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关羽是在走麦城的时候,中了马忠的埋伏被擒拿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是这样写的:

公亦与泣别。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关公自与关平、赵累,引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以后,约走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金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朱然,骤马挺枪叫曰:“云长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朱然便走。公乘势追杀,一棒鼓响,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杀。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矣。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行至决口,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从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以上就是关羽被擒的全过程。由此可见马忠是提前埋伏在小路边,守株待兔式的捉住了关羽父子。

在此之前,关羽曾与朱然、潘璋交战过,是朱然和潘璋一步一步地把关羽引诱进了马忠的埋伏圈。等到最后,关羽父子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战,而被马忠轻易得手的。而这一系列的埋伏都是吕蒙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部署。所以,擒拿关羽,不能因此就说马忠有多么多么的厉害,只能说是他的运气不错。当然,这么重要的任务能交给马忠,自然也是因为他平时的表现很优秀,甚至他可能就是年轻一辈中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毫无疑问,孙权对他正在进行重点培养。

通过上述描写,我们同时得知,关羽不是马忠杀死的。马忠只是奉命埋伏在指定的地点把关羽父子擒拿回来。马忠也算是胜利地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艰巨任务。而杀害关羽父子的是东吴“鼠辈”孙权。

孙权欲对关羽进行劝降,遭到关羽大骂。孙权对于关羽父子是杀是留颇为踌躇,最后在主薄左咸的撺掇下,一时冲动杀了关羽。看到此章节,我一度怀疑左咸是曹魏安插在孙权身边的卧底。

孙权还真就听信了左咸的谗言,斩杀了关羽父子。结果,引来了刘备疯狂的报复,使得吴蜀两国大伤元气。两国的精英人物也在吴蜀的战争中几乎丧失殆尽!

而马忠却又在后来的吴蜀战争中大放光芒,不得不说这位小将的星运灿烂,几乎是三国时代仅次于关羽的存在。因为,这一次吴蜀大战,又一员五虎将在马忠手里折戟沉沙。

《三国演义》中最令人感到遗憾的一面出现了:

次日,潘璋又来搦战。黄忠奋然上马。兴、苞二人要助战,忠不从。吴班要助战,忠亦不从。只自引五千军出战。战不数合,璋拖刀便走。忠纵马追之,厉声大叫曰:“贼将休走,吾今为关公报仇!”追至三十余里,四面喊声大震,伏兵齐出。右边周泰,左边韩当,前有潘璋,后有凌统,把黄忠围在垓心。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吴兵见黄忠中箭,一齐来攻。忽然后面喊声大起,两路军杀来,吴兵溃散,救出黄忠。

黄忠被关兴、张苞二人救回大营后,箭伤发作,不治身亡。看,黄忠是真正的死在了马忠的手里。诡异的是,黄忠箭法如神百步穿杨,最后却死在了马忠的暗箭之下。

黄忠在韩当、周泰、凌统、潘璋四位东吴顶尖高手的围攻之下,自顾不暇被马忠钻了空子,用暗箭射伤而死。不得不说,马忠的诡计多端。不过,即使是暗箭伤人也是取胜的手段。战场之上,胜者为王,马忠的手段实在是无可厚非。

马忠直接或间接害了两员五虎上将,报应如影随形而来了。没过几天,糜芳、傅士仁就联手杀了马忠,再投刘备,以图得到刘备的赦免。刘备也顺手牵羊地杀了糜芳、傅士仁两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替关羽报仇雪恨。

三国共有吕布、赵云、典韦、关羽、马超、张飞、许褚、黄忠、颜良、文丑、庞德11位超一流顶级高手。其中颜良、文丑、庞德直接死于关羽之手;关羽和黄忠却间接或直接死于马忠之手。马忠害死了两员超一流高手,仅次于关羽。马忠因此星光灿烂,得享大名也实在是侥幸之极,幸运之极了。

应该说刘关张桃园结义,是为了推翻暴政,拯救苍生,伸张正义,兴复汉室。黄忠追随刘备也是与刘关张志同道合的。所以说,关羽的死是忠义两全;黄忠一心要为关羽报仇,也是舍身取义之举;而马忠却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双收而死。

因此,马忠为东吴建立的战功虽然是不可多得,但是他助纣为虐暗箭伤人确实耐人寻味。所以我要说,马忠的死是罪有应得并且一文不值!

