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三国时期,关羽有着重义,武艺超群,善于领兵打仗等诸多优点,但是关羽也有缺点,比如骄傲。如果刘备给关羽配个副手,弥补关羽的缺点,最可能是谁呢?

人才的搭配最应该遵守的原则是:才能叠加、气质协调、性格互补。究竟谁能够做好关羽的副将,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选拔。

首先,关羽武艺超群,几乎没有对手,所以他的这个搭档武艺就不必要求太高。再次,关羽性格高傲,目中无人。这样,他的助手就必须是一个谦虚谨慎、沉稳厚重之人。还有,他身材高大,那么他的副将最好比他略矮一头。

也就是说,给他配一员副将,最好是这样的人:他在军中有一定的地位,地位又不能太高;他会一定的武功,武功又不须太强;他既能辅佐关羽,有能直言敢谏,既要坚持原则,又能够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还真有这么现成的一个人。这个人当然不是张飞也不是赵云更不是黄忠和马超。因为其他那四位虎将也有着独当一面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蜀国真的是太缺少人才了。介于蜀国人才匮乏,又要急剧扩张,就没有任何可能再给关羽配备五虎上将一级的人才做副手。有人说,让诸葛亮给关羽做副将,那完全是无稽之谈。蜀国可只有一个诸葛亮。

这个不二人选就是黄权。为什么?现在就从黄权个人的从政经历和风格来分析一下。黄权原是刘璋手下主薄,跟随在刘璋身边,说明他在西川集团有一席之地。他两次给刘璋进谏:

第一次:刘璋邀请刘备进川帮助抵抗张鲁,准备亲自出城迎接刘备。黄权入谏曰:“主公此去,必被刘备之害,某食禄多年,不忍主公中他人奸计。望三思之!”刘璋不从,个黄权磕头流血,近前口衔刘璋衣角而谏。看,黄权的原则性有多强。关羽手下就缺乏这样的人才。像关羽要攻打襄阳,留下糜芳、傅士仁守城。当时,谋士王甫就建议让督粮官赵累代之,而关羽不听,王甫也没有死谏,结果就是糜芳傅士仁二人投降,造成了荆州的丢失。如果当时有黄权在,黄权死谏,说不定能使关羽改变决定。

第二、刘璋发现了刘备的企图,斩杀了积极投奔刘备的张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黄权又一次献计说:“事不宜迟,便可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刘璋听从了他的建议,星夜派人通知各处。看,又是黄权在正确的时间献上了正确的建议。如果是在荆州,他能反反复复地对关羽提出合理化建议,关羽大概率是能够听取一些的。因为,关羽的军事才能远远高于刘璋,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刘备取成都后大封有功之臣。封黄权为“右将军”和法正、严颜几乎平起平坐。可见刘备对黄权的认可。

黄权有勇有谋,又有一定的威信和地位,但是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经历,适合做副手。碍于黄权的地位,他不可能做一般人的副手。于是“威震华夏、天下无敌、功高盖世”的关云长就是做黄权主将的不二人选。

如果,刘备把黄权和关平一起派往荆州。以黄权的资历、地位、威望,定能阻止关羽一些不正确的决策,从而使荆州的局面大有改观。像:“玉女岂能嫁犬子乎?”这样的不当言论就很可能被关羽无可奈何地收回;像关羽临阵冒险亲战庞德的盲目冲动就可能被阻止;像劝降不成就斩杀庞德的错误决定就可以被避免;像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以后,关羽不知道见好就收而贪功冒进的危险决策就可能被劝阻。

遗憾的是,刘备没有派个黄权过去,而只是派了关平自己。刘备以善于用人闻名于世,却忽视了关羽集团人才凋零。而黄权呢,留在成都却实在是有无都可,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多年以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以黄权为参谋,可见刘备对黄权的赏识。遗憾的是,刘备跟黄权却不一定是配合完美的搭档。因为,他们似乎没有符合人才组合三要素的地方。

最后,大家一定要记住,人才组合三要素。那就是:气质协调、才能叠加、性格互补。我想,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派黄权到荆州协助关羽。那么,荆州就很有可能会固若金汤。如是,历史情节将有可能会更加的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关羽是刘备手下军事能力最强的武将,他文武双全,骁勇善战。既能冲锋陷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又能运筹帷幄,水淹七军,取得威震华夏的战果。但是,关羽这个人也有他的毛病,在史书上可以看到对他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正是这个刚而自矜的毛病,使得他和部下的官员关系处得不好,矛盾重重。

