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刘备当然要跑的,因为刘备不是“池中之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其它的原因。刘备的理想是什么?刘备为什么投奔袁绍?刘备离开袁绍以后又将何去何从?我这就按照《三国演义》的思路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啊!刘备从陶谦手里接受的徐州还没有呆上几天,就被吕布夺取了。吕布开始还给刘备一个安身之处,但是随着张飞的不断挑衅,刘备和吕布的关系最终恶化,变得势不两立。
刘备只好投奔了曹操。他为什么投奔曹操呢?因为曹操曾经被吕布折腾的不轻,对吕布恨之入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曹操是吕布的敌人,刘备此时也成了吕布的敌人。因此,曹操和刘备同仇敌忾可以成为朋友。刘备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曹操和刘备的“蜜月期”很短啊。刘备联合曹操灭了吕布,就跟随曹操进京受封。汉献帝“画蛇添足”地认刘备为“皇叔”。这一下曹操对刘备产生了敌意。刘备为了表示自己没有跟曹操争权夺利的野心,就在后院种菜以韬光养晦。其实我觉得,这完全就是“欲盖弥彰”。曹操是什么人啊?是那么好糊弄的吗?
曹操本性多疑,又觉得刘备行动有所诡异,就亲自安排导演了经典话剧“煮酒论英雄”。论来论去,结论就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刘备以为自己暴露大惊失色,手中的筷子也惊落地下。刘备心想:自己半年以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算是彻底白费心机了。人家老曹还是慧眼识珠啊!千钧一发之际,来了一个晴空霹雳。刘备虽然是老实人,随机应变的能力倒是很强,立即说因为雷声太大,自己受到惊吓,筷子也拿不住了。曹操就认为刘备如此的胆小如鼠,错误地判断刘备难成气候,就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惕。曹操又倒行逆施相继杀害了怀孕的董贵妃和一些反对他的大臣。
刘备也一点也没有闲着。他阅读了汉献帝的“衣带诏”,为了拥护汉献帝,他偷偷摸摸地加入了董承发起的反曹联盟并在拥帝反曹的义状上签名表决。从此刘备开始跟曹操不共戴天,走上了“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积极反曹的不归路。
后来,刘备又借讨伐袁术之机,离开京城摆脱了曹操的控制。消灭了袁术,刘备又顺手牵羊地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夺取了徐州,并以徐州为根据地与曹操分庭抗礼。
曹操大怒,准备讨伐刘备。在此之前,为了慎重起见,曹操召开了军事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对于袁绍和刘备,应该先消灭谁?后来,曹操接受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决定首先解决刘备,然后再针对袁绍。
郭嘉曰:“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操大喜曰:“正合吾意。”遂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
这是《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皇叔败走投袁绍》里面的叙述。从这一小段,我们可以看到,袁绍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因此刘备和袁绍拥有了共同的敌人,也因此刘备兵败以后投奔袁绍是形式逼迫,也是理所当然。
紧接着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攻打刘备有如摧枯拉朽一般,批亢捣虚打得刘备全军覆没。刘备孤身一人投奔袁绍;张飞去芒砀山落草;关羽被围土山,无奈来了个“降汉不降曹”。后来,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为曹操立下了不世之功。
