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死比饿死好么?

我们比亚迪客休区每天形形色色的客户,人来人往。感觉就是浓缩版的”小世界” 瞧,一个衣着光鲜、身材高挑、戴着口罩的时髦阿姐铿锵有力拾级而上向我 款款而来。 一边走一边洪亮地和我打招呼。“哎呦,阿妹呀!你们休息区装修过啦?” 我也友好地回敬道:“是的,阿姐,今天您来维修还是保养呀?” ”需要来点什么饮料和甜点么“?我再次问。 阿姐麻利的从包里拿出自带的小小的保温杯。让我给她泡杯咖啡。 我剪了一袋刚准备泡上,阿姐让我再剪一袋,说她喜欢浓咖。 跟我说话的同时,阿姐眼疾手快地往包里放饼干🍪、面包、旺旺仙贝等零食了。 阿姐边放边问我:”可以多拿些么?” 一般情况下,客户都是随意拿过一、两包尝尝而已。我们有规定:只能在休息区吃,不允许打包带走。 本着:”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我和阿姐打趣道:“你不怕血糖高么?” 阿姐爽快人回答也爽气:“没事,吃死总比饿死好”。 现在人们都有了健康是唯一的健康理念。平时饮食习惯中都注意防范了。 阿姐今天的这个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 头条的家人们有何高见?欢迎各抒己见。 感恩家人的互动。

这样的人,别看外表光鲜,但肯定有难以启齿的过往。

珍惜粮食的人,一般都是挨过饿的,我有一个同事,在我们聚餐时,都是大口朵颐,甚至在他家里,看到一碗孩子的剩饭都赶紧自己端着吃掉。

后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子,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出生于八十年代,从小家里很穷,在他的印象中,六岁那年,家里地少,产地粮食交了公粮之后就不够吃了,于是天天都靠玉米面过日子,玉米饼,玉米粥,也只有偶然的机会吃一些白面。

后来他长大了,考上了大学。当时他的父母一个月只给他三百块的生活费,即便如此,还是很不及时的给钱。有一次,眼看过了一个月,他的父亲还没有给他转钱,就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他的爸爸说:到明天就给你转钱。

结果呢,他等了一天,这一天只是买了一块饼,一碗粥撑了十二个小时,第二天去银行取款机刷卡,却发现上面依旧没有转钱,给父亲打电话,对方一直说明天就转。就这样,他只能向同学借钱,就这样,一直拖了半个月他才收到父亲转的钱,这些钱还了同学,又剩下的寥寥无几。

整个大学三年,他印象最大的就是饥饿。有的时候,室友去吃饭的时候,他就躲在宿舍里写日记,在他的日记本中,往往记载最多的,就是关于饥饿的感觉。

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出去打工呢,凭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要知道他的学校是新建的新校区,在一片荒原上,从学校赶到附近的镇上都要坐黑车走个十分钟,也可能来回打工的钱还不够他的路费。

就这样,后来他毕业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从此才真正过上了可以自己作主的日子。

但这份关于饥饿的记忆,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这让他对粮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珍惜,甚至他到一家公司做行政,管理餐厅,当他看到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在吃饭的时候,吃红烧肉,将上面的瘦肉吃掉,肥肉剩在餐盘里;吃番茄炒鸡蛋,那些孩子们将鸡蛋吃掉,番茄留在盘子里的时候,都十分痛心。

甚至到一些公共场合,看到一些免费的食品,都有忍不住打包带走的想法。要不是顾忌自己是一个男生,早就打包带走了。

总之在我看来,这种遇到东西就打包,占不得占尽天下便宜的人,往往他的记忆中都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这些记忆已经刻在了基因上,才让他/她养成了现在的性格。

不知道我说得有道理吗?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吃死比饿死好么?

有吃的为什么要死?健康饮食!饿死的人是不由自主。

吃死比饿死好么?

这很难实证,没听说有人试验过,吃死了再体验饿死,反之亦然。饥饿是很难受的,老一辈的多有体会。撑死呢,没人试过。早先有一部匈牙利电影里有个情节,老工人参加罢工,说工资太低,老挨饿。警方抓住他,说"今天让你吃饱"。拿几十个盒饭让他吃,用枪对准他脑袋,"吃"!一盒接一盒,给撑死了,肚子胀得像个小坟包了。谁敢去试试?

吃死比饿死好么?

本人还是愿意饿死的好,起码不会让人看到自己难看的样子[大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