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自立为王是那么容易的吗?“非刘姓而称王,天下共诛之”这是汉初当时社会的呼声和贵族的宣誓。你敢称王吗?谁称王,就天下共诛之。谁能够挡得住天下人,谁就可以称王。
汉朝时期,非皇族人物,劳苦功高的也最高封到侯一级的爵位,就是封个公都不大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公爵跟王爵就是一步之差了,封了公就容易产生封王的渴望,而蠢蠢欲动了。曹操不就是先封的魏公后进一步成为魏王的吗?司马昭不就是先封的晋公后封的晋王吗?由此可见,得陇望蜀,公就是王的过度。
封了王了,就要建国了,就有了自己的小朝廷了。像曹操封了魏王以后,就建立了魏国,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子。最后,魏国的这套班子就架空了汉献帝的大汉朝廷的班子。然后,汉献帝一禅让,曹丕立即就可以顺利登基称帝。
所以,三国时期,谁封王或是称王,就等于是下决心要与汉朝分庭抗礼,与天下人为敌。请问,有多少人能傻到了对抗天下的程度?
不过话说回来,很少不等于没有。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后,就忘乎所以亟不可待地称帝了。袁术就立即成为了众矢之的:孙策要讨伐他;刘备要讨伐他;曹操要讨伐他;而吕布不敢帮助他;刘表疏远他;袁绍不愿帮助他,袁术气数已尽迅速自取灭亡了。如果袁术不称帝,只是保持着独立运作,对朝廷虚与委蛇,那么不至于那么早就灭亡掉。一个人只要一称王称帝,所有人都可以理所当然地讨伐他,并以此为荣,以此为功。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曹操为了铺平称王的道路搞得鲜血淋漓。伏皇后一家都被杀,连小皇子都没有放过;荀彧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对曹操成就大业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就是因为不支持曹操称王而死得不明不白;还有许许多多的大臣都死于非命。所以说,每个军阀的称王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凶险丝毫不下于战场之上。
一般大将有了自己的地盘,虽然名义上没有称王,但是实质上的权力跟帝王也没有多大差别。他们都可以自己建立军队,也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财政也完全独立,而且儿子可以继承。所以,大多数猛将都以州牧的身份掌握实权,再加封侯爵和大将军、大司马等等虚职位极人臣就心满意足了。大军阀的普遍做法都是避免“担虚名而处实祸”。就连曹操实力之大,最终也没有称帝,而是把机会留给了曹丕。所以,东汉末年要想称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实力。有道是:公道不在人心,成败在乎实力。说的就是东汉末年的那个动乱年代。这是称王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威望。就是大家的认可。像刘备是皇叔身份,请求朝廷册封“汉中王”几乎就是众望所归。刘备具备了称王的条件,还是请求朝廷的册封而不是自立为王。
第三、时机。时机成熟了,称王的成本低,收获大才可以运作。否则像袁术身败名裂而且落得全军覆没就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个大将军。
第四、理由。有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或者是借口才行。俗话说得好: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有了充分的理由,名正言顺地称王才能够长治久安。
三国时期,一些猛将能征惯战,实力强大,但是离称王称霸还是距离遥远。大部分猛将的理想就是能够封侯拜相就可以了,很少有人去想称王。
称王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分裂国家,是不得人心的。像辽东的公孙渊一称王就立即遭到灭顶之灾,就是很好的例子。
国家需要及早统一,所以称王的人越少越好。不是吗?
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乱世称王称帝的人,比如隋末,号称“十八路反王”,再比如元末,有西吴王朱元璋、东吴王张士诚、汉王陈友谅,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想称帝称王的不少,但敢称帝称王也就一个仲氏皇帝,不过最后都没落得个好下场,那为何东汉末年的这些个诸侯们不敢称帝呢?
因为汉初异姓王的频繁“叛乱”,于是汉高祖刘邦便约定“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诛之”,正因为有这条约定在,使得东汉末年即便有实力称王称帝的人也得再三考虑斟酌,毕竟“枪打出头鸟”,当然也是有不信邪的,仲氏皇帝袁术便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有传国玉玺再加上称帝前夕袁术的实力确实是众诸侯实力最强的一位,袁术也就认为天命所归称帝了,“枪打出头鸟”,袁术这一称帝,互相征伐的诸侯们都调转枪头对准了袁术,很快东汉末年第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诸侯退下了历史舞台。
鉴于有袁术的前车之鉴,东汉末年的诸侯即便是有实力也是不敢轻易称帝,连称王都是要有汉帝的“任命”,毕竟在哪个纷争的年代,大家都不敢这么干,谁要是没有足够的实力震慑天下,率先称帝无疑是找死,因为只要称帝就给了其他诸侯共讨之的借口,所以东汉末年的诸侯们都是掖着藏着,虽然心里极其想要称帝,但外表还是得波澜不惊,只能蓄攒实力,以待时机。像东吴的孙权即便已经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等了好几年才称帝。
其实说白了,这些割据一方的诸侯,虽然没有帝王之名,但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却是有着帝王之实的。
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这个其实用一个人举例就行,那就是吕布。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加赤兔,是不是很完美?但事实呢?吕布死的太窝囊了。
三国演义,吕布武力第一,颜值第一,而且有底盘,有手下(张辽都是他手下),有谋士(陈宫,陈宫谋略也很厉害的),但吕布照样完蛋。
首先,吕布没有人脉,依靠武功,到处拜爹。但他再厉害,也比不上世族大家。吕布一直给我们孤狼的感觉。不像曹操袁绍,动不动有人就投奔。
其次,勇猛的人,不一定头脑也很聪明。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有时候恰恰讲的那些勇猛的人!
自立为王,就更难!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没有名正言顺的名义,擅自称王,就是造反!人人得而诛之。地利,就是称了王,没有地势的险要,也很难守住基业。人和,没有老百姓和地方势力的支持,根本称不了王。
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自立要讲底蕴,根基,还有足够的人脉支持。你一个武将说自立就自立,没有群众基础你死的比谁都快。刘备当初能够从陶谦那里接盘徐州,是因为得到陈家和糜家的支持,而吕布夺取徐州是得到曹家的支持(这里的曹家是徐州曹家)。可以说,每一个势力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强大的世家在支撑。除了世家之外,还有士族,就是有学问有能力的读书人,像徐庶,庞统,法正,刘巴。当地盘足够大,人脉足够广,名声足够响的时候能称王吗?不能,还要看天时。据有汉中之地的张鲁想称王,被曹操灭了,据有辽东之地的公孙渊称王,被司马懿灭了。这都是逆天而行的下场。
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将者驭兵,政臣驭事,谋臣驭势,王者…驾驭以上几位。没点高端公关水平,当不了王
三国时,为什么那些猛将不自立为王?
但凡玩过一次战略游戏也不会提出这么傻的问题。没有良好的人脉底蕴,没有帮你出谋划策的谋士没有合格的后勤管理,一个人再武勇有啥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