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无非就是:
“你个诸葛村夫,出身低微,还自命清高;自称卧龙,欺世盗名,实则没有真才实学;以介子小国攻打我堂堂大国,不自量力;我有意抬举你加入我们曹魏,你反而出言讥讽是不识时务。”“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你既非忠臣更非良将,来伐我曹魏,纯属以卵击石。你会遭到彻底的失败和灭顶之灾,你将会被万世唾骂……”尽管王朗说的话不是什么权威论断,但是传开了也总是有人将信将疑。所以诸葛亮必须立即让他闭嘴,打断他的连篇累牍的鬼话。
诸葛亮就开始反骂王朗,结果王朗不堪忍受,落马身亡了。那么,王朗作为曹魏的司徒,又年过七旬了,怎么就上了前线跟诸葛亮对骂起来呢?
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由于先是用离间计搞掉了难缠的对手司马懿,因此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打败曹魏大都督夏侯楙;连下天水、安定、南安三郡;还收降了文武双全的大将姜维。孔明又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打到了渭水之西。兵临城下,曹魏集团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曹睿紧急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应对方案。司徒王朗首先出班奏请由大将军曹真担任大都督,带兵迎战孔明。曹睿准奏,宣曹真上殿。曹真却颇为踌躇,推辞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胜任大都督之职。王朗就对曹真给予了批评,说曹真乃是社稷之臣,不可固辞一类的话。为了增加说服力,王朗又以身作则,要求以七十六岁的高龄随军出征。曹真只好答应,并推荐了郭淮担任副都督。这样就形成了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的领导班子,带领大军二十万,前去迎战孔明。
那么,王朗为什么如此积极地推荐曹真出任大都督呢?甚至以不惜自己的老迈之身,亲临前线,使得曹真无话可说。这不排除是王朗的激将之法,但是更重要的是王朗为了阻止司马懿复出。王朗的想法就是:孔明不见得就那么厉害吧?曹真乃一代名将,难道就那么害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应该试试吧?再说了,司马懿也不一定就是诸葛亮的对手。反正,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让司马懿官复原职的。
王朗为什么极力阻扰司马懿的复出?因为搞掉司马懿的时候,他是最积极表态的人。他一直都对司马懿很有成见,总感觉司马懿必反无疑。削弱司马懿的兵权,可以防患于未然,等他露出反相再下手就晚了。
当初,曹睿征求对司马懿的处理意见时,华歆和王朗主张除掉司马懿。尤其是王朗是促使曹睿最后下决心的,所以对于司马懿的复出,他必须尽力设置障碍。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只要不重新启用司马懿,不管是谁来担任大都督都可以。即使是败给诸葛亮,也比被司马懿篡夺了江山要好的多,不是吗?
王朗看不惯司马懿那副总是胸有成竹,对一切似乎都漫不经心,却又是一切都唾手可得的神气样子。他跟司马懿并没有什么恩恩怨怨的,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不愿意看到司马懿的好。
另外,自己主张把司马懿拿下了,如果司马懿复出,自己的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司马懿复出,理由就是:司马懿有反相。至于他有没有反心就不重要了。造反这种事,哪个皇帝也不会傻到给大将试验一下的机会。
等到了前线,王朗突然想到了兵法上说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之策!王朗心想:自己满腹经纶又见多识广而且是闻名于世的大学者,如果能以自己的学识和威望说服诸葛亮加入到曹魏集团,那不是空前绝后的大功劳吗?那不是要比冒险启用司马懿要强多了?
于是,王朗和诸葛亮的大辩论开始。具体说词,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朗曰:“久闻公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移,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上,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州。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五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兵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王朗的说词虽然洋洋洒洒,却破绽百出,自相矛盾之处不少。比如他所说的董卓、李傕、郭汜、吕布、袁绍等等军阀犯上作乱。但是,这些军阀也就是作乱而已。曹操平定了叛乱不假,但是曹操却整个把东汉的江山纳入自己怀中,这不比犯上作乱更是罪加一等吗?袁术称帝他口诛笔伐;而曹丕不也称帝了吗?别人称帝有罪,自己称帝反倒有功,这是什么道理?
