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首先,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只不过是二月河在小说《雍正皇帝》中的虚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未在各个历史典籍中记载。

但这个虚构的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为什么满清皇室那么喜欢白水肥肉

这个白水肥肉,有一个专业的学名,叫胙肉。

胙肉最早记录于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胙肉,也就是祭神的肉。

祭神之后,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或者说传福的本意,往往祭祀之后,这些肉会分给大家食用。

这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了,比如在周朝,他们不但祭天地,五谷,还有祭祖的仪式。而祭祀,不同阶层的人,所用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天子用太牢,祭品是猪、牛、羊各一头; 诸侯、公卿大夫祭礼用少牢,也就是羊、猪各一头。祭祀大典结束之后,这些祭品就会分赐给子弟们。

由于孔子的推崇,自周之后的统一朝代,都会遵循周礼,进行祭天地祭祖的活动,而分食胙肉也成为惯常。

到了清朝之后,由于萨满教的传统,清宫廷除了汉族的一系列项目,还有一项,就是祭祀乌鸦。

据传建州女真人的先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就是他的母亲吞朱果而孕。而衔来朱果的,就是一只乌鸦。还有一个说法,布库里雍顺的孙子樊察被人追杀,他逃了几天几里,战马和行李都跑丢了。眼看被敌人追上,他急中生智,躲在了一棵树上。

追兵搜索中,眼看他就要被敌人发现,这个时候一只乌鸦飞来,落在了他的身上,这让追兵以为,那是一根枯木,从而逃过了一劫。

也因为这个原因,满人对乌鸦有一种崇拜。

满清入关之后,对紫禁城的坤宁宫进行了改建,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和七月初一,就会在坤宁宫前立起一根长竹竿,这个竿叫索伦竿。

然后他们会支起一口大锅煮起肉,并把剁碎了的猪肉、猪骨、猪内脏和精米一起放在了竿上的圆斗里,乌鸦喜欢吃腐肉,闻到味道之后,就会飞来纷纷吸食。

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帝会将剩下的肉分食给诸皇子、贝勒及王公大臣,这就是赐福。

但由于是祭祀用的,所以,只是白水煮过,没有一点的调料,吃起来非常的难吃,但由于是皇帝所赐,哪怕大家再不喜欢,也要吃掉,不然,就是对神灵的亵渎。

这种白水煮肉特别难吃,怎么办呢,就有人想了一个办法。

比如说有的大臣提前将一些香料浸入料纸中,待到祭祀的时候,就放在自己的汤中,这样就有些味道,不那么难以下咽了。

二、为什么雍正让乾隆吃掉那么一大堆白水煮肉

乾隆的名字叫爱新觉罗弘历,据说他从小就聪颖异常,受到了祖父康熙皇帝的喜欢,并将其接到了宫里,跟在身边学习政务。

在雍正登基之后,一次祭天活动中,雍正私下召见了弘历,并亲自赐他一块胙肉。

有人说这只是表示皇帝对弘历的宠爱,但我看来,这是雍正对弘历的一次试验。

对面这么难吃的一块胙肉,又是父亲私下里给的,所以,弘历可以选择不吃。

但弘历接过父亲给的肉,吃完了肉,这才发现雍正的用意。

古代皇帝登基叫践祚,而如今,父皇让自己吃肉,不就是践祚的意思吗?

雍正给弘历吃的这块肉,就是这么一个寓意,虽然肉不好吃,但这块肉意味着雍正将储君之位交给弘历。二人心领神会,什么话都没有说,但一切都在不言中。

这次会面不久,雍正元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二年,雍正更是直接让弘历去主持祭祀活动,这个举动,更分充分表明雍正要立弘历为储君,所以一块胙肉,就成了雍正与弘历的一次 试探之举。

结语

总之,皇家不同于百姓,一举一动俱有深意;虽是一块简单的白水煮肥肉,却被小说家赋予了权力与皇位的象征。

而弘历吃下了这块毫无味道的白肉,也就接下了父亲传下的江山。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清代皇家的水煮白肉是祭祀萨满神和祖先的一种供食,在紫禁城坤宁宫设大锅,大块豕肉放入锅中白水煮熟,用刀剁碎,盛于簸箕之中,升挂于在殿前的忌神杆上,让“神鸟乌鸦”来啄食,以代表敬天祭祖。当时雍正亲自递给弘历一块祭天的胙肉,证明他已经被雍正默认为储君人选。