这些矛盾在关键的时刻发作起来,造成了关羽的失败。在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他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可是,由于他的胜利,使得孙权更加不安,孙权决定出兵袭取荆州。当时,守卫关羽后方的两个最重要的重镇公安和江陵的将领,分别是傅士仁和糜芳。

这两个人虽然是刘备的老部下,糜芳还是刘备的亲戚。可是他们由于和关羽长期存在矛盾,干脆投降了孙权。这使得关羽手下将士家眷所在地落入东吴的手中。吕蒙又善待这些家属,关羽的手下听说之后,失去了战心,纷纷离散。这使得关羽势穷,只得西保麦城,不久在突围逃亡西川的途中被东吴伏兵所擒杀。

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失败是由于他自己对局势判断错误,和自己本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他自己独自镇守荆州,由于没有制约,使得他高傲的脾气更是登峰造极。这使得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手下众叛亲离,走向了失败。

那么,刘备在关羽失败上又要负有多大的责任呢?首先是对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刘备不明白孙权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必须夺取荆州的迫切性。他认为,在经过湘水之争后,双方平分荆州,孙权应该满足了。因此,对东吴夺取荆州的军事行动毫无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多次抽调荆州的精兵强将入川,没有给关羽配备得力的助手也是关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荆州只留下关羽一员上将,所以如果发生战争,关羽只能亲自上阵。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关羽就鞭长莫及,无法应对。

刘备留下的傅士仁、糜芳和潘濬这些人员虽然对刘备的怀有忠心,但是无法应对突发的严重军事情况。在东吴对荆州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这些人只有束手投降了。因此,如果刘备为关羽配备了合适的副将,那么荆州的情况就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模样了。那么,我们看,派谁担任关羽的副将比较合适呢?从刘备的部下来看,有两个人比较合适。

第一个是张飞。张飞作为关羽的副将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张飞和关羽的关系最好,在刘备起兵的时候三人就在一起。史书说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如兄弟。关羽对那些部下自傲,在很大程度上是摆老资格,可是在张飞的面前,关羽的谱就摆不起来了。

张飞跟关羽一样的老资格,关系又亲,而且张飞脾气六亲不认。他火气上来,连关羽也不放在眼里。关羽对张飞从心里要让着三分。这样,张飞在一些场合能够压制住关羽的傲气,对荆州的整体事业有利。

其次,从性格上来说,张飞的性格和关羽正好可以互补。张飞是爱敬君子的人,关羽看不起的士大夫,正是张飞推崇的对象。这样,张飞可以弥补因为关羽高傲犯下的过失。整个荆州士大夫有张飞撑腰,也可以不受关羽的傲气。张飞能够成为荆州各界团结的粘合剂。

最后,从军事能力上来看。张飞的军事能力虽然比关羽要差一些,但也是一员善战的虎将。张飞在史书中被称作雄壮威猛,万人之敌。而且张飞不但骁勇善战,还善于用计。他义释严颜,大败张郃,显示了他智勇双全的一面。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张飞能够作为关羽的副将,对内可以安定荆州的团结稳定,对外可以帮助关羽冲锋陷阵。如果襄樊之战中,张飞留守荆州,可以保证荆州万无一失,关羽也不会遭受惨败,丢失荆州了。

还有一员将领就是赵云。赵云和张飞的情况差不多,都是担任关羽副将的合适人选。赵云也是很早就跟随刘备的人,资格虽然没有关羽张飞老,但是因为脾气相投,也是深得刘备的器重。赵云和关羽张飞的关系也很融洽,我们看到关羽张飞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不满,可从来没有看到对赵云不满的。

赵云本人也是性格沉稳的人。他因为性情严重,被刘备委托以家事,用来制约孙夫人那一群骄傲豪横,纵横不法的人。因此,关羽就算是有出格的做法,赵云也一定不会赞同,并会加以匡正。

再加上赵云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论文他担任过桂阳太守,有治理地方的经验,论武他能够上阵厮杀,在长坂坡和汉水之战、斜谷之战中,都看出他机智勇敢的作风。刘备称他是“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如果赵云留在荆州担任关羽的副将,他也能够起到张飞的效果,荆州也可以保证万无一失。而且,张飞和赵云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就完全处于无所事事的境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都没有什么事做,这纯粹是一种浪费。那么,刘备为什么不让他们给关羽当副将呢?

