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钓鱼城说是城,不过是一个大山包。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神城,他影响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战争导向。蒙古军队因此止步于东欧波兰及西亚巴勒斯坦,让西欧和埃及免遭涂炭,也为孱弱的南宋皇朝续命了30年。

要说他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有战略得法、地形有利、四川人硬、病毒传染等因素。#四川头条#

一、是战略贯彻彻底,从一而终。

本来,在蒙古人的铁骑面前,南宋步兵就如肉盾,根本无法阻挡。从1236年开始,蒙古军队就像走亲戚一样,年年进入四川,烧杀掠夺,抢完就走。

1242年余玠驻守四川后,发现川西平原无险可守的劣势。决定利用四川的山川水势,建立山城防御体系,并迁洲治军所于山上。这一策略被称为“方山为城”。

四川山城大多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崖之上,平均海拔仅三五百米,却峭壁环绕,可以凭借天险而不筑城,只在地势较开阔的一方建立城墙即可,地质学上形象地称为“方山”。“方山”山顶平坦。周回数百十亩至数十里不等,有田可耕,有林可用,有水可饮,适合军队长期驻守,逃亡的百姓也来到山城耕作生息,又为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粮草。

钓鱼城就作为合洲的洲治所在。

而南宋末年四川共建了83座山城,他们互为犄角,组成了一道严密的军事防线。

二、是地势之利。

四川的方山城堡,以合川钓鱼城为中心,这里不仅临近四川制司大营重庆,地形上也奇险无比。嘉陵江与东北来的渠江在渠河嘴相汇,流经合川城,又与西北来的涪江汇合,形成“巴”字形大水湾,如同口袋,将钓鱼城灌在其中。

钓鱼城东、南、北皆有江水环绕,东倚华蓥山,海拔虽只有300米上下,却“倚天拔地,雄峙一方”。

三、是军民一心。

1254年,悍将王坚镇守钓鱼城,发动十七万百姓,对城池进行加固,加上山体的天然高度,城垣高数十至百米上下,并在八座城门加筑城楼。

王坚还令人在山上建造水池,名为天池,泉水四季不涸,又开小天池十三所,井九十二眼,即便被围攻也有充足的水源。

就这么一个山包包却能养活十多万军民,坚守30多年,没有一个投降的将领,没有一个带路党军民。直到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已亡,宋已不复存在,守将王立在忽必烈违背蒙哥遗诏,保全城人性命的承诺下(这对于动辄屠城的蒙古军队来说非常难得),才不得已率10多万军民归降。而另外三十二位将领,却拔剑自刎了。钓鱼城将领或死或活,皆可歌可泣,没有一个孬种。

四、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传染病爆发,降低了蒙军的战斗力。

蒙古人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到了四川这样湿热过度且瘴气横行的地方,往往水土不服,很多士兵得了传染病,上吐下泻。而军中又传言酒能治病,于是一顿顿胡吃海喝,导致病情更加恶化,战斗力低下。

其实病毒与战争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次人种大交流的同时也造就了病毒的大交流,人类在遇到新的病毒时没法立即产生抗体,就会成片成片地死亡,蒙古人在欧洲战场上就向城内投射尸体,导致很多城市还没正式战斗,人就被病毒杀得差不多了。可是在宋蒙战争中,病毒是站在南宋这一边的。

1259年,蒙古大军已经在欧亚大陆上所向披靡,征服欧洲的北路军经已经进入波兰,剑指法国。南路军已经直取叙利亚(全城被屠),进入巴勒斯坦,准备进攻埃及。而蒙古的主力部队却由大汗蒙哥率领,和忽必烈的东路军力图啃下南宋这块硬骨头。南宋岌岌可危。

欧洲人说蒙古人是上帝之鞭,是上帝派来教训人格沦丧的欧洲人的,而钓鱼城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上帝折鞭处”。因为蒙哥死后,蒙古派出的各路人马要回归草原争夺汗位,欧洲方向的总司令旭烈兀,放弃与埃及的战役,派2万人镇守叙利亚后,自己率领大部队回蒙古,结果守军被埃及伏击,2万人全军覆没。埃及和西欧从此被保住了,蒙古军队再未踏足。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重庆合川的钓鱼城在抗元战争中,经历过,围困断粮、大军压城,弓弩强攻,恐吓威胁等一系列军事手段。整整坚持了40年,直到南宋灭亡之后,大势已去,在忽必烈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一分一毫之下,开城投降,钓鱼城32名将领,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千秋忠烈,是大英雄尔。

