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三个人都在大声疾呼要恢复汉室。然而,也正是这三个人瓜分了东汉的江山。
东汉末年,大汉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豪杰并起,军阀割据,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一大批割据一方的诸侯:袁绍、吕布、袁术、杨奉、韩遂、马腾、刘表、刘贷、陶谦、张邈、孙坚、张鲁、公孙康等等。
总之,讨伐董卓的当时就是十八路诸侯。董卓被诛杀以后,西凉军又分华为:李傕、郭汜、张济等几股势力。
这些割据的势力,互相杀伐,搞得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战争使得东汉的人口急剧下降,减少了四分之三。人们流离失所,到处都是饿殍。有人描写是: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生民百遗一。
所以,统一天下,才能结束战争,才能恢复生产力,这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也是仁人志士和忠臣良将为之奋斗的动力源泉。
当时的军阀:有的忙着抢夺地盘,扩充实力;有的心急火燎地急着称帝,有的隔岸观火,等待着有利时机;有的对局势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一味享受既得利益;有的则逐鹿中原,问鼎天下。
曹操、袁绍、刘备就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们都想着统一天下,开创伟业,结束战争。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
袁绍是为了自己开创帝业,曹操是为了统一天下,刘备则是为了延长汉朝的寿命。
这样,曹操消灭了吕布、韩暹、杨奉、李傕、郭汜,兼并了张绣。袁绍则打跑了韩馥,消灭了公孙瓒,占据了河北四州。中国北方,面临着袁绍和曹操的两大势力的决战。曹操因为有汉献帝在手,所以得以高下在心,操纵局势。曹操时而以高文典册和高官厚禄扰乱袁绍的军心:时而以汉献帝为饵,迷惑要挟袁绍,动摇袁绍的决心。
最后,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死后,曹操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拿下了北方四州,还平定了乌桓和辽东,取得了统一北方的丰功伟绩。
曹操运筹帷幄,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擒刘琮,东灭公孙康,西平张鲁,天下百郡,曹操十有其八。东汉的北方出现了难得的太平,人们开始安定生产,似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长短经》云:
能扶天下之危的人,就能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的人,就能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的人,就能得天下之福。曹氏率义兵拨乱返治,世载其功。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和孙权为什么要和曹操搞得势不两立,不惜牺牲数万将士的生命和陷江东百姓于水火之中呢?他们这不是背道而驰、戴盆望天吗?他们本来同殿为臣,甚至还是一度共同讨伐董卓的战友,难道不能坐下来好生商议一下吗?刘备、孙权不也都是有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吗?
曹操来了,拱手而降,免得生灵涂炭,多好啊!曹操是这么想的,张昭是这么想的,江东许许多多的文臣也是这么想的。孙权是犹犹豫豫的。周瑜替孙权拿定了主意。我们看周瑜是怎么说的:
“如果曹操确实是率义兵而正天下,到那时将军再事曹也不晚。如果曹操图谋不轨,欲为暴乱,兵犹烈火,不将其扑灭,它就会烧及自身。我们目前先韬光养晦,以待天命。”
孙权的母亲说:“公瑾言之有理啊!”
于是,孙权拒绝送人质入朝,开始观望曹操的所作所为。观察了几年,孙权得出结论就是:曹操是周瑜所说的那种图谋不轨的人,只有将其扑灭,别无他法。
也就是说,曹操本来是有机会和平解决江东问题的。但是他的为所欲为,他的残暴不仁使他失去了和平收复江东的机会;也使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曹操诛杀孔融全家,害死投降的刘琮母子,侮辱投降的张绣,杀死汉献帝的皇后和皇子,逼死崔琰和荀彧等等一些列的暴行使得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在刑罚和道德上,曹操对政治对手放弃德服,一味以刑罚压制;在文治武功上,曹操对收复的地方以武功开路,却忽视以文治教化百姓。
汉光武帝刘秀也是遭逢乱世,以区区几千人起家,却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建立东汉。他是怎么做的?
