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寇准的议和,是宋弱辽强,皇帝宋真宗怂了,要割地,寇准将皇帝忽悠到前线,士气大震,辽军先锋萧挞览在澶州城下被宋将李继隆部将张环用精锐的床子弩射杀,暂时占了便宜的情况下,见好就收,才议和的。

而秦桧呢,他本是金人的走狗,借着金国的威势,才在宋国当了宰相,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利用赵构软弱,议和的心理,冤杀了岳飞,才进行议和的。

两个人议和的目的,动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都大不相同,不能放在一起论断的。

一、为国为民,劝皇帝亲征的寇准

这事说起来话长,至道三年,宋太宗赵光义在烛光斧影,取代了哥哥赵匡胤上位之后,没多久就驾崩了,他死后,没有立侄子,而是立自己的儿子赵恒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由于新主刚立,国势不稳,辽国就趁机频繁地骚扰边境。

咸平二年,辽军在高阳关大败宋军,并俘虏了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又俘虏了宋将王继忠,后来又大举入侵,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辽国太后萧燕燕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一定打到了定州,国势危急。

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朝官员都惊恐不已,大多官员都主张迁都,有的要求迁到金陵,有的要求迁到成都。没一个敢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寇准和毕士安主张坚决抵抗。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寇准建议宋真宗亲临一线。到了十月份,辽军一直攻到了澶州城下,河北大片领土落入敌手,仅隔一河的都城东京汴梁也暴露在敌骑兵的威胁之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寇准的多次催促,宋真宗才决定亲征,当真宗走到韦城时,辽军逼近的消息从前方飞来,大臣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人锋芒,真宗又动摇起来。

是寇准鼓舞真宗,连忽悠再威逼,总算将宋真宗骗到了澶州城上,看到皇帝出现,宋军的士气大震,辽军的先锋萧挞览在城下被宋将李继隆的手下张环用床子弩射死,动摇了辽军的军心。

再加上辽国太后萧燕燕和大丞相耶律隆运觉得他们孤军深入,在战场上占不到便宜,才向北宋议和。

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宋国与辽国议和,但寇准是一个主战派,他尽自己所能,千方百计,带着猪队友宋真宗到了战场上鼓舞士气,再加上运气爆棚,射杀了辽军的先锋,最终逼迫辽国议和。

从这个方面来说,寇准是有功的,他保全了宋国的领土,可以说不是寇准,宋真宗要么迁都金陵,要么迁都成都,这样的话,北宋就会成为一个偏安的小朝廷,三代而亡。

可以说寇准凭着一己之力,改变了北宋的命运,给他续了命。

就这样,寇准还寸土不让,在议和时坚持自己的意见,给大宋争取利益最大化。

当时谈判时,辽国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国归还后周世宗北伐时夺得的关南之地,宋国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每年可以给辽国一些金银绢帛之类的好处,但领土寸土不让。

经多方谈判,最终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在给辽国银绢的数量上,宋真宗的意见是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

而寇准将使节叫住,对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意见,但你去谈,如果岁币超过30万,我要你的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辽订立了和约,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从上面可以看出,寇准从头到尾,一直是不主张议和的,哪怕最终议和,他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证了宋国利益的最大化。

他是北宋的英雄,没有他,北宋的命运不敢想。

二、欺世盗名,卖主求荣,陷害奸臣的秦桧

秦桧是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时的宰相,有人说他是主和派,其实不然,从阵营来看,秦桧是有名的投降派。

秦桧在位期间,残害忠良,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挟虏势以要君”,也就是说,他当着南宋的宰相,却借着金国的威风还要挟宋高宗赵构,并企图架空他,用南宋大儒朱熹的话说: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甚至在秦桧死后,宋高宗赵构都松了一口气,说我再也不用在靴子里藏匕首了。

由此可见秦桧的可恨与可怕。

另外,秦桧的议和,是宋金之间的绍兴和议,我们看一下和议的内容:

1、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2、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3、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岁币和称臣看似影响不大,反正宋国给人家岁币和称臣,已经习惯了,关键是割地,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可是宋国的军队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却被秦桧二话不说,送给了金国。

