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最近几年,有关刘备永安托孤是阴谋诡计的言论有点甚嚣尘上。每每看到有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我就忍不住要唠叨几句,希望通过我不太成熟的见解稍微起到揭谎言、明真相、正视听的效果。实在不行,起码也希望刘备、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心瞑目。

从最简单之处着眼,如果刘备公开提出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这不是画蛇添足吗?这个问题太简单明了了。因为刘备之后,蜀汉的发展方向无非就三个:

第一、由刘禅带领,走向北伐胜利。

实现这一点,毋容置疑,离不开诸葛亮的辅佐。刘禅当时年幼无知,离开诸葛亮是不可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

第二、由诸葛亮带领走向北伐成功。

这个就需要刘禅让位给诸葛亮或者刘禅彻底下放权力给诸葛亮。事实证明,刘禅把军政大权都下放给了诸葛亮。尽管北伐没有成功,但是也维持了蜀汉的运转。

第三、被魏、吴消灭或者兼并。

这个在多年以后,出现了西晋。这是刘备、诸葛亮所预料不到的,即使是曹操也不可能预测到这个结局。

从当时的态势来看,无论刘备是否心甘情愿,都离不开这三大走向。主要问题就是,诸葛亮是否想要对刘禅取而代之?如果诸葛亮想取代刘禅,那么刘备的遗言就会变成遗诏,使得诸葛亮可以更加名正言顺地窃取蜀汉的政权。刘备这不是弄巧成拙吗?如果诸葛亮不想,刘备的话也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有可能引起诸葛亮的极度反感,照样是弄巧成拙。

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想窃取蜀汉,刘备的话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诸葛亮正好顺水推舟;如果诸葛亮无意取代刘禅,刘备的话,就适得其反,使诸葛亮感到不受信任而生出嫌隙。所以说,刘备的话,如果是为了预防诸葛亮夺权,那就纯粹是无风起浪,自讨没趣。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还要说出那么一番废话来呢?

我们先看刘备的原话: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就是永安托孤的核心内容。原来,刘备得知自己来日不多,就召诸葛亮、李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到永安托孤,留下太子刘禅守成都。

刘备详细安排了后事,要刘永、刘理等以父亲之礼事诸葛亮;又交代赵云照顾好刘禅;又交代了马谡不可重用;最后对诸葛亮又说了这一番话。有人说,刘备的话,使得诸葛亮深受感动,就无法取代刘禅。这话看似也有道理,但是其实也经不起推敲。试想,如果诸葛亮真得要取代刘禅,岂会因为刘备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就放弃了?诸葛亮要不要取代刘禅,关键不在刘备如何地动之以情,也不在刘禅如何地对他恭恭敬敬,而是在于他自己想不想。

而决定诸葛亮想不想篡权的关键是诸葛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诸葛亮是忠臣还是奸臣?如果诸葛亮是忠臣,刘备的话就是多余;如果诸葛亮是奸臣,刘备的话就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而加速诸葛亮造反的步伐。

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还要说这么一句千古废话呢?可以说是废得不能在废的话了。刘备是老糊涂了吗?

当然不是,是刘备的由衷之言。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里的善不仅仅是善良的意思,还有真实的意思。就是说,人将要死的时候,一般都是不会撒谎的。那么刘备的这句话显然是他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表达。

在刘备与诸葛亮的长期合作,长期接触中,刘备隐隐觉得:诸葛亮视野广阔、才能卓越、品质高尚、英明果断、又高瞻远瞩,如果由他继承自己的遗志,诸葛亮就有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而如果由刘禅继承自己,实现梦想的可能基本没有,能够保住天下太平,就心满意足了。

结合刘备给刘禅的遗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备对刘禅期望值不高,只要他做个好人就行了。

大家可以整理一下看看,有史以来,有哪个君主的遗嘱是要求继承人做个好人的?哪个不是要求继承者克绍箕裘,守住祖业;或者是要求子孙努力进取,确保江山永固的?