后来这种水煮白肉方法慢慢的流传出宫,经过百年的演化,成为了京城风味独特的美食代表--“砂锅白肉”和“蒜泥白肉”,有道是“砂锅居的白肉,过点儿不候”。

提的乾隆吃的皇家萨满祭祀时煮的白肉那个“震撼”的味道,还先得从乌鸦说起,满族人喜乌鸦,敬为神,视吉祥。乌鸦是满民族预报神,喜神和保护神,乌鸦有五德:反哺、长生、多智、警示、无二过(爱情专一)。

传说(清史稿)满族的祖先佛库伦(仙女)在天池与姐妹嬉戏,一只乌鸦为她叼来一颗红果,佛库伦吞下后怀孕而无法返回仙界,只能在布库里山生下了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他后来在鄂多里(敦化)建立了女真方国。而他的后世子孙因一场战乱几乎被杀殆尽,其中逃跑的少年爱新觉罗·樊察在被敌人追杀的路上,幸亏天上飞来的一群“神鸟乌鸦”把他掩盖遮蔽才得以幸存,成为清朝皇帝的肇祖。

所以满族人视乌鸦为神鸟,为图腾,为上天诸神与人间的使者,需要萨满按时祭祀,以感谢上苍的恩德。

再说那锅白肉,不放葱姜也没有佐料。一股子腥气味,其实不只乌鸦来吃,皇族和大臣们也要吃,而且是当着皇帝吃,肉拿在手里谁敢扔了?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的“啃”,出宫后在扣嗓子眼。后来有些大臣很聪明,每次赶上皇帝萨满祭祖要吃大白肉之前,先用宣纸等材料做成纸包,泡在酱油醋等料汤里风干备用,然后进宫吃肉的时候,把料包放在自己碗中的肉汤里。味道为之大变,不仅不再难以下咽,反而发现味道还很好吃。后来流传出宫,在民间广泛推广,形成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还有咱们经常吃的“蒜泥白肉”。

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把弘历密召到养心殿,给他吃了一大块又冷又肥的白水肉。此事在清朝历史上很有名。下面我为您做个详细的解答。

当时,现场就是父子两个,没有第三个人在场。雍正赐给了弘历一块大肥肉,这块肉是用白水煮的,很油腻,大冬天,又是冰冷的。雍正让他这个儿子全部吃下去,不准浪费。

父子二人面色凝重。似乎是在做一个重大的决策。两人相互对视,一句话也不说。

年仅13岁的弘历虽然一点都不饿,但还是一声不响地把这一大块冷肉全部吞下肚去。

大冷天,弘历把这块冷肉吃下肚子,尽管他身体还不错,但肠胃也一阵阵难受。

不过他却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内心非常激动,非常喜悦。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究竟是在干什么呢?

这件事在清朝历史上非常重要,这就叫做:“独赐胙肉”。

雍正皇帝赐给儿子的这块又白又冷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这可是祭天用的胙肉 。

这块肉刚刚用来祭过天,现在又有了新的用处。这个举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块肉,不是普通人能够吃得了的。

古代有“承福受胙”的传统。所谓的“胙”,同“祚”,指皇帝的君主之位。古代皇帝登基叫“践祚”。

所谓的“胙肉”,就是专门用于祭祀的肉。这种肉用大铁锅加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同时,为了祭祀取得最佳效果,能够让先祖和神灵都满意,往往取用大块的肥肉。如果胃口不好,一般人确实很难下咽。

据《左传》记载: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左传》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诸侯霸主齐桓公召集各国的诸侯,在葵丘聚会。

突然有不速之客来访,周天子派人送来了一大块冷羊肉。

这个时候周王室权力早已衰退,齐桓公是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人,其影响能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周天子。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胙肉。宰孔说:

“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所以没有亲自过来,特派我来,赏赐伯舅祭肉。”

周天子派人来赏赐,说穿了是来刷一下存在感。因为诸侯会盟是齐桓公召集的,大家压根儿也没想到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天子的使臣,在这种场合,齐桓公感觉还是非常有面子的,立马要下台阶拜谢。

宰孔说:“且慢,天子还有命令。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又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就不必下阶拜谢了。’”

齐桓公答谢说:“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而不拜?果真那样,只怕很快就会灭亡,天子也将蒙受羞耻。怎敢不拜呢?”