并且,相比澶渊之盟,这一次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块,宋金之间还有一个长江天险,南宋还有中兴四将,比如说岳飞、韩世忠等。

敌人离他们还有几百里,而秦桧和赵构就已经畏敌如虎,一连答应四项苛刻的条件。

除了上述的四件,还有三项没有写进条款的条件,并且这三项做到,金兵才同意议和。

一个是赵构必须同意,不能罢免秦桧,大宋的宰相,只能由秦桧任职。

一个是必须杀岳飞。

一个是南自南,北自北。在原南宋境内的汉人,金国归还给南宋;而金国境内的汉人,南宋要归还金国。

这三项听听吧,一个比一个混仗,大宋的宰相必须由秦桧担任,这也就是秦桧以金国的威势要挟赵构的说法由来。

杀掉岳飞,据说最早要除掉的是韩世忠,但岳飞为他立挺,最终屠刀砍向了抗金名将岳飞。

而最后一款,议和之后,北方汉人从此成为金国的臣民,还不能南逃。而南逃的汉人,那些有着坚定的抗金意志的汉人,也必须归还给金国。

要知道,在当时的南宋,有许多从北方过来的汉人,他们不愿意生活在金国的铁蹄之下,就来到了南方,比如说后来的大诗人辛弃疾。

这样的后果,就是北方的汉人,不再自认为为宋人,对宋朝也失去了向心力,后来他们投靠了元朝,成为他们南下攻宋的先锋。比如说灭宋的元将张弘范。

这也就是岳飞之死的原因,为了议和,为了一时的稳定,秦桧伙同赵构,用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将领,都死于秦桧之手。

商州知县邵隆,曾坚守商州十余年,绍兴和议之后,商州被迫割给金国,而秦桧担心邵隆不听命,就将其调离,并阴谋杀害。

桧密使人杀之,人皆巷哭,为之罢市。其部曲陈简为立祠於金州,隆知兵机,善料敌,能得士卒心,每战必鼓作忠义之气,故战和有功。

岳家军的著名将领牛皋,因反对和议,于是在秦桧的授意下,被田师中毒死。“绍兴十七年上巳日,都统制田师中大会诸将,皋遇毒,亟归……明日卒。或言秦桧使师中毒皋云。”

而抗金将领李显忠,因为主张收复失地,被秦桧贬到了台州。

显忠熟西边山川险易,因上恢复策,忤秦桧意。金使言显忠私遣人过界,遂降官奉祠,台州居住。”

可以说,在秦桧的逆行倒施之下,南宋二十年之间,披坚执锐的将士,失去了血性,改行从商,导致南宋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最终在百年之后,被元军所灭。

从这个角度来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和秦桧有着莫大的关系。

结语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同样是议和,寇准是坚决反对,积极应战,为了胜利,不惜得罪皇帝,哪怕后来和议,他也是千方百计,替大宋争取利益,保证了北宋的顺延。可以说,没有了寇准,我们历史上的北宋,未必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而秦桧呢,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降派,为了个人的官位利益,卖祖求荣,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自毁长城,认贼作父。

所以,寇准是人们心中的英雄,而秦桧,只能跪在岳飞的墓前,被人们拍打唾骂。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风马牛不相及。

宋辽是“议和”——平等谈判。

宋金是“乞和”——跪着求饶。

根本就是两码事。况且,寇准和秦桧在当时的作为,也是天差地别。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前,虽然辽军攻入宋境几百里。但辽军是孤军深入,其后路随时都有被宋军抄断的危险。

再加上辽军高级统帅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子驽射死。萧太后倍感痛心,下旨辍朝五日,辽军士气跌到了谷底。

因而别看辽军当时盛气凌人,但其实萧太后的急迫诉求是议和,尽快脱离这是非之地。

不过萧挞凛被射死,宋军并不清楚。

再加上镇守定州的宋朝大将王超率十万宋军故意按兵不动,而澶州城内的宋军兵力又不足以击退辽军。宋朝方面担心辽军粮草吃尽后,本性暴露,在河北大肆劫掠,而宋军又无力遏制其洗劫。那麻烦可就吃大亏了。

