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当然不会。因为姜维是丞相诸葛亮的最忠实的追随者,他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地去违背诸葛亮的军令。

马谡之所以失守街亭,有几方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其实,街亭并不难把守。只要有人守,司马懿就会感到震慑,只要按照诸葛亮的军令去守,就基本可以守的住。《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这样写的:

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见父回曰:“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司马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我成功矣!”

由此可见,街亭只要有兵把守,只要兵不是屯在山上,司马懿就感到很棘手,就认为诸葛亮是神人。按照司马懿多疑的为人,他就有可能退兵回去。

结果,马谡给了司马懿一个喜出望外。马谡就是把兵屯在了山上。真是太过诡异了,马谡完全按照司马懿的意图去用兵。这使人不得不高度怀疑马谡是曹魏的卧底。所以,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那么,马谡在街亭防守战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高自大,过于轻敌。诸葛亮在马谡自告奋勇要守街亭时,颇为犹豫,因为街亭虽小,干系重大,而且街亭无城无险,守之极难。最重要的是,司马懿和先锋张郃都亲自来攻。结果马谡大言不惭地说:“我熟读兵书,别说是司马懿、张郃,就是魏主曹睿亲来,有什么可怕的?”看,这就是轻浮浅薄的马谡。就这样的表态,诸葛亮还用他,真是有违诸葛亮小心谨慎的一贯主张。

第二、刚愎自用,拒不纳谏。到了街亭,看了地势,马谡要屯兵山上而不是把守路口,副将王平反对。王平说:“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通过。”而马谡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说什么要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说什么“置于死地而后生”!王平也是无可奈何,只好跟他分兵把守。

第三、自以为是,违抗军令。马谡出发前,诸葛亮曾经交代过,到了街亭下寨要当要道之处,使贼兵不能通过。安营以后,把地理形状图本报给诸葛亮看。而马谡到了街亭以后,早把诸葛亮的吩咐当成了耳旁风。

看看马谡的失败,真的好像是有意为之。他的失败完全不是因为个人的武功低,或者是对手用兵太过厉害,而的的确确是败于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而要做到不疏忽大意,不过于自信,其实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完全在于个人的人格魅力。

姜维有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缺点不假,但是,他对诸葛亮的忠心和崇拜,注定了他不会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诸葛亮的命令别说是对的,就是错误的,姜维都会毫不犹豫地服从,不折不扣地执行。

所以,如果姜维去防守街亭,街亭就可以守住。因为街亭根本就不是很难防守。而诸葛亮派出毫无经验的马谡去守,无非就是想给马谡一个增长资历、建功立业的机会。结果,事与愿违,马谡令诸葛亮大失所望。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他太偏爱马谡了,怕以后自己控制不住,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次启用马谡。为了拒恶于始,防患于未然,诸葛亮才下决心痛斩马谡。诸葛亮之苦心孤诣,我感同身受。

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如果单从能力上来说,姜维守住街亭的问题不大,不过当时姜维并非守街亭的合适人选,用他守街亭会造成很多麻烦。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是,之所以派遣并没有多少实际带兵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一是为了培养马谡,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此时蜀军还有面临更大的挑战,陇右五郡尚有不少魏军残余,其中还有名将郭淮,而凉州的魏军也不安分,正在向被蜀军占领的南安反击。诸葛亮留下魏延等大将对付陇右的魏军,让马谡去守街亭,无非是街亭地势险要,利于防守,任务比较轻而已。

姜维能得到诸葛亮一句“凉州上士”评价的,能力肯定不差,从姜维后来的表现看,也确实对得起这个评价,所以说从能力上来说,他守街亭问题不大。不过综合看的话,他并不适合,派他去反而会误事。

姜维是在诸葛亮打到天水以后才归降的,距离街亭之战时间太短,诸葛亮正式任命他为仓曹掾和奉义将军应该是撤军回汉中之后,此时他还没有正式的职务。马谡守街亭部队有多少虽然没有提及,但是其部下至少有将军王平、张休、李盛、黄袭等人。姜维一个刚刚归顺的降将,空降过去指挥这么多的蜀军将领,职务任命的高了,势必军中很多人不服,安排的低了会指挥不动,所以会造成很多麻烦,极有可能会影响守街亭的任务。