这是因为关羽太过于自傲,根本就不愿意有人来制约他,不愿意刘备给他配副将。刘备原本有给关羽配副将的意图,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马超。马超投降之后,刘备封他为平西将军,但是,却让他督临沮。临沮这个地方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地方就是关羽后来被东吴伏兵擒获被杀的地方,离江陵二三百里远,刘备把马超封到这个地方是有目的,他有让马超辅助关羽的意图。

关羽当然知道刘备的用意,关羽便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问马超的情况。这件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诸葛亮虽然化解了关羽要和马超争锋的这件事,可是,马超来荆州的事情也泡汤了。关羽通过诸葛亮的回信,已经断了马超的来路。因此刘备、诸葛亮一看关羽的态度,也就不再提给关羽派副将的事情了。

结语:

刘备和诸葛亮本来可以派张飞和赵云给关羽做副将。但是,由于顾忌关羽的态度,没有给他派副将,表面上是顾全关羽的态度,是迁就他。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害了他。没有制约,没有辅佐的关羽,虽然在荆州十分自由,可是他的自傲伤人的态度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等到东吴偷袭荆州的时候,这一切都爆发出来,既害了关羽的命,也断送了荆州的军队和土地。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正是刘备、诸葛亮对关羽纵容的真实写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来弥补关羽的不足,刘备只能选赵云。因为赵云文武双全,关羽这个人心高气傲,狂妄自大,连马超、黄忠都瞧不起,其他人提建议关羽也不会听从的。所以说赵云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赵云当时在荆州给关羽当副将,关羽会听从赵云的建议,荆州等地就不会丢失的。事情得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说起:

曹操率领大军兵出斜谷,被魏延率领大军截杀。曹操派庞德出战魏延,两个人正打斗的时候,曹操的大营着火了,是马超攻打曹营。曹操命令众将不许后退,一起围攻魏延,魏延诈败而逃。曹操回军迎战马超,曹操骑马立在高岗处指挥。突然魏延领兵杀了回来,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了曹操,曹操翻身落马。魏延把弓扔了,拿起大刀来砍曹操,被庞德截住撕杀起来。众将领把曹操救回大营,曹操被魏延射中了人中,折了两颗门牙,医官救治后,就下令回朝,让庞德断后。曹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马超伏兵追来,曹军是人人害怕,曹操命令军队昼夜奔跑,到了京兆才觉得安全。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受文武官员拜贺为汉中王。子刘禅,立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领军国重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各拟功勋定爵。

关羽镇守荆州,没有参加汉中之战。不久,他就把镇守荆州的几万精锐大军调出一半,发动攻打樊城的襄樊战役。被东吴大军从后面偷袭,镇守公安、南郡的傅士仁、糜芳投降了东吴,接着荆州丢失。关羽是腹背受敌,最后败走麦城被捉,拒不投降被杀。

如果当时刘备派赵云给关羽当副将,关羽攻打樊城,赵云镇守荆州,荆州就不会丢失。关羽也不会全军覆灭,最多丢失了公安、南郡等地。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刘备和诸葛亮都清楚关羽的脾气性格,一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清高孤傲,在他眼里看上的人不多。加上关羽又读春秋,识文断字,可谓文武双全了。在忠义方面关羽没问题,深明大义,即使曹操无所不用其极的讨好收买他也不为所动,记下你的恩情,等来日报答,誓死追随刘备的信念永不动摇。但关羽致命的弱点依附在他的性格里,刚愎自用,一般听不进人言。当初若能听得王甫相劝,不调荆州江防之兵,不用潘濬留守荆州,或许也可避免荆州的大意失守了,又兵败麦城时准备入西川求救,王甫苦苦相劝关羽走大路可通西川,千万莫走小路恐有埋伏。此时的关羽仍执迷不悟,竟看不透恶运当头,大势已去,还扬言"吾有可惧"之大言不惭。从此可以看出关羽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够亡羊补牢,认真纠错,知耻而后勇,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大概王甫的资历和智谋还不入关羽的法眼,以致于不听良言,酿成大祸。也许刘备、诸葛亮欠虑,没有给关羽配上一个有资历,重量级的人物来辅助关羽。尤其是武将里面的核心组成,基本上都是关羽的亲信人物。如若当初留下赵云辅佐关羽也许不致丢失荆州。一是赵云谨慎稳重,明察秋毫;二是赵云武艺高强,可威慑东吴;三是在关羽心中赵云还有份兄弟之情,对他有份尊重。五虎大将之中,关羽承认张飞,也承认赵云,对马超则比武认可,对黄忠则不加辞色。看来用赵云辅佐关羽比较恰当。赵云即会过曹营诸将,知彼知己,又两次保驾入吴,深晓吴军底细,无论对敌那一方,都能从容应对。如是这样,荆州不丢,三国历史或许有改写的可能?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要给关羽选副将,首先这个副将要具备几个能力:

1、要深得关羽和刘备的双重信任。

2、要有定力能劝得住关羽。

3、既要有才能也要懂得与关羽相处(关羽很傲骄)。

4、对东吴既要亲善也要能威慑东吴。

5、跟刘备集团在荆州以后的梯次防御区域的主将要有较好关系,能否进行协防和支援。

6、最好还能处理好与荆州士族的关系,在政治上和后勤上协助关羽。

从以上条件来看,刘备集团在进位汉中王以后只有两个人大致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张飞和赵云,但一方面张飞有对魏的防御重任,另一方面张飞还要协助刘备整合益州的大本营,因此只有赵云适合:

1、赵云是刘备原始的加盟者之一,刘备视赵云为兄弟,关羽也非常认可赵云作为兄弟。

2、从赵云一直的定力都很好(能从孙尚香手中截下阿斗和不为赵范赠送美貌嫂子所诱惑等许多事情都看得出),也能找到很好的方法劝得住关羽。

3、尽管刘备、关羽视赵云为兄弟,但赵云对刘备和关羽一直把位置摆得很正——就是部属或者副手,跟关羽不会发生地位上的冲突,能很好的相处。

4、赵云一直深谙和赞成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甚至一度不赞成刘备伐吴而在这场战争中被弃用;赵云保护刘备到东吴成亲,在东吴将领中威慑力很强,甚至吴国太都知道长板英雄,因此只要知道赵云在镇守荆州,大概率吕蒙是不敢轻启战事。

5、赵云与刘封没有怨仇,多半在荆州危机时刘封不会坐视。

尽管赵云跟荆州士族没有过密关系,但至少赵云能缓解与荆州士族的冲突,这点不是赵云的强项,但如果再给关羽配置一个马良,马良不仅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最难得的是马良是荆襄人士,与荆州士族有着非常好的政治基础,这就弥补了关羽赵云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给关羽最好的配置就是以赵云为副将、马良为参军,基本就可以确保荆州稳如泰山。

如果给关羽选个副将,以弥补关羽的缺点,刘备可能选谁?为什么?

三国演义把关羽丢掉荆州演绎为“大意失荆州”,虽说是小说家的笔法,但的确反应了关羽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

正如题主所言,刘备应该及早给关羽配备一个副将,以弥补关羽性格上的缺点,避免出现失荆州、走麦城的悲剧。

之所以出现今天熟知的历史现状,而刘备却没有及时为关羽选配副将,是有具体历史原因的。

如果不考虑具体历史原因,仅仅想当然地去替刘备做出选择,这问题好解决,只要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就可以了。

其原因就是,除了诸葛亮再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如果考虑历史现状,可能会有两个结论:

第一,刘备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要为关羽配备副将。

第二,刘备根本派不出适合做关羽副将的人选。

诸葛亮是关羽副将最合适的人选

在三国时期的军事编制中,是没有专门的副将一职的,只是在具体的战役发起时,给主要将领配备协同作战的将领以完成战役任务,战役结束后,各自归建,不再有隶属关系。

比如,曹操派遣刘备、朱灵、路招一起领兵邀击袁术之战,主帅就是刘备,朱灵、路招就可以看作是刘备的副将。这与明清时期以及今天我们看到的副将,或者说副职是两码事。

在军事上,关羽手下有关平、周仓等悍将,且不管周仓其人是否真实的历史存在,就关羽的军事能力而言,有无副将协助其军事,无关大要。

关羽的性格缺陷招致的军事失败,是由于战略谋划的错误,而非仅仅是军事能力的不够。

从这方面考虑,如果刘备给关羽配备副将的话,或者说配备一员大将协助或牵制关羽的军事行为,那么,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一,诸葛亮坚定地执行隆中对的军事战略,特别看重荆州的重要性。在刘备集团真正重视荆州的也就是刘备、诸葛亮,这从思想上保证了诸葛亮一定会以荆州的得失作为战略重心,不会轻易冒着丧失荆州的危险,让关羽去发动襄樊之战。