《长短经》曰:
汉光武帝能够宽仁和众,修德来远,所以窦融闻声影附而从;马援一见到汉光武帝,就深为叹服。他亲睦九族,有唐尧虞舜之称誉;高尚淳朴,有伏義之品德;谦虚下士,接纳贤才,有周公吐哺握发之辛劳;留心国家政事,日夜操劳,有夙兴夜寐之勤劳。汉光武帝,内禀正直平和之纯粹品质,通晓平和中正之妙理,胸怀仅次于圣人之美才。其为人聪颖明达,博闻多识,仁智明恕,谨慎周密,乐施爱人。够了,汉光武帝的美誉之词,大家也都看到了,几乎句句不离“宽、德、仁、和”几个字。曹操呢?是不是和刘秀正好相反?所以,汉光武帝振臂一呼,四方响应。而曹操呢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却还是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其根本在于:人家不服啊!
人家为什么不服,不服我就大开杀戒。但是,杀来杀去的,还是有人不服,而且不服的人源源不断。原因就是,曹操忘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死可怕吗?可怕,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怕,也不是每个时间段都怕。所以,曹操的死亡征服,往往不能全部奏效。
伏完、董承、吴子兰、马腾、孔融、种辑、崔琰、荀彧、吉平等一个个响彻云霄的名字,他们血溅当场,他们怕了吗?
曹操的得意忘形,曹操对汉献帝的羞辱和压迫让忠臣烈士们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抗争到底。这就是刘备跟曹操不共戴天的根本原因。
明明能够拯救世界,为什么非要残民以逞?明明可以宽仁安抚,为什么非要大搞屠城?
所以,即使是赴汤蹈火,即使是粉身碎骨,刘备也要跟曹操抗衡到底。为的就是:推翻狼道,推行善政!
刘备曾经对别人说道:“我和曹操就如水与火一样,截然不同:曹操为人急躁,我待人宽缓;曹操对人暴虐,我对人仁义;曹操为人奸诈,我待人以忠厚;处处与曹操相反。”
看到了吗?刘备不是反对统一,而是反对曹操。你本事大,你钱多,你权势大;我就是不服你,就跟你干到底,怎么啦?
曹操不愿意以德服人,也不愿意以文化人,只是以武力征服人。所以,曹操征服了不少人,但是却无法征服刘备,也无法征服全天下,因此他失去了统一的机会。
曹操掌握着皇帝,他的权力之大,机会之多,资本之厚,历时之久,却没有统一天下,这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忽视了道义的力量。刘备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他的实力太打脸,能够自保已经是运作得不错了。孙权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是因为他本来的定位就是守业,守住江东的基业,他基本就心满意足了。
曹操、刘备、孙权都在为统一天下努力奋斗。但是他们的分歧点却无法解决。如果曹操父子不称王,而是甘心做像霍光、郭子仪一类的中兴大臣,以汉献帝的名义统一天下,东汉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不知道为何会有此一问。
难道是因为提问者认为东汉的灭亡是由于曹刘孙对汉室的不忠而导致的?如果是因此而有这一问,那就真是太冤枉曹刘孙了。
因为所谓忠臣,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忠臣。
由于他们一生绝无染指最高权力的机会,做一个忠臣便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成为忠臣。
我们不能说这些人后来染指最高权力,做出的种种事,就说他们天生反骨,打从娘胎里就是反贼胚子。没有他们,历史就会如何。
拿曹操来说。
曹操后来架空汉献帝,那是后来的事。早年的曹操可是公认的大汉忠臣。
20岁进体制,初任洛阳北部尉。
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公安副局长。
在任内,恪尽职守,造五色大棒于衙门,秉公执法,不畏强权,保境安民,不管对象是皇亲国戚,还是普通百姓,均一视同仁。坚决捍卫皇权威严。
后来,因得罪权贵,明升暗降,曹操被调去了基层当地方官。又后来,因堂妹夫宋奇得罪了宦官,曹操又被牵连,被一撸到底,重新沦为一介布衣。
这种大起大落,换寻常人,早黑化了。
但曹操并没有。这些不公境遇,并没有打消曹操做一个大汉忠臣的信念。
几年后,朝廷又召回曹操,担任议员郎。二度为官期间,曹操热血未凉,忧国忧民,没事就上书进谏。