所以说姜维虽然有能力,但是让他守街亭失败的几率也很大。

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该失败还是会失败的,但问题不一定在于姜维,而是国力决定的。同大魏国相比,蜀汉的实力真的不是一个级别的。

首先蜀汉人口刚刚百万,兵力鼎盛也就10万人,而且是既当民夫又当兵。而曹魏人口五百多万,总兵力高达四十万,直接是蜀汉实力的四五倍。所以打持久战的话,蜀汉无论如何也是耗不起的。

现在回到守街亭这个问题上来。街亭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实在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诸葛亮大军已经渡过渭水,直奔长安。而曹睿也亲率大军前来支援关中战场,为了掐断诸葛亮的粮道,曹睿让张郃领五万大军直奔街亭。

当时诸葛亮让马谡和王平领一万人左右去守街亭的要塞,但是马谡读死书,不守隘口却跑到山上,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之后诸葛亮粮道被断,又受到来自曹魏的四面夹击,所有优势尽失,无奈之下只能撤退。

那如果换成姜维会怎样呢?先不说姜维能力如何,就是刚刚投降这个身份,怕是还不能让大家伙都信服。假使克服了这个问题,真的让姜维领一万人守街亭的话,凭借姜维的阅历和智力,估计是不会犯马谡的错误,一万人对五万人,凭借地形优势倒是能够挡住不少时间。不过张郃也不是盖的,所以真实情况如何还要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干才能知道。

既然不清楚为什么会说诸葛亮还是要退走呢?因为在张郃去街亭的同时,曹睿已经带领着二十万人马坐镇长安了。诸葛亮当时十万人,分出一万给赵云疑兵斜谷,再分出一万给姜维去镇守街亭(假设中),那自己手里还有8万人,去打20万人守得长安,除非你这边是榴弹炮迫击炮或者有高达,不然想攻下长安,是绝对没希望的。而当时在箕谷的赵云根本没机会来会战,因为曹真已经率领大军拖住了赵云。

因此说因为国力问题第一次北伐的目的不管换谁守街亭都是达不到的,但是倒不至于这么惨,至少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可以被诸葛亮握在手中,即使地方拿不住,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把三郡近十万的人口迁回汉中,弥补蜀汉人口不足的缺陷。另外陇右地区多山,如果诸葛亮大军撤退至此分兵守卫隘口,仍然可以保证战略损失最小化。

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看到题目,真是哭笑不得,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才投降诸葛亮的,在诸葛亮与蜀汉群臣商议谁来守街亭时,就压根没有姜维这个人,这个时候的姜维还是魏国天水郡的参军呢!

诸葛亮在228年第一次北伐时,命人守住街亭和围困上邽,然后亲率主力攻打陇右五郡,当时的姜维正与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一起跟随天水郡太守马遵一起在各地巡查。

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由于无力抵抗蜀军主力,因此向诸葛亮投降,天水太守马遵由于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因此丢下姜维等人,随同雍州刺史郭淮逃往上邽,姜维等人跟不上太守,又回不了城池,才向诸葛亮投降。

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的时候,马谡已经在街亭防守魏军了。

好吧,就当姜维穿越了,就算姜维当时已经镇守在街亭了,那么能否挡住魏军呢?

如果当时是姜维镇守街亭,那么姜维这个时候也算是第一次出场以主将身份镇守街亭,其实算起来这个时候的姜维与马谡何其相似。

马谡是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姜维是天水郡的参军,两人都是参军,都没有独自带兵作战的经验,马谡守街亭失败了,那姜维会失败吗?