袁绍也因为关羽的表现,就认为刘备私通曹操是来算计他的,就两次要斩刘备,被刘备搪塞过关。所以在河北的刘备处境危险,简直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备此时的处境之危,丝毫不下于在曹操身边的那一段时间。因此,择机离开是刘备的当务之急。
刘备在得知关羽还是对他忠心耿耿之后,就更加坚定了离开袁绍的信心。刘备就以联络刘表为借口离开了袁绍,带领关、张、赵投奔了刘表。
刘备离开袁绍有刘备自身的原因,也有袁绍本人的原因。袁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大家对他的评价。
曹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非英雄也。
郭嘉:袁绍虽强,事多疑而不决,其谋士各相猜疑妒忌,不足忧也。
荀彧:绍军虽众,而不能用。
总而言之,袁绍就是优柔寡断,不会用人,妒贤嫉能等等弱点十分突出,最终必败无疑。结果也是这样。
袁绍在曹操讨伐刘备,许昌空虚的时候,不接受田丰的建议,坐失良机。在曹操得胜归来,士气高涨的时候又禁不住刘备的撺掇仓促出兵。
战争期间,袁绍不纳忠言,决策一再失误,造成许攸、张郃、高览等骨干相继叛变,投降了曹操,最后终于一败涂地。
应该说,刘备的最大长处就是知人善任,所以对于用人识人,刘备有得天独厚的才能。曹操、郭嘉、荀彧等人对袁绍的中肯认识,刘备在接触袁绍以后肯定也是深有体会。所以,刘备深知:继续留在河北,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甚至很有可能性命不保。
如果等待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的时候,刘备再选择离开,后果实在是不堪设想。归根结底地说,刘备必须要离开,只不过离开的时机需要仔细斟酌,认真把握。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早期的刘备别的本事不多,但有两个本领特别强,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两个本领就是:一、识别危险的能力;二、逃跑的本事。
如果说吕布是三姓家奴,经常投靠他人的话,那刘备不知道是多少姓家奴了,刘备在早期投靠的势力非常多,刘备投靠的势力除了曹操之外,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败亡了。但刘备每一次投靠,都能保持独立,同时还活着挺好。
刘备自公元184年平定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被朝廷免了官,之后又因功被封为下密县丞,后又辞官,之后担任高唐县令,结果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走投无路,就去投靠了他的同窗好友公孙瓒。
刘备投靠公孙瓒之时,正是公孙瓒最辉煌的时刻,当年公孙瓒率领步骑2万人大破30万青州军,斩首六万,俘虏七万,一时名声大震。之后公孙瓒开始走下坡路,与袁绍进行了界桥之战、龙凑之战,但刘备却在194年敏锐的捕捉到公孙瓒将会败亡,于当年趁援建徐州牧陶谦之际,刘备留在徐州不走了。
刘备等于就是投靠陶谦了,陶谦在第二年病重,将自已的儿子和徐州托付给刘备,刘备由于这一次投靠,居然混到了徐州牧,收获不小,不得不佩服刘备的眼光。
可是好景不长,刘备任徐州牧的第三年,因为在前线对抗袁术的军队,结果徐州被吕布占了,刘备又一次走投无路,干脆不顾脸面投靠了吕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备投靠吕布没多久,就因为招兵买马,与吕布发生冲突,刘备再次走投无路,就投靠了曹操。
刘备投靠曹操没多久,与曹操一起俘虏吕布并杀害,之后刘备与曹操一起到许都,由于刘备意识到曹操可能容不下自已,刘备就在曹操官渡之战期间背叛曹操,占据徐州,之后,刘备被曹操大军打败,连关羽都被曹操俘虏,刘备再一次走投无路,于是就投靠了袁绍。
刘备是在公元200年正月投靠袁绍的,在当年七八月就逃离了袁绍,投靠了刘表,算起来刘备投靠袁绍只有半年时间,很短,刘备为什么要离开袁绍?
