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我们都知道,乔峰豪气干云,酒量特大。他跟段誉拼酒,段誉靠作弊,用内功结合六脉神剑的武学原理把酒从指尖逼出来,一滴一滴地滴在地上,才和乔峰打成平手。乔峰确实实实在在地把二十多斤酒喝了进去。每每看到这个情节,我对乔峰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要知道,就算是二十多斤水,我也喝不下去的。
乔峰大战聚贤庄的时候,也是大喝一袋蒙古羊奶酒,然后扔掉酒囊,放开手脚大战。
我个人认为:乔峰当时面对几百武林好手,心中难免会有恐惧感,喝点酒,尤其是喝到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时候,就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武功就会发挥的更好。这个方面,我但是有所体会。我喜欢打乒乓球,有时遇到小型比赛,几个球友在一起切磋,就患得患失,手脚就难免有些生涩而影响正常发挥。有一次,我喝了两瓶啤酒,又去参加系统的乒乓球比赛,结果超常发挥,一路如犁庭扫闾,杀到了决赛。那就是,当时由于酒精的兴奋作用,自己浑然忘我,不在乎得失,不在乎胜败,反而平时拉不起来的球,今天却拉得十分流畅。所有的技术要领,只要心里想到的,手就做到了。
乔峰当时顾虑阿紫的生死,如果背着思想包袱上阵,难免出手凝滞。面对众多的武林高手,一招失误,就可能满盘皆输。所以,他适当喝点酒可以提高胜利的概率。这也类似于武松打虎,如果不是醉酒,武松可能根本不敢夜闯老虎出没的树林,就更谈不上打虎了。
适当喝酒,可以兴奋神经,去除平时带有的虚伪、羞涩、胆怯等负面情绪,达到放松自我、解放手脚的良好效果,更有利于一些对抗性游戏。
关羽要去斩杀华雄,不是游戏。所以,关羽尽管豪言壮语震感人心,但是却丝毫没有掉以轻心。当然,区区一杯小酒,也不能影响到关羽武功和刀法的发挥。那么,关羽为什么不喝了酒再去单挑华雄呢?这正是关羽的高明之处,关羽不但要斩了华雄,而且还要一鸣惊人达到震慑诸侯的巨大边际效应。关羽是用事实来告诉十八路诸侯:
第一、我不但能够斩了令你们无计可施的华雄,而且还要用你们意想不到的最快速度斩了华雄。从此以后,你们见了我关某人,就掂量掂量自己吧。
华雄连斩:祖茂、鲍忠、俞涉、潘凤四将,其中不乏潘凤这样的上将,令十八路诸侯心惊胆战,无人再敢出战。喜欢惹事的公孙瓒也保持了沉默。盟主袁绍就以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为借口,不再派人上场。
关羽听了袁绍的话,火冒三丈,颜良、文丑不在,难道别人就不能上场了?袁绍为什么不悬赏鼓励一下大家呢?而是搪塞过关。袁绍明显是想借华雄之手,继续削弱众诸侯的实力。关羽不忍心看着有人再去送死,就主动担当斩杀华雄,扫清道路的艰巨任务。袁术又跳出来,阻三阻四的。袁氏兄弟一唱一和,明摆着就是逼众诸侯割肉啊!
看清他们的丑恶面目,关羽感到十分的不屑也不耐烦了。干嘛磨磨唧唧地,不就是斩个华雄吗?关羽也痛恨这些军阀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的心态和做法,值得吗?
争名就争天下之名;夺利就夺万世之利。
为了一个华雄,为了一个关口就叽叽歪歪地,还有完没完了?关羽的做法就是:咔嚓一刀定乾坤,速战速决再庆功!
