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当然是为了会合赵云,以脱离东吴这个龙潭虎穴。诸葛亮代表刘备去联合东吴抗曹,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让东吴的谋士张昭、步騭、程秉、薛纵等甘拜下风,彻底闭嘴。然后,诸葛在鲁肃的引荐下见了孙权。

诸葛亮一番大放厥词,以激将法,说服了孙权和周瑜同意联合刘备抗曹。周瑜和孙权以帮助抗曹为名,把诸葛亮留在了东吴。

后来,诸葛亮屡屡识破周瑜的计谋,使得周瑜感到了潜在的危机。于是周瑜就设计陷害诸葛亮。

第一次:周瑜派诸葛亮带兵前去曹营劫粮。

周瑜的理由就是:曹操打仗重视粮草的供应,也非常善于破坏对方的粮草而取胜。因为行军打仗,一旦粮草不济,就会军心大乱,而不战自败。所以,诸葛亮北伐至少有三次都是粮草出了问题,而立即决定退兵。

周瑜提出的到曹营劫粮或者是烧毁曹兵的粮草,是釜底抽薪之计。因此为了确保战役胜利,这样的安排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是,十分不合情理的是,周瑜只派给诸葛亮一千兵马。这不明摆着让诸葛亮前去送死吗?

这样的雕虫小技,岂能瞒锝了诸葛亮。诸葛亮当即接受了周瑜的安排。结果,诸葛亮通过鲁肃智激周瑜,周瑜就要气冲冲地亲自带兵一万去烧曹军的粮草。诸葛亮的方法就是:在东吴军营四处宣传周瑜只会打水仗;而自己则是水战、陆战、车战、马战、步战无所不通。

争强好胜的周瑜自然坐不住了,他不想让军士们认为自己只会打水仗,而不会其它战法。这样诸葛亮得以绝处逢生。

第二次:草船借箭。

大规模的会战,需要许多支箭哪,尤其是打水仗,箭就需要多多益善了。于是,周瑜命令诸葛亮三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的打算就是:诸葛亮不可能完成任务,然后以诸葛亮违抗军令的借口杀了他,以绝后患。

诸葛亮提出,让鲁肃派二十条小船和几百名士兵协助自己。周瑜也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头两天,诸葛亮没有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就邀请鲁肃和他一起带着二十条小船出发了。小船是都站满了稻草扎的草人。

诸葛亮带着船队到了离曹营水寨不远之处,正好是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然后下令士兵擂鼓呐喊,由于天降大雾,曹兵不知虚实,就拼命放箭。诸葛亮就指挥士兵们将小船两侧轮番受箭。几个时辰后,小船上的草人都纷纷中箭,密密麻麻地插着箭。诸葛亮计算着数量差不多够了十万以上支箭了,就吩咐士兵大喊:“谢曹丞相箭!”然后调转船头,从容返回。

回到己方阵地,诸葛亮吩咐士兵们把草人身上的箭枝取下来,共有十万支以上。周瑜得知消息,捶胸顿足,更是发誓要杀诸葛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出名的一幕,叫做草船借箭。

第三次:周瑜忧郁成疾,无人知道原因。而诸葛亮则对周瑜的病,明察秋毫。

周瑜知道,曹兵人多势众,敌我双方军力相差太过悬殊。因此,想打败曹操只有引起曹军大乱;而要使曹军大乱,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火攻。大将黄盖也愿意自己受苦,前去以苦肉计诈降曹操,以伺机放火。

周瑜大计一定,志得意满,仰天大笑。然而,当他看到猎猎风中的军旗时,突然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一病不起。原来,周瑜通过飘舞的军旗发现了风向,才想起现在是冬天,冬天刮的是西北风。曹军在西北,东吴在东南,如果去曹营放火,大风就会把火刮到东吴军营。这不是引火烧身吗?所以要玩火,就必须顺风放火,迎风而放,就可能玩火自焚。

放火烧曹军,就可能自焚;不放火,实在找不到以区区几万人打败八十三万曹军的办法。周瑜愁病了。这就是所谓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能够治疗好周瑜的病。于是,诸葛亮去探望周瑜,指出了周瑜的病因所在,并当场答应替东吴借来三天三夜东南风。周瑜立即精神焕发,病愈而起。

诸葛说自己会奇门遁甲之术,可呼风唤雨,只是需要一些复杂的程序。周瑜现在也无计可施啊!因此,再复杂的程序也一口答应下来了。

这样,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吴军在南屏山筑起了一座方圆二十四丈的九尺高坛,共三层。第一层布置二十八星宿,按玄武、白虎、朱雀、苍龙之状;中层布置六十四面黄旗,按八八六十四卦布置;最上层用四人,各人都戴束发冠,穿皂罗袍,风衣博带,珠履方裾,前后左右各一人做招风使者。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矛,黄旌白鉞,朱幡皂旗,环绕四周。

