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周朝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开始,就权威丧失,日渐衰微。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大部分是由各种利益纠纷引起的。春秋五霸为了尊王攘夷维持秩序而经常出面解决纠纷。这样的战争最后都以被讨伐的诸侯认输认错而结束。战后,大国还帮助战败的小国恢复生产和秩序。战争的发生往往都是“义”字优先,以“礼”字结束。

到了战国时期则不同。大国对小国的战争变成了以兼并对方为主要目的。因此,发动战争就不再需要冠冕堂皇的借口和理由,就是要吃掉你。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被欺负。

秦国和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位于东西两端,都曾经有过短暂的称帝的历史,但是很快又取消了帝号。由此可见,秦国和齐国都有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思。但是,后来齐国江山易主,新任齐王优柔寡断,统一天下的战略就不是那么坚定不移。而秦国自秦穆公称霸开始,经过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变得日益强大,统一天下的战略始终不变。

秦国要统一天下,就要消灭其他六国。那么,具体怎么实施,就是一门大学问。因此就产生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方针。

在此之前,秦国也曾有过远攻近交的策略,结果损失惨重。当时是秦穆公想要吞并郑国。但是要攻打郑国就要通过晋国啊。那么,排在秦军面前就只有两条:要么跟晋国借道;要么就搞偷渡。

而郑国是晋国的友好国家,秦国在晋文公死后跟晋国又不太融洽,所以借道肯定是行不通的,只能偷渡了。于是,秦国的惨重悲剧发生了。

秦国的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率精兵攻打郑国。他们在夜里行军,衔枚疾走连夜赶路好几十里,偷渡穿过了晋国的崤山,去攻打郑国。结果郑国早有准备,秦军就顺手牵羊地灭了滑国,然后退兵返回。

秦军在返回路过崤山的时候,晋国在崤山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大军,把秦军打得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并且生擒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位统帅。这就是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著名的崤山之战《擒三帅》的故事。

这次战役告诉我们,当时没有飞机、导弹,不能战略轰炸,也不能远程攻击,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采取蚕食的方式,逐步推进,梯次兼并。

“如果战略不是从实际的战术发展出来的,这种战略并没有大的价值。”

_________克劳塞维兹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从实际出发,终于醒悟:一对一,秦国对其他六国有绝对胜算,但是如果六国联合起来,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甚至有可能被六国围剿。崤山之战的前车之鉴;苏秦搞的六国合纵都促使秦国找到了统一六国的最正确的策略,那就是:

远交近攻,而不能远攻近交!

《孙子兵法》云:“治众如治寡,分教是也。”就是对六国分而治之。但是这个策略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也很困难。这就要求实施者不但要有策略和方法还要有耐心和毅力。

远交近攻就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总体战略,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战术方法。最终全部打败六个国家,实行天下一统。

找到了正确的策略,就开始逐步实施。这样秦国以张仪为相,以“连横”瓦解了苏秦的“合纵”。秦国先跟远处的齐国保持和平态势,由西向东发动侵略战争。这样,秦国就先消灭了韩、赵、魏、燕,然后以倾国之力灭了楚国,最后齐国不战而降也顺理成章地被灭掉了。

对于秦国来说,以六国为敌,敌人的强大似乎无以复加。“攻击强大的敌人,要先攻其弱点,弱点击破,强点也成了弱点。”秦国在这方面贯彻落实的很好。六国之中,最富庶强大的齐国竟然以最小的代价得到了。这可能是秦始皇也始料未及的,由此可见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其影响之深远、对结果之确保,通过实践就能够证实无误。

本文写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秦国最后攻打齐国了吧。“距离产生美”不假,但是在科技落后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那就是:

距离产生无奈!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人人都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根据形式的希要,随时对当前的战略进行调整。这里长话短说。

齐国对五国伐齐坏恨在心。齐相后胜被秦国收买,成了秦国在齐的代言人。后胜劝齐王建“去纵朝秦,不修功战之备,不助五国功奏,秦以故先灭五国”。正是由于齐国采取了苟安的政策,使得秦国能够顺利灭亡其他五国,也使得秦国将齐国列为最后一个攻打的目标。到了最后,秦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人竟然没有人敢和秦军作战,齐国最后只得投降。

秦国摧枯拉朽,一统天下。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方略。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十年,秦惠文君任命张仪为客卿, 一起商讨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张仪劝说秦君实施连横战略:瓦解敌方联盟(六国合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百余年来,历代秦王都把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作为统一天下的策略来贯彻实施。

当时距离秦国最近的国家从南向北依次有楚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燕国距离最远,处于东海之滨。

一、手捏软柿,韩国灭亡。

韩国距离秦国最近,在六国中实力又最弱小。秦国想首战告捷,鼓舞士气,所以软弱的韩国就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对象。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派遣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活捉了韩王安,占领了韩国全部国土,设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二、巧使离间计,灭亡赵国。

