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对几十个出家人视而不见,说明你根本没有认真阅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中不但有和尚出现过,而且不止一次、不止一个。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沂水关前就有一个寺庙叫做镇国寺,寺内有三十个僧人。沂水关守将卞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来投降了曹操,被曹操拔来守关。
关羽千里寻兄,过了洛阳以后就是沂水关。关羽在洛阳斩了太守韩福和韩福手下的牙将孟坦。消息传到沂水关,卞喜当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正面交锋,绝对不是关羽的对手。于是卞喜就准备智取关羽。
卞喜寻思一计,就在镇国寺中埋伏刀斧手二百余人,然后诱关羽到寺中,约定摔杯为号,欲图相害。
卞喜在镇国寺布置妥当,就对关羽笑脸相迎、春风满面。关羽见卞喜如此客气,也放松了警惕,下马与卞喜相见。卞喜对关羽大吹法螺,说关羽名震天下,自己万分敬仰,今日一见,实乃三生有幸之类的拍马溜须的话。
关羽还以为是遇到知己了,就敞开心扉,向卞喜诉说了东岭关斩杀孔秀、洛阳城斩杀韩福的痛苦和无奈。卞喜显得非常理解和同情关羽的苦衷,不但没有丝毫的责备之意,而且还大包大揽,说是由他向曹丞相代为禀告这些经过,让关羽不必忧心忡忡,尽管放心去寻找刘皇叔就是。
关羽心里那个美啊,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围堵和拦截,终于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了,这下可以好好休息一晚上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随同卞喜来到了镇国寺。
这个卞喜也真是糊涂透顶,佛门净地,讲究的是“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杀生是坚决不同意的。何况你要杀的是我们忠义两全、万流景仰的“武圣”。所以就肯定有人通风报信。给关羽通风报信的是僧人普净。
普净正好是关羽的老乡。不过,是不是老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卞喜选错了地方。换做是我,我也会给关羽通风报信。
普净跟关羽套上了近乎,卞喜怕夜长梦多走漏消息,就斥责普净说:“吾欲请将军赴宴,你一个僧人在这啰里啰嗦的干什么?”
关羽却说:“话不能这么说,我们乡亲相遇,安能不叙叙旧情呢?”普净就请关羽到方丈待茶。
所以说,卞喜是一错再错,你安排宴席,哪能安排在寺庙里呢?佛门净地,讲究不吃肉、不喝酒。你可好,安排在这里大吃大喝。这不是明摆着给众位僧人们上眼药吗?
普净借待茶的机会给关羽透露了消息。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关公曰:“二位嫂子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相随。卞喜请关公于法堂宴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是好人,安敢如此!”
卞喜知道事情泄露了,就下令动手。左右还不及出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了法堂,绕着走廊而走,关羽提着大刀追赶。卞喜就用流星锤打关羽,关羽用刀隔开流星锤,赶将上去,一刀把卞喜劈为两段。其他军士,见卞喜已死,就四散奔逃了。
关羽谢过了普净的救命之恩,普净也怕此处难以容身,就离开镇国寺云游四方去了。
关羽第二次和普净相见,已是阴阳两界了。关羽已经被东吴杀害,灵魂在四处飘荡;普净的法号也改为普静了。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却说关公英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静,原是沂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个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以后,普静正在庵中静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静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静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塵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
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静曰:“老僧普静,昔日沂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静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前因后果,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看,关公自己也皈依佛门了。
《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一家寺庙,就是刘备招亲所在的甘露寺。孙权也在寺中埋伏了刀斧手,结果因为吴国太相中了刘备,对刘备加以保护,孙权的暗杀计划流产。对于甘露寺一段的描写,没有和尚出现。但是,寺中不可能没有一个和尚吧?
《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后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直到晋朝统一天下的历史演义。因此,《三国演义》更多的描写是着重于政治、军事斗争和谋略的较量以及战斗画面,而不是宗教方面的事情,因此很少有僧人、道士粉墨登场。
这样《三国演义》一共提到了:镇国寺三十名僧人(包括普静大师);加上普静在五泉山庵中收留了一个小行者;另外关羽本人也皈依佛门,也就是一共有三十二个和尚正式出现。
虽然说是大眼漏神,即使我们眼睛再大,也不应该漏掉这么多吧?
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三国演义》一书充满暴力、杀戮丶仇视和战争,出家人一贯以“清规戒律”“六根清净”标榜,所以参与度不可能高,故演义中罕见和尚之身影
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有和尚亦有寺庙,至少有三处,一处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受到同乡和尚的暗中指点,才躲过了卞喜的暗算,另一处是关羽殉难后,英魂不死,后来受玉泉山和尚的劝告,才放弃了报仇的执着,而后成为了神明,还有,千年香火兴旺的今洛阳市郊白马寺就是汉明帝时由番僧用白马驮来经书后奉皇勅所兴建的,传播佛教大江南北至三国初已有一百多年了,赤壁之战后,刘皇叔到江东来聘娶孙尚香夫人,就是在(今)镇江甘露寺里被吴国太相中才抱得美人归的。
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汉时佛教刚传入中国,僧人用白马驼佛经来中国,立白马寺,当时佛教还没有盛行,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来中原传道,佛教在北魏才开始大幅盛行。三国时修行的都是道教,比如黄巾军的太平道就是道教,诸葛亮也老穿道袍,都是因为道教盛行的缘故。
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佛教那时没有啊
三国演义中为何不见和尚身影?
三国演义没和尚?你怕是没看过三国吧。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汜水关。汜水关的守将叫卞喜,他想将关羽骗到镇国寺,在镇国寺设下埋伏,好加害关羽。
而这镇国寺有三十多僧人,其中有一僧,是关羽同乡,叫普净。普净知道卞喜的阴谋,便去告诉关羽。
若没普净,关羽怕是死在镇国寺内。而普净因为帮了关公,也不能再留在镇国寺,只能到他处云游。(央视版不让普净当和尚,还很老,后面不知道还有他戏没)
后关羽战死,阴魂到处游荡,到玉泉山又见到普净。普净对关羽说:
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普净一句话点醒关羽,关羽也就不再整天“还我头来”。
可以说,普净是三国演义中最出名的和尚。
而其他的和尚,是没有多少描写。但原著中多次提到寺庙。像曹操父亲在古寺躲雨,也有寺僧招待。像张飞抢了吕布马匹,藏在寺中,虽然没写和尚,但肯定也有。还有吴国太在寺中看女婿,有寺肯定也有和尚。
所以,三国演义中,和尚是有的,只是戏份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