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I-400潜艇当年是作为特殊武器来使用的,山本五十六亲自督造了这型潜艇,他对这型潜艇寄予了厚望,认为依靠它们,可以完成日本人当时完全做不到的“轰炸美国本土”计划。在山本海军时代,I-400是重中之重。
山本五十六亲自审批和督造了这些潜艇,最初日本人的计划是生产18艘,配合舰载“晴岚”水上飞机,它将给大洋对面的美国港口和城市造成一定的打击,为日本在东南亚的行动争取时间。
但山本五十六在1943年被美军打死后,日本海军内部关于山本式的对美“拖延”战术就日渐垮台,I-400潜艇被减为9艘,然后又减到5艘,最后因为日本的战争实在需要资源,干脆I-400的生产就停止了,谁都没不识趣的谈论这个问题,幸好有2艘最后已经造的接近完工,这才有机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种载机潜艇并不是日本的专利,美军在二战前就已经搞过,冷战时代都有这方面的思考,但那时代的潜艇如I-400搭载“晴岚”是为了提高攻击距离和攻击能力,现代潜艇搭载战机没有任何的意义,反正不就是轰炸么?战机能做的事情巡航导弹一样能做到,巡航导弹不能做到的事情弹道导弹也能做到。
从技术上来说,现代潜艇要做到过去那种起飞战机有点困难,虽然潜艇更大,但在潜艇上开出足够战机出入的孔洞非常困难,潜射弹道导弹已经是极限,飞机可比圆乎乎的导弹尺寸复杂的多。
为此,飞机必须牺牲性能,进行相关的折叠化改造,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起飞和降落方式。冷战时曾经有设想过“火箭发射”、“水上飞机”、“一次性飞机”等方案,但最终仍然无法解决这个起降和容纳问题。
很显然,潜艇如果为了装这么两架飞机,得对船壳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工程量巨大,影响了外壳的坚固度,直接影响隐藏安静性和航行性能。一旦将飞机移出,巨大的重量配平更是个麻烦。
所以,潜艇为了塞飞机进去,又牺牲飞机性能,又牺牲自身性能,带来的并非1+1=2的结果,而是全方位的性能下降,根本是得不偿失。
即便能解决这些问题,飞机制造的噪音也将成为更大的问题。潜艇为了生存,必须最大限度的隐匿自己,在很多时刻一点点噪音都足以葬送掉整艘潜艇。当年曾经流行一时的柴电潜艇,在今天的声呐监控面前就像僻静广场上的拖拉机引擎,何况是飞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
再说两三架战机对现代作战起不到任何的帮助,潜艇不是航母,它从信号发射到通讯长时间都处于静默状态,对外界的探测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它本身不具备空指能力,放出去的飞机只能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作战,数量上还打不过别人。现代驱逐舰反掉两架飞机还是轻轻松松的。
还有战机的维护问题,这种娇贵的兵器对维护要求非常高,潜艇上根本不具备对战机的维护能力,还得多出一堆对潜艇作战毫无帮助的地勤人员,这是何苦?
所以说,潜艇最佳的配置方案,仍然是“强化静音”加上“导弹打击”方向,它连上浮都不用,就能快速的发动攻击然后离开。根本不需要搭载上几架拖性能后腿的飞机。
不过,未来的事情现在说不上,多年来人们一直有“水下航母”的想法,只是这个方案可能更不靠谱。随着空战格局的发展,未来极有可能是水下无人机的时代,有人搭载的潜艇可能也将慢慢淘汰,变成水下无人作战武器。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伊400本身,就是证明这是一条死路的产品。它已经证明了其巨大的投入,和能产生的战果,简直毫无价值。战争已经发展到大国之间的战争,靠一些小巧投机没什么意义的地步,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连山本五十六原本打算争取的,战争初期优势,都不足他打算中的一半时间。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偷袭珍珠港的飞机,都是潜艇运来的,那么就是现在的美国中国,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日本当时要是能有这个工业水平,完全可以造水面舰船平推美国,还玩什么偷袭啊。日本不知道动的什么脑筋,居然想造潜艇去偷袭巴拿马运河,以阻止美国大西洋舰队到太平洋来,日本打算造五条伊400,你敢想象这么五条潜艇带的飞机,就能瘫痪巴拿马运河吗?即使没有对方陆基飞机反击,任由这种飞机敞开了攻击,它们能对运河产生多大损害?结果到战争结束,别说五条,连最先的两条都一直还在船台上没下来,而以日本的工业能力,同样的投入,造两条轻航母,早该投入使用了,虽说也改变不了战争结果,但好歹能多拖几天呀。已经真枪实弹的干起来了,作为资源弱势一方,还浪费国帑造这种巨型间谍道具,也就日本人的脑洞干的出来,有这笔钱,投下去研究增加飞机航程的项目,都比这大潜艇合算的多。现代国家不造这玩意,就是因为这东西多此一举,战术上说,偷袭也不是非要潜在水下才能偷袭,而成本是一条水下航母,够造十条水面航母,水下这条的战斗力,却未必赶得上水面的一条,它想干的事情,没有现代导弹完成不了的。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空袭珍珠港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优势只维持了半年,1942年中途岛战役后,美国海军就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动权,这一点倒是跟山本五十六在战前的预测相似,实际上,从开战后,日本海军的实力就是在不断削弱的,一系列胜利的同时,日本海军新服役的舰艇远远比不上战损的数量多,到了1942年,相比陆军马鹿更洋气的日本海军已经意识到,只依靠这样的血拼是不可能战胜美国人了,必须得想点其他办法。
办法之一,就是摧毁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对美国至关重要,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将美国东西海岸的距离缩短了14000公里,如果能摧毁或者瘫痪巴拿马运河,那美国海军要想从大西洋一侧调兵,那可就耗费大力气了。
1942年1月,伊400级潜艇在吴海军工厂开工,该级潜艇满载排水量达6500吨,最大航程达37500海里,可环绕地球一圈半,可搭载三架“晴岚”水上飞机,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核动力潜艇建成前最大的潜艇。当然,在静音等方面远远不行,德国人评价日本潜艇技术,声音大的像怪兽。
伊400级潜艇在战争结束前只勉强建成3艘,当时面对已经泡沫化的美军航母,是否摧毁巴拿马运河已经不重要了,日本海军里的疯子们(尊皇爱国者)提议,让伊400级潜艇前往美国西海岸,利用水上飞机抛撒陆军731部队的各类致命病菌,但最终,这个建议被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否决,除了更接受现代文明的日本海军不愿做这种同归于尽的牺牲外,更多的是担心美国的报复,当时,美军内部已经有不小的声音,提议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动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
潜水航母属于特攻武器,不具备大规模建造使用的可能性,成本太高,美军在战后对缴获的伊400级潜艇研究后,很快就意识到没什么价值。倒是冷战期间,根本不具备制海权的苏联海军,研究过类似的武器,不过他们的潜艇是用来登陆夏威夷等地的,很明显也流产了。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有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二战期间发展到极致的大型载机潜艇,伊-400级潜艇航程远、攻击范围大,可以看作是现在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先驱,而且还应继续研发这种新型大型载机潜艇。那为什么时至今日没有任何国家再去研制这种独树一帜的艇型呢?