当时魏国由于招贤纳士,邹衍、淳于髡(kūn,昆)、孟轲等都来到魏国,经过一番治理,实力有所提高,次于楚国而强盛于赵国。而赵王迁昏庸无能,宠信奸臣郭开,国政混乱,所以,赵国就成了秦国攻打的第二个目标。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兴兵攻赵,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统率上地的军队,攻占了井陉。另一路由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与羌瘣(huì,会)军队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城。王翦深知赵将李牧的厉害,于是,派遣间谍,携带重金收买了担任相国的郭开,让他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三个月后,王翦、羌瘣全部平定赵地,俘获赵王迁。赵公子嘉率领宗族几百人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与燕国军队会合,驻守上谷。

王翦想趁势率兵攻打燕国,驻扎在中山。

三、荆轲刺秦,燕国灭亡。

秦国连灭韩赵,燕太子丹惊恐万分,于是派遣间谍荆轲假投降,前去刺杀秦王。事情败露,始皇大怒,命令王翦率军攻燕。燕国、代国发兵迎击秦军,但被秦军在易水西边击溃。

公元前226年,秦王认为燕国兵力尚强,于是增加兵力,支援王翦。王翦最终打败燕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取得了燕太子丹的首级。燕王向东逃到辽东郡。

前222年,王贲(bēn )攻打辽东郡,活捉燕王喜。乘势攻代,俘虏代王嘉。燕赵残余势力全部肃清。

四、水灌大梁,灭亡魏国。

韩赵灭亡,孤立了魏国。魏国处于被三面夹击之势。灭亡魏国的时机成熟了。假如不是荆轲刺秦王的话,第三个灭亡的将是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令王贲(bēn )率军攻打魏国。王贲挖渠引汴河水,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塌坏,魏王假投降,秦军取得了魏国的全部土地。

五、60万大军,攻灭楚国。

灭了韩魏赵,齐国龟缩在海滨,幅员辽阔的楚国愈加孤立。假如再攻灭楚国,一统江山就基本将要完成了。所以,攻打楚国就提上了秦王的议事日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遣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不料想,被楚国大将项燕打败。公元前224,秦王诏令王翦、蒙武率军60万再次攻打楚国。攻占了陈县往南直到平舆县的土地,俘虏了楚王。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撤退到淮南寿州继续抗秦。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打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也自杀身亡。前后三年,才灭亡了楚国。

王翦又继续平定楚长江以南地区,降服越人,设置为会稽郡。

六、声东击西,灭亡齐国。

齐相后胜,为人贪婪,被秦国贿赂收买。齐王建听信后胜的主张,对五国灭亡袖手旁观。直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避开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前后历时九年,六国就相继灭亡了。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秦国最后灭齐国,是以它的战略部署决定的,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人人都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但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秦国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办事的。秦国会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时对当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对齐国也是一样。

在战国七雄时代,各个国家都在忙着兼并扩张。秦国居于关中的有利态势,对关东六国轮流进行打击。它先打击魏国,夺取河西之地,保证了自身的态势。然后进攻韩魏,力图夺取中原的枢纽。这个时候,在关东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两国联盟,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巨大障碍。

于是,秦国先破坏齐楚联盟,用张仪去说动楚国破坏盟约,联盟秦国。然后又利用楚国孤立无援,出兵击楚,使得楚国一蹶不振。

随后,又因势利导,参与燕国乐毅的灭齐行动。在五国联军的进攻下,齐国险些亡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池。虽然在田单的带领下,齐国重新复国,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强国了。

这样,秦国有腾出手来进攻韩魏,可是上党之战,把提前赵国推上秦国的战线。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可自己也元气大伤。但是,秦国的经济基础好,在经济恢复上比列国都占优势,这样,到了嬴政的时代,秦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齐国一直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几条:

一、齐国的国力衰弱,无力参与。齐国在乐毅伐齐后元气大伤,国力衰退严重。虽然田单复国,但是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是不会很快弥补上的。这决定了齐国的无能为力。

二、齐国对五国伐齐怀恨在心。在那次燕国的灭国之战中,燕秦赵韩魏五国战齐于济西,而楚国趁火打劫于淮上。这一切,让齐国看清了这些国家的真面目。所以,齐国不再理会这些国家的要求。在长平之战中,齐国不借给赵国粮食,在邯郸之战中,齐国拒绝救赵就是例子。

三、赵国的主政者君王后苟且偷安,不理外事。史书说她“事秦谨”,这造成了“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的局面,而齐国独立其外。

四、君王后死后,齐相后胜被秦国收买,成了秦国在齐的代言人。后胜多次派人入秦与秦国结好,而秦国则以重金收买了后胜。后胜劝齐王建“去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灭五国”。

五、既然齐国不威胁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行动,那么秦国也就没有必要去招惹它,为自己树敌,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制造麻烦,节外生枝。

正是由于齐国采取了苟安的政策,使得秦国能够顺利灭亡其他五国,也使得秦国将齐国列为最后一个攻打的目标。到了最后,秦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人竟然没有人敢和秦军作战,齐国最后只得投降。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齐国到秦国摧枯拉朽的统一大潮流的来临。虽然是秦国的盟友,始终跟随秦国征服别的国家。其它国在在秦国征服战中挣扎抗击,唯独齐国逍遥自在。

