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姜维(公元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谷东南)人。姜维幼年丧父,和母亲一起生活,喜欢郑玄的经学。最早,姜维在郡上做计掾,又被州征辟为从事。因为姜维的父亲是保卫太守而战死沙场的,所以朝廷赐给姜维中郎的官职,参与本郡的军事管理工作。所以说,姜维绝对的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了。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各县纷纷响应。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有二心,就关闭城门。上邦和冀县也都不接纳姜维,姜维万般无奈只好投奔了诸葛亮。

诸葛亮由于街亭失守,就带着姜维等人回师,姜维也同母亲失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计收姜维跟历史相差不多,只是姜维的母亲被诸葛亮接回,史书没有记载。

诸葛亮认为姜维忠诚勤奋、虑事周密、机智勇敢而又深通兵法,于是就用心培养。回国后,诸葛亮立即任命姜维担任仓曹掾,并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才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那年,刚刚遇到刘备;而姜维二十七岁却已经封侯。所以说,姜维够厉害的吧!

几年后,姜维又中监军,征西将军,属于高级将领了。此时,姜维才三十左右。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即蜀汉建兴十二年去世。当时姜维才32岁,加入蜀汉集团六年,姜维被后主封为辅汉将军并加封平襄侯,任右监军,开始统领各路军马。

公元241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公元247年,升任卫将军录尚书事。这一年,姜维平定羌族的叛乱,收降了胡王治无戴。姜维又持符节和曹魏的大将郭淮、夏侯霸等交战,互有胜负,攻打西平未果,就退兵而回。

姜维自视武力和才能,想要引诱羌兵、胡人部落为辅助占领陇西地区。但是,由于费祎的牵制,姜维每次出兵只有一万左右,因此未建大功。

公元253年,费祎去世,姜维带领数万大军围攻曹魏的南安,被包围大将陈泰解围。姜维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第二年,姜维全面主持蜀汉的中外军事,再次出兵陇西。曹魏狄道知县率领全城投降。姜维又进兵襄武,杀了曹魏先锋大将徐质。大败魏军,不少城池望风而降。姜维迁徙河关、狄道、临洮的百姓回师。

公元255年,姜维和夏侯霸一起出兵狄道,大败曹魏的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阵亡数万,曹魏大将陈泰率兵救援王经,姜维驻扎钟题和魏军对峙。

公元256年,姜维升任大将军,和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日期会师与邓艾决战。结果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亏输,姜维被降为后将军,代理大将军事务。

公元257年,姜维趁曹魏的诸葛诞造反,就率领几万人马向秦川进军,直达沈岭。曹魏大将司马望和邓艾由于魏军恐惧惊慌而拒不迎战,姜维只好返回成都。

公元262年姜维因为宦官黄皓和右将军阎宇的排挤,担心受害而到沓中屯田避祸。曹魏派邓艾和钟会两路大军进攻蜀汉。

阳平关守将蒋舒投降,邓艾得以长驱直入。姜维率军到剑阁抵御钟会。邓艾偷渡阴平,孤军深入。但是江油守将马邈却不战而降,使得邓艾仅有的二千疲惫之师得以进城休整和补给,恢复了元气。邓艾接着一鼓作气进攻涪城,涪城军民也不战而降。

邓艾又进攻绵竹,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中计为国捐躯。后主刘禅眼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邓艾。

姜维接到了后主刘禅的敕令,只好放下武器。为了离间钟会和邓艾,姜维率部投降了钟会。钟会对姜维十分礼遇,姜维就联合钟会陷害了邓艾,又促使钟会反叛司马昭。

钟会捉拿了邓艾,又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准备让姜维带兵五万做先锋,讨伐司马昭。曹魏的将士却不支持钟会,他们杀死了钟会,并杀死了姜维的妻子儿女全家。

姜维理想未竟而且惨遭杀身灭门之祸。似乎是以失败而收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姜维是一个徒有虚名、碌碌无为的人。

姜维27岁封侯,30岁左右就掌握军权,并一步一步担任了蜀汉的最高军职大将军。姜维在仕途之上简直就是一帆风顺。姜维跟曹魏作战的总成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持二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姜维九伐中原,取得了五胜两败两平的战绩着实不易。因为以蜀汉国力的弱小,他还继承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态势,并且多次斩杀曹魏大将,有多次战役打得可圈可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姜维的失误在于战略构思。原来魏延和王平镇守汉中,都是以重兵防守边境,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而姜维则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让敌军深入,然后坚壁清野,企图把敌军困死、饿死。结果,撤除了摩天岭下隘口的一千收军,邓艾得以长驱直入。《三国演义》对此也有描述:

却说邓艾偷渡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大空寨。左右告曰:“昔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军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

邓艾兵不血刃拿下了江油,使得军事得到补给和修养。

姜维的诱敌深入之所以变成了引狼入室,是因为江油、阳平关和涪城的守将投降。也就是说,蜀汉各地的守将的军事才干和忠诚度良莠不齐,这就是姜维所欠缺考虑的。由此可见,从蜀汉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魏延和王平“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对的。

姜维在军事上是胜多败少,应该说实际能力很强的,他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的高风亮节。姜维一生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而奋斗不息,从来不谋任何私利。姜维长期担任大将军,在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出将入相,深得后主的信任和重用。姜维却住宅简陋,家无余财;并且没有纳妾,府中也没有歌舞乐曲;衣着、饮食、车马均朴素自然,从不贪图享乐。《三国志、姜维转》曰:

“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意思就是:姜维好学不倦,清正廉洁,是做人的榜样。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刘禅投降,蜀汉未亡,姜维身死,蜀汉才彻底画上了历史的休止符。但有一口气在,不让寸土河山,在魏蜀决战后的舍命一搏中,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背影,在蜀地的秋风中,更添一丝落寞和悲凉!

作为蜀汉中后期的军事支柱和国家脊梁,姜维其实是半路出家。他本是甘肃天水人,父亲为天水郡功曹,在平定羌胡叛乱中,为保护郡守而阵亡。姜维也一直在天水做官,成长为天水守将。

天水郡属陇右五郡之一,陇右地区隶属曹魏之凉州。所以姜维父子本是曹魏官吏,地地道道的魏国人。

公元 228 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即位。在曹魏新旧权力交替之际,深谙政治和天下大事的诸葛亮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于是诸葛亮生平的第一次北伐由此展开。

此次北伐,诸葛亮兵分两路。仅存的一位“五虎上将”赵云率偏师经褒斜道出斜谷,牵制吸引曹魏大将军曹真及其魏军主力。自己则率蜀军主力出祁山直扑陇右,陇右五郡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风而降。由于遭到天水太守马遵的怀疑和猜忌不得入城,身为天水参军的姜维带着天水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归蜀,从此开启了其在蜀汉长达 36 年的征战生涯。

公元 228 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他五次北伐中离成功最近的一次,由于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但诸葛亮此行并非没有收获,姜维的加入便是其首次北伐最大的收获!

姜维又称“天水麒麟”,其才能诸葛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称其为“凉州上士”,并在给蜀汉第二届领导人蒋琬的信中也对姜维大加称赞,称其才能在马良之上。有诸葛大师做背书给坚定,我们这些后生小辈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姜维除了本身的军事才能,西凉出身也是其重要的附加价值,这与马超归蜀如出一辙,同时与诸葛亮北伐“先取西凉,再图关中,进而并吞天下”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

楚汉之争时,刘邦出川直扑关中,最终取得天下,诸葛亮的选择显然与之背道而驰。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放弃这个成功模板,一心先取陇右,而对富饶的关中与不顾呢?

一方面,关中的战略价值天下皆知,长安作为曹魏的重镇,更是重兵布防。二是关中离洛阳太近,曹魏援军顷刻可到。三是关中八百里平川,无险可守,即便到手也很容易丢掉。对于蜀汉而言,关中是一块肥肉,但蛇吞象的把戏并不好玩。

相较于关中,陇右更偏西,离曹魏的政治军事中心更远,同时有天险陇山,进可攻退可守。此外,陇右地区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民族矛盾尖锐,曹魏在此根基并不稳。最后一点,陇右地区盛产战马,这样可以极大的改善蜀汉骑兵兵团的战斗力。

鉴于这些好处,诸葛亮首取陇右便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诸葛亮不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直奔长安的原因。

诸葛亮的这种战略选择,也可从他的 6 年 5 次北伐中找到答案。

第 1 次北伐,出祁山战陇右,第 2 次北伐,出陈仓,也属偏西,第 3 次北伐,顺手取甘肃的武都、阴平二郡,第 4 次北伐再战祁山,第 5 次北伐,战场同样选在关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天水人姜维,这种先天属性,诸葛亮岂能不知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和能量,判断的标准和范围必须多元化,多角度。如今的很多大企业经常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资格做顾问,老板们很清楚,这些人对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没有意义。他们看重的是这些老资格背后的关系、人脉和资源,是影响力和面子。马超和姜维,对于蜀汉的陇右战略而言,同样具有此种效果。