第二,诸葛亮是坚定的孙刘联盟的倡议者和维护者,一定会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绝不会出现关羽与孙吴翻脸的情况。

第三,诸葛亮一生唯谨慎,战略及谋划方面心思缜密,绝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战略错误。

第四,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事,关羽一开始颇有微词。但经过赤壁之战的洗礼,诸葛亮逐步得到了关羽、张飞等大将的认可。

这其中有刘备“如鱼得水”的熏陶,更是诸葛亮以自己的能力折服了他们。

第五,关羽还是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的,但要看谁说、看如何跟他说。

据《三国志·费诗传》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刘备自立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位居诸将之首,而以黄忠为后将军。关羽对此很不感冒,怒而言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身为州前部司马的费诗,引经据典,讲了一大堆道理,最终使关羽大感悟,欣然受拜。

这就说明只要说在点上,关羽还是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的。就诸葛亮的智慧和为人,按住关羽不让他率性而为还是木有一点问题的。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江湖传说马超如何了得,得知他归顺了刘备,关羽就想跟马超比划比划。为此,关羽专门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情况。

诸葛亮明白其意图,就说马超跟张飞并驾齐驱,但不如你关羽胡子长啊。

关羽非常得意,将诸葛亮的书信给左右人看。

这件事足以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关羽的小脾气是有办法控制的,小试牛刀就可以四两拨千斤。

综合而言,只要诸葛亮在,就完全能够说服关羽避免发动襄樊之战,也就不会有荆州之失。

但问题是,刘备会不会将诸葛亮派给关羽呢?

毫无疑问,不会,因为刘备到底没有把诸葛亮派给关羽。

这里面原因很多,暂且不说,但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人选呢?

豹眼的答案也是,没有,除了诸葛亮谁也玩不了。否则,就刘备对关羽的了解,早就给他派遣个政委去了。

关羽好比是李云龙,想不要给他派遣政委,团长政委一肩挑;但刘备不是彭老总,放纵关羽搞山头主义。

这就是刘备最终没有解决关羽及荆州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刘备或许就没有考虑为关羽配备副将,或者根本就派不出辅助关羽的副将人选。

在豹眼看来,除了诸葛亮没有合适的人选。不管刘备是不放心诸葛亮,还是离不开诸葛亮坐镇成都,诸葛亮都不能成行,其他人去了也是个摆设,根本起不到作用。

因此,刘备直接就没有考虑给关羽配备副将。

庞统已经作古,就不说了,就说一下与庞统齐名的廖立吧。

据《三国志·廖立传》记载:

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于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刘备去了西蜀,诸葛亮坐镇荆州。孙权派遣使者来探听消息,想知道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人才可以经天纬地。这是孙权害怕刘备就地做大,将来威胁江东。

诸葛亮说:“庞统、廖立就是楚地的良才,可以辅佐成就伟业。”

庞统是孙权抛弃的人才,保不齐诸葛亮有恶心孙吴的意思,也有减轻孙权顾虑的意味。孙权看不上的人,居然是刘备集团的中流砥柱,这还有啥好担心的呢?

孙权不识货,但庞统绝不是浪得虚名,诸葛亮将廖立与庞统相提并论,足见诸葛亮对廖立的赞赏。

庞统在攻打雒城时遇难,刘备征调廖立入川接替庞统最理想的人选。如果刘备征询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一定会举荐廖立入川。

廖立入川,诸葛亮与关羽留守荆州,这是最好的结局。

或许是刘备对廖立了解不够,或许刘备对于张飞、赵云等入川后对诸葛亮不放心,因而决定把廖立留在荆州而命诸葛亮入川。

遗憾地是,廖立虽是大才,但其军事战略与庞统、法正相似而与诸葛亮相左,主张以益州为重心,经营西北,对于荆州并不很在意。

刘备入川后,擢升廖立为长沙太守,其实就是命其协助关羽留守荆州。关羽驻兵江陵,在江北,而长沙是南三郡之首,可见江南的重任,刘备是交给了廖立。

廖立传: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但是,建安二十年(215年),就在刘备取得益州后的次年,孙权为讨回荆州命吕蒙进攻南三郡,廖立作为长沙太守,不战自退,丢弃长沙,自己跑到成都去见刘备。

刘备因为向来了解廖立,就没有深加责备,继续任命他为巴郡太守。

在这里,豹眼就纳闷了哈,既然对廖立非常了解,咋就不把廖立早一些调到成都去,反而把他留在荆州呢?

