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孝庄,也就是民间传说的大玉儿,她年轻貌美,颇有才学,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一支花,皇太极不喜欢她,有多方面的原因。
大玉儿叫布木布泰,是科尔沁部落酋长的女儿,她13岁那年,还是一个小萝莉,就被姑姑和哥哥送往了后金,嫁给了身材肥胖,体质并不太好的大汗皇太极。
此时的皇太极是一个油腻大叔,他在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出生,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的大玉儿相差了21岁。两个人有感情基础吗?
大玉儿嫁给皇太极,根还在她的姑姑身上,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大福晋,叫额尔多尼琪琪格,是皇太后的第三任妻子,她和皇太极夫妻感情很好,但由于其他的原因,一直没有孩子。
为了固宠,也为了科尔沁部落的政治地位,就吹枕头风,将大玉儿与他的姐姐海兰珠先后嫁给了皇太极。
也就是说,他们连面都没有见过,没有感情基础,皇太极怎么可能喜欢上大玉儿呢?
皇太极与太玉儿的姑姑夫妻情深,而最宠爱的却是大玉儿的姐姐海兰珠,夹在她们中间,性格豪爽,又颇有计智的大玉儿自然不受宠。
除此之外,也和大玉儿的两段绯闻有关!
一个是多尔衮,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只比大玉儿大一岁,相比儒雅,喜欢读书的皇太极,多尔衮16岁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次立下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戴青”的称号,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在后宫与大玉儿的一次相见,二人就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多尔衮出让皇位给大玉儿的儿子福临,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和二人之间的好感也不无关系。
介于此,自觉被戴了帽子的皇太极自然不会多喜欢大玉儿。
再有就是大玉儿用美人计降服明朝重臣洪承畴的故事。
洪承畴是明朝有名的文臣,很受崇祯皇帝的信赖,曾任督师率军围剿起义军,多次在战斗中大败李自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后金南下,松锦大战,洪承畴兵败被掳。
皇太极向来仰慕洪承畴的大名,想招降他。
他命人将洪承畴带回盛京(沈阳)后,关押在三关庙里,每天派人去招降洪承畴。但洪承畴为了报答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对皇太极的劝降不为所动,去劝降的人都被骂了回来。
皇太极不甘心,派出当时的大汉奸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洪承畴此时已经绝食几天,看见范文程来了就破口大骂。
但范文程耐住性子,绝口不提招降之事,只和他聊在明朝的生活。聊天时,有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他马上将灰尘给掸了下去。范文程注意到这个细节,叹了口气,回去告诉皇太极,洪承畴对破衣服都这么爱惜,何况是名节呢?
皇太极一筹莫展的时候,颇有智计,冰雪聪明的大玉儿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个人生死未卜,却这么珍惜一件衣服,这说明他在内心里还是珍惜自己生命的。
皇太极不相信,大玉儿却说自己有办法降服洪承畴。
下来的故事有N个版本,有故事说大玉儿凭着自己的美色,以身侍寝,才说服了洪承畴。
也有人说,大玉儿先是表达了自己对洪承畴高尚气节的仰慕,然后谈起了洪承畴的妻子和儿女。洪承畴本来一心求死,被庄妃唤起了对生的渴望,才决定降清。
不管哪个版本,这个故事传得纷纷扬扬,作为女主的正牌丈夫,皇太极会高兴吗?