诸葛亮布置的越复杂,越说明他在为自己的逃跑做准备。搞得神神秘秘的,一方面分散周瑜的注意力;一方面显得自己很认真对待,很投入地工作,好像一点防备没有。

兵法云: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正是此意。

诸葛亮在东吴众人紧锣密鼓地忙活借东南风的时候,自己却偷偷摸摸地安排好了退路。

诸葛亮自己身穿道袍,支走鲁肃,然后吩咐守坛的军士:“不许擅自离开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违令者斩。”

诸葛亮的“四不许”,怎么看都是为了自己的悄然离开而制定的。这样,他无论怎么操作,士兵们都不敢说话,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

而周瑜这次却要对他下死手了。以前两次,周瑜都是想以完不成任务或者以违抗军令的借口斩杀诸葛亮。而这次,周瑜可是不管不顾了,也没有底线了,反正就是杀了诸葛亮就行。再者,诸葛亮也基本没有利用价值了,留着他只会对东吴构成威胁。诸葛亮能够驱神弄鬼,夺天地之造化,确实是心腹大患啊!

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中周瑜的心思:

周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于是,周瑜派遣丁奉、徐盛二将,各领兵一百,分别在水路和旱路截杀诸葛亮。周瑜交代二将,见到诸葛亮,不分青红皂白,杀了就行,回来就立下大功一件。

丁奉、徐盛二将领命去七星坛捕杀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早已金蝉脱壳,趁着大家忙于借风之际,回合在江边等候的赵云。赵云保护诸葛亮,以绝世箭法震慑了负责水路追赶的徐盛。诸葛亮和赵云顺利回到夏口。

诸葛亮当然不能夺天地之造化。他所谓的借风,不过是因为他识得天文气象,察知将有东南风来到。就象草船借箭一样,他计算出了当天有大雾降临,才浑水摸鱼借到了曹操的十万支箭。

不过在古代,没有气象预报,识得天文气象,的确也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十分有利于借助天气状况指挥战役。所以说,诸葛亮的军事家称号,得来的绝非偶然!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诸葛亮名为起坛借东风,实则是在行脱身之计,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三国演义》中,人们常把他称为神人,是因为他具有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懂阵图,明兵势之功力。早在隐居隆中,未出茅庐之前,他就常以管仲、乐毅自居,并算就了汉室必被三分天下,可谓未卜先知。

在联吴破曹时,周瑜不能容他,他心知肚明,早有应对之策。自知在借来东风之前,周瑜尚且奈何他不得。一旦借了东风,他便有性命之忧。故已早有安排,事先叫赵云在江边等他。其实,借东风只不过是在表演。溜之大吉才是真。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诸葛亮的大名家喻户晓有一定的道理,他已成为智慧的化身。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人们是否真正了解?未必!

首先三国时期不久的陈寿所著《三国志》应该可信。唐宋之前的有关描述也基本属实,如《后汉书》中"未出茅庐便哓天下事"及唐杜甫的《蜀相》都基本尊重了史籍。

把诸葛亮神化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他出于元末明初大才子罗贯中之手。独到的规点和写作艺术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人一般。如最精采的桥断,如借东风,曹船借箭,空城计等,历史上发生过,却不是诸葛亮所为,这样塑造的目的无非是集众家之长于诸葛亮一身。

仅就《三国演义》而言,诸葛亮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只身来到东吴,处境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面对妒贤嫉能、心胸狭窄的周瑜,但孔明更高一畴,早看穿了这一切,早在安排七星祭坛之时,赵云已在江边接应等候,真是天衣无缝。

这本是杜選的故事,但事有蹊跷,两千多年的一个事件让人费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孙殿英炸开了老慈禧的陵寝,金银珠宝一个劲的抢,很多士兵满载而归却在回到故乡的路上。

京城的古玩老板似乎嗅到了气味,命伙计先一步住进必经客店,无意间发现墙角有几个黑乎乎的东西,认真细看却是当年诸葛亮祭东风的七盏灯之五,问过饭店老板,说是孙殿英南下的部下吃饭抵的帐,很是懊恼。伙计听后三两纹拿起就走。

这就留下一大疑问,若当年罗贯中笔下祭东风、提前还安排赵云来接应,这现实存在的七盏祭灯如何解释?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两个理由都存在,起坛是便于更好掌握天气形势,还可以在事成时或事变时迅速和赵云会合确保自身安全。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诸葛亮根本就不会借东风,他懂得天文气象,早就料定那三天会有东南风,起坛借东风只不过是在愚弄周瑜,可周瑜偏偏相信了,东南风起的时候,周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优。”急忙命令丁奉、徐盛二将去诸葛亮,可这时诸葛亮早就上了赵云的船,回荆州去了,丁徐二将被赵云给吓回来了。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还是为了会合赵云?

诸葛亮起坛是为了借东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