很简单。刘备看出来袁绍将会在官渡之战中失败,而且看出会袁绍失败的,在当时三国时期,不超过十个人。
刘备刚刚投降袁绍时,官渡之战还没有开打,还是两军对峙阶段,没过几个月,袁绍在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中就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被曹操挫了锐气,虽然袁绍损失了两员大将,但是并没有落下风,但是刘备就看出来袁绍将会失败。
刘备怎么看的,这就是眼光问题了,一是在官渡之战中的用兵,刘备看出曹操用兵不知道高于袁绍多少倍,这就是用人的能力;二是刘备投靠了袁绍,亲自接触到袁绍的为人,认为袁绍不堪大用,或者不能成气候,这就是识人的能力。
如果袁绍真败了,刘备如果不逃,那不是跟着一起死嘛,所以刘备在投靠袁绍没多久,发现袁绍将会失败后,就准备想办法离开袁绍,当然刘备不能明说了,于是刘备就想了一个办法,说是准备带一支军队到曹操的后方搞破坏,袁绍特么还同意了。
于是刘备就带着一支军队,联络了豫州汝南黄巾军首领刘僻,一起反对曹操,结果被曹仁击败,战败后刘备带领军队回到袁绍处,又因为想离开,于是向袁绍建立联合刘表,并且自告奋勇愿意再次带兵去袭扰曹操,袁绍还是同意了,刘备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刘备离开袁绍的根本原因就是:刘备发现了袁绍用人、识人都不堪大用,将会在官渡之战中失败,因此趁早离开了袁绍,再次逃跑,提前挽救了自已的性命。
不得不说,刘备发现危险的能力和逃跑的能力是最强的,在三国早期,刘备那么弱一支军队,居然屡战屡败,而且屡败屡活,从来没有丢过性命,这就是刘备的优点。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袁绍是世家大族出身,大手大脚,却不知怎么经营天下,他这样的人,搁在太平盛世还可以维持家业,乱世之中,只会成为群雄的攻击目标,表面实力雄厚,其实仅仅是外表光鲜而已。
不过,他对刘备还确实不错,那么,为什么刘备最终还是要离开他呢?主要还是这么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袁绍缺少帅才,没有战略思维和自知之明,听不见谋士沮授的劝告,更加不会掌控全局举个例子,袁绍开始对汉献帝的继位,可能有意见,故不喜欢他,大概也是担心身边有个发号施令的皇帝,自己就不大自由,就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白白给曹操送去个大好机会。
以后的历史证明,曹操功业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可以说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丰厚回报,其实这机会本来是袁绍的。
再则,刘备与曹操在徐州大战前,刘备曾经向袁绍求救,还搬出了袁绍口口声声景仰的大儒郑玄,也是这个沮授建议出手相救,因为这不仅是助刘备,也是牵制、消磨曹操势力扩张的好机会。
袁绍也可以较小的力量,支持盟友去与强敌作战,从战略考虑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但是他却忧心忡忡,优柔寡断,最后丧失击败曹操的大好机会。
- 由于袁绍表面光鲜,本身还是个公子哥而已,所以曹操等人,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儿
再举个例子,当年曹操对刘备一直心存怀疑。曹操曾对刘备说:“放眼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于袁绍之类的人,根本不足为惧!”刘备刚要吃饭,吓得手中的筷子掉了下来。刘备因此知道曹操乃一代枭雄,不久,就设法跑掉了。
后来,袁绍进军黎阳之时,他派遣颜良攻打刘延于白马。谋士沮授谏言袁绍说:颜良性情促狭,虽骁勇善战,然而他不能独当一面,袁绍不听劝谏。
后来,曹操救援刘延,与颜良大战,破斩颜良,袁绍渡河而来,筑壁于延津南,而后才派遣刘备、文醌等人,去挑战曹操大军。
不久,曹操击破刘备,再斩醌,而禽袁绍大将,袁绍的军队因此惊恐不已,后来曹操才回军官渡。
这个时候,谋士沮授又对袁绍说,咱们北兵人数虽然众多,而果劲不及南方士卒,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咱们北方的军队。
曹操军队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咱们的北方军队的优势,则在于持久性的“缓搏”。
因此,咱们应该用持久战来消耗曹军,旷以日月必将大胜曹军,袁绍居然不听从其建议。
而是快速向前进军,逼官渡而来,两军合战,曹军不利,进入壁垒。袁绍在曹军壁垒之前,为高橹,起土山,急急忙忙的进攻曹军。
结果,曹操火烧袁绍的粮草,袁绍功亏一篑,丧失剿灭曹操的大好机会。
这些事情,都是袁绍和刘备一起的经历,因此,刘备太了解这个“公子哥”的为人,他怎么可能会留在袁绍这里,自取败亡呢!