但是当它邻居燕国被秦国王贲消亡后,势不可挡统一大军,如洪水猛兽压向齐国压来。齐国人相当聪明,历史巨浪不可挡,立即就投降了。

虽然是最后消亡国家,但是齐国为了统一是做出贡献最大国家。在秦国统一之前齐湣上,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是东帝国,可惜后来势力败落。在秦国统一五国时,袖手勇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五国灭亡后 ,在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军面对强大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打,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

齐国灭亡,秦在齐国故土设齐郡,琅琊郡。齐王建被安置在边远共地,不会劳动打猎生产郁闷消极,最终活活饿死。

统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心愿,最后的各国为统一都兼并了无数国家,历史进程从秦献公开始,就立志要统一,数代秦王前赴后继,总结经验教训,化了相当长时间,用无数心血和国人生命,浇灌的统一的沃土,到秦始皇时代,到了非必须收割时代,无论要统一政治,军事,文化都到了其它国无能抗击时代,统一成为水到渠成,只用十年时间,就消灭六国。齐国人是当时最富裕昌盛国家,长期和平安宁,在秦的战车来临时,还是安宁生活,只有那个不会生活的齐王建,被饿死了。

齐国当时,国家己经四十多年没有战争。战斗力还是的强的,奉行不用武力,恭恭敬敬对待秦国,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借粮不给,邯郸之战被围不去 ,就是不和秦国打仗,不抗秦国 。秦国也送来大量金钱美女,供大王田建奢侈消费,数十年经济建设,使齐国力也非常强大,靠山沿海,商业发达,资源丰富,人口数量最多,后备军事力量强大,是非常有能力抗击秦国的入侵的 ,最起码会延绶秦国统一步伐齐国抗击侵入能力也非常两城之存曾经田单复国成功。

可齐国人认为天下统一是大趋势,无战比有战更好,投降比血战更有利于人民生活生产。所以军队不战溃散,国王田建出城投降。还是很有志气,不食秦粮宁可饿死。

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嬴政,这位千古一帝,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比肩三皇,功高五帝”,那么在六国灭国之战中,为何秦王嬴政要把齐国放到最后一个攻打呢?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能灭山东六国,靠的是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以张仪之连横破合纵、昭襄王靠远交近攻吞狼驱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决定秦王最后向齐国动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齐国强大而秦不敢小觑

齐国建国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太公吕尚,可谓是“钟鸣鼎食之家”。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乃是众多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及至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名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比起类似今天“暴发户”般的秦国,齐国自有傲视其余诸国的底蕴,大秦虽强,但先与齐开战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还会被其他诸侯国乘机攻打,不利于秦国大一统的国策。

二、伐齐路途遥远,应侯远交近攻

路途过于遥远乃是秦国最后灭亡齐国的最大原因。秦国与齐国,是东西两边的大国,秦的东出之路受到三晋阻拦,楚、燕、赵、魏、韩还有合纵盟约,秦国的手也还伸不到最西边的齐国,既然路途遥远,眼下又有小国阻拦,秦也暂时不想动齐国。秦昭襄王时,采用应侯范雎远交近攻之策,齐国看上去独善其身,但却不知唇亡齿寒

从秦国灭山东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可以发现,齐国虽强,但不足大虑,秦国首先的目标是三晋,只要三晋全灭,秦国的军队就能长驱直入,进而可攻楚、齐。因此在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没有越过三晋对齐国用兵,而是在消灭五国后,才进攻齐国,这时齐国是外有秦国的大军兵临城下而再也没有人能伸出援手,内有奸臣卖国求荣,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几乎是不战而降于秦。

三、齐室衰微,不足为虑

曾几何时,齐国也有取代二周、吞并八荒之志。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这时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楚国战败不得不俯首称臣,齐国也正式面对西方的虎狼之国——秦国。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明面上,秦齐之争,齐胜而秦败,在班师回朝之际,苏秦入齐,不仅带偏了齐王的思想,还让齐国四面树敌,离五国合纵伐齐,就差一根导火索了,三晋在等、楚国在等、秦国也在等。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秦昭襄王称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然而燕昭王害怕分赵后“齐愈强而燕愈弱”,暗示苏秦阻止这次活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得罪了秦国。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又得罪了三晋、楚国。在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后,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齐湣王只顾眼前利益,吞并了宋国,却交恶各国,有了宋国这根导火索,五国相聚,合纵伐齐,齐国险些灭国。在田单及齐人的帮助下,齐襄王复国,但此人并无大志,没有意识到秦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还忌惮功臣田单,其子齐王建也没有大才,虽然齐国自复国后“四十余年不受兵”,全仰仗着秦国无暇顾及,而其余五国自身难保,等到秦王政收拾完这几个国家后,齐王才发现自己内无贤臣良将,外无好友邦邻,只得开城投降。

秦灭六国,不是简简单单,靠着纸上谈兵就能达到的,秦首灭韩国,不仅是韩国挡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剪除三晋,楚便再无帮手,四国既灭,燕、齐难以阻挡秦统一的步伐,最后都步入四国后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