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有点名实难副呢?

春秋五霸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其中首霸齐桓公和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作为春秋霸主是比较公认的,没有多大争议的。但是宋襄公作为春秋霸主争议比较大。毕竟宋国是比较弱小的,后来的战国七雄也是没有说宋国的。有些把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已经郑庄公当做春秋一霸,从这些可以看出宋襄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毕竟宋国的实力摆在哪里,春秋时期宋国也从来没有当上春秋第一强国的交椅!

宋襄公一心一意地想要称霸,也不遗余力地召集诸侯国会盟,但是却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实现当上霸主的梦想。宋襄公以“仁义”为待人接物和外交用兵的圭臬,作茧自缚,最终称霸的幻想化为泡影。

周武王灭商以后,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旧都(今河南商丘),不久,武庚叛乱,周公平叛以后,又把他的土地封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号宋公,建立宋国。宋国的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之间。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就企图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他拒绝忠臣目夷的多次劝谏,以所谓的“仁义”手段与强大的楚国争霸,结果被楚国俘虏软禁。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因为把仁义奉为圭臬而惨遭失败,争霸活动宣告终结。

宋襄公争霸的实力尚可、呼声很高、十分积极,最终却大败而归,原因何在?

第一、宋襄公急于求成,幻想靠扶持齐孝公就可以一蹴而就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公子昭逃到宋国避难。宋襄公派兵护送公子昭回国继位,他天真地以为自己扶立齐孝公,是绝世功劳,足以代替齐桓公为霸主。

宋襄公把称霸看得过于简单。他没有考虑称霸的基本条件,如基本国力、在诸侯中的威望、人才优势等等。他认为扶立了齐桓公的继承人,齐桓公的继承人资历浅,自己就理所当然应该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种认识极其浅薄无知。

齐桓公称霸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经济、尊王攘夷、匡扶正义、济困扶弱、加强军力才实现的。不是一次胜利,就能一蹴而就成为霸主的。

宋襄公的急于求成也是受公子荡的蛊惑。公子荡对宋襄公说:

“君之图伯与齐异,齐桓公治国二十余年,然后主盟,君盟待乎?”

以上见《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公子荡的意思就是说:您的图霸不能像齐国一样先是富国强兵就用了二十多年,然后会盟,您能等二十多年吗?

不知道公子荡为什么这样说,难道是宋襄公的身体健康不好,怕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了?

第二、宋襄公的战略重点出现重大错误,他积极拉拢楚国,希望得到楚国的拥护和支持,实际上是戴盆望天的错误策略。

楚国是任何一个称霸者的竞争对手。楚国强大,而又不尊礼仪,不讲道义。楚国都可以自己率先称王,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早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他能拥护别人称霸?对于楚国来说,谁称霸他就反对谁,目的就是自己称霸天下。所以,想得到楚国的支持,无异于缘木求鱼。

宋襄公认识不到这一点,却贿赂楚成王,结果楚成王出尔反尔,在会盟大会——“衣裳之会”上俘虏并扣留了宋襄公。宋襄公的霸业彻底失败。

宋襄公靠拢楚国的同时,疏远了关系友好的齐国,结果齐孝公因为不满宋襄公对楚国的献媚,而拒绝参加“衣裳之会”,使得宋襄公孤立无援,被楚成王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三、宋襄公开始不懂得创立霸业的要害在于以功德征服人心,而是以树威来征服人心。

这也是公子荡的馊主意。公子荡提出:

“夫缓则用德,急则用威”

意思就是:创霸要想循序渐进,可以用德;但是要想速成,就必须树威风。

结果宋襄公第一次邀请和召集楚、齐、滕、曹、邾、鄫等国家会盟。滕国国君因为迟到一会儿,就把他拘捕了;鄫国国君因为迟到了两天,宋襄公下令烹杀了。

曹国国君因此不满,大发牢骚。宋襄公就讨伐曹国,两家对峙三个月,不分胜负。宋襄公的创霸,一开始就南辕北辙,称霸于小国的企图都没有实现。

第四、宋襄公树立威风不成,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以“仁义”获得人心。

俗话说得好:

“仁义值千金。”

这也是唐僧的一贯作风。唐僧是对妖魔鬼怪也讲仁义,宋襄公是对敌人也讲仁义。甚至对已经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的状态下,还要仁至义尽到底。

泓水之战,楚军渡河的时候,宋国大将公孙固建议“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认为太不仁义,而不采纳。

楚君过河以后,楚将排兵布阵,旁若无人。公孙固建议:“楚方布阵,尚未成列,击鼓进攻,必乱。”

宋襄公一口唾沫喷到了公孙固的脸上:

“呸,汝贪图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乎!”

这样的国君真叫人醉了,公孙固只能暗暗叫苦。楚军阵势列成,显得兵强马壮,宋军士兵心生恐惧,结果宋军大败亏输。宋襄公身负重伤,多亏手下将士们舍命相救,才得以死里逃生。

宋襄公的仁义使得自己身边的人忠心耿耿,所以仁义道德用来对待自己人是对的。而对待敌人,仁义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能去认真贯彻,否则就是作茧自缚。宋襄公后来,虔诚地按照仁义道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岂能不败?他在政治斗争中,处处受辱、次次失败;他在政治斗争中奉行仁义,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应该说,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曲解盲行仁义,少谋寡断,志大才疏。宋襄公称霸事业的破产,给后来的政治家们一个鲜明的启示,那就是:

厉兵秣马,经武整军,富民强国才是民族的独立和强盛之道。一味奉行仁义,是荒唐可笑的。

宋襄公失败了,他对后来者的启迪却永远存在!

为什么说宋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有点名实难副呢?

春秋霸者:就是在春秋时期国际事务的组织和主持者。宋襄公积极组织主持国际事务。不过他接手的是齐桓公的霸主烂摊子。齐桓公死后齐国忙着内斗无力组织主持国际事务。齐桓公主张的尊王攘夷就会遭到反弹。齐桓公在做霸主时楚成王就很窝火。尊王攘夷主要打击对象就是楚国。楚国早就称王于南方对周天子的王权发起挑战。周天子没办法不过齐桓公跳出来了。招集诸侯打击楚国的嚣张气焰。楚国只能认怂尊周天子做老大。宋襄公秉持齐桓公的方针继续对楚国施加压力。把楚王叫来论资排辈。最后宋襄公非常气愤以假王压真公来反对楚成王。这应该是春秋时期相当搞笑的一幕。最后宋楚闹翻脸了。楚成王面对齐桓公还是惧怕三分的。现在放眼天下就只有楚国的实力最强了。楚成王就想打击一下霸主的嚣张气焰。最后把宋襄公给抓了给楚国出了一口气。国际社会拳头才是硬道理。现在很多人都不服宋襄公这个霸主说他名不副实。主要就是对楚国的战争失败了。最后宋国在国际上失去了话语权。春秋五霸就下去了两个。楚国成功打击下去两个霸主,不过很快就迎来两个新的霸主。秦穆晋文又把楚国给收拾了一翻。楚成王一挑四成就了他们的霸主之名。不过楚成王应该拿到反对霸权的第一奖。大家说这个奖名该怎么命名?

为什么说宋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有点名实难副呢?

转: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班固的《汉书注·诸侯王表》里面,“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唐朝人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隐》,则把“五霸”说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这两种说法中,有四个人选是相同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所差别的是楚庄王和吴王夫差。

《史记索隐》经常被人们捆绑到《史记》上一起读,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司马贞的观点就是司马迁的观点,影响力巨大,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这四人位居在“五霸”之中的观点广为大众所接受。

但这四人中,宋襄公在现在时常遭受人们的质疑。

从宋襄公的行事和作为来看,既窝囊无能,又处处显得迂腐、蠢笨,顽冥不灵,基本上已经成了现代人嘴里的笑料人物了。

这样的人,怎么也能称“霸”呢?