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大家往往容易将蜀汉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有诸葛亮,后有姜维。其实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划分。

我们以公元 223 年为界,该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223 年之前刘备为主导, 23 年之后,蜀汉其实经历了 4 个权力阶段。

从 223 年至 234 年,这是丞相诸葛亮时期, 234~243 年,这是大将军蒋琬时期, 243~253 年,这是大将军费祎及尚书令董允时期。从 253 年开始,姜维才真正掌握蜀汉军权,此时离蜀汉灭亡也仅有十年时间。

在诸葛亮及蒋琬时期,姜维处于成长阶段。在费祎时期,姜维虽成长为一颗军界新星,但费祎却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坚持休养生息的国家政策,姜维虽也多次北伐,但每次领兵不过万人,始终受到费祎的压制。

公元 253 年,三国第一刺杀大案发生,蜀汉大将军费祎在一次宴会上被降蜀的魏将郭循刺杀,姜维从此真正走上历史前台。不过耐人寻味的是,魏将郭循却是前次姜维北伐时投降的。历史如此记载,是不是一个阴谋,我们不多评论!

在姜维前后十几次大大小小的北伐军事行动中,有胜有败,有大败也有大胜。比如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溺死及被杀者数万人,这是蜀汉北伐历史上第一大胜仗!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和徒弟,但二人的军事风格却截然不同。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稳扎稳打,而姜维天生是冒险型人格,用兵主动激进,富有侵略性和攻击性。

两人用兵风格的差异,也导致二人在战果上的不同。诸葛亮 5 次北伐,虽无大功也无大败,每次北伐除了第 1 次马谡失街亭之外,几乎每次北伐都将蜀汉军队完璧归赵的带回来。姜维的主动进攻,有洮西之战这样的战绩,也不乏一些大败。

(大将魏延)

二人的军事风格的差异,除了在进攻上还表现在防守上,主要是汉中防线的设置。

姜维主政后,将诸葛亮,魏延,王平时期分兵拒守,阻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御策略,改为引狼入室,聚而歼之的策略。

这两种防守策略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期的分兵把守各个关口的做法,效果是明显的,但却没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姜维的引狼入室,虽有聚歼敌人的机会,但也太过冒险,只怕引狼入室打不着狼,反被狼吃了的风险。

在公元 263 年的魏蜀决战中,姜维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在我看来,蜀国的最终失利,姜维并无过错,至少有 3 点可以佐证。

第一,263 年魏国大将钟会在关中治兵时,姜维已然洞察魏军的动向和意图,急忙上书刘禅,告知魏军动向,并要求派遣张翼,廖化前往阴平和阳安关。

但刘禅和黄宦官黄浩置之不理,最终酿成大祸,蜀军失掉先机,但这口黑国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甩到姜维的头上。

第二,魏军兵分三路,钟会率 10 万大军直扑汉中,邓艾率 3 万军从陇右进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兵三万阻断姜维退路。

在此危急时刻,姜维巧妙的引开诸葛绪,甩掉邓艾,避过钟会,将数万大军成功带回剑阁。这种高超的军事手段,颇有毛主席“四度赤水”的味道。

第三,钟会率十几万曹魏大军直扑剑阁,姜维率数万士兵严阵以待,十几万魏军居然只能望关兴叹,无计可施。

从这个意义上说,姜维无论是游击战还是防守战,野战还是阵地战,都是一把好手。十几万魏军人吃马喂,钱粮消耗巨大,只需拖延时日,魏军将不战而退。这是诸魏葛亮及姜维的亲身经历,百试百灵。

只不过姜维的这一手好算盘漏算了两个人,一是偷渡阴平的邓艾,二是下破了胆,六神无主的刘禅。当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阻挡魏军,只待魏军粮尽退兵之时,狗日的刘禅出城投降了。

刘禅投降之后,蜀汉官员或死或降或逃亡,树倒胡孙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古今一理,但年已 61 岁的老将姜维却并没有放弃。

姜维无奈投降魏将钟会之后,助长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等人之间的矛盾,引爆钟会内心谋反的熊熊烈火,这两步姜维都做的十分成功,并且借助一次酒宴的机会,将魏军中高级军官全速扣押。姜维并派人传信给刘禅,要其忍耐数日,复国指日可待。

姜维强烈建议钟会赶紧杀掉这批军官,但钟会此时却犹豫了。这一片刻的犹豫,消息走漏,魏军发生兵变,冲进皇宫释放魏军军官,并将钟会姜维杀死。

魏军士兵对姜维十分痛恨,将其剖腹取出其胆,发现姜维“胆大如斗”,十分恐惧。亲信冒死将姜维胆偷出,葬于四川庐山,因此姜维墓也被称为“胆墓”!

