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是十万八千里。我们看《西游记》第十三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这是观音菩萨到大唐安排唐僧取经的有关事宜时,显像撒下的一张帖子,帖子上明示:西天取经的路程是十万八千里。
我们知道:孙悟空一个筋斗正好十万八千里。那么为什么不让孙悟空一个筋斗把经书送达东土大唐,非要让 唐僧万里迢迢地费尽周折来取经呢?难道孙悟空这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是白白用来浪费的?
孙悟空也这么想过。我们看《西游记》第七十八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
行者凄凄惨惨的,自思自忖,以心问心道:“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罢!罢!罢!老孙且驾个筋斗云,去见如来,备言前事。若肯把经与我送上东土,一则扬善果,二则了我等心愿;若不肯与我,教他把松箍咒念念,退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
孙悟空在被狮驼岭三魔头打败以后,三魔头放出话来说吃了唐僧。孙悟空心灰意冷后,产生的这一番想法。
孙悟空为什么一开始不这样想,直到认为唐僧被吃以后,才这么想呢?我们知道,孙悟空在假猴王事件发生的时候,已经去过灵山,见过佛祖。为什么当时,他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当时有唐僧在。只要有唐僧在,取回经书的人就必须是唐僧,而不是他人。尽管他人能够腾云驾雾,瞬间完成任务。只有当唐僧不在了的时候,他人才有可能继承唐僧来完成任务。
但是,取经是佛祖、玉帝等大佬的顶层设计。他们需要取经人经历一个艰难曲折、万死一生的凶险复杂而又生动活泼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把经书传到那么简单。佛祖是怎么设计的?我们看《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
由此可见,佛祖的设计就是要取经人历尽千辛万苦,来求取真经。而观音菩萨主动前去联系此事,就连观音菩萨也不能施展法术,瞬间到达。而是要求他沿途踩点,把唐僧西行的路线设定下来。我们看《西游记》:
如来到:“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霄汉就是比云层更高的天空,为了唐僧师徒西行路线的考察设定,佛祖不允许菩萨在霄汉中行,而是半云半雾。这样,菩萨就速度较慢了,慢慢腾腾地缓缓飞行;位置又不太高,就把路线踩定了。佛祖为什么不直接安排菩萨把经书带到东土大唐呢?那样不是更省事了,连取经人也不用找了?
那样的话,孙悟空怎么办?孙悟空可是正压在五行山下,望眼欲穿地等着唐僧的到来啊!
猪八戒正入赘在高老庄,等着取经人的路过啊!沙和尚也正潜伏在流沙河,已经吃掉了几个取经人了,就等着货真价实的取经人。还有白龙马,在鹰愁涧苦苦等待呢?
如果不是唐僧去西天取经,这几个在苦海中挣扎的浪荡不羁之徒如何能够迷途知返而修成正果呢?
三界之中,能够迅速完成取经任务的人不计其数,而菩萨单单选择了唐僧,这既是各种因缘巧合也是一饮一啄,前世锁定的。
唐僧既是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的化身,有时唐太宗的御弟,还与佛家有许多的不解之缘。
最重要的是:唐僧对佛的信仰坚定不移,对大唐的忠心耿耿无人能比,对佛学的研究精益求精。
这样,唐僧就成了一个载体:他载着造福大唐亿万百姓的艰巨使命,载着佛祖和菩萨的苦心孤诣,载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脱离苦海的殷切期望……
所以,西天取经的精彩故事必须由唐僧来领衔主演;而且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当然,结局必定是唐僧如愿以偿胜利完成任务。但是,唐僧取经的过程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就是一条修炼之路。通过苦修,献身于自己坚信的事业当中,才能更好地体味坎坷人生的真实意义。
苦、集、灭、道,一无所得,才是人生的真谛!
《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大家好,我是恒实。我来回答。确实如题所说,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唐僧是个凡人,不会腾云也不会驾雾,但是他的三个徒弟可不是普通人啊!他们个个都能飞天遁地,上趟天宫就如同回自个一样简单轻松!
长安距西天大雷音寺的路程不多不少,正好十万八千里。如果让大徒弟孙悟空背着唐僧,正好一个筋斗云便直飞西方雷音寺了。 这个速度说不定早上出发,晚上还能回来吃晚饭呢!可西游记却搞得那等麻烦。还用得着耗费十几年光阴吗?这不明显就是就是在糟蹋现有资源嘛!