遂先下阶拜谢,再登堂领赏。

也就是说,周天子赐予的这块胙肉,只有诸侯的霸主才有资格吃,其他诸侯吃不到。

这件事说明齐桓公虽然已经成了霸主,但头脑还是很清醒,也很谦虚。

雍正没有赐予其他儿子吃这块特别的肉,独独把四皇子弘历留下来给他吃,寓意极其深刻。

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将来天下要传给这个儿子。只不过没有说出口。

当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周年忌辰,雍正自己没去致祭, 派弘历代其祭祀。

雍正的这个举动实际上就向天下表明了,储位已有所属,其他人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也就是说,雍正刚继位不久,弘历就已经被明确为接班人。

雍正在第二年再次派弘历代替自己去致祭。再次向天下明确了这一点。

自古储君都是个高危职业,这个岗位是个焦点。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但稍有越位,就可能被猜忌想提前上位;做得不好吧,马上就会有人讲,这种人将来怎么能当皇帝?

所以,在储君这个位置上,时间越长,风险系数越大。弘历做了十一年多的储君,到他二十四岁当皇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让人无可挑剔,尤为难得。

乾隆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十二岁时,祖父康熙见到他非常喜爱,将弘历带进宫中养育,康熙有几十个孙子,除了弘历,只有太子长子在宫中养育。当时太子已被废,把弘历带进宫,隐含将来要培养他做继承人的意思。

乾隆经常讲:自古以来,都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皇位。而我却受皇祖和皇父两代重托,每念及此,怎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乾隆从二十四周岁开始当皇帝,八十八周岁去世。在现在看来,二十四岁的年轻人还不够成熟老练。年纪轻轻就继承了这么大的家业,完全可以舒舒服服享受人生。但乾隆偏偏不。

乾隆刚一登基就表现出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就把一帮大臣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同时又非常严格自律。

《圣躬勤政》记载:乾隆坚持每天卯时起床 ,起驾去办公。每过一道宫门,太监就会放一枚爆竹。爆竹声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在军机处的官员,听到爆竹声响,就知道皇帝开始办公了。

他经常天不亮,第一个到办公场所等待大臣到齐。按照礼仪,应该是大臣们都到了,皇帝才最后上殿。但每次都是乾隆第一个到,所以他只好先在后殿,一边等待一边看书。

经常是乾隆在后面等了很长时间,太监们出去催了好几次,大臣们才“始云齐集”。陆陆续续到太和殿集中。乾隆忍不住教训这些大臣:

“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朕非因诸臣齐集稍尽,即加责备,但敬肆之介,不可不谨其机”。

我每天一大早第一个到,每天都等你们很长时间 。我为了不浪费时间,只好看看书。这样恐怕不是你们的为臣之道吧?不要看这是一点小事情。往往小细节决定大成败。你们在我面前都如此松松垮垮,可想而知你们平时工作是什么样?请你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工作作风!

这些老油条,被一个小皇帝训斥得唯唯诺诺。

所以,大冬天吃又冷又冻的白水肥肉,不是谁都能咽得下去的。肠胃功能不好还是尽早绕道。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毕竟一个人统治的时间太长了,逐渐变得有点糊涂,开始变得自得自满。官场上腐败现象开始蔓延,并出现了和珅这样的大贪官。

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首先必须澄清一下,雍正元年大冬天,后来的乾隆帝,当时的弘历并没有吃到什么白水肥肉。

确切地说,所有正史都没有记载过这件事。反倒是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雍正皇帝》里写了一段关于雍正帝赐弘历胙肉的情节。

但毕竟小说当不得真,再说二月河也没见过雍正和乾隆啊,他说的你也信?

综上所述,我认为雍正帝让弘历吃白水肥肉之事纯属小说家言,子虚乌有,当不得真。

但是,吃白水肥肉这类事儿在清朝有没有呢?

这个是有的。

所谓白水肥肉,就是胙肉。所谓胙肉,就是祭祀神灵和祖先时用的肉,说白了就是祭品。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了供人吃。祭祀结束后,这些祭品就要分赐给大家一起食用。毕竟神灵祖先吃过的肉,沾了仙气福气,所以都说吃祭品的人有福,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传统不单清朝有,此前很久就存在了。中国一整套礼乐制度肇始于周朝,周朝提倡敬天法祖,不仅对天地、五谷之类的神灵人格化并加以祭祀,更添加对祭祀祖先的内容。一般来说,祭祀也是分阶层的,天子祭祀用太牢,祭品是猪牛羊各一头,诸侯、卿大夫祭祀用少牢,祭品是羊猪各一头。祭祀完成后,这些祭品就会被分赐给子弟们食用。