虽然效果不大,但曹操乐此不疲。他认为这辈子只为皇帝提点意见,纠正些错误。哪怕只为老百姓做一点点事,也是有意义的。
时间来到曹操30岁这年。
这一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爆发。
此后数年,各地叛乱不绝。汉室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前夜。
面对乱世,曹操挺身而出,并完成了从文官到武将的角色转变。
是金子在哪都发光。他的人生首战,与皇甫嵩破黄巾军数万于颍川,立了大功。然后得到嘉奖,做了济南国相。
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济南市长。
到任后,曹操发现辖区内官场生态不好,下面各级官员都是“事以贿成,官以赂授”。老百姓苦不堪言。
面对此情此景,他本来可以不管,但他以大汉忠臣为人生目标,自认为要对汉室负责。
于是,他就大刀阔斧改革,一口气换掉了90%下属。把济南境内的贪官整得作鸟兽散。
而这么干的结果,当然就是曹操第二次被踢出了官场。
188年,汉灵帝合并设置新机构,曹操又被拖回朝廷任职。
一年后,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上台。然后不久,就爆发了十常侍之乱和董卓进京。
在这一系列事件期间,曹操被大将军何进气得半死。但他并没有发泄怨气,而是尽力匡扶汉室。
当何进被杀后,他又拒绝了董卓递给他的橄榄枝,不愿意为虎作伥般的混日子。自己改名换姓,跑了。
可惜在乱世之下,回家过小日子,带孩子都是一种奢望。社会各种反叛,各种造反,由不得曹操选择自己的人生。
跑回到老家后,东郡太守乔瑁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曹操闻之,立即把老宅子当了,把能卖的都卖了,招募义士。然后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敢发布声明:全国的爱国义士们,联合起来吧,讨伐董卓,为国除贼!
这一年,曹操36岁。
虽然他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依然热血。
但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讨董联军嘴上一套,实际又是一套。面对董卓坚壁清野的战术,联军将领居然不敢继续推进。看着周围人的怂样,曹操怒了。为了理想,他明知道自己是以卵击石,仍然率本部兵马孤军奋战,跟董卓玩命。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寡不敌众,士兵折了一大半。曹操自己也受了伤,当时要不是曹洪拼死一搏,他可能就成烈士了。
捡了一条命回去后,面对冷嘲热讽,曹操没有跟那帮混蛋算账,而是低头恳求他们出兵救救汉室。
可惜,众人心怀鬼胎,都不出兵。后来这些人居然还相互火拼,以致联盟直接解散。
要说曹操的黑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一年。
纵观曹操37岁之前,他如果不是忠臣,那么整个东汉,谁还配得上忠臣名号?
曹操后来的黑化,其实大时代潮流下,很多人不能主导自己人生而导致的。
诸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都是典型的马后炮言论,或者说万金油式的评价。
在乱世,一个人怎么活,实际上往往不是这个人能决定的。
曹操后来不“奉天子以令诸侯”,不杀董承那帮人,汉室就能不倾颓?
不可能的。汉室倾颓是大势所趋。是不以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曹操要想活下去,只能让自己坏起来。做一个别人眼中的“汉贼”。
刘、孙也是如此。
刘备早年在山东当县令时,可曾想过自己某天要自立为汉中王?
孙权还未接替父兄基业时,可曾想过自己某天会割据江东?
如果说,汉室不崩,或者说曹操早死,没有机会染指最高权力,一直为汉室效力。他在历史上,肯定就是忠臣形象。
只不过,时势造英雄。曹操意外获得了染指最高权力的机会。相对于做一个忠臣能得到更大的利益,他最终选择了谋朝篡位。
是曹操变了吗?其实他没变。是局势变了。
前面说了。大多数忠臣所谓的忠心,只限于太平之世。天下混乱之际,人们藏于内心深处的野心,自然就会显出来。
不是每个人都是霍光。在染指最权力后,还能还给皇帝。
像诸葛亮这样的圣人,历史上更是没几个。
回到这个问题来说。
如果没有曹刘孙,东汉能不灭亡吗?