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征战沙场的姜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舍命一搏的姜维!如今,蜀地胆墓犹存,天水麒麟安在?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简单来说,很强。

姜维是天水郡人,幼年时父亲姜囧就死在了镇压羌乱的战争中,这固然导致了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孤苦少年生活,但对成年之后的他也多少有些助益,怎么说他也因此得了个中郎的职位。

史书记载姜维好立功名,但尴尬的是没有舞台给他表演,随着汉魏禅代,姜维的身份也从汉人变成了魏人,按照一般情况,姜维应该为曹魏出生入死以求封侯爵赏。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默默无闻的他实在是不起眼,随手舍弃也不在话下。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作为弃子的姜维不想当孤魂野鬼,就投奔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很快因为街亭战败不得不撤军,姜维也被带回了蜀地,与留在天水的母亲分离。据孙盛在《杂记》中记载,姜维后来收到母亲的来信,要求他返回天水,但姜维拒绝了,回复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姜维的方很简单,他终于见到了能够赏识他的伯乐,也登上了能让他施展才能的舞台,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慈母故乡,也顾不得许多了。

姜维入蜀时27岁,正当盛年,而蜀汉的掌舵者诸葛亮只剩下六年的时间,短短六年的时间远不能完成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理想,他需要一个继承人,显然,姜维就是这个继承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然而,局势的困顿却使得姜维几无建树。自从荆州丢失,《隆中对》中横跨荆益的北伐方案已成泡影,蜀国孱弱,不可能再与吴国开战,即便是诸葛亮,也只能从汉中出发,一次又一次地走那趟山高路远、粮难行的北伐之路。

更要命的是,姜维并没有诸葛亮的威望,尽管皇帝刘禅没有反对他的北伐,可朝堂上下的掣肘从来没有少过。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主政,这两人都是反对北伐的,每次姜维想要大举出兵,都被限制的死死的。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载: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到了费祎去世后,姜维总算可以多带点兵了,可曹魏的政局已经日趋平稳,司马家逐渐掌握曹魏的实权,北伐的难度更高了。即便如此,姜维还是取得了蜀汉历次北伐的最好成绩——洮西之战大破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姜维前前后后共北伐11次,总的来说是胜少败多,但从洮西之战来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还是可以的,从记载来看,姜维擅长奔袭,可偏偏他的对手多以稳健著称,比如郭淮、陈泰等,加上地缘、国力的劣势,总是吃瘪。

此外,以临死前的战绩来看,姜维的个人武力也不差。

《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载:姜维率(钟)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

这一年,姜维63岁,正在执行的他的复汉计划,可惜腹黑的司马昭料定钟会要反,早有准备,姜维最终以钟会同伙的身份被杀,直到他给刘禅的密信重现世间。

最后加上钟会和邓艾等对手对姜维的评价。

钟会:“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中原名士如夏侯玄、诸葛诞等都超不过姜维)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姜维也是一时豪杰,只是遇到了我,所以败了)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姜维字伯约,原为魏将,后因受猜忌而投蜀汉,深受诸葛亮赏识和重用。诸葛亮赞其为“凉州上士也”,并夸其“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可见,姜维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但在诸葛亮屡次北伐中,姜维都留守皇宫。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主动出击,击退企图追击后撤的蜀汉大军,后“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成为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人。

姜维“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独掌军权后,先后北伐十余次。“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赞其“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得罪权宦黄皓,不敢回成都,率部在沓中种麦。

蜀汉亡,姜维诈降钟会,勾结钟会反叛,事泄被杀,“维妻子皆伏诛。”陈寿评其“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算是好评,也是对其文武能力的肯定。与他一起谋反被杀的钟会盛赞其“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可见,姜维是个文武全才。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评价为:粗有文武,立志功名。

用人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姜维这人,文武都会点,但都不精通,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啥都能干啥都会,但啥都干不好。为了自己的绩效,啥事都干得出来,不惜穷兵黩武,损害国家利益。

历史上姜维实际能力怎么样?

这要看跟谁比,如果放在整个历史上,两个字:平庸。实际战例中,几乎是被邓艾全面压制。最后的防御战中,唯一的亮点就那个神龙摆尾,直奔剑阁。但姜维要对蜀汉的灭亡背大锅的。

其实我很想问问那些姜维吹,魏延时期的防守策略是什么,姜维的防守策略又是什么?为什么钟会大军前期如入无人之境?此等庸才,比魏延差一大截,有什么好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