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由于《三国演义》中关羽和黄忠都栽在马忠手上,使五虎大将损失其二,故而马忠得到了“大将杀手”的称号。

不能否认,这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我觉得运气用科学一点的方式来解释,应该叫做天道酬勤。

马忠其人

马忠在汉末三国的舞台上毫无疑问是一个小人物,历史对他的记载也很少。

首先生卒年不详,如果是大人物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另外他俘获关羽和其子关平等人如此大功劳,却连具体过程都没有记载,除了是潘璋部将,随吕蒙攻打荆州外,其他都不见于史。

这种感觉有点像楚霸王自刎前遇见的同乡吕马童。用一句不知是否恰当的评书常用语形容,那就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大家都知道,老罗是拥刘派,于是让这个小人物俘获关羽还不够,又加上了射杀黄忠。用意大概是将其打造成彻底的“反派”。

对黄忠使激将法,在演义中屡试不爽。但这次刘备并非想激黄忠,他见关兴、张苞建功,所以感慨自己这一代老人,天下很快就会成为年轻人的天下。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黄忠一时气愤,引兵出击,刘备虽然知道口误,但觉得这一次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可是他没想到,这一次黄忠真的老了,乱军中马忠偷袭,射了黄忠一箭。如果换了壮年,一箭未中要害,很快就能恢复,可是黄忠毕竟年老,血液再生能力下降,所以一命呜呼。

马忠的综合实力

总体来说,以马忠的职位,他是优秀的,甚至于能力是超出应得官职的。

虽然是奉命设伏,但并没有被关羽的威名所慑,演义不同于历史,大将总是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地方。关羽败走麦城虽然是穷途末路,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散,也是报着突围的心思。所以,山穷水尽的另一层也是困兽犹斗,这时候的关羽虽落魄,却也是危险的,何况还有正值壮年的义子关平。

但马忠表现的不卑不亢,很好的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也因此获得了赤兔马作为赏赐,虽然这匹老马已经老的不行,并且最后还绝世自尽了。

乱战中箭射黄忠也是如此,首先说黄忠是实力顶尖的大将,本就擅射,马忠能射中他虽然占了战场混乱的便宜,但也能说明箭法不错。

另外,他能在混乱战场锁定黄忠,并且不惧其威名和锋芒,也称得上艺高人胆大。因为通常来讲,会射箭的也会接箭,如果被黄忠接住他的箭,锁定他,那他基本就与战死无异了,然而事实上,他却成功了。

结局

潘璋为关兴所杀,其部归马忠统领,马忠不负使命,杀退了张苞,屯兵打算为老上司报仇,结果归降的糜芳、傅士仁见兵士情绪不对,有兵变的可能,于是杀死马忠,重投蜀汉。

可惜,本应崛起的一颗新星就此陨落了。

总体来说,马忠算是一个不错的后起之秀,可惜没能用时间来证明他的上限,不过按照题主的问题来看,马忠是一个有能耐是的人物自然无疑。

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作为吴国的小角色马忠,却有幸杀死了蜀国乃至整个三国堪称万人敌的关羽和其实力能够与关羽并列的黄忠。但是,马忠仍然是一个小角色,如此的大功劳并没有让人们对他的能力带来更多认可。

首先,是《三国演义》小说“尊刘”思想的结果,正是人们长久以来的尊刘思想,让人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人们自然对蜀汉阵营有着天然的好感和认同,认为他们代表的是正义和正统。早在北宋时期,苏东坡在其笔记中就记载了这种现象: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同理,由于感情上对蜀汉的认同,自然马忠这种行为,就被看作是非正义行为。马忠杀死蜀汉两员虎将,不仅不能被看作可以大书特书的功绩,而是被人们看作被贬斥的行为。