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的八月初九,离中秋节不过一周的时间,皇太极外出打了一天的猎,还见缝插针地处理了一些公务,晚上回到宫中,就一命呜呼了。
在金庸的《碧血剑》里,袁承志作为目击证人,看到的结果是皇太极发现大玉儿与多尔衮偷情,被多尔衮杀死。
但历史中,他的突然去世和他的生活习惯与身体有关。
首先,那时候女真人以渔猎为生,食谱以肉食为主,脂肪摄入量过大,虽然可以驱寒,但是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其次,皇太极患有失血症,《清史稿》对皇太极的评语是:“面如赤日,严寒不栗”,表面上威武,实则是身体有隐疾的表现。
第三,和爱人海兰珠去世有关。在爱人海兰珠去世之后,他多次有晕倒现象,甚至他自己这样说自己: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所以他的突然而逝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他死得突然,又没有留下遗诏,皇位花落谁家成了问题。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这么两位: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按后金汗位的继承制度,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颍郡王阿达礼,关起门来一起商量谁可以登上宝座。
豪格和多尔衮是争夺的热门,不管是资历、军功,还是八旗旗主的支持人数,都不相上下。
皇太极的儿子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拥护。其余三旗,代善父子的正红和镶红旗,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支持谁,谁登大宝的可能性就很大。
当时火药味很重,甚至刀兵相见。
有人说肃亲王豪格可以继承皇位,豪格谦虚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结果被多尔衮的支持者抓住了漏洞,意外出局。
但两黄旗表示,我们只支持先帝皇太极的子嗣,不立皇太极的儿子就鱼死网破,一时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济尔哈朗提出了让才六岁,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达成初步意见。
多尔衮为什么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转而支持大玉儿的儿子福临呢?在这个过程中,大玉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假装殡葬吸引人气。
据说皇太极去世之后,大玉儿强烈要求殉葬。但她平时表现出的勇气及智慧让大臣们佩服,当时没有人同意让她去殉葬,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之下她放弃了这种想法。这场苦情戏,让她在诸大臣中赚了印象分。
二是联络姑姑哲哲皇后。
大玉儿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太妃,声望不足,就想到了自己的姑姑哲哲皇后。
在和姑姑闲聊的时候,说明了争夺皇位失败的可怕。
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们是太后和太妃,但多尔衮即位呢?她们最多就是皇嫂,多方权衡,说服了哲哲皇后。
除此之外,她还联系了自己的娘家人科尔沁部落,内外势力都有了,事情成功了一半。
三是说代善和豪格。
由于当时陷入了僵局,代善和豪格都害怕多尔衮即位。
代善与多尔衮有仇的,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逝世后,是代善联同皇太极让多尔衮的生母殉葬,从此年方十五的多尔衮失去了母亲,如果多尔衮即位,他的下场不会太好。
豪格军事能力强,但政治能力一般,之前的会议中他已经出局,拼着“我做不了皇帝,你也当不了”的想法,同意拥立弟弟福临,自己还可以当摄政王。
四是以情打动多尔衮。
前面说过,多尔衮与大玉儿哪怕没有私情,也是心存好感的。
大玉儿让侍女苏沫儿(也就是历史上的苏麻喇姑)送信给多尔衮,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如果福临当皇帝,自己下嫁多尔衮,让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这个主意让没有儿子的多尔衮心动了,同意了拥立福临。
就这样经过多方斡旋,大玉儿凭着自己的机智,将本来没有即位希望的福临送上了皇位,福临就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
而大玉儿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帝王,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传说。
再回到问题,为什么皇太极不喜欢大玉儿,她却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一是皇太极去世得突然,没有留下遗旨。给了大玉儿操作的可能。
二是热门候选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都有自己的短板,肃亲王缺乏政治头脑,睿亲王晚年身体不好,没有儿子。大玉儿一通忽悠,让他们出了局。
多种情况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大玉儿从小喜欢读汉人书籍,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了自己的头脑,才让儿子成功上位。
我说得对否?
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正史上没有特殊记载说皇太极不喜欢孝庄,只能说孝庄在皇太极在世期间地位不太高。皇太极和孝庄婚姻也是一场政治婚姻,在那时候和蒙古大家族联姻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孝庄的姑姑、姐姐都嫁给了皇太极,以咱们现在的眼光看当然是接受不了的,但在那个年代姐妹、姑姑同时嫁给一个人的情况只能说稀少,但不违反常理。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孝庄和皇太极的哪些事
后金时期和蒙古族联姻的情况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一句话解释就是政治需要,当时努尔哈赤的儿子基本上都存在这种情况。作为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的皇太极自然也要联姻,一开始嫁给皇太极的是孝庄的姑姑哲哲,咱们可能会想这个家族已经去了一个人了不就完了,按说是这样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哲哲嫁给皇太极之后一直没有生养孩子,在那个子嗣观念那么强的年代,这样的情况肯定是不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刚满13岁的孝庄又被嫁了过去,大家不要怀疑,那个时候十几岁结婚都很正常,如果露骨点说孝庄嫁过去也就是个家族的代孕工具。
孝庄13岁嫁过去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年龄差不多,可以想象孝庄和皇太极相差多少岁了,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不是一代人,但孝庄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她清醒的知道自己位置。再后来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海兰珠是皇太极看上点名要的,要说皇太极在世时最喜欢谁,那只有海兰珠了。所以在皇帝众多的女人当中,不能说皇太极不喜欢孝庄,只能说孝庄在那个时候地位不高。