我们把刘备给诸葛亮和刘禅的遗嘱,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刘备是怀着“天下为公”的伟大思想来安排有关蜀汉的前途和命运的。刘备不是把蜀汉当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让子子孙孙来继承的。“天下非一人天下,唯有德有才者居之”,这就是刘备托孤的高尚精神的体现。这其实也是陶谦当年三让徐州于刘备的初衷。这也是刘备能够建立蜀汉政权的根本所在。

有人以阴谋论的观点来看待刘备永安托孤。如果这真是刘备的阴谋,那么刘备就是古往今来第一阴谋家了。因为,刘备这样的两份遗嘱毫无疑问都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遗嘱了。刘备的谋略怎么也不至于能够达到空前绝后的水平吧?

所以说,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就是坦荡无私、发自内心的至诚至善之言。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取代刘禅,也并不完全是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涕零,而是他自己要做一个忠臣良将而千古流芳的追求。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通常情况下,办理一般事情是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对于能否掌握天下大权的时候,不是情和理可以决定的。试问,有谁能够用情和理来打动一个人,让他放弃皇位?

曹睿对司马懿托孤也是照搬刘备永安托孤的方式,结果呢?曹芳当时搂着司马懿的脖子,依恋之意,不下父子之情,可是司马懿被感动了吗?

“无取于天下,最终得天下!”

这就是刘备的一贯作风。刘备以天下相让,至于诸葛亮的取舍,刘备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为了避免不必要流血牺牲,刘备又给刘禅同学留下了要做个好人的遗嘱。刘备是在暗示刘禅:

“如果诸葛亮要取代刘禅,一定要顺其自然,该让就让,不可抗拒形势,也不可抗拒规律。”

刘禅同学对父皇的遗嘱领会深刻,所以他放手让诸葛亮北伐。当诸葛亮二十年北伐徒劳无功的时候,刘禅就开始准备配合下一个有能力统一三国的人。当邓艾的大军如同天降,刘禅就知道三国统一天平地成了,时机成熟了,就立即决定投降。

所以说,刘禅同学具备广阔的人类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力量!刘备永安托孤,绝对是布心坦诚而不是什么居心叵测。

希望大家看到此文以后,能够充分认识永安托孤,并坚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不要再去宣传什么阴谋论了。刘备一直以仁义道德待人,哪来的那么多阴谋诡计?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刘备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试探诸葛亮。如果当时诸葛亮应答不对,刘备埋伏下的刀斧手就会一涌而出,将诸葛亮杀死。不过这种想法只能说太异想天开了。

首先来说,这种试探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中国古代君主继位时年幼,辅政大臣弄权,把皇帝变成傀儡的事时有发生。每个帝王在交代身后事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个问题。刘备临终前,刘禅年纪还小,刘备确实可能有这种顾虑。不过他绝对不会是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来试探诸葛亮。

一般能做到辅政大臣的,大多数的政治能力不会太低,否则早就在官场上被淘汰了。因此即使刘备是托孤给那些有野心的人——比如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当他说出“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也绝对会应答得体,不会让刘备发现任何异常。

所以这种言语上的试探除了让君臣猜忌之外,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古代君王们在临终前不会这么干,最多是任命多个辅政大臣来互相制衡来避免出现权臣。

而诸葛亮的政治水平在三国时期也是首屈一指。刘备和他相识多年,对诸葛亮的能力也是知根知底,绝对不会浪费时间问这种没意义的问题。

其次来说,蜀汉当时人才凋零,刘备也只能选择相信诸葛亮。

在魏蜀吴三大集团中,刘备的起点最低,起家最晚,人才也最少。而且在刘备夺取汉中以后,法正、黄忠等人先后因病去世,张飞遇刺身亡,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又损失了大批人才。

到刘备托孤前,蜀汉集团元老级的人物基本损失殆尽,第二代人才也折损大半。刘备选择辅政大臣时的选择范围就很有限。真正能让他放心的,也就是诸葛亮和赵云等少数元老而已。

更重要的是蜀汉这会可不是太平盛世。经历了两次大败以后蜀汉实力大损,外有魏吴的压力,内有南中等地的叛乱,可谓是内忧外患。此时刘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力挽狂澜,避免蜀汉覆灭的人才,不是顾虑什么权臣专权。而当时蜀汉内部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刘备实际上没有选择余地。