是不了解呢还是真不了解呢?刘备在廖立的使用上令人生疑。

也或许是廖立对于荆州战略地位的看法与庞统、法正极度吻合而令刘备没有追责他。

这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廖立是刘备派给关羽的副将,是协助关羽防御荆州的。

结果廖立不战而逃,刘备却不加指责。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刘备对于荆州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已经不再完全遵从于隆中对的战略了。

由此引申出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以及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也可以看作是辅佐关羽防御荆州的副将。南郡是荆州之重,周瑜挤走曹仁占据江陵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可见糜芳南郡太守的地位不可小觑。

其结果世人皆知,关羽与二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在关羽兵败襄樊的关键时刻,二人投降了孙权。

糜芳是刘备的铁杆小舅子,可以说是刘备最信任的人,在此关键时刻掉链子,抛弃关羽也就是抛弃了刘备。

那么,刘备还能指望谁呢?把谁派去协助或者说牵制关羽呢?

将李严、黄权、马良等人派到荆州去,先不说能不能与关羽尿到一个壶里去,就刘备这里能过关吗?刘备会放心吗?刘备不想冒这个风险,史实也证明了李严、黄权等人在不利时刻,也会改弦易辙。刘备认定马谡不可大用,但对马良是否也有此看法呢?

再说法正吧,他跟廖立的情况相似,其战略重心不在荆州方面,刘备自然不会把他派过去,这是基本的用人常识,廖立的行为也给刘备提了个醒,刘备不会再次掉进这个坑里。

刘备把廖立留在荆州已经犯了致命的错误,更不会再把法正派到荆州去。更何况法正的势力在益州,岂能愿意去荆州?这浑水不好趟哦,刘备宁可派遣诸葛亮也不会派法正。

这就是说,除了诸葛亮最适合去荆州的,刘备没有别的人选。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倒不如不派。就算派了去,也是廖立、糜芳、士仁这样的结局。

至于赵云,那是刘备看家护院的贴身保镖,荆州再重要,也不如自己性命重要;魏延镇守汉中,自然不会派去荆州;至于张飞,就知道喝酒,喝起酒来,连刘备的老婆孩子都丢了,刘备岂能放心?

再说,刘备把张飞派到荆州去,是啥个意思?不放心关羽吗?这不是给哥俩添堵吗?

再说,关羽的任务是防御荆州,有关羽就足够了;要发动对曹魏或者孙吴的战争,只派遣张飞一人去是远远不够的。

总体而言,张飞要去荆州,弊大于利。

因此,刘备征调诸葛亮入川后,已经对荆州做出了战略部署,但廖立、糜芳、士仁等不能起到副将的作用,也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再去担任这一职务了。

从汉中之战来看,刘备打得很吃力,法正、诸葛亮、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一人就很可能改变整个战役的结局;汉中之战结束后,关羽随即发动了襄樊之战,根本就没有给刘备留出战略调整的时间。

如果关羽固守荆州,让刘备喘口气,根据时局做出战略调整的话,那还需要给关羽派遣一个副将吗?刘备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因此,没有其他人合适,这也是豹眼认为的只有诸葛亮合适的理由,也就是要派的话,刘备只能派诸葛亮作为关羽的副将。

确切地说,诸葛亮这个副将不同于其他的副将,他就如今天的政委,军事上军事主管说了算,其他方面政委说了算,但在关键时刻,政委有最后的决断权。

如果说是副将,似乎委屈了诸葛亮,如果说派遣个政委去跟关羽搭伙一起工作,诸葛亮岂不是不二人选呢?

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有资格去担任这一职务呢?即便勉强去了,关羽能放在眼里吗?

豹眼评语

已经有了廖立、糜芳、士仁等协助关羽守荆州,刘备不可能再派遣副将给关羽。

而且除了诸葛亮,并没有任何更合适人选再去协助关羽。

因为诸葛亮与孙吴的关系过于密切,关键是其兄诸葛瑾是孙权的重臣,刘备不得不防哦。

诸葛亮对刘备父子可谓忠心不二,但毕竟是事后诸葛亮,在诸葛亮生前没人敢保证诸葛亮在想啥。

另一方面,在法正病逝后,刘备更离不开诸葛亮在身边辅佐。

因此,豹眼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诸葛亮,但刘备不可能将他派出,也就没有了第二人选,这也就是刘备不再派遣副将给关羽的原因所在。作为吃瓜群众,看个热闹就行了,没必要替刘备操这些心了哈。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