这是不可能的。
祸乱朝纲的董卓,冢中枯骨的袁术,色厉胆薄的袁绍,虚名无实的刘表,守户之犬耳的刘璋,碌碌小人般的张鲁、韩遂。都是汉室崩盘后,时势造英雄的产物。
他们染指了权力,心态变了,回不去了。
没有曹刘孙,他们也会打打杀杀。况且,这些人都缺少雄才大略,都不具备伟大领袖该有的气质。
让这些小丑在舞台上表演,汉末极有可能在拉锯的过程中,形成如同五代十国般的诸侯割据朝代。
或许,东汉会提前灭亡。甚至于,东晋十六国局面会提前到来。
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东汉末年没有曹刘孙也会灭亡的,这是历史进程发展趋势,不是某些人能决定的。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是很有能力的,都重视人才,注重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注意保境安民,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对汉献帝刘协也比较尊重,比以后篡权的刘裕等人要强。
东汉王朝灭亡是各种矛盾长期交织积累的结果。豪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及财富;桓、灵两帝昏庸无能,东汉末年皇帝年幼,没有政治经验;宦官、外戚交替控制朝廷,官员党争不断。爆发的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朝廷名存实亡。董卓等军阀乱政混战,民不聊生。
东汉朝廷名存实亡,汉献帝刘协被军阀抢来抢去,很悲惨。有的地方军阀还不拿汉献帝当回事;有的地方军阀不愿意管汉献帝,像袁绍都不愿意接汉献帝到身边。
曹操、刘备、孙权是在军阀混战中胜出的,没有这三个人,别的军阀也会灭亡东汉王朝,可能搞的还赶不上这三人。刘备还是打着恢复刘氏汉家江山为旗号的。
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曹孟德早就说过,这天下如果不是有我,不知道已经有几人称孤几人称王。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的作用来了。可以说曹操在东汉就在,曹操不在,早就是五代十国的局面了。刘孙暂且不说,如果没有曹操,北方可能就是一团乱麻。甚至可能让五胡乱华提前。北方的袁术、袁绍、再加上董卓、吕布还有各大小势力,在当时已经不听从汉朝中央政府的命令了。东汉的孩童皇帝也不过是权臣手中的玩物,袁术这样的货色都敢在天下未定之前称帝,遭遇天下围攻最后败亡。如果北方没有曹操,天子很可能被这些军阀给弄死,这些人直接列土封疆。不过好在有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势力害怕和袁术一样遭到天下围攻,而不敢称孤道寡。
而曹操不但对内拥有极大的威慑力量,对外也是战功赫赫,远征乌桓,抵御外族,曹操也是出了大力气的。北方的草原民族为何不敢在三国时期的时候南下,曹操还是有功劳的。
而孙权和刘备,本质上和其他军阀势力没有什么不同。就算没有孙刘,也会有李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国内民不聊生,可以说东汉的历史正统地位已经七零八落,中央政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值得人民留恋的了。这个时候汉朝也就剩下了一些大义了,要说这股大义在前期各路军阀还有所忌惮,董卓和袁术就是下场。到了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大义在实力面前可谓是一文不值了。这也是曹操死后,曹丕直接称帝,天下并没有什么波动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因为人民大众都感觉这天下应该是曹魏的。而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和孙权也就按耐不住了。
所以说东汉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已经没有可能延续下去了,以汗献帝的水平,想要延续东汉,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刘氏后人再出一个刘邦和刘秀这样的人物。可惜的是,刘备没有刘秀的气运,刘秀位面之子的称号不是白给的。如果刘备拥有刘秀的气运,能够一统天下,汉朝是可以延续的,以刘备的宣传和其刘皇叔的身份,他只能建立汉朝。如果这个汉朝最后消亡,很可能会被史书成为后汉,而不是蜀汉了。所以说东汉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非人力可以改变啊。
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即使没有曹孙刘这三人,东汉也发展不下去了,它积重难返已是强弩之末,走到尽头了。
没有他们三人也会出现别的英雄豪杰,时势造英雄,当时天下大乱英雄豪杰都想趁此建立丰功伟绩,所以历史不缺英雄。
东汉末年如果没有曹刘孙这三人,东汉是不是还可以再延续下去?
不能。
没有曹操自中原崛起,或者是吕布或者是刘备或者其他人将在兖州起家,缺乏曹操这样百折不饶的毅力,这些军阀还是会被袁绍统一北方。
而如果没有孙策孙权这样的能力者,则南方很难抵抗,袁绍会最终统一。
这样的局面下,袁绍会代汉,建立自己的王朝,毕竟统一天下就有资格当皇帝。
南方若是有孙策孙权这样的人物崛起,大概率还是会出现对峙甚至三国,袁绍死后北方可能发生分裂,但东汉肯定难以维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