重庆合川钓鱼城这么难攻打,主要包括包括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人和。

1、钓鱼城位于重庆,属于中国西南地区,天气酷热、湿焖。元朝将士在攻打钓鱼城之时,也是元朝内部贵族争夺汗位之时,钓鱼岛的攻城军兵是换了一拨又一拨,导致元朝将士始终无法适应西南天气,很多时候都是疫病在流行,更多将士因为湿热而导致身热不扬,头痛身重痛,口苦胸痞。元朝将士始终得不到状态最佳的一天

2、钓鱼城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重点提到2点,第一、相对高度300米,是相对高度,加上城墙,除非你会飞,要不在没有认为干扰的情况下 ,你想进城都难。第二、三面环水,说的是出了有天然的水屏障之位,水上交通方便,对于战争的增援以及后勤支援也很重要。

3.钓鱼城之所以叫钓鱼城,那是因为钓鱼城内,大大小大的池塘,井泉,多不胜多。在粮食这块已经得到了天然的保障,哪怕农作物因为天灾人祸收成减少,至少鱼够你们吃很多年。在蒙哥强行攻打钓鱼城5个月之久时,被火药炸成重伤,次日,王坚将池中两条30斤重的鲜鱼做成面饼投掷城下蒙古军,且致信蒙哥“尔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不知道是被伤拖死的还是被气死的,就此一命呜呼了。

4、守城将军主将王坚、副将张钰。南宋著名的将领,两大名将,兵法熟练,大小战役不知经历几何,在钓鱼岛坐镇,是军心稳定的一大保障。

5、自古西南多悍民,秦国的钢铁之师,三国蜀军的虎牙之师,都是很好的佐证。险恶的西南山地,给当地军民养成了凶悍的性格以及强悍的作战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态度。这也是钓鱼城最难攻破的关键点。

为重庆四川人民骄傲,点赞!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谢邀。

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此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

有悦友要问,对于重庆这种多山的城市来说,相对高度约300米,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更何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还有不少更奇怪的地形。

为何钓鱼城在历史上那么难以攻克?

悦史君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钓鱼城三面被嘉陵江、渠江、涪江包围,控扼三江,形势陡绝,倚天拔地,雄峙一方。

第二,钓鱼城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经水路及陆路,可通达重庆和四川各地。

第三,《宋史》有言:“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

这一切的有利条件,都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条件。

而钓鱼城最光辉的一刻,主要得益于一场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钓鱼城之战。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在征服了亚非欧40多个国家后,兵分三路,想一举拿下南宋。

孛儿只斤·蒙哥亲率一路军马,进犯渝川地区,并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兵临重庆合川钓鱼城下。

孛儿只斤·蒙哥原以为凭借蒙古铁骑,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钓鱼城,可钓鱼城在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孛儿只斤·蒙哥和他的大军却始终不能越雷池半步。

同年7月,孛儿只斤·蒙哥在城南脑顶坡,被钓鱼城上火炮击伤,不久死于于北碚温泉寺。

孛儿只斤·蒙哥死后,他的兄弟们纷纷从欧亚战场撤军,回到汗国夺位,缓解了蒙古军对欧、亚、非等各国的威胁,蒙古汗国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

也因此,这场战争具备了世界影响力,钓鱼城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之战后,传奇仍未结束。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时任合州知州的张珏第四次筑城。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完全无法继续抵抗的情况下,钓鱼城守将王立等人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停止抵抗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元军之手。

此时,钓鱼城保卫战已经历36年,大小战斗200多次。

这……真的坚强啊!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为了说明钓鱼城为什么难以攻克,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钓鱼城的城防和一般城市的城防有什么不同。

(钓鱼城战场遗址)

其一、防线。

一般城市的防线有两道:城墙和护城河。为了加固这两道防线,都是把护城河挖得尽量宽,尽量深;把城墙修得尽量厚,尽量高。不过,古代技术有限,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的。

钓鱼城的防线有三道:一是江水。钓鱼城是三江汇合之处,江水形成一个U字形,把钓鱼城三面包围。二是外墙。外墙刚好修在江边上。这道外墙,其实大部分是直插到江里的悬崖峭壁,只有一小部分地方,是人工挖土石填起来的。而且因为是就山挖山,填起来非常容易,也填得非常高。三是内墙。除了外墙外,钓鱼城还有一道内墙,这座内墙的高度,约莫等于一般城市的城墙高度。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发现,世上的城市根本就找不到比钓鱼城更好的城防了。