这样一个浅显易见的道理,《西游记》的作者难道就没有想出来吗?其实这真的冤枉作者了。不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就想走路去西天取经,而是规则不允许这个样子!
原著中有一段情节八戒曾对孙悟空诉苦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这段话其实给读者透露了几个信息:一、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此时依旧是肉体凡胎。二、如果驾云,以猪八戒的身子板,也属于超重的情况。三、即使孙悟空能背负起唐僧到西天取经,唐僧也难堪透红尘一关。
西游记故事虽然是告诉我们,因为所有能腾云驾雾的都担负不了肉体凡胎的重量。但西游记真正想要说的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孙悟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越得到的容易,就越不会珍惜。其实取经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要让取经的人真正取得果位,立地成佛!假若唐僧几个徒弟背负着师父走了捷径,来到西天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其实也就是毁了唐僧这一世的修行。
一个视修心为苦修的虔诚僧人,只有亲力亲为,克服身心各种魔障之后,才能四大皆空,无处挂碍。
长安距西天十万八千里,难道真的是巧合吗?我看未必。孙悟空能够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确实不假,但他依然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联想一下孙悟空还有另外一个昵称“心猿”。我们也许就能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巧合”了!未取经的孙悟空其实就是神思浮躁的一头石猿。即使他的思路与会的神通一样,飞达十万八千里。但在深奥博大的佛祖面前,他也仅是米粒之光,岂能与佛祖争辉呢?
虽说西天的距离看上去确实就是十万八千里。但是一旦唐僧同意孙悟空背负他省事来取经的话,不管孙悟空翻一辈子的筋斗云,唐僧也不会看到雷音寺的那盏灯火的。
因为心浮躁了,哪里有可能一心向佛呢?也只有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磨砺心智,让心神彻底安静下来。
《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唐僧西天取经总行程十万八千里,也就是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距离。至于,唐僧为何不腾云驾雾去西天取经?那是因为,西天取经伊始,唐僧还未成佛还是一个凡人,俗人凡胎岂能腾云驾雾。
虽然从理论上讲,孙悟空可以带着唐僧驾云取经,因为孙悟空第一任师傅是菩提老祖,他法力强大和如来佛祖都可相提并论。孙悟空跟其学得了广大神通,例如七十二番变化,筋斗云,特别是他的这个筋斗云,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一个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耍的呼呼生风,玩完了就放在耳朵里👂,所以他完全有能力施展仙术带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但是,吴承恩可不希望孙悟空这么快就带着唐僧取经回来了。因为,那样他的西游记可能3000多字写完了,一集电视剧不到30分钟就剧终了,就挣不到稿费了,《西游记》也成不了中国四大名著了,老吴同志也成不了如今家喻户晓的名人了。
所以,吴承恩一想,嗯,这样吧,纵使你孙悟空有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本领,我就是不让你用,所以就设计了一个小程序,神仙驾云可以,但是不能携带肉体凡胎之人同行。所以,吴承恩就让如来佛祖和观音在取经伊始告诉唐僧,西天取经必须一步一步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普渡众生。
《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因为这一切如来佛祖都已安排好,要为东土的世人创造一个关于佛教的传奇故事。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有导演安排,编剧写好剧本,而被选中的唐僧只能执行的份,否则只能换人。
我认为,唐僧如果真的按照我们所想,由他下面的徒弟,不管是谁,通过腾云驾雾把他带到遥远的西天灵山雷音寺,他最后也取不到真正的《三藏》经书。因为这是如来佛祖在下的一盘大棋,棋子就是唐僧师徒四人。
《西游记》在第八回中吴承恩大爷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唐僧取经的来龙去脉。其实就是为了传播自己的佛教,传播自己的教义,让自己编的《法》、《论》、《经》三藏经书能流传到南瞻部洲的东土区域。
但是如来佛祖担心自己所编的这些经书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特别是在其他地方也就是异域的人们不懂得他撰写的经书的意义,从而无法传播下去。
所以就想在那个地区选择一位信奉佛教的僧人,必须还得历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难万险的旅程。就相当于制造一个神迹,让佛教的佛经能够流传于东土,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从而提高人们对佛教里的佛经的兴趣和可信度。
而且还派出了一位神通广大的监督者——观世音菩萨。让她一路从西天踏勘,为取经人寻找路线,同时为取经的人找寻帮手,一路收伏了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龙王之子。然后就是叮嘱取经人一些注意事项,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份地图行程指南。甚至那可以理解成要必须遵守的那种指导规则。
那么我们看出来,以上这一切就是《西游记》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全部“剧情”过程,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所以你说作为取经人的唐僧,他能抄近道或者走捷径吗?