显然,这是现代人对这个“霸”字的理解出现了误会和偏差了。

可不是?现代人用“霸”字组词,通常有:霸占、霸权、霸道、霸王、恶霸、霸气侧漏等等。

不用说,结合这些词所透露出的意思,凡是称王称“霸”的人,必定是悍恶强横之辈。

我们查字典,“霸王”指的就依仗权势或武力欺压他人的人。

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可不就是这样的狠角色?力拔山兮气盖世,喑哑叱咤,千人皆废。

我们看宋襄公,做事拖泥带水,还经常遭受别人戏耍和捉弄,软得像条鼻涕虫,哪点能与“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

但是,在古代,“霸”字其实是通“伯”字。

“伯”是啥意思呢?

伯、仲、叔、季、少。

班固的《白虎通·姓名》解释得非常清楚:“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即伯排第一,仲排第二,叔排第三,季排第四,少排第五。

换言之,即“伯”就是指老大。

也就是说,“霸”就是老大。

即“春秋五霸”中的“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众诸侯中的老大。

“西楚霸王”中的“霸”,指的是项羽在裂天下而封王侯后,他这个“西楚王”是诸王中的老大。

必须严正声明,这可不是老覃信口胡诌。

《孟子·离娄·丁音》有权威解释:“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所以,“春秋五霸”中的“霸”,说的并非这个人凶狠霸道以及霸气侧漏;而是说这个人,准确地说,是这个诸侯,他的政治地位位居众诸侯国中的老大。

说到这,大家肯定会说,这个诸侯的政治地位是否位居众诸侯国中的老大,还不是取决于他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是的,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肯定称“霸”的主要因素,但并不能以之作为衡量的绝对标准。

班固的《白虎通·号》里面简单概括了几个标准:“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张法。”

“方伯”一词,语出自《礼记·王制》中之“千里之外设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而在春秋时期则指诸侯之长。

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失权,地位一落千丈,众诸侯漫无统纪,纷起争当老大,过一把“号令诸侯,匡护王室”的瘾,由此,王权陵替,霸业代兴。

《史记·周本纪》因此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那么,要成为“方伯”或者说“霸主”,必须要做到《白虎通·号》里面提到的“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这三点。

“会诸侯”,说的是要有号令诸侯的能力。

“朝天子”则是要匡护王室,不得行篡弑之事——不但不能弑杀周王、不得篡夺周王室,也要杜绝众诸侯国内有此类恶性事件发生。

“不失人臣之义”,是在“尊王”的前提下,维持周朝礼制的运行,不但自己施行仁义,是施行仁义的典范,还以身作则,带领和约束其他诸侯履行仁义。

以上这三点,齐桓公无疑是做得最好的,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甚至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时,周王室还派来了代表参加。

毫无疑问,齐桓公就是春秋“霸主”中的典范。

晋文公做的也不赖,他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与诸侯会盟时,周襄王亲自前来捧场,封他为“侯伯”,赐黑红两色弓箭,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替天子教训那些不听话的诸侯。

因此,自古以来,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春秋五霸”, 齐桓公和晋文公必定位列其中。

那么,宋襄公做得怎么样呢?

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下。

首先,来看看“会诸侯”这一点。

话说,齐桓公晚年昏庸,宠幸易牙、竖刁等小人,管仲去世后,他即在外忧内患中悲惨饿死。

齐国国内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闹得不可开交。

其中,易牙和竖刁拥立了公子无亏为国君。

但是,齐桓公在很早的时候就和管仲一起立了昭为太子。

无亏立,太子昭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好逃到宋国求助宋襄公。

宋襄公素有仁义之名,齐桓公在世时就非常欣赏他。

宋襄公的仁义表现在哪儿呢?