因而宋真宗当时心里也是很乱。他与主和派大臣的想法一致,即议和,尽快送走辽军。

既然大家都想讲和,那就谈判吧。

一开始,萧太后派密使讲和,宋真宗派寇准接待。寇准故意恶心密使,说你回去吧,我大宋无意与辽讲和。

第一次谈判,失败。

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

后来,辽营又派人来谈判。这一次,辽国狮子大开口,要求北宋割让当年后周世宗收复的关南之地。

寇准听后,也提出自己的条件:你国应向我朝称臣,并且还要归还幽云十六州。

双方分歧太大,第二次谈判,又失败。

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

辽国连续两次主动议和,都让寇准拒绝。宋朝内部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大臣不干了。

他们一起跑到宋真宗面前告状,说寇准是故意刁难。他就是不想和谈,想借着打仗,控制军队,拥兵自重。官家,你可要明查啊!

由于宋真宗是真想议和,再加上拥兵自重的罪名,寇准是真不敢担(会掉脑袋)。所以在第三次谈判前。寇准也就勉强的同意了宋真宗的指示——不割地,但可以送钱。上限金额是一百万。

不久后,第三次谈判开始。这一次,宋朝的谈判使者是一个叫曹利用的小官。

此人临行前,寇准叫住他说:虽然官家同意最高送一百万,但你要敢超过三十万,我就宰了你!

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曹利用不敢得罪寇准,便以三十万为谈判底线,与辽使据理力争。最终达成协议。北宋每年赠三十万岁币予辽。

这个数字比宋真宗的上限低了七十万。宋真宗闻之大喜。后来曹利用得到提拔,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但后因得罪了太后,自杀而死。结局挺惨的。

另外,曹利用当时与辽使还达成了以下几条协议。

①: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因真宗年纪大,辽主尊宋帝为兄,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②:两国以战前各自占有的疆界为国界。

③:互不容纳叛附,及互不骚扰农作物。

④:互不在沿边境增筑城寨,开掘河道。

这些协议加上每年赠送的三十万岁币,就是所谓的“澶渊之盟”了。

澶渊之盟,有人说宋朝亏了。也有人说宋朝赚了。但不管是赚了还是亏了,寇准的操作都堪称是无可挑剔。

他是标准的主战派,本不想议和。皇帝非要议和,他只能答应。但就算是议和,他也是能不吃亏,就不吃亏,甚至还要占便宜的立场。他的为人和政治立场,岂是秦桧可与之相比的?

再看秦桧。

宋金绍兴和议之前,前线战事说法不一。

有人说南宋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脑残,召回岳飞,自毁长城。

也有人说岳家后人编故事,夸大岳飞。其实南宋当时打不下去了,宋高宗召回岳飞,恰逢其时。再晚点,南宋就该吃亏了。

我们这里不讨论当时的真实情况。

就单说一点——金军没打过长江吧?

金军打过淮河的次数,我查的资料,好像也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公元1141年正月至三月,岳飞被宋高宗召回临安后,金军反击,攻破了淮河南岸的濠州(凤阳县)、滁州等地,但宋军很快就收复了失地。

第二次是当年十月,岳飞下狱,韩世忠被解除兵权。宋高宗自废武功哦,金军趁机攻下了淮河岸边的泗州和楚州(淮安市)。后来双方议和,金军将这些地方还给南宋。

老话说的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比一下,真的不知道宋高宗和秦桧到底是有多混账。

宋真宗就已经是出了名的软蛋了,但他在澶州城内(离辽军不过十几里),还敢斩钉截铁的说:不割地,不能辱国,顶多只能给点钱,不能超过一百万。

而宋高宗和秦桧呢?他们躲在临安,金人离他们还有几百里,可他们像脑残似的,迫不及待的要乞和。并且,他们好像还生怕金人不同意求和似的,大放血,一连答应四项苛刻条件。

①:割地。宋、金以淮水中流、大散关为国界线。在这条线以北的唐州、邓州,全部割让给金国。横亘在这条线上的商州、秦州各割一半领土给金国。(这一条也相当于南宋事实上放弃了对北方领土的申诉)