(蒙古兵攻城)

其二、粮草。

一般城市里都储存有粮草,引用的水主要来自于井水。不过,储存的粮草毕竟有限,只要外面的攻城军队一直围攻下去,就算围而不攻,城中的粮草也有耗尽的那一天。井水也很容易被污染,因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同时,也可能瘟疫流行。这样,井水势必被污染。一旦井水被污染,就不能引用,引用反而造成流行疾病传播得更快。

钓鱼城上的粮草,一方面来自于城外稻田的出产,这一点,和其它城市差不多。但是,钓鱼城里面却又有粮食的自生能力。一是山上有土地,可以种庄稼。二是城中有大小两个天池,有泉眼往天池里进水。天池里面出产鱼,可供食用。饮水问题上,因为有天池,有活水,因此更不成问题。

(石炮雕像)

其三、武器。

一般城市的武器主要有箭簇、石炮以及滚木。箭簇是铁制品,储存再多,射完就没了。最多等敌人撤退的时候,冒死跑出城收集一点回来。但是这都很危险,收集的可能性很小。石炮和滚木也是预先收集,打完就没了。

钓鱼城的武器,箭簇和一般城市差不多。但是石炮和滚木则可以源源不断地采集。山上有的是石头和木头。就算滚木有限,石炮也是应有尽有。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进攻钓鱼城为什么比进攻一般城市要难?

古代攻城的办法,不外这几样:一是用云梯攀上城墙,二是用抛石机把城墙轰塌,三是挖地道进城,四是从上游放水淹没城市,五是围而不攻让其坐以待毙

(久攻不下的钓鱼城,图取其意)

然而,这几招在钓鱼城面前都不管用。用云梯攻城,因为钓鱼城的城墙很高,根本就没有那么长的云梯,够不着。所以这一招不管用。抛石机也不行,没有任何抛石机可以飞过江,飞到对面山上。钓鱼城下面也很少有操作面,无法安放抛石机。挖地道,那得没有护城河,而且城下是沙土之类,不能是石头。放水淹城对处于山上的钓鱼城也没用。至于围而不攻,前面已经说了,完全不可靠。

有人可能会说,可以放火烧山。但是,钓鱼城早有防范,再加上隔着两道城墙,火根本烧不进里面去(古代的房屋,只要有风火墙,就很难烧起来,何况是城墙)。

由此可见,钓鱼城的确是很难攻破的。而不可一世的蒙古大军,最终在钓鱼城面前折戟沉沙,也是必然。

(参考资料:《宋史》《元史》)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钓鱼城之战,可以算得上冷兵器时代的经典了。当时,蒙古铁骑断断续续地攻打钓鱼城二十余年,非但无功而返,还损失了蒙古主帅王德臣和大汉蒙哥。可以说,当整个南宋一败涂地时,王坚领导的钓鱼城军民,创造了一个守城的神话。

钓鱼城筑于四川合川县境内的钓鱼山上。钓鱼山原本就是一座悬崖突兀、山势险峻的高山,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天险。到1243年时,南宋为抵御蒙古的进攻,选取了多个地点进行设防,而钓鱼城便是在此时修筑起来的。

到1253年时,钓鱼城军民与蒙古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经过殊死抵抗,终于击退了蒙古人的进攻。蒙古军队回撤后,守将王坚决定加固钓鱼城,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为了加固钓鱼城,王坚调集了当地五个县的军民,前后有十七万人参与。在十几万人的共同努力下,钓鱼城的城墙得到了进一步加固,其厚度由起初的1.5米,加固到了5米。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蒙古人要想攻破这么厚的城墙,是十分困难的。

在加固钓鱼城的同时,守军还不断收集粮草,而且由于城内尚有空地和水塘,还可以随时耕种和渔猎。说白了,即便是蒙古军队将整座钓鱼山围起来,城内的军民还是能够在不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实现长期坚守。可以说,只要城垣不被攻破,这座城池就是一处坚实的堡垒。

由于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决定再派重兵。1259年时,负责在前线指挥的王德臣被守军的飞石击中,随后身亡。问听痛失主帅,蒙哥汗亲自到前线指挥,但没想到的是,连他自己也被飞石给砸死了。