不过我们看得出来,无所不能的如来佛祖其实也有无可奈何的地方。虽然他法力无穷,知晓一切,可是他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虽然我们常说强权即真理,但是人心得归属还是强求不了。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民心即天心。要想获得人心的认可,何其艰难。这个并不是说你用杀戮、压迫等强制手段可以实现。即便你是天下最强或者是三界最强,想要人们接受你的思想,必须遵守一定的东西,才能让人信服。
你看,每一个宗教或者百家思想的流传,都是非常不易。很多都已经停留在在故纸堆中,有些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毫无踪迹。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但是无法实施,到秦国一统天下后,儒家思想沦为边缘思想,直到大汉王朝的汉武帝推行思想改革才让儒家思想流传下来。
产生于本土的思想都会经历如此多的挫折和磨难,更何况是异域的思想。他们需要传奇故事或者神迹才能真正让世人接受,让异域外邦也能流传。所以唐僧为什么不能那么做的原因,就是如此。
《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在《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历经十万八千里;按理来说确实登云驾雾更快,可为什么不用,其实在书中如来给出了答案: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意思很明显,真经必须要经过千山万水才能得到。具体情况我们如下分析:
第一,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呢?答案就是不多不少一共十万八千里,关于这个其实在《西游记》第十二回和第一百回中,观音菩萨和唐僧都有讲述,在第十二回中观音菩萨的简贴中这样写道,原文如下描述: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而在第一百回唐僧取经回来后,唐王李世民问唐僧,端的路程有多远,唐僧这样回答道,原文如下描述:
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
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历经十万八千里。
第二,登云驾雾取经更快,为什么不用?我们前面说了唐僧去西天取经一共有十万八千里路,而唐僧的徒弟们个个神通广大,登云驾雾不再话下,尤其是大徒弟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十万八千里,如果他背着唐僧一个筋斗云就到西天了,可为什么不用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
1.唐僧是凡夫俗子,孙悟空等徒弟驮不动他,根本没法登云驾雾过去;
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按理来说确实他背着唐僧一个筋斗云就过去了,但问题的关键是他背不动,你不相信,在书中第二十二回中,八戒让孙悟空背着唐僧过流沙河,孙悟空却对八戒这样说道,原文如下描述:
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行者道:“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唐僧是凡夫俗子不能脱离红尘,孙悟空等徒弟根本没办法驮动,过一个流沙河都驮不过去,更不要说西天取经这十万八千里路。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登云驾雾是更快,但不用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唐僧是凡夫俗子,孙悟空等徒弟驮不动他,根本没法登云驾雾过去。
2.就算可以登云驾雾过去,也取不得真经;
为什么会这样说?其实在本文的开头我们说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来定下取经大业时,就说明了要想取得真经,必须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意思很明显必须要徒步过去;第二个原因就是同样在第二十二回,孙悟空给我们解释了一下,原文如下描述:
但只是师父要穷历异邦,不能彀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我和你只做得个拥护,保得他身在命在,替不得这些苦恼,也取不得经来,就是有能先去见了佛,那佛也不肯把经善与你我。正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孙悟空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我们作为徒弟只是为保护唐僧有命在,可以穷历异邦,不能替代他,就算可以替代他,到了西天如来也不会把真经传给他们。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登云驾雾是更快,但不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就算可以登云驾雾过去,他们也取不得真经。
小结: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登云驾雾是更快,但不用有两个原因决定,其一就是唐僧是凡夫俗子,孙悟空等徒弟驮不动他,根本没法登云驾雾过去;其二就算可以登云驾雾过去,他们也取不得真经。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取经路程是十万八千里路;登云驾雾是更快,但为什么不用有两个原因决定,其一就是唐僧是凡夫俗子,孙悟空等徒弟驮不动他,根本没法登云驾雾过去;其二就算可以登云驾雾过去,他们也取不得真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多少路程?腾云驾雾更快到西天,为什么不用?
为什么有些人有车不坐,却要步行呢?坐车能锻炼身体吗?炼心、炼身体,就是“千锤百炼”。如果没有质的变化,只取一纸空经有什么用呢?理论上懂了、明白了、会了,可是没有吃过苦,那是真的会了吗?就像种地一样,有很多农业专家没有真正种过田,和累得要死要活的农民的理解感受一样吗?不肯吃苦,哪来的真功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