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凤鸣山之战时,赵云已经年过花甲快七十岁了。

在民间只要一说起一些老将军老当益壮的,就立即想到了马援、廉颇和黄忠等等。其实,老年的赵云比他们丝毫也不遑多让。

说起老年赵云的英勇事迹,还是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说起。反正这么说吧,三国的中后期,无论你要写写谁或者是说说谁,基本上都绕不开诸葛亮。所以说,《三国演义》的中后期,诸葛亮毫无疑问是第一领衔主演。

建兴五年春三月,诸葛亮使用反间计迫使老对手司马懿下台,就上表请求北伐。诸葛亮经世传后的《出师表》第一部诞生了。他言辞恳切感动了后主刘禅。刘禅同学就批准了诸葛亮北伐的请求,诸葛亮就集结大军着手准备北伐。

一开始,诸葛亮调兵遣将时没有考虑赵云,因为他担心赵云年事已高,怕一旦稍有不慎就动摇了老将军的一世英名,灭了蜀汉的锐气。但是赵云发扬蹈厉主动请缨要担任先锋一职。诸葛亮婉言大义进行劝阻。最后,赵云以死相逼,诸葛亮苦劝不住,只好答应了赵云的请求然后派邓芝协助赵云。

魏蜀两军对阵,赵云大显身手,将魏国先锋韩德(书中交代,他们有万夫不当之勇)父子五人先后歼灭。当时是,韩德的长子韩英被赵云一枪刺死。韩德其他三子见状不好,就一哄而上群殴赵云。赵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刺死韩琪,射死韩琼,生擒韩瑶。(韩德是第二次交战时三合刺死的)邓芝见赵云大获全胜,就立即率蜀兵掩杀,杀的魏军大败。

后来,魏军统帅驸马夏侯楙(夏侯渊之子)利用赵云获胜轻敌,在凤鸣山左右两边各埋伏三万大军,诈败把赵云引诱进入埋伏圈。赵云由于轻敌,只带了一千多人,因此左冲右突,难以突围。当时的情况可谓万分紧急。《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有详细的描写:

赵云从辰时杀至酉时,不能走脱,只得下马稍歇,且待月明再战,却又卸甲而坐。月光下,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皆叫曰:“赵云早降!”云即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长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忽东北角上喊声大起,魏兵纷纷乱窜。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持丈八点钢矛,马项下挂一颗人头。云视之,乃张苞也。苞见了赵云,言曰:“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某杀之。”云大喜,即与张苞杀出西北角来。只见魏兵弃戈奔走。一彪军从外呐喊杀入,为首大将提偃月青龙刀,手挽人头。云视之,乃关兴也。兴曰:“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接应。却才阵上逢着魏将董禧,被吾一刀斩之,枭首在此。丞相随后便到也。”云曰:“二将军已建奇功,何不趁今日擒住夏侯楙,以定大事?”张苞闻言,遂引兵去了。兴曰:“我也干功去。”亦遂引兵去了。

云回顾左右曰:“他两个是吾子侄辈,尚且争先干功。吾乃国家上将,朝廷旧臣,反不如小儿耶?吾当舍老命以报先帝之恩!”于是,引兵来捉夏侯楙。

看,这三小段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描写。一个是“老当益壮,丝毫不移白首心”;另外两个是“年轻有为,建功立业正当时”!

可以看到,赵云在千钧一发之际,是张苞(张飞之子)和关兴(关羽之子)两员小将救了他。这是赵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别人所救。赵云一生征战沙场,无数次地成功救援别人:万军之中七进七出,救出刘禅同学;冲入刀山火海,救出先主刘备;龙潭虎穴深处,接回诸葛先生;深山幽谷之内,救出老将黄忠等等。回顾他几十年的战斗年华,只要有他在,就没有救不出来的人;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他救过蜀汉的三大首脑人物;他救过无数的兄弟战友……(不过,他好像没有救过什么美女)