其二、刘备依附袁绍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对抗曹操而已,他有自己的大算盘- 刘备当了袁绍的先锋官,主要还是为了对付曹操
曹操命令全部放弃,押送的士卒集中过来准备作战。这时嘹望的士兵报告:有五六百骑正在靠近!曹操没有理睬,一会儿士兵又报敌骑渐多,步兵已经不可胜数了。
曹操发令不用再数了,再数下去估计自己的士兵就要心慌了。率先渡河的袁绍军是由左将军刘备、大将文丑率领的步骑混合而成。
事实上,刘备对袁绍的这次军事行动,也是持绝对支持态度的。他自己的妻儿们生死不明,可以肯定必陷曹营,与此同时,关、张不知去向,但最大的可能也是折于曹军,那罪魁祸首便是穷凶极恶的曹操。
自己依附袁绍也是拜曹操所赐,反过来也可以说依附袁绍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对抗曹操而已。
袁绍的大军向许都逼近一步,也就等于刘备与祸福难测的妻儿兄弟距离缩短一步。
现在真的与曹操打仗了,刘备虽为客卿,也是打心眼儿里乐意自己亲临前敌。
文丑则是在袁军中与颜良齐名的勇将,平素与颜良英雄相惜,私交不错,这次听闻颜良命丧战场,尸骨无存,恨不得亲自操刀上阵,斩杀曹操于阵前。
但是,刘备的心情很复杂,自己孤军为袁绍效命,而袁绍又非真正的英雄,依附袁绍的目的总归是权宜之计,也就是为了对抗曹操而已,刘备还是想着自己的大算盘,如何复兴汉室。
其三、袁绍一心想得天下,却缺乏大丈夫敢于舍弃一切的豁达气概,他色厉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谈不上是什么英雄人物事实上,袁绍也一心想得天下,不过他缺乏大丈夫敢于舍弃一切,而横行天下的浩然气概。
曹操征伐刘备之时,他本可以出兵和刘备前后夹击曹操,只因喜欢的小儿子生病,他方寸全乱,拒绝出兵,失去了难得的良机。
曹阿瞒和刘玄德煮酒论英雄,论到这个霸主还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话说是英雄非英雄,战场上见分晓。
袁绍和曹操会战于官渡,一决雌雄。
事实上,袁绍也就是羊质虎皮而已,外宽内忌,忠言逆耳,下面谋士互相嫉妒,武将也是相互争夺利益,百万大军人多心杂,最终成一群乌合之众。
对手以少迎多,以弱抗强。会战,鏖战,粮仓被烧,袁绍就此一蹶不振。
据说刘玄德权且安营。土人知是玄德,奉献羊酒,乃聚饮于沙滩之上。玄德叹日:“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
今日身无立锥之地,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众人皆掩面而哭。关羽说:“兄言差矣。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此后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
可以说刘备手下,都是英雄豪杰,他们追随刘备也是为了将来成就大业,何况是刘备,他怎么可能效忠袁绍这样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的“公子哥”,他当然会借机离开袁绍,而另谋出路。
其四、刘备若有本钱,他对天下的碌碌之辈,就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刘备是何等人物,他怎么可能会屈居人下呢?不要说袁绍这样的非刘姓世家大族,就是刘姓的诸侯,他也没有放在眼里。
据说,刘表曾经对刘备说,他“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刘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说:“备若有本钱,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刘表闻言沉默不语。玄德自知语失后,托醉而起,才故意尽快归馆舍安歇。刘表闻玄德之言,口虽不言,其实早就心怀不足,别了玄德,也退人内宅。
蔡夫人说:“刚才我于屏后听得刘备之言,看来此人,甚轻视人,足见其有吞并荆州之意,今若不除,必为后患”。
事实上,像刘备这样的人,乃汉中山靖王之后,身边又有一群英雄豪杰相助,自然不会效忠袁绍了!
