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是因为司马懿要借刀杀人,借诸葛亮的刀杀张郃。而诸葛亮还真的就把张郃给杀了。为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清除了一大障碍,这不是间接帮了司马懿吗?诸葛亮想灭掉司马懿,结果他的迫切心情被司马懿给充分利用了,司马懿如愿一尝了。所以,诸葛亮明白了这一切以后,就说自己中了司马懿的计了。
那么,曹魏大将张郃的死跟司马懿有没有什么关系?司马懿对张郃的死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首先张郃追赶诸葛亮是司马懿撺掇激将的。开始诸葛亮退兵之初,张郃害怕诸葛亮有计策,不敢追,就引兵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说:“
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去。”大将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营而退,正可乘势追之。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坚决不从。
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看到了吗?张郃对诸葛亮是有防备心理的。他一开始并不是盲目地去追赶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屡次退兵都设有埋伏,这个几乎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张郃作为一个身经百战而又硕果仅存的一流高手,对于诸葛亮他保持着足够的警惕。
司马懿见张郃老成持重,也不便过分相逼,也表示坚决不追赶诸葛亮。从军事角度来说,大军回撤之初,必然人心惶惶而又有些手忙脚乱往往无心恋战,是十分害怕敌方追赶的。大家想想看,你在前边跑,屁股后面有人追。你要回头射击也好,转身对打也好,是不是特别的不得劲?所以大部队撤退,都必须留下断后的小股部队,而这个小股部队为了掩护大部队的安全,一般结果都是:李代桃僵,壮烈牺牲了。
司马懿此时却坚决不同意魏平的意见,坚决不追赶诸葛亮。很明显,司马懿在给诸葛亮时间,让诸葛亮妥善安排充分准备。
后来,哨探来报,蜀兵大队已退,卤城不知还有多少兵马。司马懿就又亲自来察看了。他看见城头插旗,城中烟起,就笑着说:“这是一座空城。”
司马懿令人进城探查,果然是座空城。好嘛,这回他知道派人进城察看了。这回他为什么这么“精明”了?因为诸葛亮没有在城头上弹琴哪!说明诸葛亮不在城里啊!这就是司马懿。诸葛亮如果有可能在,他就坚定不移地躲;诸葛亮如果不可能在,他就装模作样地搜。目的就是千万要保证诸葛亮的人身安全。你想啊,一旦把诸葛亮逮住了,那就麻烦大了,还能当众释放了不成?如果不释放,抓回曹魏,那就没有人再北伐了,司马懿就会被曹魏“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所以,司马懿一定要确保诸葛亮安全撤退了,然后再开始采取一些军事行动,做做样子给众将看。
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司马懿的诡异做法,曹魏一些大将都颇有微词。所以这一次,司马懿就派人打探一下,得知孔明留下的是一座空城了。诸葛亮没有在城头弹琴,曹魏就没有捉住诸葛亮的“风险”,所以司马懿就放心派人打探。再看原著:
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得知,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欲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
看到此处,我忍俊不已。司马懿真的是煞费苦心哪。他先是坚决不追,给诸葛亮充分的时间。给诸葛时间干什么呢?第一、安全撤退。第二、部署埋伏。等察看清楚了,知道诸葛亮已经准备就绪了,他心中大喜,这就开始撺掇张郃追击了。
司马懿先是用鼓励的口吻问:“谁敢追之?”张郃就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正常情况下,应该派出魏平。为什么呢?因为开始是魏平主张要追的。魏平甚至说司马懿畏蜀如虎。可是真到了要追的时候,司马懿却用商量的口吻同大家讨论谁愿追之?这明显就是司马懿就是想让张郃去追。试想,如果他真的想派魏平。还用的着商量吗?作为三军统帅,军令如山,派谁去谁还敢不服从命令吗?所以,司马懿就不是指派魏平,而是激将张郃。
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指派张郃?因为这样做,既能推出张郃,又不用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谁敢追之?”问得好哇,谁敢追就追;都不敢追就拉到。反正是你们自己要追的,不是我司马懿强迫你追的。然后再来个危言耸听,说什么诸葛亮必有埋伏的话。这不是废话吗?既然知道必有埋伏,还追啥呀?