②:南宋向金国称臣。南宋皇帝继位,须要有金国皇帝册封才算数。

③:每逢金国皇帝生日及元旦,南宋必须遣使称贺。

④:赔钱。南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除了这四项外,还有三项匪夷所思的条件没写进条款内。(这三项是谈判的前提条件)

一是宋高宗必须承诺,不能罢免秦桧。宋朝宰相只能由秦桧担任。(秦桧是金国奸细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

二是必须杀岳飞。

三是“南自南,北自北”,即当时原籍在南宋境内的汉人,金国送归南宋;原籍在金国境内的汉人,南宋要送归金国。

最后这条比其他所有条款都尤为可恨。因为自从绍兴和议签订后,北方汉人不但完全成为金国臣民,而且还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造成了北方汉人没有选择地成了南宋的敌国子民。像辛弃疾那种出生于北方,后来投宋,并效力于南宋的案例,在当时屈指可数。

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北方汉人南迁后,都在金国的武力威胁下,被南宋遣返了。

而这导致的后果,非常恶劣。比如身为汉人的张弘范在灭掉南宋后,他就刻碑:“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他为什么如此作践自己同民族建立的政权?

因为他打小就未接受过忠于宋朝的教育。脑子里面并没有宋朝是自己母国的概念。秦桧倡导的“南自南,北自北”,恶果就在于此。

秦桧,卖国卖到如此彻底。竟然还有人给他翻案。他翻不了案。再过一万年,他也是受人唾弃的国贼。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不久前我就澶渊之盟出过一篇文章,简单的讲秦桧不能和寇准同日而语,寇准虽然过于刚直任性,但是他是爱国的主战派,澶渊之盟宋辽是对等的,不然叫盟干什么?

宋辽澶州之战(北宋称为景德之战),是历史遗留问题,五代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辽国,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回两州(关南十县)之地,北宋立国之后继承了后周的地盘,这关南十县也在北宋治下,契丹辽国为了夺回这快肥肉发动了战争,(双方进程过程很烂,有心的友友可以关注我去看我的专题讲述)。

双方最后订立盟约,寇准是算准了契丹人拿钱就走的心态,关南十县每年的赋税是三十万钱,把这个钱给了契丹人,主权还是归北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双赢局面。

给钱可以,出卖国家利益不行,做到这一步难道不算忠臣么?

在有宋一代,主战派的标准不用说,主和派也是有标准的,那就是给钱不割地!寸土不让!这才叫主和派,秦桧算吗?朱胜非、赵鼎才算!

绍兴十年至十一年十一月(公元1140--1141)的中原、两淮战场上,南宋连续击败金国(岳飞第四次北伐,淮西柘皋之战)然而战场上的优势并没有让南宋在谈判桌上雄起,根本原因就是秦桧卖国,高宗怂包。

宋金于绍兴十一年底达成的第二次绍兴和议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最损害国家利益、最打击民族自信的“和议”,没有之一。为了给金国“纳贡”,南宋小朝廷对民间开启了残酷压榨、盘剥模式。

绍兴和议中,高宗赵构如此低三下四:“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

绍兴和议中南宋彻底放弃了正统地位自认藩属,向上国大金称臣,丢尽了他赵家的脸不说,还让无数民众跟着丢人。

清朝马关条约尚可双方互称“帝国大皇帝”,是平等关系。放弃天朝上国的地位与倭国对等让慈禧等人被骂成了一条狗,那么自认藩属的赵构应该被称为什么?