所以刘备托孤时不会用这么低级的手法去试探诸葛亮,加上他没有其他选择,说的应该是真心话,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刀斧手。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刘备遭夷陵大败已是病体沉疴,永安托孤是正常人事安排,没有任何阴谋。一、永安托孤,情势危急;

章武二年(222年)七月,东征东吴的刘备遭夷陵大败,随后回师驻守鱼腹县,并将鱼腹县更名为永安县(这个改名的动作其实也透漏夷陵之战兵败对刘备心理打击其实挺大)。这时候的刘备已经62岁了,夷陵之战蜀汉大军大败、伤亡惨重,这时候是刘备真的病重,不是阴谋诡计。以至于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病重,举兵拒守公然反叛不再听朝廷号令。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势越来越重,诸葛亮与刘禅从成都赶至永安。刘备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并任命尚书令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刘禅,同时还任命李严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里也来聊一下刘备为什么要安排李严?注意李严并不是刘备嫡系荆州势力,也不是益州本土势力李严早年是跟随刘表的,后来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李严才投奔了益州刘璋。刘璋任李严为成都县令,李严干得非常出色,后来刘备入蜀与刘璋闹翻,护军李严率众归降了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刘备迫降刘璋夺得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此后李严就一直跟着刘备。刘备入主益州特别是建立蜀汉后,蜀汉政权内部汇聚了刘备的荆州势力、刘璋的东州势力、益州的本土势力等多股势力,必然会有利益冲突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统治者策略是以刘备的荆州势力为主导,同时联合刘璋的东州势力以及益州本土的中间势力压制益州的反叛、敌对势力同时李严东州派的背景和身份以及李严确实治理郡县时政绩出色,对蜀汉又忠心,刘备选择李严更能达到其所预期的策略目的。那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甚至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为什么说这是出于蜀汉现实形势需要呢?

二、君臣相知,形势所迫;

《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说的这也是实话,诸葛亮的才能确实比曹丕高,这时候的刘备已经病重,蜀汉两三年前才因关羽襄樊之战失利被东吴夺取荆州孟达投降曹魏又导致刘备丢失上庸等郡;加上这次刘备东征孙权大败,这对原本弱小的蜀汉无疑是雪上加霜蜀汉的继任者如果在这时还不知警醒还胡来,那么必然早早灭亡;所以说刘备让诸葛亮在自己儿子刘禅实在不成器时可取而代之,也是现实形势所迫,蜀汉再也不能乱来了;当即诸葛亮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永远忠于朝廷,会为蜀汉朝廷鞠躬尽瘁、死后而已后;刘备又告诫太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并且嘱咐鲁王刘永太子刘禅视诸葛亮如父;这个时候就很能理解了,刘备是鉴于现实蜀汉严峻形势担心太子刘禅不能够担负起重任把蜀汉基业给弄没了(不得不说刘备看人还是挺准的,后来刘禅果然把蜀汉弄亡国了);一方面确实是想保住蜀汉的基业,另一方面又想让诸葛亮全心全意辅佐刘禅,所以才说了“不行取而代之”这些话;因为刘备太清楚自己儿子能力怎么样诸葛亮能力人品又怎么样,所以刘备又让太子刘禅视丞相诸葛亮为父。这个不是试探,刘备遭受夷陵大败背负中兴汉室的使命自己又病重,在这双重压力打击下,刘备已经是病体沉疴,一日不如一日了;他确实是想为蜀汉留一条后路,想着中兴汉室的目标能够实现,所以面对荆州领土被夺、关羽被杀、张飞死去、夷陵又遭东吴所败等等这一些系列与东吴的深仇大恨,而东吴孙权派人前来求和修好的时候,刘备鉴于形势依然底下了头同意了