我觉得姜维不会失败。马谡是以诸葛亮亲信身份换取镇守街亭的主将,马谡这个人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为诸葛亮提供了很有战略性的建议,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建议,以安抚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攻心为上的手段才征服了南中地区,这是马谡首次为诸葛亮提供具备实战考验的军事谋略。

这之后就是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在北伐前,肯定没少过与马谡探讨北伐的战略战术问题,对于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准备了好几年,力求一鼓作气拿下陇右五郡,至于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很难说诸葛亮除了私心外,是否有与马谡达成某种协议,或者说马谡提供一些战略建议请求诸葛亮让马谡为主将出战。

马谡之所以在街亭之战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舍弃水源和城池,上山驻扎,我认为并非是马谡纸上谈兵而不知兵,是因为马谡太想立功,当年刘备在定军山一战,就是居高临下一战斩了夏侯渊,我们现在看马谡失败,是因为开了上帝视角,知道了后面的结果,在当时的战场上,谁又一定又预测马谡会失败呢?

马谡太想立功,所以没有遵照诸葛亮的安排,最终街亭没有守住而失败,如果让姜维来守,从姜维之后在蜀汉的表现来看,姜维不是一个敢驳逆诸葛亮命令的人,同时姜维是降将,更加不敢不听从上级的安排。

那么,只要姜维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在城池中安营扎寨,控制水源,加强城墙,修建鹿角等防御措施,姜维大概率就是街亭不会失守,况且当时副将王平在协助姜维,还有高翔和魏延两支军队在街亭左右两翼的支援。

街亭这个地方,地势险要,道路狭窄,当道安营是挡住魏将张郃的最好办法,而守住街亭对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来说,就是胜利,因为街亭的作用就是阻挡魏国援军进入陇右五郡,如果完成了这个任务,就相当于成功守住了街亭,也意昧着姜维守街亭就成功了。

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失街亭”是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中原的关键性战役。我们都知道因为马谡违反军事地理常识,没有据街亭要塞来打伏击战,而是带领自己的军队跑到街亭要塞的南山上打伏击,最后被张郃率领五万骑兵断其水源后,斩杀守街亭八九成的蜀军,搞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1.我们一直在想着为什么马谡作为诸葛亮的作战参谋,耳濡目染地诸葛亮的军事排兵布阵的方法,为什么不守要塞而要把全部人马带到山上去?明明知道在山上是没有水源可保证军队的供应?

2.为什么王平都三番五次地劝阻不能带兵到山上驻扎,他为什么不听?难道马谡是位脑残的家伙,好不容易得到“孔夫子挂腰刀”的机会,建功立业的时机导致他如此的冒进而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呢?

3.马谡作为作战参谋的身份,又只会“纸上谈兵”,从来没有实际从基层做起,直接成为军队的主帅,而王平此人是南蛮的人,他跟马谡可不是一路人,是不是他们面对张郃五万人的攻击之时,将帅不和导致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分崩离析,不然杀一万人就如宰一万头猪也是需要时间,为什么都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4.那么究竟街亭的要塞有没有起到“要塞”防御工事的效果,如果没有,是不是马谡看到这样破破烂烂,骑兵发起冲锋之时,就能够马上冲破要塞的话,那在要塞里又有什么用处呢?既然马谡带来那么多人,为什么不重新修筑防御工事呢?还是说张郃的骑兵速度太快,给予不了他足够的时间来修复防御工事呢?如果是这样,那么结局在不开打之时就已经结束了。

那么我们从马谡失街亭的事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谡心高气傲,急于建功立业;马谡作为诸葛亮半个徒弟,不把副手王平放眼里,擅自专权;马谡军事素养低;街亭要塞被破坏严重,无法起到作用;马谡作为裙带关系上位,没有一点军功,造成王平等军中老将心不服口不服,军队向心力低。

那么姜维来守的话,能不能守得住呢?