历史上的开国君主无不被人称颂,而唯独曹操却被无数人称为“国贼”。曹操以及他的后人可是为此大惑不解。其实其根本原因很简单:你称帝也就是了,为什么非要刻意去标榜自己的大汉的大忠臣、大功臣呢?
乱世之中,能者为王,这本就是朴素简单的道理。曹魏非要显得自己是以德得天下,尤其是在自己还十分缺少德的情况下。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吗?所以说,曹操被人痛骂,王朗、华歆等负责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官责无旁贷。
曹操以收拾了众多割据军阀为功,而自己却比这些军阀做得更过分。这似乎就是那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州官的放大版。曹操是“只许自己称王,不许别人称霸”的典型。
诸葛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不是说董卓等是奸臣吗?那么你王朗本人汉朝大臣,现在怎么就成了曹魏的三公呢?诸葛亮说道:
“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桓灵之世,汉统凌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谗佞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间,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诸葛亮一番话语,义正辞严,把以忠臣标榜自己的王朗骂成了奸臣、反贼。王朗急火攻心,摔落马下当场死亡。
硬是要颠倒黑白,硬是要把实力说成天意,硬是要把篡夺搞成禅让。这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被人质疑上千年的根本原因。秦统一六国称帝,其合法性没有人质疑;汉推翻暴秦,是合法性没有人质疑;隋文帝统一天下,其合法性没有人质疑;唐取代大隋,其合法性也没有人质疑……
唯独曹魏取代东汉,其合法性被无数人提出质疑;甚至连曹魏自身也十分缺乏信心,一个劲地宣扬曹操的功德、解释汉献帝刘协禅让的过程,结果却适得其反。越是宣扬曹魏的功德,越是让人觉得不该取代东汉。这世上有篡位的忠臣吗?或者说:这世上有黑色的大白马吗?如此简单的道理,曹操竟然至死不悟。
王朗和诸葛亮对骂,王朗被气死,只能说明王朗的心胸狭隘,承受能力太差。对于骂人和挨骂,我就掰扯几句:
闻到人须骂,人皆骂别人。
有人终须骂,不骂不成人。
骂自由他骂,人还是我人。
请看骂人者,人亦骂其人!
请问:“谁没有骂过别人?谁又没有被别人骂过?”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王朗破口大骂:
诸葛匹夫, 尔先祖侍于夏、商、周,后侍于秦,再侍于汉。尔祖祖辈辈为反复小人。尔更无耻,标榜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今则为贪一伪相假侯之位,不惜分裂天下。虚伪之徒,有何颜面责骂他人?
尔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却祸国殃民于当世,穷兵黩武于蜀地,魏人视尔太卑鄙。乱臣贼子,狼狈谋于草庐之中,方有此今朝之乱。由是气愤,遂许天道以灭尔。时机已到,受任于平叛之际,驰骋于祁山之间,吾有此夙愿多年矣。
天道厌尔害民,故苍天寄吾以大事也。受命以来,精神抖擞,安天下苍生,以报天子之明。故率领神兵,深入此地。今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取尔首级,平定西蜀。替天行道,攘除奸凶,安定九州,还民太平。
孔明坠轮椅倒地吐血而亡!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说话,我想他应该是想说:“诸葛村夫,你平日素以管仲乐毅自居,然却无管仲乐毅之才,徒有三寸之舌,萤火之光安能比皓月之明?我视君为贤德之人,未料竟粗鄙之极,枉读圣贤之书。况君自视甚高,平日里自命不凡,以大才自居,实不知有真才实学否?昔日刘备三顾草庐方请得先生下山,吾恐刘备未有识人之明也,恐误信人言也。尔常以大才自居,然却不识时务,不辨明主。今天下三分,强者属魏,蜀吴均处下风。先生不顾实力强弱与否以弱蜀而伐强魏,实属以软击石实乃不智之举。况刘备乃市井织席贩履之徒,谎称为汉室宗亲之后,无可稽考,实不知先生因何被其所惑。若先生能倒戈以降,为吾主效力,何愁天下不定,届时封侯拜相,岂不美哉?若先生执意与魏为敌,如若战败,先生一世之英名尽毁,又有何颜面以大贤自居,恐为天下耻笑耳,我话已至此,先生乃明智之人,权衡利弊,望君三思。”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三回。王朗跟随曹真,过渭河之西下寨。在与曹真等人商量退兵之策时,王朗信誓旦旦的说,只要自己几句话就可以使诸葛亮拱手而降。但是到了其与诸葛亮会话之时,刚开始王司徒还心气平和的问"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可诸葛亮却不吃这一套。他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大声责骂王朗背叛汉室,实为汉贼。一下子就戳到了王朗的痛处,说道"诸葛村夫,你……"可却被诸葛亮打断。