《三国志》陈寿评价刘备中,就有关于刘备托孤诸葛亮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这就是说陈寿首先评价刘备这个人啦,刚毅果断为人宽厚能够知人善用,有着汉高祖刘邦般的风度英雄的器量。紧接着陈寿就谈了对刘备托孤诸葛亮的看法: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心里不存有半点疑心,这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君臣都是大公无私的人,这是古往今来的美好典范啊;刘备权谋才干虽然比不上曹操,但这是因为他本身所处的环境基础所决定的。不得不说,刘备兵败夷陵回师镇守边防重镇永安非常明智,永安是蜀汉的东大门离成都很远,却离东吴疆界边防非常近;刘备兵败回师并没有直接返回成都而是选择镇守永安,一方面和刘备兵败后东吴大军紧追其后、刘备镇守永安持久战状可以对东吴形成震慑,否则免不了被东吴攻城略地;第二因为东吴这一战也是虽胜犹败、消耗巨大孙权也担心刘备死磕决战到底、加上曹魏的虎视眈眈,孙权也担心这江东基业会败亡为他人所夺,所以孙权在得知刘备驻守白帝城后才会担心、随即派人求和。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说不上什么阴谋,都是摆的上桌面的阳谋,是千古不变的帝王术。

一,自古没有哪一个帝王是靠信任来驾驭臣子的,都是用权术来制衡,刘备对诸葛亮也不是那么信任,他活着的时候蜀汉政权有几股政治势力,一是跟随刘备创业的原老系,如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糜竺,魏延,刘封,陈到等人;二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帮,主要有伊籍,殷观,马良,马谡,蒋琬,费祎,郭悠之,邓芝,杨仪向郎,向宠等人;三是接受原来刘璋的东州系人马如法正,刘巴,杨洪,李严,孟达,吴懿,吴班等人;四是益州本土士族势力的代表如黄权,樵周等人。刘备一直都在几股势力之间搞平衡,让他们互相制衡,用元老派的关羽镇守荆州,张飞率领机动兵团驻扎阆中,魏延镇守汉中,刘封和东州系的孟达共同驻扎上庸,赵云和陈到负责禁卫军,把蜀汉的军权牢牢的掌握在元老派的手中;东州系是刘备的主要团结对象,法正担任了蜀汉的实际上的丞相~尚书令,总揽政务,刘巴负责国家的财政,李严担任郡守,孟达统兵主张上庸,同时又纳吴懿的寡妇妹妹为王后,达到了对东州系最大限度的团结。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帮是蜀汉政权文官集团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蜀汉集团行政力量的主要代表。对于益本土州士族,刘备的态度是以压制为主,避免其坐大,对外来政权形成压力。

刘备临死之前,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关羽,张飞法正,刘巴,刘封,黄忠,马超,马良,伊籍,殷观等人均以故去,孟达,黄权投靠曹魏,四个派系仅剩荆州帮一家独大,成为刘备托孤的唯一人选,他除了向诸葛亮托孤之外,已经别无选择了,所以,刘备说的“取而代之”之语,只能理解为是对诸葛亮的一种敲打而已,实际上刘备即不希望诸葛亮取而代之,也对诸葛亮极不放心,所以他同时安排李严同为托孤大臣,统内外军事,跟诸葛亮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由李严统帅永安的部队,魏延统帅汉中的军队,赵云统帅禁卫军,以期对诸葛亮形成一定的制约,为刘禅争取几年时间,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手段及其老辣,他扶灵回成都后马上就利用刘禅的不成熟,胁迫刘禅给予自己开府治事总揽政务的特权,把李严排挤在中央政府之外,成了蜀汉政权的二皇帝。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这阴谋论不值一驳。

想想刘备死于白帝城之前是啥情形。

关羽军破身死 荆州沦陷,张飞被部下杀了,黄忠法正庞统死了。

捎带脚刘备东征,损兵折将大败亏输,马良黄权等一干人才又没了。

季汉到这档口,也就跟刘备本人一样了,属于靠着吸氧机吊着一口气了,随时可能蹬腿儿完蛋。

所以诸葛亮出师表怎么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还算客气了,把刘禅他爹打的败仗,损失的马钱粮和人才一并为尊者讳了。

季汉当时已经到,魏国满朝文武觉得写几封信都可以招降纳叛了。

所以这种时候,刘备自己也挣不动了,看看四十多岁的诸葛亮,这个帮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称帝延续汉祚的股肱,还算计着要去害他,还算计着他会在他死后,谋夺他这脆如薄纸的江山?