1.姜维作为诸葛亮死后的蜀国名将,军事素养与才能自然达标。

2.姜维作为魏将降蜀的将军,他也同样会急功近利,急于建功立业,给予蜀国新主子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他与马谡又得一拼。

3.街亭的要塞真的年久失修,无法起到防御与伏击的作用,张郃的骑兵又来的那么快,他也同样无法重新翻修的时间,那么他的选择也会与马谡一样的结果。

4.姜维在蜀国后期九次北伐,次次无功,被人认为拥兵自重,军队威望不高,穷兵黩武的评价。那么姜维在军事大权也是一位擅自专权,不容忍别人的指手画脚,那么他与王平都是新入职的军人,大家都看不顺眼大家,那么最后军队的集合力,向心力也同样不强。

5.姜维的军事本领强,在与张郃对决之时,会大战几百回合,但都无法挽回蜀军失街亭的结局。

不管是马谡,还是姜维,都无法拯救街亭一战。注定诸葛亮五次北伐无望,恢复汉室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如果是姜维守街亭,会失败吗?

马谡失街亭,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那时候姜维是最不适合守街亭的,所以诸葛亮不会派姜维守街亭,即使派姜维去守,街亭也会失守。

街亭得失对蜀军北伐十分重要,诸葛亮不可能派一个刚刚投降的将领去守街亭。姜维是天水郡太守马遵手下中郎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败夏侯楙后,派心腹人假扮魏将裴绪,去赚天水的马遵。

天水郡太守马遵,知道夏侯楙被诸葛亮困在南安城,就聚文武召开会议,天水文武都觉得应该去解救夏侯楙,因为夏侯楙是当朝驸马,如果坐视不管,朝廷知道了肯定会降罪,马遵正犹豫不定的时候,接到了夏侯楙派来的心腹裴绪(诸葛亮派心腹假扮)送来的书信,要马遵带天水兵马,马上去救援。这裴绪送了书信,匆匆离开了天水。马遵接到驸马书信,等于接到了命令,赶紧收拾兵马,准备起兵去救援夏侯楙。

姜维听说太守要起兵,赶来劝阻,他对马遵说:这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打败了夏侯楙,,困住南安城,怎么会有人闯出重围来到天水呢?在说送信的裴绪是个无名小将,我们都没有见过,以此推断,诸葛亮是想把太守骗出城,然后趁虚而入,占领天水。马遵觉得姜维说得有道理,于是按姜维的计策,假意带兵出城,引诱蜀将赵云来攻打天水,马遵杀了个回马枪,和姜维一起打败了赵云。

赵云败回蜀营,诸葛亮亲自带兵来到天水城下,姜维已经提前埋伏在城外,夜间突然袭击了诸葛亮的大营,把蜀军杀败,诸葛亮见姜维用兵,是个将才,于是有了收服姜维之心。

诸葛亮打听姜维母亲在冀县居住,姜维十分孝敬母亲,命魏延佯攻冀县,姜维带一支人马去冀县救母亲,魏延放姜维进城后,包围了冀县,割断了姜维和天水的联系,然后制造了姜维已经投降蜀军的假象,让被俘的夏侯楙把姜维投降的消息告诉天水的太守马遵,起初马遵不太相信,诸葛亮又派人假扮姜维趁夜攻打天水,至此马遵相信姜维已经投降。诸葛亮趁机集中力量攻打冀县,姜维失败后来到天水,被马遵一阵乱箭射了回去,姜维无路可走,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姜维被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母亲逼降,而且降蜀时间不久,诸葛亮怎么能放心让姜维去守那么重要的战略要地呢?

即使派姜维去守街亭,也会因为手下将士不服而丢失街亭。曹操派大将张辽守合肥,给他安排了两个副将李典,乐进。张辽以前是吕布的大将,吕布失败后被杀,张辽投降了曹操,李典,乐进一直是曹操手下的将领,因为张辽是降将,两人心里一直不服。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张辽主张出去杀一阵,打掉孙权的威风然后在回来守城,可李典,乐进不听,把张辽气的都快要哭了,幸亏曹操早就料定将帅不和,提前派人带来一封曹操的亲笔信,这才让三人同心协力大败了孙权。

张辽已经投降曹操好多年了,还因为是降将手下将领不服气,张辽有令不能执行,姜维刚刚投降西蜀,让他做主帅去守街亭,那些蜀将能服气吗?这就给姜维指挥军队造成了困难,手下不执行他的将令,姜维在有本领也守不住街亭。

因为以上原因,姜维不是守街亭的好人选,即使勉强去守也会丢了街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