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所以宝宝0~2岁,是爬行、翻滚、抓握、坐立、站立,行走等肌肉动作,刺激宝宝建立基础神经发育的关键时间。
到了宝宝2岁之后,才是宝宝全面调动感觉器官认识外部世界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不满足于总是呆在家里面,吵着闹着总要出去玩。宝宝在外面认识更多的事物,并接触更多的小伙伴,这个接触的过程中触发了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
比如说在与小朋友玩耍的过程区分玩具的归属权,你的,我的,他的。一开始宝宝还没有学会妥协,宝宝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宝宝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但是别人不可以玩“我的”,并开始出现争抢玩具或者打架和哭闹的行为。这就是宝宝直观行动思维和“自我意识觉醒”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当宝宝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时候,家长不用大篇大论地给宝宝讲“你要学会分享,或者你应该让着小妹妹”这些大道理。本宝宝根本就听不明白好不好?家长要尽量将要表达的内容简单化,语句和指令越短,宝宝越能明白。
打个比方:当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对宝宝先给予,也就是先让宝宝满足。比如说宝宝有3颗糖,让宝宝分享出来1颗这样很困难对吧?当妈妈再给宝宝1颗糖,现在宝宝有4颗糖,宝宝就愿意分享出来一颗给爸爸。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但能训练宝宝的数感提高宝宝对数字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宝宝与人分享的意愿。
再比如说:当宝宝动画片没有看完,不愿意洗澡也不愿意上床睡觉的时候,很多宝妈会说“再给你看20分钟,然后必须睡觉”,或者干脆强制性地把电视关掉。这是我们家长经常遇到的场景对吧?那么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呢?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遵守规则,看似是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孩子要清楚认识时间的概念才行。
对孩子来讲“20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宝宝并没有概念。再说一集动画片是多长时间,家长你知道吗?动画片看到一半,是什么后果家长体会过吗?结果是你让宝宝上床了,宝宝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孩子的大脑还停留在电视画面里面,宝宝只不过暂时性地屈服于家长的强意志,反而不利于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教育宝宝的方式,宝宝独立意识、自信和安全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反而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宝宝看电视之前,家长先用手指指向钟表的时针或者分针方向,这样的指令既直观又非常有效。不但能让宝宝提前学习到钟表和时间的概念,还能让宝宝慢慢地学会自律(当然,这个自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宝宝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宝宝看到比宝宝听到更直观。所以当宝宝还要看电视不要睡觉时,往往家长会斥责宝宝不遵守约定,或者反反复复地给宝宝讲大道理。“宝宝要听话,宝宝要遵守时间观念,宝宝按时睡觉,不睡觉然后会怎么样”等等balabala一大堆,可是真的没有多大效果。
好了,关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今天就讲到这里哈。下次我们再聊,我是头条号“爸爸不讲理”,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任何疑问,可在下方评论区给我提问或留言,抽空我再给大家回复。谢谢阅读,祝你带娃愉快!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2岁后自我意识和自主愿望显著增强
宝宝2岁后,大人会感到他开始有脾气了,不如意、不顺心就会发脾气,甚至耍赖和乱扔东西。这都是很普遍的行为表现,他们往往不是故意的,只是在成长!此时,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对周围环境感到好奇的阶段,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对环境产生有意义的影响。简单来说,他们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出现“反抗”,知道说“不”。
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不同步
两岁宝宝的身体发育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一般来说,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说宝宝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例如,在玩积木的时候,宝宝可能非常清楚想要搭一个什么东西,但他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拼搭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又或者他知道手里拿的拼图应该放在哪里,可他就是不能很好地将拼图放进去。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让宝宝非常不开心,恰恰这个时候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又很弱,很容易就大闹一场。
爸爸妈妈该如何去应对呢?
1、让他闹一会儿,不要急着去理他
当宝宝无理取闹、大哭大闹时,任何的安慰、讲道理,甚至批评都是苍白无力的,那么,索性就让他去闹吧,尽力制造一个美好的画面——你在闹,我在笑。孩子不会一直闹,等到他安静下来,再去给他一个拥抱,然后慢慢沟通,看他到底需要什么帮助。
2、帮助他用语言表达自己
等到宝宝平静的时候,问他刚才是不是因为某件事没有满足?问他“是不是生气、难过”。父母得到确认后,可以和宝宝这样说:“下次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我很生气’,你不说光哭爸爸妈妈是不会理你的。”当宝宝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父母也就可以用语言和他们进行沟通。
3、让宝宝做“选择题”会容易的多
当宝宝无理取闹时,父母切勿这样回应:“你到底想干嘛?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宝宝说了,你又满足不了他,那就不要这样说,可以直接把你能接受的结果告诉他,让他从其中选一个,比如“你要红色小汽车还是蓝色小汽车?你今天只能买一个。”“先抱再自己走,还是先自己走然后再妈妈抱?”
心理学家认为,当宝宝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们会最大限度内化自己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赋予更多的责任,这样行动力也更强。此外,让宝宝做选择题不但可以先稳住情绪激动的宝宝,还能缓和下当时的混乱状况,又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宝宝还会得意地以为是自己的主意。
4、无关乎原则的事情,就让宝宝自己去作主
这样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一个孩子精神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2岁孩子的探索欲很强烈,父母可以给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样不会破坏宝宝的好奇心。终究有一天,他们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所以独立是一项必要的技能。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比方说认生、喜欢咬东西之类这代表孩子比较敏感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梁体超对他的孩子们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将面对各种成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环境。他宝贵的敏感期应在2-5岁之间。
我们的家长在喜悦之余可能从未真正想过这个婴儿的内心精神世界是多么的挣扎!