其次,从小说中看马忠擒拿关羽,射中黄忠都有很大的偶然性。关羽从麦城突围时,身边只有二百余人,士气低落,沿途不断收到朱然、潘璋的打击,正是一步步把关羽逼到了埋伏圈,正是事先部署周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马忠也好,还是其他将领也好,关羽都是要被擒的,所以,这件事,更能凸显吕蒙料事如神,而显不出马忠多么勇武。

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关公自与关平、赵累引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以后,约走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金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朱然,骤马挺枪叫曰:“云长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朱然便走,公乘势追杀。一棒鼓响,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杀。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夷陵之战中,马忠射中黄忠一箭也是如此,黄忠是中了潘璋的诱敌之计,被周泰、韩当、凌统、潘璋四人围住厮杀,再加上狂风大起,趁黄忠不备,才给了马忠的一箭之机,也就是说,重要的功课,前面几位都做完了,留给马忠要做的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也体现不出他的过人才能。

次日,潘璋又来搦战。黄忠奋然上马。兴、苞二人要助战,忠不从;吴班要助战,忠亦不从;只自引五千军出迎。战不数合,璋拖刀便走。忠纵马追之,厉声大叫曰:“贼将休走!吾今为关公报仇!”追至三十余里,四面喊声大震,伏兵齐出:右边周泰,左边韩当,前有潘璋,后有凌统,把黄忠困在垓心。忽然狂风大起,忠急退时,山坡上马忠引一军出,一箭射中黄忠肩窝,险些儿落马。

所以,即使马忠杀死两员五虎大将,仍然算不上有能耐。

当然,这也只是小说之言,在正史《三国志》中,仅在孙权和潘璋的传记中有记载,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擒拿关羽及关平。

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马忠有没有封赏,并没有记载,但是他的上司潘璋却因为擒拿关羽,被孙权任命为固陵郡太守,振威将军,溧阳候。可见,对马忠即使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封赏。

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马忠能有什么能耐?马忠这个人其实就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人物,马忠的能耐就是:当时罗贯中想了想,擒了威震华夏如此重要的人物关羽,总不能连个名字都没有吧!到时候要报杀关羽之仇找谁报仇啊?于是罗贯中随心一想就叫马忠算了。

后面的夷陵之战蜀国大败。也就是说刘备根本就没有替关羽报仇,而本着尊刘抑曹的原则,关羽的仇必须要报啊。

所以罗贯中就给捉了关羽的无名小卒还有射杀黄忠的无名小卒按了一个名字,就是马忠。关兴张苞杀了潘璋马忠也算是给关羽和黄忠报仇了。

以上是从作者层面分析的,下面我们从原文中分析为何马忠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对东吴来说得荆州虽然重要,但杀关羽同样重要,因为关羽如果走脱,那卷土重来的概率非常的大,而且关羽在荆州经营一二十年,又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以说关羽的威望在荆州无人能及,关羽就是荆州人民的信仰。

按理说擒获如此重要的人物,马忠肯定是大功一件,可是呢他得到了什么?就一匹死马。

马忠既没有加官也没有进爵,孙权仅仅是把关羽的赤兔马给了马忠当坐骑,而赤兔马竟然绝食而死了。搞到最后,马忠立了大功劳却什么都没有。夷陵之战的时候,马忠还是潘璋手下的部将。

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一)马忠马忠 傻傻分不清楚

在三国正史上,有两个人是重名的存在,恰巧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是颇具影响力,一个便是蜀汉的平安三侯之一的镇南大将军马忠,另一个,便是东吴潘璋所部的司马马忠。

这两个人相比,不管是声望、能力还是地位上,都要属蜀汉的镇南大将军马忠更为突出。

因为在蜀汉建兴到延熙初年,有着三位狠人的存在,保证了国家的安危,那就是镇守汉中的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守永安的车骑将军邓芝、镇守南中的镇南大将军马忠,三人并称为蜀汉平安三侯。