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又会说什么呢?一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诸葛亮骂王朗具体骂了什么。众所周知,诸葛亮才华横溢,嘴皮子功夫也是十分的了得。而武乡侯骂死王朗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辩论赛之一了。一开始时,两人便争夺道德的制高点和各自政权的合理性。王司徒可谓是准备充分,说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此乃自然之理。”用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曹魏政权篡汉自立的罪名变成了合乎天理人情的作为。但是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即使王朗能够舌灿莲花,但是诸葛亮就咬定一点,你王朗就是汉室的叛徒,是魏贼的走狗。
紧接着,诸葛亮就对王朗开骂了。说王朗"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将一顶大大的篡汉谋逆的帽子盖到了王朗的头上。惹得王朗心中恼怒,又无话可说。后来诸葛亮更是直接骂王朗,说他皓首匹夫,如此叛逆正统,助曹为虐,实在是一条断了脊梁的狗,厚颜无耻至极。这时,又给王朗加了个无耻老贼的称号,更让王朗觉得心中郁愤,怒极气血攻心而死。
第二,王朗当时或许想说"诸葛村夫,你安敢如此。"等咒骂诸葛亮的话。因为上文也曾提到,王朗算是汉朝的老臣。当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时,不少汉臣就明白,这中原的天或许该变了。而此时像王朗这样的阿谀奉承之人,为求自保,自然会尽力和曹操进行接触。曹操又视蜀汉为死敌,曹操经常说的话,王朗自然是烂熟于胸。再加上诸葛亮对王朗的"老夫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痛骂,王朗自然会气急败坏,对于咒骂诸葛亮的话,肯定是信手拈来。
所以我们就不难想象,以王朗此时已经气急败坏的样子,绝对是会百般咒骂诸葛亮的。但他在曹营中舒服日子过惯了,突然被诸葛亮骂的不成样子,又被诸葛亮信口雌黄,安上了一个篡汉谋逆的罪名,任谁不会恼羞成怒呢?要知道王朗生平为官,虽然确实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投向曹操,但是他也并不是就是篡逆啊!最多只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罢了。况且此时王朗已经七十六岁了,突然一个帽子扣下来,岂不是晚节不保?只是当时王朗急火攻心,只说了"诸葛村夫"几个字就死了。
第三王朗当时或许还想说"诸葛村夫,你休要再讲。"等反省自己的话。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王朗是举孝廉入仕的,而其又精通儒家经典。作为一个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人,面对诸葛亮的"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的反问,极可能会产生愧对天下的想法。
由于本身王朗投魏之后,就难以避免自己心中有愧。而此时面对诸葛亮涛涛不绝的批评,王朗的文人儒士的羞耻心自然会发挥作用,让得其有一定的醒悟。况且,若真的如诸葛亮所言,王朗是个厚颜无耻之人,那又怎么会被诸葛亮的三言两语而弄的心绪难平,急火攻心而死呢?王朗恼怒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十分重视自身的声誉,而面对诸葛亮的咒骂,他或许会有几分醒悟。
由这些我们不难知道,当王朗与诸葛亮对骂时,如果王朗没有被诸葛亮打断,他想说的话或许是继续咒骂诸葛亮,也或许是骤然醒悟。但无论哪种,都是个人猜测的结果。在正史中,王朗与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正面的接触。王朗也不是诸葛亮骂的那样,是个"厚颜无耻之人"。
你是如何看待王朗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诸葛村夫,我大魏以泰山压顶之势不去攻你,你如蝼蚁之命,却偏要逆天而行,惺惺作态,只不过是贪图忠义虚名,想要流芳千古,却使百姓生灵涂炭,看看我大魏百姓安居乐业,再看看你蜀中百姓,人人皆有菜色,你却仍旧穷兵黩武,自不量力,实乃天下第一恶人,尚在我军年前叫嚣,我虽枉活七十有六,但也从没有见过你这样厚颜无耻之人!无耻小贼,大冷天拿个扇子装酷,腿不殘还雇俩人用轮椅推着你,你这是典型的二货,脑子缺根弦,我不和你小賊一般见识,我去大帐喝茶,你自己接着骂,你可以不说话,但是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当你从来没说过!再见!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骂王郎时,骂到痛处,王郎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他想说什么?