所以,趁着季节好,可以用酒的温度来衡量用时的长短,关羽灵机一动就决定先不喝这杯酒。结果证明:关羽温酒斩了华雄,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力度、极宜的温度,赢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第二、关羽在告诉大家:我斩华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了区区一杯酒,更不是为了要体现被尊重、被领情的虚荣。
袁术不让关羽出战,嫌弃关羽地位太低,怕被华雄轻视。这个理由当然十分牵强,华雄又怎么知道关羽的地位是高是低。所以,此时的袁术其实是对曹操不满。因为,作为这次讨伐董卓的组织者,迄今为止,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将。众诸侯都损兵折将了,而正副两个盟主却没有贡献一点力量。
曹操也觉得有点尴尬,毕竟这场轰轰烈烈的讨伐董卓是他发起的。但是,面对华雄的骁勇善战,曹操真的心里没底,不愿随便牺牲自己的诸位兄弟。关羽的挺身而出,正好给了他台阶下。于是,他赶紧酌酒一杯,亲自端到关羽面前。
关羽鄙夷地抬头看天,说:
“等我斩了华雄再喝。”你曹老板这杯酒我现在是不喝的,我不需要借酒壮胆,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就喝了你的酒。另外,对于你曹老板的态度我也是有所不满的,也不必领你的情。关羽也是在告诉在场所有人:
我不是替曹操出战的。斩了华雄就喝庆功酒,而不是喝曹操的“壮行酒”。那么斩不了华雄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关羽飞马而出,斩了华雄,回来把华雄起首级掷于地上,酒尚温。
直到最后,关羽也没有喝曹操敬他的酒。关羽是在告诉大家:我是替我大哥刘备斩杀华雄的,就这么简单。关羽总是我行我素,从来不会去随随便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哪怕是一杯酒。
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关羽温酒斩华雄,说的是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回陈留老家,招募义军,联合袁绍等十八路人马,共讨董卓过程中的一件事。当时以孙坚做先锋,攻打汜水关。董卓所部猛将华雄主动请缨守关,他大败孙坚,又到曹、袁联军阵前挑战,联军竟无人能敌,诸侯惊惧无策。恰在此时,关羽主动请战,袁绍这猪脑子却嫌关羽职位卑微而不许。曹操却见关羽相貌体魄非凡,便主张由他出战不可一世的华雄,并向关羽敬上一杯热酒。为了表示对袁绍狗眼看人低的不屑,更为了显示刘关张力量的不俗,关羽拟速战速决,扬威立万,故说待我斩了华雄,再饮此酒不迟。果然,不一会儿,关羽拎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惹得四座惊喜,众皆哗然。这时关羽将曹操所敬那杯酒喝了,杯中酒尚有余温。
关羽不喝酒而战,与乔峰喜欢乘着酒兴而战,是有高低深浅之分的。
首先,《三国演义》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是学界的共识。其故事早在三国后期就开始广为流传,之后有说书人长期演绎,至隋唐日盛,到宋代已十分普及,再由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将其章回化,精雕细琢,始成完整著作。关羽不喝酒而斩华雄,斩了华雄再饮此酒,饮此酒时尚有余温,有着多重深刻含义,紧贴当时诸侯争霸,纷争迭起的时代背景,充满人物个性与形象蕴涵特点,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
相比之下,反观乔峰,动不动就来四十碗酒,二斤牛肉,虽非鲁莽之辈,却也好狠斗勇,霸气无匹。这种"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夸张和有违科学原理的刻绘,比之关羽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就差得多了。
当然,这并非说金庸的创作功力不及罗贯中。不是的。罗贯中得益于历史的真实、民间的加工与本人写小说的杰出才干。金庸则侧重于仁者爱人,反对怨怨相报,主张民族融合,博爱济民。因此不能轻易断言谁强谁弱,强分高下。
关羽之不喝酒而斩华雄,是为了斩华雄回来喝时,酒还有余温。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是因为金庸深知中国读者都好这一囗。
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关羽如果喝醉了,根夲斩不了华雄,估计还要遭反杀。乔峰打架前喝酒,俗话:酒壮怂人胆,但这是小说家为了烘托剧情,彰显人物形象虚构夸张,不可听信。
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怕交警罚款🤔
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酒太烫喝了就不能叫温酒斩华雄,曹贼明显不安好心……
关羽温酒斩华雄,为什么不喝了酒去,看乔峰每次打架都喝酒?
故事总是虚构,也许喝了酒就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