这一次,赵云从辰时杀到酉时,真的是有点力不从心了。一千人对人家几万人哪,而且人家夏侯楙是有备而来居高临下下呀。换了别人,恐怕真的是为国捐躯了。不过“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一个大将,能够为国捐躯其实又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像关羽、张飞、黄忠、姜维等等,他们的名字口碑载道广为流传;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史不绝书……

老将军卸甲休息,可见他的体力消耗已经到了极限。要知道,在战场上卸甲是非常危险的举动,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可行的。当年定军山一战,夏侯渊就是卸甲休息,蜀军突然杀到,他来不及顶盔挂甲而措手不及被黄忠斩杀的。所以,此时如果不是张苞和关兴两位小将的及时救援,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老将军获救了,他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自己的辛苦与安危,而是立即激励两位后辈趁机扩大战果,要他们一往无前再接再厉去擒拿夏侯楙。

这就是我们的子龙哥哥,他的一生自始至终地对理想和信念恪守不渝。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兴复汉室、结束暴政、统一天下。

“吾不服老,今日死于此地矣!”他当时所发出的感叹,不是对自己面临死亡威胁的自艾自怜,而是对不能亲眼看到大业有成的由衷遗憾。看到这一章节,我对老将军更是肃然起敬心驰神往。

危机关头,年轻的小将张苞和关兴有如神兵天降,救出了赵云老将军。这正应了两句老话:

第一、虎父无犬子,将门出英雄。

第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凤鸣山,赵云高开低走,以致于最后在突围战中力乏,卸甲而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赵云“卸甲而坐”,是本问题的重点,必须详细阐述。

凤鸣山一战,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一站。赵云作为先锋,与副将邓芝前路开拔。曹魏驸马夏侯楙(夏侯惇次子),调集了关中各路军马,前来抵抗蜀军;西凉大将韩德,带来八万西羌兵,并且率四子前来助战。在列阵单挑时,赵云以七旬指数,大发神威。

1.赵云三合之内,刺死韩家老大韩瑛。

2.在被韩瑶、韩琼、韩琪围攻在中央后,赵云“独战三将,枪法不乱,全然不惧”。

3.不多时,老四韩琪中枪落马。

4.老三韩琼连放三次暗箭,均被赵云用枪拨落;赵云反射一箭,韩琼落马而死。

5.老二韩瑶举日月双刀乱砍,赵云闪过宝刀,直接将韩瑶生擒归阵。

6.赵云又纵马挺枪杀过阵来,所到之处,西羌兵阵阵倒退。

7.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这一场恶战,赵云似乎又回到了昔日长坂坡,杀出了旧日风采,邓芝也忍不住夸赞道:“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

韩德去见夏侯楙,哭诉四子被赵云全歼之事。次日,夏侯楙亲自披挂上马,带着韩德前来报仇。夏侯楙戴金盔,坐白马,手提大砍刀,正要亲自上阵单挑,韩德却越想越气,发誓大叫道“杀吾四子,此仇不报,何以为人!”于是抡动开山大斧,直奔赵云而来。

云奋怒挺枪来迎;战不三合,枪起处,刺死韩德于马下。

至此,韩家老爷子也挂了,西凉“韩家军”被彻底团灭。夏侯楙溃败一阵,在众将面前由衷感叹说,我早就听说赵云的大名,被传的如何如何神,就连家父、叔父以及曹氏宗亲中的叔叔辈们,都在盛赞赵云的威名,尤其是右将军张郃,至今谈之而色变!可惜我一直未曾见到情景,认为是言过其实,但是看今日光景,我终于信了长坂坡、汉水之事,绝不是虚传。夏侯楙畏惧赵云之勇,愁眉不展,参军程武(程昱之子)献出密计。

“某料赵云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诱赵云到伏兵处;都督却登山指挥四面军马,重叠围住,云可擒矣。”