当然,袁绍也确实是实力雄厚,他的儿子们都各自统辖一个州呢,他命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这个时候,已有将士几十万人,他命审配、逢纪统管军事,田丰、苟谌、许攸为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颜良、文丑为主将,挑选精锐步兵十万,骑兵万余,准备进攻许都。
在此之前,曹操曾派刘备前往徐州抗击袁术。袁术恰好病死,刘备趁机便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引兵屯驻沛县。
袁绍也派了一支骑兵前来支援刘备。曹操恼羞成怒,派部将刘岱、王忠拼命攻打刘备,都未能获胜。
建安五年,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机突袭曹操后方,袁绍居然以儿子有病为由,加以拒绝。
可以说,从头至尾,袁绍就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也没有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刘备的力量。
他太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就可以不用计谋,不用速战速决,可以“猫捉耗子”一样的玩弄曹操,结果却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
如此,真的是自取败亡,袁绍的这些事儿,刘备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怎么可能不跑呢,对袁绍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应该也是刘备最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事实上,袁绍缺少帅才,没有战略思维和自知之明,听不见谋士沮授的劝告,更加不会掌控全局。
再则,刘备依附袁绍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对抗曹操而已,他有自己的大算盘。
其实,袁绍一心想得天下,却缺乏大丈夫敢于舍弃一切的豁达气概,他色厉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谈不上是什么英雄人物。
事实上,刘备若有本钱,他对天下的碌碌之辈,就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所以袁绍对刘备“倾心敬重”,刘备还是要跑,毕竟离开袁绍,就是海阔天空,英雄豪杰岂能无远虑!事实上,离开袁绍,最后却成就了刘备的大事业。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一、袁绍敬重刘备,是因为刘备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这个不仅袁绍知道,天下还有许多人都知道。举几个个例子:
①刘备在当平原相的时候,孔融当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了,没有办法,孔融认为刘备能够解围,派太史慈突围出来找刘备,请刘备去救援。刘备吃惊的说到:“孔北海还知道天下有刘备这个人啊!”这说明孔融认为刘备是英雄。
②刘备在帮助陶谦解徐州之位后,陶谦临死前说到:“非刘备不能安定徐州。”刘备在徐州众士族及孔融的劝说下掌管徐州。这说明徐州陶谦等所有人认为刘备是英雄。
③刘备投靠曹操后,刘备在院子里种菜韬光养晦,有次曹操请刘备青梅煮酒,说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这说明曹操认为刘备是英雄。
④刘备乘机截击袁术,向曹操要兵脱离曹操掌控,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程煜认为刘备是英雄,放掉刘备就是放虎归山。这说明曹操身边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刘备是英雄。
刘备即使在不怎么有名时候、或者没有什么军队时候、或者在韬光养晦的时候,都有人知道刘备是英雄。袁绍作为一方诸侯,虽然有很多缺点,但还是识人的。刘备投奔袁绍,袁绍出二百里相迎。
二、刘备要跑,是因为袁绍不足以共事。天下有人识刘备是英雄,同样刘备也识人,直到天下谁是英雄,否则怎么能够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呢。