一个是位列三公级别的车骑将军,两个是超越普通重号的杂号大将军,堪称是实至名归。

可是,饶是如此,东吴的这个马忠,却依旧在历史上有着一席之地,只因为他曾俘斩季汉前将军,名满天下的武圣关云长并其长子关平。

(二)襄樊之战 武圣陨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汉中争夺战取胜两个月后,进位汉中王,同月,其加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振奋之下,关羽率领自己长子关平并荆州水陆军三万余人北伐襄阳、樊城,襄樊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战争前期,关羽荆州军团进展顺利、神速,至八月,关羽便拿下了襄阳,并且水淹七军,一举收降了曹魏左将军于禁并七军三万余人,而且斩杀曹魏立义将军庞德,威震华夏。

可是,从此以后,局势也是急转直下,同年十月,正在襄樊前线与曹仁僵持的关羽并不知道,此时东吴的吕蒙、陆逊已经率领潘璋、蒋钦等人悄悄地白衣渡江,偷袭关羽的大本营荆州南郡。

此时,驻守南郡江陵城与公安城的南郡太守糜芳与将军傅士仁全部不战而降,关羽后方顿失,紧接着,吴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吕蒙亲自坐镇南郡,对抗可能回防的关羽,因为彼时关羽手下还有四万人的荆州军,战力非凡。

另一路则由镇西将军陆逊率领,直接向武陵郡、宜都郡、建平郡发动攻击,这三个郡都是荆州西部靠近益州的地区,攻击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益州与荆州的联系,以及断截关羽回蜀的退路。

十一月中下旬,三郡几乎都被陆逊平定,而关羽所部四万人也在吕蒙的心理攻势下全部瓦解,无奈之下,关羽只得与长子关平从麦城一线向益州败退,此时,在关羽所有可能撤退入蜀的荆州地区上,到处都是天罗地网!

十二月,当关羽与关平败退到距离益州仅仅二十余里的临沮时,他们遇到了埋伏在这里的潘璋的部将马忠,随后,关羽父子被马忠俘获,不久后遇害。

(三)史料失载 事迹不明

而这,也是东吴马忠在历史上仅有的一次记载,至于题主所问,马忠曾斩杀两位蜀汉的五虎上将,这并不是历史真实,而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三国演义》里,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的陨落,和马忠也是有着相当的关系。

夷陵之战期间,马忠跟随潘璋阻击黄忠,马忠偷袭射伤老将黄忠,最终导致黄忠阵亡,后来,马忠在熟睡之中被投降东吴的糜芳、傅士仁所斩杀,首级被送给了刘备。

当然,这一段并非历史,而是演义中的说法,在历史上,马忠只出现在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擒获关羽的这一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记载。

至于马忠俘获关羽,算不算能耐呢?能抓到关羽也的确不简单,可是当时关羽关平人困马乏,只有十余骑兵跟随,而马忠以逸待劳,所率士卒定然多于关羽关平,这样看来,俘获关羽,也并不能算做是什么太大的本事。

而东吴一方对此也并没有有关羽马忠因此加官进爵的记载,由此可以看出,似乎在当时,人们认为擒获关羽是一种必然,却并不是大功一件,另外,因其具体事迹不显于史料,后人自然也无法更多的去了解其人其事了。

马忠杀了蜀国两名五虎上将,马忠算有能耐吗?

马忠在正史和《三国演义》都有记载,而且还是重名,蜀国和吴国各一位,蜀国的马忠是巴西阆中人,是属于益州本土人士,举孝廉出身。被刘备称为贤才,也深得诸葛武侯器重,曾出任牂牁郡太守,讨平牂牁叛乱。是蜀汉第四任庲降都督,剿灭豪帅刘胄叛乱。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历封博阳亭侯、彭乡侯。有效的维护南中的秩序,在南中的威望非常高,深受南中百姓爱戴,也是蜀汉不可多得的忠干能臣。

