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最后他还是杀了关羽?这个中原因,我当然知道,因为对于孙权当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所说的感同身受当然不是指杀关羽事件,而是指孙权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即:遇到这样一件事,从理智上讲自己深知不应该去做,而从感情上讲又控制不住自己想去做。比喻:受到一个美丽少妇的约会邀请,我明明知道不应该去,结果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了。结果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从理智上来说,孙权应该知道杀了关羽的后果很严重;但是从个人情感上,他又对关羽恨之入骨,不杀不足以泄私愤。此时,他的做法就是把这种难以抉择的为难之情转嫁给别人,要听取别人的建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是这样写的:
权回顾众官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如何?”主薄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锋芒。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早除,恐貽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看,好像是在幕僚的建议之下才杀了关羽的。其实,建议的人还不是揣摩他的心态才这样建议的。也就是说,孙权想杀关羽,但又想减少自己的心里负担,找个人帮助抗一抗而已。如果他不想杀的话,又何必咨询别人的意见?
在此之前,孙权就派诸葛瑾去劝降过关羽,被关羽大骂而回。孙权心里十分清楚关羽是不会投降的。所以,孙权就觉得关羽是因为不投降再加上别人的建议,我才把他杀了。即便如此,刘备就可以不报复了?关羽不投降有错吗?所以,孙权的小把戏也只能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一下而已。
后来,孙权又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想要转嫁刘备的仇恨。似乎刘备是个傻子。无论孙权怎么作秀,都掩盖不了他杀害关羽的事实。曹操也借机精彩表演了一番,对关羽厚葬,并像模像样地召开了一个大型追悼会。
曹操的意思就是,我没有策划杀害关羽。事实也是这样,曹魏大将徐晃击溃关羽之后,并没有穷追不舍,而是很有分寸地追赶着,直追到东吴的埋伏地。徐晃得胜而归。好了,徐晃胜利完成了曹操交给他的任务,解救了樊城,赶跑了关羽就可以了。至于东吴对关羽是杀是放,人家概不负责。徐晃对于尺度的把握出神入化,这就是名将的风采。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杀死关羽呢?对此孙权其实权衡已久,不存在一时冲动之说,肯定是他考虑成熟了的决定。通过我对孙权的了解,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孙权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第一、杀了关羽可以削弱蜀汉的实力。关羽是蜀汉位数不多的军事家,有大将之才,身经百战而且经验丰富、胜多败少。孙权既然已经夺取了荆州,刘备必然来报仇或者是夺取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就断了一臂。否则,刘备带关羽再来攻打东吴,东吴更是难以抵挡。
第二、杀了关羽可以讨好曹操,表示与曹操合作的决心。有了曹操的支持,也不怕刘备。
第三、孙权赌刘备不会前来报复。就象蜀汉的一些大臣所言:“国贼是曹操,应该讨伐曹操,而不是孙权。”孙权认为:“君子可欺之以方。刘备既然是君子,就不应该计较私人恩怨,杀了关羽是私仇。刘备不会以私废公。”孙权是想用“忠公体国”来道德绑架刘备。赵云不也是这个意思吗?所以,赵云极力反对讨伐孙权。出乎意料的是,刘备有时又坚决不是“君子”了。
对于方向的把握,对于原则的坚持,刘备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四、孙权还有可能认为,刘备要攻打东吴也是有心无力而忍气吞声。
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为了兄弟竟然不顾一切,以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其实,曹操早就想到了,曹操交代给徐晃,不要擒拿关羽。所以说,孙权的确比曹操差了一个层次。
孙权以上四点想法其实都是海市蜃楼,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的可能而已。而最大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刘备的报复。留着关羽不杀,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孙权反复强调关羽不能杀,是理智在提醒他。但是,孙权最终还是杀了关羽,是情绪占了上风。那就是,他对关羽的恨。