按照和议,南宋割让唐、邓,以及商、秦大半,放弃和尚原、方山原之外,绍兴十六年二月,南宋方面又追加割让了金州丰阳县、洋州乾祐县。

割让唐、邓二州使襄阳直接暴露,南宋灭亡就直接证明襄阳的战略地位,割让与西夏接壤部分使南宋失去了优质战马来源,也阻断了宋夏联合抗金的可能;割让和尚原、方山原,弃守大散关使得四川门户洞开,和尚原葬着吴玠等南宋将士。南宋割让的地盘都属于战略要地,都浸满了南宋将士的鲜血。

秦、商之地是北宋重要的白银和黄金产地,而北宋白银最高产的熙丰年间也仅二百二十万两。

割让秦州后南宋怎样才能完成“岁贡白银二十五万两”呢?南宋在陆上开辟了两条“南方丝绸之路”,西南陆路现在又称“茶马古道”,简单来说就是以茶叶换驽马;海上贸易通道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丝绸、瓷器、银、铜钱换取香、药、珠、扇等奢侈品,这条贸易路线不但换不回白银,反而“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宋史食货志下》。

南宋要完成白银岁贡唯一的途径就是“私下重礼贿赂金国贸易主管官吏,向金国低价倾销货品换取白银”,这种做法既严重损害了政权尊严,也极大地损害了南宋的经济利益

绍兴十年南宋北伐全面胜利,却在第一代微操大师赵构和秦桧的命令下全线回防;绍兴十一年宋金相持,金军被拖得摸鱼捞虾采野菜,甚至宰杀军中骡马、随军奴婢充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达成了第二次绍兴和议。

我看不出主持和议的秦桧哪里为国为民。。。😓😓😓

“纳贡”的丝绸部分来源分为两类,除了应收税赋这种大路货外,向金国高层单独行贿的优质蜀绢则是拘扣四川年轻民女在官制造,绍兴二十七年五月,赵构对宰相沈该说:“上曰:“蜀中制造绵绣帟幕,以充岁贡,闻十岁女子皆拘在官制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7

~~《宋会要》

绍兴议和后除了要负担巨额岁贡外,南宋因为失去险要而一再增加军队员额,秦桧及其党羽公然贿赂、贪腐,赵构要建宫殿、充实后宫队伍……这一切都需要钱,就只能尽可能地压榨民间。

秦桧派郑克在四川搞“经界法”时,以均税的名义大幅增加税赋虽蔬菜桑柘莫不有征,而邛蜀民田有什税伍者,由是迄今多逃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9】。绍兴十七年秦桧在江浙一带以减税为名,减掉了几项比如“黄河竹索钱”之类根本就收不上来的税赋,然后暗中密令地方官在实际税收中增税百分之七、八十,以致在人间天堂中出现大量饿殍,“绍兴十七年九月丙戌,桧虽谕江浙监司,暗增民税几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6”

“初,见财用不足,密谕江浙监司暗增民税七、八,故民力重困,饿死者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

其它两淮田赋、湖南身丁钱、广西布估钱等等都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朱熹不无悲愤地说“州县直是视民如禽兽,丰年犹多饥死者”。~《朱子语类》

毫无疑问在国家层面金国是赢家。那么在个人层面呢?

金熙宗完颜亶:仍然是金国皇帝,只是此后军政实权完全由“太傅,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完颜宗弼掌握。

宋高宗赵构:由金国册封为宋国皇帝,落下一个偷安忍耻,匿怨忘亲的骂名。~《宋史高宗本纪》

并随着岳飞被害,韩世忠、张俊被罢,张浚等人遭受迫害,赵鼎、王庶等人被迫害致死,赵构被秦桧逐步架空。赵构成为绍兴和议中的最大输家。

完颜宗弼:由太保晋级太傅,获赏奴婢一千名、牛马一千头、骆驼一百头、羊一万只,并可每年从南宋岁贡中抽水,银、绢二千两、匹。他捞了个名利双收,盆满钵满。

秦桧:由少保晋太师,封秦、魏两国公,由金国出面要求赵构任用秦桧成为南宋的终身独相,从此权倾朝野,鸡犬升天,从实际攫取权力和利益来看,绍兴和议,秦桧成最大赢家!

绍兴和议对南宋的吏治、体制、军队士气、社会风气的破坏是全方位的,它实际上是打着“议和”名义的“投降”行为,对国家信力、民族信心打击是毁灭性的,南宋开华夏奴性之先河,一点都不冤枉他,秦桧做为内奸,叛徒,奸臣。。。无可非议的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给华夏民族永远跪下!