次日一战,赵云竟然真的中计。赵云杀败了夏侯楙,又驱散了八员魏将的围攻,然后孤军深入,带着一千多士兵,被魏将董禧、薛则带数万大军围困在垓心。夏侯楙在山顶上摇旗指挥,赵云东冲西突,而魏兵的包围圈却越来越厚。赵云不能突围,于是想冲上山擒杀夏侯楙,但被滚木礌石打退。赵云从清晨的辰时,一直杀到傍晚的酉时,始终不能突围脱身。赵云只好先寻到一处暂无交兵的场所,下马歇息,准备等明月升空后再战。

赵云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赵云急上马迎敌,却因乱箭而不能向前。魏兵大叫:“赵云早降!”赵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在赵云的作战生涯中,凤鸣山一战,即是戎马一生中最后的辉煌,也是作战生涯中最凶险的时刻。

遥想当年,不管是界桥之战,还是穰山之战,不管是长坂坡,还是汉水,甚至是后期的夷陵之战,赵云总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肆意杀戮后全身而退。但此时的赵云,毕竟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将,虽然武力值仍属该时期内的天下第一,但他的机动灵活性、体力、冲阵能力,都大打折扣,早就不是当年的常胜将军了。在面对韩德手下那些乌合之众的西羌兵,赵云可以做到“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但是面对夏侯楙的数万训练有素的人马,老赵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赵云真的如程武所说,是“有勇无谋,不足为虑”吗?显然不是!赵云智勇兼备,无需多言。但此处为何轻易中计呢?

诸葛亮出兵之前,唤诸将听令,魏延为前督军,张翼为前军都督,王平、马岱、廖化、马忠、张嶷、高翔、吴班等武将均有重要职务,甚至一些叫不上名字来的武将,也被一一赋予重要职能。赵云作为昔日的五虎将,驰骋疆场几十年,临阵不退,遇敌则先,而此刻竟然被晾在一旁。赵云心中愤怒,厉声抗议,说道“我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责问诸葛亮为什么竟然无视。

原来,北伐之前,马超刚刚病故,诸葛亮心下伤感,因此考虑到赵云年纪已高,万一出现纰漏,很可能会动摇一世英名,更会挫动蜀中军士的锐气。

作为一名驰骋沙场的武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人生一大幸事。即便是到了老年,如果遇到被无视,或者因年岁而被看轻,绝对会出离愤怒。当年诸葛亮、刘备以激将法故意无视黄忠,把黄忠气到胡须倒张,接连拽折了两张弓!

同理,诸葛亮虽然出于好意,但同样惹怒了赵云。在众将面前,赵云再次厉声道:

“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赵云最终领了先锋之职。其实,诸葛亮如果不用赵云做先锋大将,还真的无人可用。此时的魏延,提出了子午谷绝计,但被诸葛亮断然否定;魏延对于诸葛亮的安排部署提出了质疑,又被诸葛亮喝退。

魏延怏怏不悦而退,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又降低了几分。除魏延外,其他将领,根本不具备先锋大将的武力。

赵云在团灭韩氏父子后,曾经对邓芝说道,丞相认为我年老而不肯重用,我非要打出战绩让大家瞧瞧。在单挑夏侯楙之前,邓芝曾经提出质疑,感觉魏军有诡计,但是赵云还在和诸葛亮较劲的寸头上,因此不听,以至于最终中计。

最后回答题主的第二个问题:营救赵云,背后的功臣是谁?

赵云在万分危急时,张苞、关兴火线救援而来。张苞马下挂着魏将薛则的人头,关兴手中提着魏将的首级,二人带队杀散魏兵,将赵云救起。

客观而论,如果二将不及时现身,赵云有自戕殉国的可能。赵云、小关张三人反身杀回,三路兵夹攻,大破夏侯楙,直杀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营救赵云,背后最大的功臣,当然是诸葛亮!在赵云面前,关兴、张苞不约而同的说出了“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

至此,赵云在内心深处,既有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感恩,亦有对自己雄风难再的感叹和落寞。