关羽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孙权,最后却死在了孙权的手里。其实就这么简单:孙权也是在报仇,报关羽的蔑视之仇,报关羽的侮辱之仇。孙权杀了关羽的生命;关羽杀了孙权的人格。就这么简单!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孙权,东吴明君,孙权在东吴经营了这么多年,他的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也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是否杀掉关羽,他是不想杀掉关羽的,他知道杀掉关羽就破坏了蜀吴联盟。
蜀吴联盟的破裂,必将给曹操找到突破口,对蜀吴进行打击,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但他为什么要杀掉关羽?他个人对关羽占领东吴的地盘荆州,心中一直愤恨。
再一个,关羽跟东吴众将的关系,搞得不好,关羽骄傲无比,眼中无人,他根本看不起东吴这些人。
包括孙权在内,关羽都是瞧不起的。
所以,关羽的傲气,是他丧命的主要原因。
孙权杀关羽的时候,鲁肃已经不在了,如果鲁肃还活着,孙权是杀不了关羽的。
鲁肃,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对当时三国时期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明确,就是连蜀抗曹。
如果破坏了蜀吴联盟,曹操必将大军压境,逐一收拾蜀国和东吴,那样必将被彻底击破。
所以,关羽被抓时,赶上鲁肃已经不在人世间,东吴想杀关羽的人,谋士占据上风。
他们极力进言,支持孙权杀掉关羽,其实他们的眼光非常短浅的。
孙权的一时糊涂,也葬送了蜀吴联盟的大好局面,为日后蜀吴被消灭埋下了伏笔。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一起讨论讨论。
权哥虽然格局小了些,但是杀了关羽的后果他还是清清楚楚的,虽然最后关二爷还是被吕蒙杀了,那也是无奈的结果。
先说说《三国演义》里,关羽大地位究竟有多高。
都说作者罗贯中对刘备很好,对诸葛亮很好,但是对关二爷最好,很多事不论是不是二爷干的,统统往关二爷身上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有的没的,通通都写成关二爷干的。
于是,整部《三国演义》种,关羽成了忠义的表率!敢问权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毫不犹豫地杀了关羽吗?
显然不行!
再者说,权哥和刘哥是一直联手合作对抗曹哥的,如果不是鲁肃死了,吕蒙那个二愣子接替大都督的话,关羽也不会被权哥的人给杀了。
可惜没有如果。
那么权哥最后下定决心要杀关二爷是为什么呢?个人以为是权哥格局小了一些,总想守着自己东吴那一亩三分地,特别担心这份家业在自己手上丢了。
虽然彼时权哥还有个盟友刘哥可以联合抗击曹哥,可是时局随时会变的,论单个实力,曹哥排第一无疑。
如何保住江东,成了权哥的心病!估计权哥内心早就有了投降曹哥的想法,只是因为赤壁之战把曹哥打的狼狈不堪,不好意思开口。
此时,唯一一个坚定执行联刘抗曹的鲁肃也死了。权哥再也经不起曹哥的恐吓了,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投降曹哥算了,或许还能保住江东这块地盘。
说干就干!
权哥彼时估计是这么想的:我又不是汉室宗亲,也不用匡扶汉室,干嘛陪着你刘哥和曹哥对抗,我还得把江东留给我的儿子呢,这家大业大,荣华富贵足够几代人享受,完全没必要和刘哥那样苦苦撑着。
想到这里,关羽,卒!
刘备是没有没办法投降的,只有两条路,不是曹操死就是刘备亡。毕竟刘备起来的口号就是匡扶汉室!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志"一节写关羽被无名小将马忠提住,一节写关羽战场战死。捉住谁也不敢杀他必报孙权,谁也没想到;可能捉住时已力竭,奄奄一息了,否则一般将军拿他不住。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怎么还有人问这种白痴问题,关羽是刘备的把兄弟,杀了关羽就等于跟刘备结下不可调和的大仇,刘备必然不肯善罢甘休,这一点孙权还是明白的。但是关羽在孙权手里又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放也不行,不放也不行,所以只好一杀了之。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是何原因?
都是一方统帅…夏侯渊可以杀…关羽为啥不行?…杀一个决定一个阶段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