至于你问题当中孝庄为什么成为皇太后,这个就更好解释了,皇太极没来得及指定接班人就突然驾崩了。在各方争夺皇位僵持不下时,一个权宜之计孝庄的儿子福临就被推上了帝位,也就是咱们后边说的顺治帝,孝庄作为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就是日后孝庄成为皇太后的基础。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她是有清一朝,唯一的太皇太后,杰出的女政治家,本有两次机会可以垂帘听政,但她都没那么做。她谋略过人,权势滔天,先后辅佐过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她就是孝庄文皇后。
不过,就算这样的女强人,在年轻时,也并不得志。13岁时,就被哥哥,把自己当礼物送给了皇太极,关键是皇太极还不太喜欢她。
最初,孝庄被封为侧福晋,等到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她又被封为西宫福晋,名义上的地位,仅次于她的亲姑姑——大福晋额尔德尼琪琪格,但实际上随着皇太极后宫的扩大,她的地位越来越差。
等到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孝庄已经排在了后宫妃子中的末位,只被封为庄妃,而特别有意思的是,皇太极一生最爱的女人,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那皇太极宠海兰珠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在外面打仗的皇太极,听闻海兰珠病重,根本不顾战情紧急,上马疾驰六天六夜,就是为了跑回来见海兰珠最后一面。
不过很可惜,在皇太极赶到前,海兰珠就病逝了,皇太极闻讯,直接昏死过去,等醒过来后,就忧思郁结,不理朝政,两年后的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突然病逝,追随海兰珠而去。
而正是皇太极的突然病逝,才给了不得宠的孝庄机会,因为皇太极死前,并没有立太子,一时之间引发了清朝皇族内部的皇位之争。
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势力强大,是最有力的两个候选人,不过二者势均力敌,一时难以分出个输赢。
而当代善在崇德殿召集众臣讨论继承人问题时,手握重兵的鳌拜以及众多武将,纷纷表示:
“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就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这一表态,让多尔衮手忙脚乱,很明显这是把他排除到继承人之外了,但如果让野心十足的政敌豪格当了皇帝,他绝对死得很惨。
而孝庄母子在皇太极生前,并不得宠,并且福临才6岁,也好掌控,加上孝庄之前曾与其传话表态过,所以多尔衮建议拥护顺治登基。
这样,即堵住了众臣的嘴,同时也便于自己对未来皇帝的控制,所以,就在这种混乱格局下,各方势力进行了妥协让步,也就给了孝庄母子的机会。
等福临登基称帝后,孝庄自然被尊称为皇太后,由于顺治年幼,也给了孝庄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虽然她没有垂帘听政,但一直帮着顺治掌控权力。
后来,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病逝(又说出家),孝庄又辅佐顺治的儿子,8岁的玄烨登基称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孝庄被尊称为太皇太后,尽心辅佐康熙掌控权力,不过她依旧没有垂帘听政。
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七十五岁的孝庄崩逝。孝庄先后辅佐两名幼帝,是有名的贤后,对清王朝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孝庄当皇太后,跟皇太极没啥关系,因为孝庄的儿子福临能够登基,主要是当时孝庄从中斡旋,以及多尔衮和豪格相互妥协的结果。
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我是林长风,我来回答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首先,皇太极并非不喜欢孝庄。皇太极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他的婚姻都属于为了拉拢蒙古贵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1635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宫设立五宫,五宫的排名也是按照政治需要进行排列的。
皇太极唯一喜欢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的儿子出生时,皇太极曾大赦天下;海兰珠病重时,皇太极抛下前线大军,赶回来见海兰珠最后一面,可见两人感情之深。
但是,对其他妃子,皇太极虽然没有特别的感情,但也绝对算不上讨厌。他与孝庄生有一子三女,如果感情不好,这四个孩子哪来的?
不过,无论皇太极喜欢还是不喜欢,他死之后,谁当太后就不是他说了算的事情了。
通常情况下,要成为皇太后,两个条件必居其一,一是现任皇帝的生母,二是现任皇帝的嫡母。皇太极死后,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而孝庄作为福临的生母,当然是有资格被尊为皇太后的。
但是,顺治继位之后,孝庄并没有被尊为皇太后,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有点特殊。
顺治本身能够坐上皇位,实际上是最有实力的多尔衮和代善之间博弈的折中结果,尤其是多尔衮扳倒代善之后,成为摄政王,牢牢掌握了朝廷大权。顺治继位时只有6岁,充其量算作一个傀儡皇帝而已。
如果不是孝庄从中协调,多尔衮极有可能废掉顺治而自立为帝,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就是实际上的大清皇帝,事实上在他死后也被追封为皇帝了。
因此,顺治继位之后,清廷并没有封皇太后,无论是中宫皇后哲哲,还是顺治的生母孝庄,都没有得到皇太后的封号。
皇太极生前,哲哲被尊为国主福晋,顺治帝福临继位后,依旧是国主福晋,而孝庄原先是西宫侧福晋庄妃,现在依旧还是庄妃。当时蒙古和朝鲜给清朝进贡,礼物都是送给哲哲的,根本就没有孝庄的份。
顺治六年,哲哲病逝,被追封孝端文皇后。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病逝,顺治得以亲政,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但仅仅两个月后,顺治就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清算完多尔衮之后,顺治才为自己的生母孝庄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所以孝庄的皇太后生涯是从顺治八年二月开始的。
综上所述,孝庄能成为皇太后,那是因为她是顺治帝的生母;能成为太皇太后,那是因为她是康熙的祖母。这和皇太极是不是喜欢她没有关系,
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孝庄能荣登皇后宝座,是“母凭子贵” 的具体体现!皇太极去世后,八旗贵族中手握实权的两“大佬”多尔衮与豪格为争夺帝位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最后反目成仇,不共戴天了;而孝庄和福临是孤儿寡母,势单力薄,在崇尚武力的八旗内部,福临手无寸铁,当时根本没上位的奢望,荣登九五至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庄妃也是低眉顺眼,小心翼翼地活着,估计当时压根没有当太后的打算!