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答:是诸葛亮,

因为他以为赵云的年纪比较大,所以没有带他,但是赵云非常的生气,最后以死相逼,诸葛亮妥协了带他去了,再加上考虑到赵云的身体状况,所以诸葛亮给他安排了其他的将士在他的身边,但是赵云一到战场上就是想着单打独斗,所以一个去解决了很多的大将。面对着赵云如此猛烈的进攻,魏国的军队想出了一个计谋,通过假装战败来引诱赵云,果然这个计谋奏效了,最后赵云一个人被敌人重重的包围了,看到这样的形势,他脱下了铠甲坐在地上。就在赵云以为自己要死的时候,诸葛亮带领着大批的军队前来救了赵云,所以说,赵云在风鸣山一战中被救出来,逃过这一节,和诸葛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次救赵云中,诸葛亮才是最大的功巨。

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背后最大的功臣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赵云绝对算得上是智勇无双的超级猛将了,他不仅战斗力强悍,而且为人忠义,深受众人的喜爱与敬仰!在民间,赵云的知名度非常高,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不败战神,一生罕有败绩,不过在小说中,赵云其实也曾有一场惨败,若不是有人前来相助,赵云很可能阵亡于此战!

凤鸣山之战

凤鸣山之战,可以说是赵云一生最狼狈的一次作战了!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大多蜀汉的超级名将也已经凋零,为了挽回颓势,不至于偏安一隅,诸葛亮决定发动北伐!赵云乃是成名已久的猛将,和诸葛亮的关系又比较好,北伐自然是少不了他的身影。诸葛亮的安排是这样的:赵云和邓芝率领一路大军走凤鸣山,吸引魏军主力,然后自己率军走陇右,准备夺取陇右。实际上,在诸葛亮的安排中,此战中赵云这一路军队本质上是疑兵,真正的主力是诸葛亮这一支。

赵云奉命出兵凤鸣山,路上正好遇到了西凉大将韩德。韩德此时已经投靠了曹魏,被任命为先锋,迎击赵云,结果双方对战不久,韩德一家便命丧于赵云之手。韩德不敌赵云,又将援兵夏侯楙请了过来。当时的夏侯楙认为赵云已经年近七旬了,老了,没有多强战斗力了,想要和赵云正面对战,结果韩德和赵云对战仅仅三个回合便被刺死。如此勇猛的赵云,顿时让夏侯楙想到了长坂坡的传闻,于是直接宣布撤军,以图再战!

不得不说,赵云确实是相当猛,年纪都这么大了,还打得魏军不敢正面对抗,打得魏军无可奈何。最终,夏侯楙在程昱之子程武的建议下,准备采用诱敌深入,四面伏击之法对付赵云!

第二天,夏侯楙再次率军来挑战赵云,而赵云因为之前的大胜,也放松了警惕,直接和魏军开始对战,并成功击败魏将,连续追击,落入了魏军的圈套。赵云追击的速度太快,身边只跟着千余兵士,而夏侯楙这边为了伏击赵云,可是下了血本的,共埋伏了数万军队,搞得赵云左冲右突,始终冲不出重围。

事实上,赵云突围经验非常丰富,这一次他之所以冲突不出,不仅仅是因为魏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而且魏军在指挥上也立于不败之地!当时赵云被伏击后,处于山谷的低洼地带,而夏侯楙则站在山巅处指挥,相比而言,夏侯楙比赵云更加了解战场形势,赵云往哪里突围,夏侯楙就可以及时指挥围堵,以至于一生强悍的赵云,最终也不得不卸甲而坐,感叹这一次恐怕要栽了!

原文: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从战场局势来看,赵云此战已经栽了!要是没有外力介入,估计他会交代在这里了。不过大家都是知道的,赵云最终是善终了的,那么此战又是谁救了赵云呢?