演义第九十三回,两军阵前,发生了一场不亚于十万大军混战的唇枪舌战,蜀汉丞相诸葛亮和曹魏司徒王朗像“泼妇”一般对骂良久。最终以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结束,而有的情节中,王朗说道:“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没有打断他,他接下来会说什么?他可能会说以下两句,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王朗道:“诸葛村夫,你逆天而行!”
王朗为了表明曹魏正统,认为“天数有变,神器更易”,从桓、灵两位皇帝以来,爆发黄巾军作乱、董卓废立皇帝、李傕郭汜动乱、袁绍僭越称帝,东汉已经失去民心。这时,魏武帝曹操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平定黄巾、讨伐董卓、迎奉汉献帝灭李傕郭汜、灭袁绍、吞荆州等,建立不世之功。第二代曹丕,受到万名敬仰,顺应天时,代汉建魏。演义中相关内容如下:
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诸葛亮回应道:“我还以为你是汉朝老臣,有高论,没想到却是这些粗鄙不堪之言。”,随后,他又道:“桓、灵这两代,是由于宦官祸害,国家才动乱,爆发了黄巾军,后来董卓、李傕郭汜之乱接踵而来,你们这些在庙堂之上的高官,行尸走肉,奴颜婢膝地侍奉反贼。像你这样的大儒,举孝廉入仕,却不思报国,又帮助曹贼篡汉。现在,上天不绝大汉,昭烈皇帝刘备在西川继位汉室。你这苍髯老贼,即将一命呜呼,有何面目见二十四位先帝。你快退下吧,懒得和你多说了。”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下一句可能说,你逆天而行,只不过没说出口而已。
其次,王朗道:“诸葛村夫,你休得胡言。”
七十六岁的王朗与48岁的诸葛亮对骂,一个庙堂之上的大儒,另一个是偏僻之地的后进晚辈,王朗却落在下风。他面对诸葛亮的唇枪舌剑,渐落下风,无言以对。王朗出生于名门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义廉耻。而诸葛亮虽然也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沦为一个农民,只能跟随叔父隐居于隆中。
现在,名门大儒和乡野村夫的舌战中,却落了下风,被诸葛亮骂的满面羞惭。他细想之下,诸葛亮之言表面有理有据,实则都是巧言善变。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讲道理,无论这位学生讲的再天花乱坠,也入不了老师的法眼。老师走过的路比学生吃过的米都多。按岁数来论,王朗完全可以当诸葛亮的老师。现在,学生诸葛村夫想挑战老师司徒王朗的权威,还振振有词。谁是老师也受不了啊。
因此,理屈词穷的王朗可能结速这段唇枪舌战,说句“诸葛村夫,你休得胡言!”其实很好理解,两个人对骂,落在下风之人,理屈词穷,只能说一句,某某某,你不要再说了。王朗作为儒学大师,说话文雅点,说句“休得胡言。”
总结:不管王朗想要说什么,他都被诸葛亮气死了,我们无法得知具体内容。总之,王朗和曾舌战江东群儒的诸葛亮比口才,简直是找死。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