首先,自大型远洋潜艇诞生以来,各国都有潜艇搭载飞机的计划和尝试,但把这一概念落实到实战中的只有二战期间的日本海军,伊-400级潜艇也就因此具有独特的意义。以二战期间的潜艇建造情况来看,建造水下满载排水量超过6500的大型潜艇所耗物资与人力已经相当可观,但潜艇上的最强武器也仅有3架“晴岚”水上侦察/攻击机,虽被称为“潜水航母”,机动作战能力其实极其有限,战斗力甚至不及轻型护航航空母舰。且以仅有的3架水上飞机,若想突破当时占据完全优势的盟军雷达与防空力量,无疑是以卵击石。其次,潜艇本身的设计还有很大缺陷,潜艇水下航行性能不理想,机库的防弹能力弱,在面对深弹攻击时恐怕难以承受。而且“晴岚”水上侦察/攻击机自诞生之日起就问题不断,直到战争结束时都未能完全解决。
其次,以伊-400的设计思想来看,除了执行远距离侦察任务外,战略攻击更是该级艇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杀手锏”。从日本海军第一潜艇支队组建以后,日本海军司令部为其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执行绝密的“PX计划”,该计划准备用所属载机潜艇机对美国西海岸和太平洋岛屿实施细菌战。这个罪恶的计划最终于1945年3月被取消,日军官方说法是担心“对美国的细菌战将把战争引向对人类的毁灭”,但真正的原因是日军当时根本无法保证细菌武器在远距离航行中的安全和避免潜艇人员遭到感染,所以这个计划根本不现实。而巴拿马运河攻击计划的取消,也与该级潜艇燃料不足、长途航行隐秘性差、以及以水上飞机深入敌境实施攻击的成功率低有很大关系。现代战略导弹潜艇均采用核动力,航程远、续航力强、水下航行噪音和可探测性低,这是当年的日本“潜水航母”望尘莫及的,相比之下伊-400级潜艇发射飞机时必须上浮至海面,且飞机的发射和回收耗时过长(均超过30分钟),对于潜艇的隐蔽性非常不利。更重要的是,现代战略导弹潜艇作为攻击武器的是具备飞行速度快、可拦截性低和威力大等优点的洲际战略导弹,这才是作为战略攻击武器的关键,这更是伊-400的水上飞机不可比拟的。所以现今没有再去设计建造伊-400这样的大型载机潜艇已无必要。
那么,伊-400的存在意义又是否一无是处呢?其实也并非如此。首先,它的耐压壳体不像当时其他潜艇那样是一个圆筒,而是左右两个半圆筒,于是艇身里面就分成了左右两个大舱室,耐压艇体之间的开门结构设计的虽很复杂,但无疑提高了潜艇的耐打击性和生存能力。这种设计在几十年后的前苏联“台风”级弹道导弹潜艇上得到了采用,该级艇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坚固的潜艇。其次,在笔者看来,载机潜艇在今日世界也并非完全没有发展前景。潜艇虽然隐蔽性强,但在水下航行时通信和侦察能力较弱,而飞机则具有高度和速度的优势。如果可以采用潜艇水下发射无人机的方式,执行空中侦察甚至攻击任务,在导航、传感和自动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设想应该也是完全可行并值得作进一步研究的。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二战时候日本造过潜水航母伊400,但是实际就是个废物。一艘7000吨的超级潜艇只能带一两架小飞机,潜航那么远制造点不大不小的火灾,然后没了。以目前的技术而言没有问题,但是没有意义。辽宁号航母大概六七万吨的排水量。而战略潜艇也就一两万吨。不可能起飞当今主流水准的喷气机,也就是些小玩具而已。潜艇玩的是隐蔽,航母玩的是霸气,完全矛盾,航母舰载机的收放都是光明正大的进行,复杂机动都不能做。这对于潜艇就是找死。而现在潜艇完全可以潜射导弹,潜射弹道导弹能打一万公里,巡航导弹也可以打一两千公里,可以潜射,射完就可耻的匿了,不是挺好吗?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研制此类潜艇,潜艇只要发挥自身特长就可以了。
二战日本造出可起降飞机的伊400级潜艇,为什么现在没有国家制造?
因为不实用所以不建造淘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