拯救赵云的功臣

正当赵云陷入重围,发出无奈的感叹时,东北角突然杀出了一支蜀军,直接撕破了魏军的包围圈,冲到了赵云旁边。而在另外一边,还有一支蜀军正在与魏军厮杀,准备着接应赵云,最终成功把赵云给救了出来。

原文:忽东北角上喊声大起,魏兵纷纷乱窜,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持丈八点钢矛,马项下挂一颗人头。云视之,乃张苞也。苞见了赵云,言曰:“丞相恐老将军有夫,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正遇魏将薛则拦路,被某杀之。”

从原文来看,前来接应赵云的援兵乃是张苞关兴二人,不过背后真正布局之人乃是诸葛亮!估计诸葛亮也知道赵云年纪大了,怕赵云建功心切,遭遇不测,所以才派出张苞关兴前来支援,结果真的就起到了奇效,成功的救出了赵云!赵云杀出重围后,不甘心此战这么窝囊,决定和张苞关兴一起趁乱进攻夏侯楙,最终取得奇功,一战将魏军打得大败!

结语

三国演义中,赵云一生最大的劫难应该就是在凤鸣山之战了,此战赵云身陷重围,根本无法冲出,连他自己都感叹道此战死定了!不过最终赵云并没有死于凤鸣山,而是成功逃过了一劫,虽然救援他的是关兴张苞两个小将,而背后最大的功臣其实是诸葛亮!当时的赵云已经年老,诸葛亮和他共事这么多年,还是比较担心他的,所以专门派出张苞关兴前去支援,最终还真的就救了赵云一命,也算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说到凤鸣山,或许大家第一个念头想的是,这是不是在说封神榜里的凤鸣岐山?其实不然,这里的凤鸣山指的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赵云和邓芝所率领的蜀军在凤鸣山和魏军相遇,此之战中,因为老将赵云中了程武的计谋,被围困在凤鸣山,险些失去了性命。

而最后救了老将赵云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但第二功臣则是张苞和关兴。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原本就是没有把赵云算在里面。因为按照诸葛亮本身的想法,就是说赵云年事已高,而五虎上将已去其四,若赵云在战场上不幸战亡的话,不仅有损赵云的名声,还会很大程度上的打击到蜀军的气势,对北伐不利。

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为折一臂也。今将军年事已高,倘稍有参差,动摇一世英名,减却蜀中锐气。”

虽然诸葛亮的出发点是为赵云好,但奈何在赵云看来,就是认为诸葛亮是在嫌弃他年纪大,拿不动枪杀不了敌。所以,赵云脾气一上来,便直接和诸葛亮拗了起来。

云曰:“如不教我为先锋,就撞死于阶下。”

最后,诸葛亮实在拗不过赵云,才同意赵云随军出征,并且让扬武将军邓芝来做副将,共同为前部先锋,先一步出发。到达凤鸣山时,赵云的蜀军和夏侯楙的魏军相遇。此战中,赵云不输当年风采,力斩韩德四子,而后在鏖战中,也杀死了韩德。

迫于赵云的实力强悍,参军程武向夏侯楙建议,既然赵云实力如此强悍,正面是打不过的,但事先埋伏,把赵云引诱到埋伏点,再进行围剿,倒是能够争取击杀赵云。

进言曰:“来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两军于左右。都督临阵先退,诱赵云到伏兵处,都督却登山指挥四面军马,重叠围住,云可擒矣。”

实际上,程武的计谋还是成功了,因为之前力斩五将,再加上看到夏侯楙年幼,赵云便认为夏侯楙不知兵,大胆地追击夏侯楙的军马,最后被围困于凤鸣山。

七旬赵云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北山解救黄忠的年轻悍将,在左冲右突都突不了围的情况下,赵云已经做好战死的想法。也就是这个时候,张苞和关兴各自率领五千兵马赶到,并且把拦路的薛则和董禧给杀了,才解救了赵云。

苞见了赵云,言曰:“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应,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

兴曰:“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接应。”