此后历朝历代宫廷都会有类似祭天祭祖的祭祀活动,分食胙肉也成为惯常的做法。具体到清朝,由于有萨满教的传统,清朝宫廷的祭祀除了继承汉族传统中一系列祭祀项目,还额外多了一项,那就是祭祀乌鸦。

相传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出生,就是天女吃掉了一只乌鸦衔来的果子,后世自然奉乌鸦为神鸟。还有传说,布库里雍顺的孙子樊察被人追杀,正好一只乌鸦落在他身上,敌人误以为乌鸦是落在一根枯木上,因而躲过了追击。

当然,神话是不能算数的。满人为何如此青睐乌鸦呢?可能是由于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乌鸦可以在危险来临时四散飞走,恰好为人们起到了报警的作用。而且在打不到猎物时,可以通过追踪乌鸦的落脚点找到动物尸体充饥,因为乌鸦是腐食性动物。

清廷入关并统一全国后,对紫禁城的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以适应萨满祭祀的需求。萨满祭祀形式非常多,几乎天天都有,而一般说来涉及到乌鸦祭祀的,是在每年正月初三和七月初一,称立竿大祭。即在坤宁宫前立其一根长竿,名为索伦竿,然后支锅煮肉,并把剁碎了的猪肉、猪骨、猪内脏和精米一起放在竿上的圆斗中,由于乌鸦的腐食性,便会纷纷前来啄食。祭祀仪式后,清帝就会把剩下的肉分食给诸皇子皇孙、王公贵族等,相当于一种赐福。

既然是皇帝赐福,大家自然不敢怠慢,只能恭恭敬敬,感恩戴德地吃下。但这种胙肉不过是白水煮肉而已,没有一点味道,吃起来自然难以下咽。可如果谁敢于露出一丝不快的神色,一旦被皇帝捕捉到,那就是重罪了。因为这不单单是对皇帝不恭敬,更是对神灵的亵渎。

清宫剧《延禧攻略》里就演绎了类似一段情节。乾隆帝亲自主持仪式,皇室宗亲们在坤宁宫一起吃胙肉。但总有人投机取巧,偷着带一包盐进去,蘸着盐吃胙肉。所以乾隆帝下令搜查,最后查出怡亲王弘晓把带盐了。当然电视剧里的事情不能当真,但这个祭祀仪式的确是存在的。

最后还要说一点,有人说雍正帝赐胙肉给弘历吃,一个是为了考验他的意志和信仰是否坚定,一个是为了对外暗示弘历即将被秘密立为太子,以便让其他皇子死心。

这种观点也是不准确的。

先别说雍正帝让弘历吃胙肉这事儿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即便雍正帝当年真的分给弘历胙肉吃,这也不能说明雍正帝要立秘密弘历为太子了。除了涉及宗教仪式之外,这其实只是皇帝做出的一种很寻常的恩赐行为,就跟吃饭时皇帝赐你一盘菜似的,顶多表明了对你的器重和喜爱,没啥太特殊的政治含义。

真正能够暗示皇帝对于立储的比较明确政治信号,应该是祭天,即每年冬至在天坛举行的盛大的祭天仪式。如果一个皇帝自行放弃了祭天的活动,并让一个皇子代替他前去,甚至连续多年代替他前去,这基本意味着储位有主了,其他的皇子就都甭惦记了。

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雍正给了乾隆一块白水煮肉,虽然难吃,但是寓意却很深。

据传清军入关前,他们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有着自己的祭祀仪式。入关后也将故乡习俗带到了紫禁城。每次祭祀就会用白水煮肉。并且祭祀完后会同王公大臣一起食用,以分享神灵的赐福。

作为众皇子之一弘历能分到这肉似也合理。不过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祁谷礼成,是为世宗登极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养心殿,赐食一脔,意巳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天,故俾承福受胙也”意思就是将他默认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而且雍正二年,弘历就被派去主持祭祀活动,这个举动更是只能让其他皇子靠边站。不敢有非分之想。不然下场就很惨。列如弘时有一点想法,结果就被削除了宗籍。

其实看看乾隆年青时也确实优秀,所以康熙和雍正都喜欢他也很正常。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或者现在看来,这就是一片普通白肉 ,可当它被赋予了权利和皇位的象征时。那就不一样了。

而且最后乾隆也的确成了接班人。所以那片肉还真是不一般啊!!!