当2岁孩子不停的哭泣时,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泪水,其实是孩子在敏感期表现出来的内心挣扎。孩子这时需要充分的安慰、父母的拥抱和关爱的语句,需要一个稳定、让孩子感到心安的环境。
梁体超在写给次女梁思庄的信中温情地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成人少一点指责,要完全克制我们的坏情绪,敏感期的孩子是根本来不及消化大人强压给他们的精神压力。这会导致孩子像饿过了头或者吃得太撑时那样放声大哭,感到消化不良。而这种来自父母的指责对孩子来说是在经历一场灭顶之灾,他们敏感的灵性被由此压抑了!
孩子在敏感期,成人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能力。孩子细腻、纯真、敏锐的情感天赋会在大自然的野外环境里得到释放,会在各种集体自由活动中,得到社交能力的发展。每当孩子告诉我们哪件事情让他们觉得不愉快时,我们要对孩子说:“没关系,不要紧,继续活动吧!” 我们绝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家长要注意在敏感期内,要帮助孩子在情感上与家长产生共鸣。这样做不但能鼓舞孩子面对困难的情绪勇气,同时还能引导孩子自己排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
孩子在敏感期中,家长要有三不做:
不做一:尽一切可能不干扰和随意阻断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不做二:不对孩子的情绪做太多议论。不说打击、指责和伤害孩子的话。
不做三:不偷懒,每日主动陪伴孩子到户外的环境里观察周围的事物,自由地体验生活。
在敏感期中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自尊感。通常情况下,由于成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期随意轻率的指责、抱怨、叫骂等一切坏脾气,使儿童在敏感期内受到伤害和压抑,导致孩子开始认为自己是平庸的心里构建,在面对各种困境、问题、学习和交往时习惯性的选择放弃,避免指责。这是我们成人要认真思考学习的。这对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是有害的。
1928年梁体超在《致梁思顺》里,给女儿写的信是这样写的: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公为父之大爱,我们要多多体会其深意。
3岁以前的孩子似乎还是在无意识的生长,但他们的敏感期一直存在。3岁之后的孩子被赋予了神秘的能力,开启了属于人类的生命意识,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周围环境开始形成记忆,一个趋于完整的有存在意识的生命体再次被升华了。
儿童进入3岁,大脑潜意识的开关被准时激活,不以任何外界因素为诱导和干涉,造物主赋予儿童极强的吸收和学习能力,是孩子探寻生命世界的发启之时,是孩子认识自然,发现一生兴趣的重要时机,家长要积极观察把握,并细心呵护长期培养。
梁启超曾在《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说,他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谢谢!
孩子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家长应该怎么做?
粉丝朋友的疑问
前段时间有位粉丝朋友和开心爸爸说了这一件事儿。
他准备送两岁半的孩子去幼儿园,结果刚送过去,孩子就弄得自己差点下不来台。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粉丝朋友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老师看到孩子比较可爱,想要过来抱一抱,结果孩子直接就伸手在老师的头上打了一下。让这位粉丝朋友觉得实在是太恼火,差点当场就发作了。
这位粉丝朋友还说,最近孩子表现比较不好,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时候还是无理取闹,自己的东西别人一下都不让碰......
仿佛这些事情都是一夜之间就表现了出来,这位粉丝朋友苦恼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好好地孩子直接变成了一个熊孩子呢?
事实上,这只是孩子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们在2岁半到3岁左右的时候,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会对“你的”“我的”这类词非常敏感,而且对于自己的东西看管的比较严。还经常说“不”,在很多事情上总喜欢和爸爸妈妈对着干......这其实就是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
所谓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主要是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开始有意识的区分“你的”与“我的”。这里说的区分指的不仅仅是物品,在对于一些事情上也是这样。比如“爸爸让我这样去做”,“我想那样去做”。并且他们会变得很固执,执着的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当然,自我意识敏感期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经常说不。其实他们虽然嘴上面说的是不,心里面还是很接受爸爸妈妈意见的。这里的不,实际上只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起自我的概念,让爸爸妈妈知道,我自己是存在的,甚至有的时候是需要听一下我的意见的。
实际上,自我意识敏感期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是孩子未来人格的雏形。他们意志的坚韧程度以及内心的强大程度,都与这个时期息息相关的。
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保护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呢适当的让孩子自己做主
对于经常说不的孩子,其实爸爸妈妈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做主。做得好了,下一次再做的时候就更加有信心了;做的不好,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对于自己做主的事情,他们会变得超乎寻常的慎重,超乎寻常的专注。这对于日后的注意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如果在这个期间,孩子表现出了过激的行为,或者比较危险的行为时,爸爸妈妈还是应该引导一下的。
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非常在意,对于物品所属权的问题也很是关心。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不应该为了所谓的面子,强制孩子去分享,或者强行把孩子的玩具送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来区分,哪些东西是我们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自己的东西我们享有绝对的所有权,可以送给别人,可以自己玩,可以藏起来,只要自己愿意怎么做都行。但是别人的东西就不行了,想玩的话,只能是向对方询问,得到了肯定后才可以玩的。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这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更应该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在合适的时候轻轻的推他们一把,这就足够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