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如来佛祖为什么会容忍手下人收别人的好处?

楼主这事指的应该是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历时四年,终于到达西天大雷隐寺,取得经书,哪知道第一次却以八十一难少一难的借口,给了一些无字经书。后来被燃灯古佛发现,派身边的白雄尊者,将经书抢走,洒落一地,他们才发现,原来取到的竟是无字经书。

他们又回到大雷隐寺,而这一次,守经书的阿难、迦叶向他们要人事,也就是索要贿赂,但唐僧四人行走了一十四年,身上哪有什么宝物,无奈之下将唐太宗李世民在临行前送于他的紫金钵盂送给了阿难迦叶,才取到了真经。

从表面上看,是如来佛祖管束手下不力,以致于手下的和尚们产生了贪婪的心理。实际上却并不是,在得到唐僧的紫金钵盂之后,阿难迦叶身边的师兄弟是这个表现: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道:“弟子委是穷寒路遥,不曾备得人事。这钵盂乃唐王亲手所赐,教弟子持此,沿路化斋。今特奉上,聊表寸心,万望尊者不鄙轻亵,将此收下,待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只是以有字真经赐下,庶不孤钦差之意,远涉之劳也。”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面对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嘲笑,把他的脸都羞皱了,而阿傩只是微微而笑,抱着钵盂不放。

从这个方面可以看来,这个索取赂并不是他的本意,要么是如来的授意,要么是阿傩从佛学的角度考虑。

阿傩迦叶的佛学水平之高,在佛经中有记载,《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曾说:“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在灵山召集弟子进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带着家属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金婆罗花),请求佛祖: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

而佛祖没有说话,他拈起莲花,面向世人,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何意,默然无语,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微笑。也因此,迦叶成为佛祖的传人,开启了后来的禅宗一派。

从智慧上来说,迦叶是最能理解如来佛祖真意,而通过他向唐僧索取人事,这就说明,这事是经过如来佛祖允许的。

而在《西游记》中,也有佛祖关于人事的说法。如来曾在舍卫国赵长者家,念了一遍经,换了三斗三升火粒黄金,如来佛祖还嫌卖得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高高在上,普渡众生的我佛,也是对金钱有着欲望的。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真经不轻施,也是佛家的一个态度。

就拿唐僧取经来说,佛学东渐,如来完全可以像传教士一样,千里迢迢来到大唐进行传经,而如来却选择了一个最难的办法,先是将自己的二弟子金蝉子以不敬佛法之罪,贬到东土大唐转生,又派观音来到东土,演了一场大戏,将唐太宗李世民引到了地府一日游,引起了他们对大乘佛法的渴望,然后自发得来到西天来取,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真经。

这其实和赵长者家的念经一样,佛经不轻传,人性复杂,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惜。

不知道我说得有理吗?

《西游记》里,如来佛祖为什么会容忍手下人收别人的好处?

看似收唐僧的好处,实际上是在提醒唐僧要了断尘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