雍正元年大冬天,雍正为何指令乾隆吃一大块冰冷的白水肥肉?

很多东西,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东西而已,可是因为人们赋予它不一样的特权,于是一件简单的物件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就连一块难以下咽,众人都不喜欢的水煮白肉,赋予了特权之后,也会变得人人竞相追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还来源于雍正与乾隆之间的一个小故事,话说雍正元年的冬天,雍正在祭祀结束之后,将祭祀所用的一块冰冷的水煮白肉赐予当时仅仅13岁的皇子弘历,这块肉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这是为何呢?

祭祀所用水煮白肉

其实对于祭祀用的水煮白肉来说,由来历史已经很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人们认为越是简单的食物,越适合用来做最神圣纯洁的事情,比如祭祀。祭祀在古代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尤其在皇室之中,祭祀更是尤其重要。

自古以来,皇帝都有一种思想,就是觉得自己的皇位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必须祭祀上天以及神灵,这样他们才会保佑自己江山长久安定,繁荣富强。祭祀中使用的食材,不管是肉食还是其余的瓜果蔬菜,采用的都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那就是用白开水煮一煮即可,不加任何调料,甚至连盐都不加,就拿去祭祀,才是最上等的食材。

当然,这样的食材祭祀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后来人们发现,这么多食物,祭祀完之后就不要,实在太浪费了,于是形成一个传统,就是祭祀完的食物,要拿一部分让参加祭祀之人吃掉,美其名曰吉利。

从这个习俗流行以来,人们都是受尽委屈的,尤其是清朝,因为距离我们比较近,留下的史料也比较多,在清朝的祭祀活动中,最后剩下的一些食材是要分给大臣吃掉的,每人一份,当着皇帝的面就要吃,一开始大家吃着那种又肥又难吃的肉,有人吃完就吐了,实在煎熬。

为了防止自己吃完就吐,很多大臣专门用一些香料提前浸入料纸之中,等到祭祀的时候,就放在自己汤中,这样一来味道就出来了,吃起来不仅不难吃,反而有点美味。不得不说人们的智慧通常都是为了生存而逐渐增长的,要是没有了生存压力,想必智慧就会变低吧。

雍正给乾隆吃祭祀肉

说完祭祀所用的肉之后,我们再继续来讲一讲雍正给弘历吃肉这件事情,正如上边所说,原本这块肉是不好吃的,可是因为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使再难吃,也必须要吃下去。这是什么特殊意义呢?

我们从历史来看,一般的皇帝在传位或者选择储君的时候,就会用祭祀所用的肉来作为一个暗示,也就是说喜欢将这块肉拿给储君去吃,换言之,只要皇子当中有人单独吃了这块肉,也就意味着他要成为储君了。

雍正给乾隆吃的这块肉,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存在,虽然肉不好吃,可是这块肉意味着雍正将储君之位交给乾隆,他当然十分兴奋将肉吃完,其余皇子好生羡慕,都想吃这块肉,可惜没有机会吃到,只能空叹息。

果不其然,弘历吃完这块肉之后,当年的康熙生日,弘历就代替父亲雍正去参加,康熙原本就比较喜欢弘历,所以更加开心了,早在康熙还没有选雍正为储君的时候,就已经对年少的弘历很是喜欢,专门将弘历带到宫中与太子之子一起抚养,足以见得其多么喜欢弘历。

雍正二年,雍正直接让弘历去主持祭祀活动,这个举动更加充分表明雍正要立弘历为储君,其余的皇子只能靠边站,不敢有非分之想了,哪怕有一点非分之想的,例如弘时,下场就比较严重,直接被雍正削除宗籍。

其实,乾隆在年轻时,确实是相当优秀的一个皇帝之选,之所以康熙与雍正都喜欢他,那可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看一看乾隆登基早年的那些作为,就可以知道这个皇帝大有可为,只是可惜他不懂得以史为鉴,最后走了唐朝李隆基的后路,晚节不保,实在悲哀。

结语

虽然是一块简单的肉,在我们看来可能毫无吸引力,可是当赋予了权力与皇位的象征时,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雍正给乾隆吃下这块毫无味道的冰冷白肉,乾隆忍住难受全部吃掉,也就意味着大清江山的下一个皇帝,就是乾隆了,而乾隆也确实成为了接班人,并且早年干得还不错!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