蒙哥汗死后,蒙古大军只好回撤。此后,蒙哥的兄弟们为了争夺汗位闹得不可开交,基本顾不上再派大军围困钓鱼城了。而此时,王坚则继续率领军民修缮城池,积极备战。经过多年的修建和加固,钓鱼城越来越坚固,这使得蒙古人始终拿这座城无可奈何。就这样,双方在此坚持了多年。

钓鱼城久攻不下,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蒙古军队虽然多次攻城,但并未长期围困。每当战事不利,蒙古军队也会撤走。毕竟,他们不可能为了一处城池,将大批军队用在围城上。毕竟,蒙古军队善于平原厮杀,围城战并不是很擅长;

其次,四川当地的气候,使得蒙古骑兵很不适应。作为长期在草原上游牧的民族而言,四川夏季的天气和山林间的蚊虫,就像是噩梦一样。可以说,蒙古人围攻钓鱼城,除了要克服天险,还有和高温酷暑做斗争。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以王坚为首的军民,始终都同仇敌忾,未曾向蒙古铁骑低头。这座英雄的城池,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存在,才会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神话。

在中国历史上,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为什么那么难以攻克?

提出修筑钓鱼城者,是冉琎、冉璞兄弟,两人乃蜀中卧龙,有文才武略,精通兵法,尤其深谙川蜀的山川地势。兄弟俩总结了蒙军攻破川蜀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防御观念,认为应当利用巴蜀地势险峻之优势,依山筑城,以抵御蒙古之骑兵。

兄弟两人惮精竭力,遍察川蜀,挑选十余座适宜筑城之山,包括青居山(顺庆)、大获山(阆州)、云顶山(成都)、钓鱼山(合州)等。这些山之所以入选,有几个条件:其一,分布要均衡。不能十余座山城都集中的一个地域,而是要分布于川蜀战略要地与重要城市附近。其二,必须要依山傍水,山要险峻,水源不可缺少,否则无法坚守。其三,要适宜筑城。城要有一定规模,城堡要足够坚固,能储备大量粮食与军备物资。

当时主政川蜀的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构想,修筑山城十余座,其中以钓鱼城最为有名。在所有山城中,冉氏兄弟最重视的便是钓鱼城,称“功可过十万师。”为什么呢?因为钓鱼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三江环绕(嘉陵江、涪江、渠江),地势极险峻,峭壁悬崖,城墙雄伟而坚固。

去年时,笔者有幸前往钓鱼城瞻仰古迹,站在城头,俯瞰山下,想象当年鏖战之情形。其实钓鱼城海拔并不很高,只是座丘陵,然而如同半岛延伸向水中,只有一块狭长之地连着陆地。这种独特的地形,一方面能够充分保证城内的水源供应,另一方面,纵然敌人有千军万马,在狭小局促的地形中也很难展开。

其实,钓鱼城能创造历史奇迹,并不完全靠其险峻难攻的地形优势,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当初余玠修筑的十几座山城,除了钓鱼城之外,其余山城都没在战争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为什么呢?难道是冉氏兄弟看走眼吗?并非如此,川蜀山城,多数并不是被攻陷的,而是投降的!山势再险峻、城堡再坚固,若将士毫无斗志,甚至举旗投降,那还不是白搭?因此,人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要归功于守将王坚的杰出领导以及所有将士的浴血坚持。王坚本是名将孟珙手下的忠顺军一员,在作战中勇敢而有谋略,深得孟珙的器重。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孟珙虽死,王坚却将他的忠勇精神发扬光大。没有王坚的坚忍不拔,光靠钓鱼城的坚固,也很难顶得住蒙古人的雷霆一击。要知道王坚守卫钓鱼城时,整个川蜀大多沦陷了。

在钓鱼城之战中,天气也是帮了守军大忙。持续近一个月的暴雨天气,不仅迟滞蒙古人的进攻,还毁坏了他们的攻城器具,同时也加剧了疾疾的流行与传播。关于蒙古大汗蒙哥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蒙哥被钓鱼城守军射伤,伤势发作不治而亡。另一种说法,蒙哥是染病而死的,当时蒙古军中传染病流行,士卒病倒甚多,蒙哥染疾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蒙哥是染病而死。不管他是受伤而死,还是染病而死,其实都与钓鱼城守军的坚持抗战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不能攻克钓鱼城,蒙古军队只能顿兵于城外,风吹雨淋,环境恶劣,当然加重疫疠横行。

因此,钓鱼城奇迹的出现,一是因为山城之险峻难攻,再则是王坚及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抵抗,三则是有某些侥幸的成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