这就是司马懿的老奸巨猾之处。张郃敢追在他的意料之中。张郃一去追就必死无疑,他也心知肚明。因此,司马懿就要把表面文章做足。那就是:“别说我没有提醒你?我认认真真地提醒你了,你非要去送死,死了活该!我也补充说明了你性格急躁,不适合你去,是你自己急于立功非去不可的。”
一直把张郃激的说出了“大丈夫舍身报国,虽死无悔”的话来了。司马懿激将成功!
司马懿一步一步把张郃推向深渊,可谓紧锣密鼓环环相扣,直到张郃上钩。结果不言而喻,张郃被万箭穿心而死。
诸葛亮安排魏延屡战屡败,用反复诈败而又反复挑逗张郃的方法把张郃引诱进埋伏圈,乱箭射死张郃以后,为自己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说:“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一副指点江山,乾坤在握的豪迈和自信。
诸葛亮当然要引以为豪的,要知道右将军张郃可是曹魏的一颗璀璨夺目的将星。张郃自从官渡之战投奔曹操以后,参加过穰山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潼关之战,街亭之战等等大战。可以说是百战余生。张郃跟张辽、徐晃、夏侯惇等一流高手齐名。而曹魏的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徐晃、许褚、于禁、乐进、张辽等同时代同级别的名将均已去世。张郃此时是曹魏天下无敌而又硕果仅存的一流大将。杀死了张郃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对曹魏的打击都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诸葛亮要除掉张郃的想法由来已久。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开始酝酿除掉张郃并一直在等待时机。诸葛亮的用心也有过暴露。《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写到:
孔明在山上,见郃在万军之中。往来冲突,英勇倍加,乃谓左右曰:“尝闻张翼德大战张郃,人皆惊惧。吾今日见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为蜀中之害。吾当除之。”
看到了吗?诸葛亮明明要杀的就是张郃,还假惺惺地“谦虚”一番,说什么要杀的是司马懿。早在定军山一战,老将黄忠斩杀夏侯渊之时,先主刘备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杀夏侯渊有什么用,杀了张郃才好。”由此可见,张郃对蜀汉的威胁有多大。
这其实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心领神会地把张郃送上来的掩饰和回报。诸葛亮兴奋之余也希望司马懿回去好交差啊!意思就是:张郃是我诸葛亮设计杀死的,跟司马懿老兄无关哪。
诸葛亮为什么又说:“我中了司马老贼的奸计了。”是因为,诸葛亮转念一想:司马懿为什么这么配合我,把张郃送过来让我杀?一瞬间他脑子又清晰如常,从胜利的喜悦中冷静了下来。他突然发现,杀了张郃,司马懿的收获更大,自己这次充当了司马懿的杀手了。他感到了司马懿的可怕,立时寒彻透骨。诸葛亮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包庇司马懿,要把司马懿的险恶用心公诸于世。这样司马懿回朝以后,曹魏对他就会稍起疑心,让曹魏集团产生离心力,而有利于蜀汉的延续和生存。因此,他计上心来,大喊大叫说自己中了司马懿的计,使得司马懿陷入不清不白的境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张郃的死正是此理,他的死就是因为他太厉害了,他威胁的人太多了。张郃的死也可以说是“天夺其魄”。
归根结底,张郃的死既不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也不是诸葛亮中了司马懿的计。而是张郃由于个人性格原因和立功心切,中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计。在当世两大绝顶谋士天衣无缝的合作“围猎”之下,张郃如果能够继续生存下去,那张郃的实力简直就可以说是鬼神莫测空前绝后了。
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孔明退兵,神鬼莫测,一般人都不敢去追击,老对手司马懿比谁都清楚。张颌作为自曹操起兵以来的坚定追随者,和诸葛亮也多次在正面战场硬刚,怎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我想,他之所以敢追击,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有信心、有实力。到了三国后期,名将屈指可数,张颌可以说是一流战将,几乎无人能敌。他多次在困境出入自由,颇有当年赵子龙风采。诸葛亮认为留着他就是一个隐患,预设计赚他上当,然后斩之。但是在张颌看来,谁能奈我何?没有金刚钻,不拦瓷器活。正是由于他对自己实力的高估,导致不明诸葛亮计策。这就像关羽,当年镇守荆州6年没有任何疏漏。随后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辉煌的胜利中,不防后院失火,中了吕蒙的计策,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结局可惜可悲可叹。张颌也是如此,自大的结果就是看不清别人意图,很容易中计,最后死于乱箭之下。