我诸葛亮是想当四川省长还是大汉丞相?

说阴谋论的人岂止是诸位答主说的不懂古人高洁,简直是在侮辱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商。

第一,刘备这个人的格局是很大的,理想也很大,前半生那么多失败都没击倒他,所以他能得到的评价才是,百折不挠,终不为下。

第二,诸葛亮是帮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三分天下称帝的股肱之臣,法正庞统再受刘备宠,可曾有过如鱼得水这种生存必须一般的评价?因为刘备知道,他的起点在于两个,一个是少年时立志要削平乱世的自己,一个是数十年后在新野古隆中遇见的那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离开这两者,他自己便什么也不是。

第三,既然这一切是诸葛亮给他的,即便是诸葛亮想要,一句心神无二的君可自取,有何疑难?事业未竟而人之将死,总是感性哀伤,我想他说出那句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时候,一定是对这位当年的小先生如今的老战友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愧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即便是活活拖死累死自己也要延续汉祚等一个天下有变,因为他是在报答啊。

所以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他败给了二十七年前应承主公的千金一诺,败给了当理想变成梦想,也要不惜代价,献祭生命以求增加万分之一可能性的那个诸葛亮。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真当得起两汉以来无双士的评价,但同样,不仅仅是他成全了季汉,更重要的是刘备成全了他。

至于安排李严为副手,我的看法是,这是给诸葛亮名正言顺执政铺路,理由很简单,以李严的地位名声,不做个副手,朝廷内外说不过去的,安排他做诸葛亮的副手并不是要他牵制诸葛亮,事实上他也牵制不了诸葛亮,两者的格局是天地之差,如何牵制?而是挟李严上兴复汉室的大船,帮衬诸葛亮理政,而不给诸葛亮添乱。

后续李严自己作死出格,被诸葛亮轻轻巧巧废了,不就很好说明,李严根本不是诸葛亮对手?

诸位夸刘备识人之明,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若真是要牵制诸葛亮,刘备尽可以安排跟了自己多年的魏延回汉中当太守,以此威胁在成都执政做丞相的诸葛亮,何必用一个李严。

所以永安托孤是刘备设计的阴谋,那根本就是笑话奇谈。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

如何反驳永安托孤是刘备的阴谋呢?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于永安(原名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在刘备怊终前,急召诸葛亮到永安,托付后事。也因此,才有了白帝托孤,传诵千古的“白帝托孤”的佳话。可是,从此后到现今,流传着一种说法,永安托孤是刘备的一个阴謀诡计。具体的说,就是说刘备表示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后,刘备看诸葛亮的表现,如有异常,就杀了诸葛亮。这个说法,或者是认知,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首先,看看刘备托孤的原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句话表面意思来看,刘备既肯定了诸葛亮的个人的能力,也给了他“篡位”的权力。可是,刘备说这句话的含意,既不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反应,也不是真心实意的给诸葛亮取代刘禅的权力。刘备说这句话的真实的用意,仅是变向的刺激诸葛亮忠于后主刘禅的。因为,在刘备病逝前,蜀汉政权已是处于“风雨飘扬”之中,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在这个危难之际,刘备还想着试探诸葛亮忠贞与否,更甚至凭此杀掉唯一能拯救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呢?如果,刘备在临终前,无论因何种原因杀了诸葛亮,在他病逝后蜀汉政权的结局如何,刘备是很清楚的。在当时蜀汉的恶劣的情况下,刘备只有用激将的手段,来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就是要套牢诸葛亮,使他为蜀汉政权尽忠报国之外,刘备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