北宋寇准那叫盟约,是对等的谈判,

南宋秦桧这叫议和,是不对等的投降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寇准和秦桧的政治主张就不一样了,虽然都为宋朝搞过议和,但是我们还要先看在议和之前,两人干了什么事,在达成的议和条件时宋朝和敌国是否平定,以及议和之后对宋朝的影响来讨论。

秦桧是主和派,寇准是主战派,这是两人的最大不同,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宋真宗继位,宋真宗一直都比较倚重寇准,辽国就乘着宋朝刚换国君,想要入侵北宋,宋军大败。

这次入侵让辽国尝到了甜头,公元1003年,辽军再次入侵,寇准被任命为宰相,他坚决主张和辽国拼死一战,但是从五代十国时期就延续下来的恐辽症(契丹),北宋的高层是非常惶恐的,不少人主张迁都。

寇准是主张让宋真宗亲征,最后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占据了优势,宋真宗也随军北上,宋军在澶州和辽军交战,辽军受到重创,补给也不足,因此开始和北宋议和,寇准等人是主张要继续收复失地的,但是宋真宗对军队并没有足够的信心,朝中主和的势力也非常强,于是寇准等人在议和派诋毁下,只能同意和辽国议和。

寇准

这一次北宋和辽国议和,因为宋军在战争中胜利,两国谈判时地位相对平等,最后北宋每年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没有割让土地就实现了和谈,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还是算不平等条约,但是就军事力量来说,北宋的确是比不上辽国的,之后几十年宋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边境通商贸易不断,对北宋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这一次议和去谈判的主要是曹利用,但是没有寇准这群主站派坚持,先在军事上挫败了辽国,后面的议和北宋就只能等着挨宰了,按照宋真宗的意思,只要能和谈,每年给一百万绢银也没问题,是寇准让曹利用把绢银压在三十万以下的,所以寇准在澶渊之盟中的功劳是很大的。

澶渊之盟

秦桧是主和派,他从金国回来后,很受宋高宗器重,公元1138年被任命为宰相,在这不久前南宋北伐的计划才泡汤,宋军中又发生了叛乱,刘光世也辞职了,宋军正处于非常空虚的状态,接着金国人就派人来谈判,宋高宗也明确表示要议和,不主战。

秦桧大权在握,开始打压异己,为了和谈能顺利进行,那些对议和稍微有些意见的大臣也被他排挤,南宋朝廷就只剩下支持议和这一种声音,后来金国提出的要求是要册封宋高宗为帝,让他跪拜称臣,五代有石敬瑭做契丹的儿皇帝,身败名裂,宋高宗自然不肯,随后让秦桧去接了国书。

秦桧

结果还没到两年,金国再次分兵南下入侵,在秦桧等人的陷害下,岳飞被赐死,韩世忠也辞官了,秦桧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朝政更加腐败的南宋王朝根本就没法和金国对抗了,从秦桧议和的影响,和他的所作所为来看,秦桧就是个奸臣。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宋辽两国谈判,虽有城下之盟之嫌,以岁帀求和,但仍是平等的。南宋向金求和,除了岁币之外,最让汉人脸上挂不住的,是大宋皇帝必须称金国皇帝为父皇帝,就是说,金国皇帝即使还在吃奶,而宋朝皇帝己须发尽白,也得称那个吃奶小儿为父皇帝,汉人千年颜面,算是丢尽了,又怎么会给秦桧好脸色?

为什么同样都是为大宋议和,寇准就是英雄,秦桧就是奸人呢?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大宋的确有点“怂”。北宋在辽朝的威慑下,签订了“澶渊之盟”。而南宋则在金国的不断攻伐下,签订了“绍兴和议”。

澶渊之盟签订时,寇准任宰相;而绍兴和议,则是由二次拜相的秦桧主导完成。两人在和议时,都担任宰相之职,为什么寇准成了英雄,而秦桧就成了奸贼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因就是寇准主战,而秦桧主和。

寇准主战?那还为什么签订了澶渊之盟?我们看一下整个过程就明白了。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攻打宋朝。辽军破遂城,攻定州,俘虏了数名宋朝高级将领。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到了宋真宗的龙案之上。

宋真宗素有雄心壮志,却是一个温室中长成的花骨朵,根本就耐不住雨雪风霜。当他接到寇准送来的战报之时,“大骇”,问寇准怎么办?