①刘备识人,刘备见到袁绍后,就知道袁绍这个人的缺点,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就大业。何况此前,曹操对袁绍进行了评价,认为袁绍不足以成就大事;曹操评价的时候,刘备就在身旁端着酒杯。
②袁绍不会惜才。袁绍身边有许多人才,而袁绍不会做到人尽其才,众谋士勾心斗角。另外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后,袁绍多次扬言要杀关羽;即使知道关羽有可能投到自己麾下的时候,依然惦记着杀关羽。这样刘备怎么会留在袁绍身边呢。
③刘备是英雄,英雄岂能久居屋檐下。在许都曹操知道刘备是英雄,刘备就逃离许都;袁绍知道刘备是英雄,何况袁绍不如曹操有气量,刘备岂能不逃离袁绍。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这并不奇怪,凡是真正的人物,都不可能在袁绍那里久呆。远距离看袁绍是英雄,近距离接触,袁绍的优柔寡断、思维混乱及缺少胸怀格局等缺点就暴露无遗,让人感到难有前途。早年荀彧成为了袁绍座上客,也是很受袁绍重视,但不久荀彧离开了袁绍投靠了曹操,理由很简单:袁绍不是成大事者。在后来的袁曹官渡之战,曹操因势力不及,又遇到缺少粮草等困难,曾一度想退兵休战,但荀彧写信给曹操,力主克服困难坚持作战,因为荀彧除了能正确判断形势之外,还有就是他太了解袁绍了。
刘备是个独立意识极强的人,他依附过很多人,曹操、袁绍、陶谦、刘表甚至有依附江东的打算,但每次他都保留了相对的独立性,其真正的目的是想占有对方的领地,一旦不利就会离开,在袁绍处也是如此。试想像刘备那样一心想独自做大做强的人怎么可长时间依附于人,何况一个没有心胸格局的袁绍。
关羽在袁绍的敌对方曹操那边,斩杀了袁绍两员大将文丑、颜良,引起了袁绍对刘备的愤怒,差点要杀刘备,刘备机智地提出将关羽拉过来为袁绍服务,袁绍立刻又转怒为喜了。刘备趁势提出联合刘表对付曹操的方案,得到了袁绍同意,于是刘备脱离了袁绍前往荆州刘表,开始了一次新的投靠活动。
如果刘备在袁绍处不跑,必会成为袁绍失败的殉葬者,或死于袁绍的猜忌中。
袁绍实力雄厚,对刘备倾心敬重,为何刘备还是要跑?
因为刘备害怕呀!就是因为害怕这个简单的原因,刘备才会不顾袁绍的“热情”而逃跑的!为什么这么讲,有两个原因。
①袁绍这个人一惯是:外宽內忌的!什么是外宽内忌?就是说袁绍表面上礼贤下士,谦恭随和,但是他的内心却是狭隘的。远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完美”!所以刘备要想在袁绍那里得到庇护,就得时时刻刻对袁绍曲意逢迎,而不能稍有触犯!假如刘备稍稍有表现出来不甘心屈居人下的意思,袁绍就必将翻脸无情,置刘备于死地!
假如刘备肯居平庸,也还罢了。可是他却时刻梦想着扫平群雄、兴复汉室!这一点又怎能不令袁绍对刘备生出戒备之心!刘备时刻处一种危险之中,所以逃离袁绍的控制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另外在当初袁绍起兵时,因为地盘有限而缺乏粮草。袁家的老部下韩馥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支援,可袁绍是怎么报答恩人的呢?他是用反客为主,反夺取韩馥地盘,逼走韩馥的办法来“报恩”的——袁绍寡恩至此,刘备又怎么敢久依袁绍?所以对于刘备来说:袁绍处可以暂歇,但却不可久居。
②东汉未年诸侯争雄,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也己司空见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是他们常用的手段!在这一点上刘备当然也不能例外。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刘备曾因实力不济而到处寻找靠山。今天可投袁,明天可附曹,后天又可以依附刘表。对于这类人物来说,有利则聚、无利则散是毫不奇怪的。因此不能高估他们对除了本阵营以外的其他势力的忠诚度!刘备脱离袁绍阵营,也是原因在此。
此外,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羽翼和主要助手,他们都有万夫难挡的本领。缺了他们的辅助,刘备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也难!因此当刘备得知关羽陷于曹营时,便欲与其相会!故便以招降关羽为袁绍所用为名义,骗过了因颜良文丑被关羽诛杀而迁怒于己的袁绍!袁绍好谋而寡断,所以被刘备那“忠厚老实”的外表骗过:放刘备等人去招关羽和张飞归附。自此刘备才能够如出笼之鸟、漏网之鱼一般侥幸逃离袁绍阵营,避免了莫测之祸!
综上所述,不是袁绍留不住刘备。而是刘备不愿留、不能留,更不敢留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