此时,八旗主要势力分三派,这三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豪格、代善和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的大皇子,正蓝旗旗主,尽管论资排辈,豪格是多尔衮的侄子,但豪格比多尔衮大三岁,而且早年豪格跟随父皇开疆拓土,南征北战,在军队中有了很高的声望,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济格哈朗的镶蓝旗都支持豪格上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拥有八旗中最为精锐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这两旗曾经是努尔哈赤的近卫军,总兵力相当于三个旗,战力强悍;多尔衮在军队中功勋卓著,人气与威望同豪格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尤其是多尔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韬略更胜人一筹,他的力量与地位不容小觑。
代善也掌握了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这两旗在八旗中的力量较为薄弱,而代善年龄大了,有自知之明,所以,当时,他充当了“和事佬”角色,居中调停多尔衮和豪格的争斗与冲突,与两方保持等距离的关系,并没直接抢夺皇位。
在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剑拔弩张的时候,代善与济格哈朗及时出面调停:拥立6岁的福临登基,多尔衮为摄政王,总理朝政,豪格自知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只好接受了这个条件。
福临上位,实权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生前,孝庄一直是“庄妃”,并没晋封,直到多尔衮骑马摔死后,顺治皇帝才封老妈为太后,所以,尽管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但,她却荣登了太后宝座!
皇太极不喜欢孝庄,为啥孝庄可以皇太后?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没有史料证明,皇太极生前不喜欢孝庄,只不过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时,册封了五位后宫,分别是中宫哲哲皇后、东宫海兰珠、西宫娜木钟、次东宫巴特玛·璪、次西宫布木布泰(孝庄是其死后的谥号),在这五宫之中,布木布泰的地位相对来说,地位较低。
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府中的孝庄像
至于布木布泰最终被称为皇太后,这是因为“太后”是封建时代皇帝对母亲的尊称,只要皇帝即位时,只要生母(包括庶母)还在世,不管以前的地位如何,都会被封为“太后”。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地位极低,到了汉文帝即位后就被尊为了尊为皇太后;雍正帝的生母在康熙时代,也只不过是普通妃子的身份,同样不影响在雍正即位为被尊为皇太后。如果皇帝即位后,其生母已经去世,可以追封为皇后,但是不能追封为皇太后。
布木布泰(孝庄)出生于蒙古族科尔沁部落的一个贝勒家族,其先祖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布木布泰生活的科尔沁部落由于是最早归附后金的蒙古部落,所以,深受后金政权的重视,所以,布木布泰的家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与后金有了联姻关系。
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前的科尔沁部的先祖哈撤尔像
为了更好的笼络蒙古贵族,努尔哈赤鼓励后金贵族和蒙古贵族联姻,从而结成政治联盟。皇太极就是在努尔哈赤的支持下,迎娶了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为妻,这就是后来崇德五宫的哲哲皇后。皇太极和哲哲皇后成婚十多年,仍然无子,哲哲皇后为了科尔沁部在后金的地位和利益,也为了自己能够保住中宫的地位,在征得科尔沁蒙古王公的同意后,向皇太极建议让自己的侄女海兰珠和布木布泰进宫侍奉她,成为她的代孕工具。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府形象代言人斯琴高娃
皇太极曾在科尔沁部,他的大舅子宰桑家坐客的时候,见过布木布泰。当时布木布泰只有13岁,艳丽无比、楚楚动人,一双机灵的眼睛无所畏惧,妩媚诱人。因此,皇太极听闻哲哲皇后的建议,同意布木布进宫。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这也是她死后被称为孝庄的原因之一),并于2年后,为皇太极生下第九子福临。因此,布木布泰深受皇太极的宠爱,特别是当她施计劝降洪承畴之后,地位更是超过了排在她之上的哲哲皇后、娜木钟、巴特玛·璪等人。但是,布木布泰并没有恃宠恃骄,她凭借自己的天分和超乎一般女人的杰出政治头脑,积极地帮助皇太极处理政事,为后来福临完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奠定了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