寇准是坚定的主战派,不慌不忙的说:“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只是,前提条件是宋真宗御驾亲征。

当时,参知政事(宋朝的宰职之一)、江南人王钦若请宋真宗迁都金陵(现南京),以避辽军锋芒。蜀人陈尧叟,则请宋真宗前往成都。

宋真宗倒是有意迁都,寇准则大声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直接堵住了迁都的提议。然后,寇准又说:“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陛下呀,您还是御驾亲征吧,一定会击退辽军的。

在寇准的坚持之下,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到了澶州。紧接着,寇准又把想驻留南城的宋真宗,给搬到了北城门楼之上,直面契丹大军。正在与契丹大军对峙的宋军望见宋真宗的华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而辽军则是“相视惊愕,不能成列。”随着宋真宗的到来,宋军士气大增,而辽军则被震撼到了。

宋军与辽军相持了十余日。辽军大将萧挞凛,自恃武勇,竟然率领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威虎军头张瑰抓住时机,使用床子弩,直接射中萧挞凛的额头,将萧挞凛射死当场。

萧挞凛死,辽军士气重挫。萧太后闻讯,痛哭不已,“辍朝五日”。再加上辽军已经强攻澶州十余日无法取胜,萧太后和辽圣宗就有了跟宋朝议和的想法,派人送信请求停战结盟。

寇准是英雄,还是奸贼的岔路口就在此时。

寇准此时坚决不同意议和。因为寇准知道,辽军现在还无法彻底击败宋军。而寇准也想通过武力,迫使辽朝向宋称臣,并趁机要回幽州等燕云十六州的故地。

可是,宋真宗已经“怂”了,朕爱好和平,朕不喜欢穷兵黩武,朕要回家。皇帝不想打了,自然有会附和。于是,就有人参奏,说寇准破坏议和,是想拥兵自重,意图谋逆。

好了,这下子让寇准怎么办?还记得后来的岳飞否?寇准如果不顺了宋真宗的意愿,恐怕轻则被罢官免职,重则也会跟岳飞一样,死于非命了。

寇准无奈,只能妥协了。

宋真宗派曹利用跟契丹议和,商议岁币的数量。

当时,真宗给出的条件是:“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寇准虽然妥协了,可是,还在替大宋着想。他把曹利用叫来,说:“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

最终,议定每年岁币的数量是十万白银,二十万匹绢,果然没有超过寇准要求的三十万。而且,双方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双方各自的城池,疆土如故。宋辽达成的澶渊之盟,相对而言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相对平等的和议。

寇准主战,并说服了宋真宗御驾亲征,不但没有卖国之举,反而有功于社稷。包括岁币,寇准还砍了一刀,一下省了每年七十万的开销,同样有功于大宋。只是因为宋真宗想议和,寇准无奈之下被迫妥协,同意议和。寇准有功而无过,自然堪称英雄了。

反观秦桧呢?

靖康之难后,秦桧被金国俘虏,后来却可以带着妻子,以及一船的财物安然返回南宋。这么奇迹的事情都可以发生,已经可以推测出来,秦桧已经被金国收买了

之后,秦桧更是不遗余力的力促南宋与金国议和,排挤朝堂之上的主战大臣,甚至不惜诬告、陷害岳飞,最终将岳飞赐死狱中。

秦桧所促成的绍兴和议,不仅仅每年要给金国五十万岁币,还要割地,而且宋要向金国称臣,南宋的皇帝需要经过金国册封。

如果寇准在,即使最后在宋高宗赵构的胁迫下,还是要跟金国签订和议,恐怕寇准也会全力支持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必然不会冤杀岳飞。即使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也会收复北宋故地。然后,再跟金国签订一个相对平等的和约。

两者对比,寇准在全力维护大宋的利益,而秦桧却是内奸,在不断的出卖宋朝利益,自然前者是英雄,而后者是奸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