另一位马忠是东吴大将潘璋部将,比起本事和能力来说,跟蜀汉的镇南大将军马忠那是没有可比性。但东吴马忠在《三国演义》里面却是非常牛逼,并不是打仗厉害,而是杀了蜀汉两位五虎上将,关公和黄忠,被称为“名将杀手”,典型的小人物有大本事,甚至间接改变了三国走向。当然,历史上黄忠在伐吴前就病逝了,这里只说演义不谈历史。

关羽攻樊城的时候,东吴在后面插一刀,吕后假扮商人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后方,导致关羽后路被断。请刘封和孟达救援他们不来,请糜芳和傅士仁也不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往临沮方向撤退,离蜀汉防区临沮只有几十里的地方被东吴追上。

孙权派大将潘璋派兵追上关羽,断绝逃往蜀汉的后路,潘璋等人在临沮至夹石间,马上就要到蜀汉地盘了,被潘璋部下马忠追上来,双方发生激战。马忠用绊马绳把关羽连人带马一起绊倒,被马忠所获,然后被杀,一起被害的还有关羽的儿子关平和部下赵缧。关羽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刘备集团的顶梁柱,灵魂人物。还是刘备和张飞的结义异性兄弟,情同手足。东吴杀关羽就如同砍了刘备的手足,岂能善罢甘休。

东吴马忠杀害关羽父子,消息传到刘备耳朵后,怒火攻心,决定伐吴,替兄弟报仇雪恨,这不,间接引发了“夷陵之战”。张飞因为替二哥报仇,跟大哥刘备一起合兵讨伐孙权,为了赶着做白衣白甲,被部将范疆、张达给杀死了。关羽的仇还没报又损失了一个兄弟,三国里面只有两个“万人敌”全死于非命。刘备更加怒火攻心,全部都是东吴都是孙权干的好事,背后捅刀,杀死我二弟,又间接害死我三弟,此仇不共戴天,必须踏平东吴,活捉孙权,替兄弟报仇。

刘备倾国之力统兵七十万,御驾亲征讨伐孙权,替关羽报仇。孙权也害怕了,求和不成只能硬着头皮抵抗,派年轻的陆逊抵抗刘备。老将黄忠也随军出征,东吴的马忠又给谁老大潘璋一起抵抗蜀汉,跟黄忠在彝陵相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马忠与黄忠对战,大呼曰:“马守信在此,黄忠老儿可敢一战!”这马忠倒是有两下子,黄忠这种连夏侯渊都能杀死的人他都敢正面单挑,确实牛逼。

黄忠哪能容忍马忠这么嚣张,“黄忠怒发冲冠,取长弓来射马忠。马忠拿弓对射,以箭破其箭,而去势未绝,断其弦,直射黄忠肩头,黄忠翻身落马。”士兵看到老将军受伤掉下马,赶紧将其救回撤回营地,回到军营之后,当夜血不可止,老当益壮的黄忠就这样重伤而亡。

这个马忠果然是厉害,五虎上将被他杀了两个,要说杀关羽是暗算,那黄忠就是单挑之后被射中受重伤而亡。要知道黄忠可是为弓箭的行家,可以说是三国第一人,有小李广的美称,更有百步穿杨的本事。竟然被马忠用弓箭射成重伤,是黄忠在阴沟翻船还是马忠太牛逼了呢?

后来关羽的次子关兴找到潘璋,关兴看到自己杀父杀兄仇人,那叫一个愤怒,在关平穷追不舍的情况下潘璋走投无路,被关平杀死。潘璋被关兴杀死后,马忠马忠领兵围击,击退张苞援军。后马忠收拾败军,引降将糜芳、傅士仁屯于江渚,欲为潘璋复仇。糜芳和傅士仁二将发现军士不满,想发动兵变,于是刺杀了马忠,将首级献于刘备,结束了他那罪恶又又勇敢的人生。

《三国演义》把马忠刻画成一位有勇有谋的厉害角色,估计是想衬托出马忠的勇猛,让关羽死的没那么窝囊。比较关二爷是忠肝义胆,“威震华夏”的英雄人物,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这样一来,马忠这个小人物也被刻画成了杀死两位五虎上将的牛人,而且还非常忠义,想替领导潘璋报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