举个例子:宋襄公的哥哥目夷是个贤能之士,但为庶出。嫡出的宋襄公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及哥哥,在父亲宋桓公病倒的时候,就想把自己的太子位让给哥哥。此举遭到了宋桓公的反对。宋桓公死后,最终还是由宋襄公做了宋国的君主。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耳闻宋襄公让位之事,对这个年轻人非常感兴趣,在举办“葵丘会盟”时,见到了这个年轻人,便拉着他的手,做了一番亲切的交谈,并把太子昭隆重地托付给了他。

这不,太子昭遇上难题了,来投宋襄公了。

事实证明,齐桓公没有看走眼,太子昭也没有投错人。

宋襄公坚决维护周朝礼制,坚定地站在了公子昭这一边,亲自出面约集天下的诸侯,号召各国合力协助太子昭回齐国当国君。

以当时的周朝礼制论,齐国内部那些与太子昭争位的人,都属于乱臣贼子,宋襄公这么做,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的。

但大部分诸侯都不怎么鸟宋襄公,只有卫、曹、邾几个小国如约而来。

不鸟宋襄公的诸侯,主要是认为宋襄公“人微言轻”,没有资格来号令自己。

宋襄公不傻,鉴于自己的实力有限,他不敢拿晋、楚等大国怎么样,但为了立威,他扣押了迟到的滕宣公,处死了鄫国国君。

这么一来,他的威望就树立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宋襄公带着卫、曹、邾几个小国共同联合起来的军队,迅速平定了齐国内乱,拥立太子昭当上了齐国君主。

这就不得了了。

本来嘛,齐国的齐桓公是天下霸主,现在齐国的太子昭靠宋襄公上位,齐国人处处尊崇宋襄公,宋襄公的名望想不增都难。

还有,天下诸侯都是周王室分封而成的。

那么,各诸侯内部出现了纷争,周王室是应该出面调停的。

但现在的周王室衰微,根本无力去管。

宋襄公的挺身而出,相当于为周王室代劳,替周王室分忧。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算得上是“尊王”和“朝天子”了。

最重要的是,宋襄公在“不失人臣之义”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突出。

话说,宋襄公在拥立了齐孝公后,自我感觉良好,有了种已经接替了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感觉。

从此处处以霸主身份自居,当仁不让地向诸侯发出会盟邀请。

这里说一下宋襄公与众诸侯约定于秋天在盂地的会盟。

赴会之前,有人提醒宋襄公务必带上军队护卫前行,但宋襄公盲目自信,说自己以诚待天下人,天下人必以诚待自己。结果羊入虎口,成了背信弃义的楚王的阶下囚。

这,就为之后的泓水之战埋下了伏笔。

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仍然高举“仁义”大旗,不肯乘楚军渡河时攻打,也不肯趁楚军登陆后队列溃散时攻打,失去了取胜的机会,最终被楚军打败。

宋襄公本人在战斗中受伤,次年,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中郁郁去世。

现在很多人都笑话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表现,说他愚蠢、迂腐。

殊不知,这正是宋襄公的高贵品质所在。

在西周时代,在周天子还有能力管制和约束天下诸侯的时代,周天子鉴于天下诸侯多为姬姓子孙,即诸侯国之争就是兄弟之争,不想因为打仗而毁伤了和气,制定了一系列打仗的礼数和规矩。

宋襄公说的“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此外,还要求打仗前双方要互下约战文书,约定好打仗的时间、地点,以及双方交战的人数——这人数必须对等,不能以多对少,更不能搞偷袭战。战斗时,只能与正面之敌交手。双方交手完成了一回合后,如果要打第二回合,就必须彼此都等对方整理好队列再进行去;不能再攻打倒在地上的敌人;也不能再打已经受伤的敌人;追敌不能超过五十步;在战场遇到对面诸侯王,要下车行礼等等。

宋襄公的表现,就是“不失人臣之义”的集中表现。

但宋襄公迎战楚军的时代,已经是东周,周室衰微,王纲解纽,是孔子所悲呼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循规蹈矩的宋襄公与被称为“南蛮”的楚军交战,不可避免地吃了败仗。

宋襄公也因此遭到了后人的讥笑。

但在当时,他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司马迁对宋襄公的失败深为惋惜,说:“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所以,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还是非常合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