第二,他作战经验丰富,觉得自己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觉得可以取胜,于是贸然追击。战场瞬息万变,发现一点战机,要立刻抓住,才可能给敌人迎头痛击。这一点只有将军可以做到。他也许自以为发现了,可是不知是计。
第三,领导对于属下本事大的人,但同时和自己不是一心的人,唯有排挤和打击。张颌忠的是曹氏集团,不是司马懿集团。司马懿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也有担忧,担心日后他反对自己,成为自己霸权的阻碍。不然,作为上级,怎么可能单独让他带兵追击呢?损兵折将,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司马懿心里是默许了这种做法,如果胜利了,自然是好事,是司马懿的功劳。如果失败了,有张颌背黑锅。于是,就发生了张颌中计殒身的事情。
诸葛亮刚开始只是想迷惑司马懿,没想到最后张颌居然钻入了自己的圈套。当张颌死后,猛然想明白了一切。司马懿是借刀杀人计。杀了张颌,表面上自己少了一个对手,实际上司马懿权力更加强大,司马懿赚大了。因此,孔明最后才说自己上了司马懿的当。以上都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由于此时曹真身体不好,魏明帝曹叡抽调原本坐镇荆州的司马懿前往关中迎击诸葛亮。结果司马懿却在诸葛亮手下连吃败仗,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好在后来诸葛亮因为李严运粮不力,军中粮草不足不得不撤军。
司马懿见有机可乘,下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坚持己见,下令张郃前去追赶。结果张郃在木门道中计,膝盖中箭而死。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张郃之死时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目的是为了清除忠于曹魏的将领,以便为日后夺取曹魏江山做准备。这个只能说他们想的太多的。张郃的死只是个意外,并不是司马懿刻意所为。
司马懿后来确实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不过司马懿能发动高平陵之变很重要的前提是曹叡英年早逝,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曹芳。而且司马懿在辅政初期也并没有夺取曹魏军政大权的想法。只是后来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又重用自己的亲信,引发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最终司马懿为了自保,联合朝臣们共同政变,夺取了权力。
所以如果曹叡没有早死,司马懿可能根本没机会出任顾命大臣,更不要说在10年以后发动高平陵政变。曹叡去世是在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只有35岁,司马懿足足比他大了25岁。显然在231年的时候司马懿不大可能预见到曹叡会早死,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出任顾明大臣,更不会想到自己能活到70岁还得被逼着发动政变。
所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可能想到需要铲除张郃,以为自己扫清夺权之路。张郃之死只是单纯的司马懿如不诸葛亮,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已。
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诸葛亮擒杀张郃之后,不无遗憾地说道:“我欲射一马,误中一獐,可惜啊!”,马就是司马懿,獐就是张郃。
张郃对于蜀汉来说,是极为头疼的人物,他本领高强,作战无数,经验丰富,是蜀汉的劲敌,当年,黄忠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刘备听说了之后,叹息道:
“要是杀了张郃就好了!”
张郃是刘备一生的梦魇,有好几次,张郃追着刘备满世界乱跑,刘备只要听到张郃两字,不由得头皮发麻,两腿发颤,一个劲地想跑。
此番张郃死在乱箭之下,刘备九泉之下可以心安了。
对于诸葛亮来说,杀了张郃,同样有些遗憾,因为最令他头疼的不是张郃,而是司马懿,张郃再厉害,不过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而已,而司马懿是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其智谋之高,心思之深,用兵之奇,让诸葛亮暗暗心惊:
司马懿,实乃我平生第一劲敌!
有阴谋论者说,诸葛亮杀了张郃,实乃误中了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司马懿故意借诸葛亮之手,铲除了曹魏的拥趸张郃,为日后篡权扫除了障碍,所以,诸葛亮看似占了便宜,实则被司马懿利用了,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之后,第一反应不是“追”,而是“疑”,他怀疑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后来,巡哨连续来报,说蜀军已退,城中已空,司马懿这才相信蜀军真的撤退了!