从张苞和关兴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两人之所以各带五千兵马前来接应赵云,是奉了丞相诸葛亮的命令。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同意赵云领军为前部先锋,但还是不放心,害怕赵云有失而对北伐不利的。

所以,在怀有这种想法的情况下,才派遣张苞和关兴接应。所以,诸葛亮是救赵云的主要第一功臣。但是,虽然诸葛亮防患于未然,但实际上的操作却是张苞和关兴。

只有凭借张苞和关兴的武力,才能够在魏军的重重包围中,斩杀了薛则和董禧,打穿了包围圈,把赵云解救出来。否则,诸葛亮若是派了两个实力不行的武将过来,虽然在最优的情况下能够把赵云解救出来,但损伤和时间必然是比不上张苞和关兴。

所以说,赵云被困于凤鸣山,背后的第一功臣是诸葛亮,第二功臣却是张苞和关兴。

三国演义里卸甲而坐的赵云在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谁?

《三国演义》中赵云凤鸣山能逃过一劫,背后的功臣是诸葛亮、张苞和关兴三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连夺天水等三郡,赵云力斩五将。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出兵北伐。由于魏国事先没有防备,前期蜀汉部队进展顺利,很快就夺取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等三郡,魏将姜维投降。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描写的更加精彩,特别是对赵云的描写更是重彩浓墨。

话说诸葛亮听闻曹丕去世,年轻的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北伐有机可乘。出兵前,诸葛亮又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妙计,散布司马懿想要谋反的谣言,让曹叡起了疑心,夺了司马懿在雍凉的兵权。没有司马懿的阻拦,诸葛亮认为北伐会很顺利,于是,诸葛亮给幼主刘禅上《出师表》,准备北伐。

诸葛亮考虑到赵云已年过七旬,属于古稀之年的老人,怕万一有个闪失,不仅会动摇赵云的一世英名,而且还会挫减蜀汉锐气。所以,诸葛亮一开始没打算让赵云参与北伐。

老将赵云来了脾气,说自从跟随先帝刘备以来,他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即使战死沙场,又有什么呢?如果诸葛亮不让他赵云当前部先锋,他就一头撞死在阶下。

诸葛亮哭笑不得,只好答应了赵云的请求,另外让邓芝做赵云的副手,领兵五千前行。

曹叡派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总督西凉兵马,大将韩德为先峰。蜀汉的赵云与曹魏的韩德在凤鸣山相遇,赵云不减当年之勇,连斩韩德父子五人,西凉兵大败。

夏侯楙帐下参军程武(程昱的儿子)给夏侯楙出主意,建议在凤鸣山左右事先埋伏好两支伏兵,然后引诱赵云到伏兵处,再四面军马围住,赵云可擒矣!

赵云被困凤鸣山,诸葛亮派遣张苞和关兴前往救援。

夏侯楙依计而行,派兵引诱赵云前来。赵云认为夏侯楙就是个纨绔子弟,没有什么计谋,就没听邓芝的提醒,只顾一路追杀。

不想却中了魏军埋伏。赵云和邓芝的兵少,赵云又被困在核心,左冲右突,魏兵越围越多。赵云冲杀不出,四面魏军渐渐逼近,箭弩射的又急,人马没法突围出去,急得老将赵云仰天长叹:“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派出的张苞和关兴两路援兵赶到,直透重围,救出了赵云。

于是三路大军一起杀向夏侯楙的魏军,再加上邓芝又引兵接应,直杀的魏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夏侯楙被杀的惶惶如丧家之犬,只带了帐下骁将百余人,逃到了南安郡。

赵云老当益壮,英雄不减当年,力斩魏国五将。被夏侯楙用计,不小心中了埋伏,被围在凤鸣山下时,诸葛亮派遣的张苞和关兴等援兵及时赶到,救了赵云,杀败了夏侯楙的魏军。

因此说,赵云凤鸣山遇险,诸葛亮、关兴、张苞三个人是搭救赵云的功臣。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上述推论来自于三国演义,与正史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