司马懿下令追,这时候,张郃主动请缨,司马懿说这次非同寻常,诸葛亮素来谨慎,途中或设了埋伏,要万分小心才是,张郃答应了,便去了……
司马懿并不想张郃死:
一则司马懿并不确定有埋伏,二则司马懿觉得即便有伏兵,凭张郃的本事,就算打不赢,逃命没问题,三则飞箭不长眼睛,不分你是张郃还是李和,这次活该张郃倒霉。
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司马懿让张颌追击撤退的蜀军,是司马懿出的一招对杀,诸葛亮再弊屈也得应招。
当时诸葛亮接到李严的假信,忽悠他吴魏要联手,立即退兵。诸葛亮大吃一惊,命令部队退回西川。
司马懿得知蜀军莫名其妙的退兵,按照他一向谨慎的性格,一定会担心这是诸葛亮诱敌深入的计谋。正确的操作是尾随侦察,时机成熟再出击。
可是这一回司马懿却一改以往的性情,命令张颌兜着屁股打。俗话说:“穷寇莫追”,追的急了,兔子也咬人,何况而这只“兔子”还不是一般的兔子,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定会制定一套安全的撤退策略。
木道门已经进入了地形复杂的祁山,山道狭窄险要,张颌追击很容易进入死胡同。司马懿走出了胜率极低的险招,等于将张颌这块肥肉往诸葛亮嘴里送,而且诸葛亮必须吞下。
蜀军当时是在撤退,士气不高,面对士气高昂的张颌部队如果一味忍让,闷头逃跑,那么势必军心散乱,被张颌痛击。这种结局就不是战略转移,而是大败而归,更糟糕的是魏军可能乘胜深入西川腹地。
想安全撤军,不但要痛击追军,而且要击杀他们的元帅,才能挫败曹魏军队的锐气,断绝司马懿过多的幻想,全身而退。
司马懿为何明知胜率极低,还要张颌追击呢?一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搞得司马懿很头疼,此次诸葛亮突然撤兵,司马懿一定会猜测蜀国内部出了大问题,他也许是想改变一次套路,他乘机尾随蜀军进入西川腹地,趁乱灭掉蜀国。
二是司马懿早有篡位之心,当时魏国五子良将只剩下张颌。此次追击如果张颌大胜,对蜀军主力将是致命打击,为司马家族篡位增加了砝码。如果张颌失败,正好除去他心头大患,为篡位铺平了道路。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一招看似损失一员大将,实则政治利益丰厚。
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多次,两个人相互知根知底。但司马懿这一招可谓歹毒,从大局着想,诸葛亮硬着头皮也得替他杀了张颌。如果单单为了和司马懿斗智,那么付出的是蜀军的重大伤亡,甚至是蜀国的疆土丢失,代价过于沉重。
蜀魏斗智中,诸葛经常侮辱一下司马的智商。欠下的,终究要还。
当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颌后,为什么会说自己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咱先说张郃。张郃,字儁乂,冀州河间郡鄚县人。早年追随韩馥,后归袁绍。官渡之战,又降曹操。
曹操非常重视张郃,称赞他“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此后,他跟随曹操占邺城,破乌桓,讨陈兰,击马超,平汉中,夺江陵,胜街亭。
可以说实战经验丰富,又老成持重,为曹魏有名的将才。并且能够料敌在先,懂得兵机,战术变化,排兵布阵,战略战术,还有儒将风度,像这样的一个人,蜀国大将没有不忌惮他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司马懿手下,被司马懿“逼”死了。怎么这么说呢?作为一名沙场老将,而且能够料敌在先,对诸葛亮退还祁山,应该十分知晓,即诸葛亮败而不乱,必有埋伏。
但是司马懿不听他的话,硬令他率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他被飞来的箭矢射中右膝,因此阵亡。
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大家也有一个疑问,不应该啊!张郃极会用兵,而司马懿对于军事更是行家,怎么就中计了?
说到这,就得说司马懿了。
闹了半天,司马懿有自己的小九九。三国鼎立之后,曹魏的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所剩无几,仅存张郃。
而张郃是曹魏后期的顶梁柱,也只有他才能与司马懿抗衡,换句话说,张郃是忠于曹魏的,有了他,才能防止司马懿专权。
作为阴谋家的司马懿能不知道么?借诸葛亮北伐机会,再除掉张郃正合适,这叫借刀杀人,别人还挑不出任何毛病来。您就说司马懿有多毒。
那位说了,张郃不去还不行么?不行!为什么,这不去,属于违抗军令,杀他有名。所以说张郃去不去都得死,张郃心里明白不,他非常明白,但是作为一代名将,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而不是说违抗军令,死得名誉扫地。
所以说,当诸葛亮设计伏杀了张郃马上明白了,这是司马懿借刀杀人,铲除政敌。
中了司马老贼之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