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毫无疑问,赤壁之战的头功属于周瑜。因为:

第一、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大破曹操的一场大决战。而孙刘联军孙权一方参战兵力是5万左右;刘备一方的参战兵力是1万左右。从参战兵力的对比是看,相差悬殊。所以说这场战争,东吴的贡献要比刘备大的多。而周瑜作为吴军主帅,他的功劳自然就比作为刘备军师的诸葛亮要大的多。

第二、这场战役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的战斗组成的,这些小的战斗也基本上都是周瑜指挥的。如三江口之战,大挫曹操锐气,就是周瑜指挥,程普、韩当参战的。

第三、在大战以前的部署阶段,周瑜居功至伟。为了打赢这场以弱胜强的大战,周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他布置了一系列的活动以配合战争的进行。如:蒋干盗书计斩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痛打黄盖施“苦肉计”;派出阚泽诈降曹操;斥责甘宁施“反间计”迷惑蔡中、蔡和等等可谓精彩纷呈,跌宕起伏。

第三、最后决战的战役总指挥是周瑜。发动总攻、火烧曹操水寨、聚歼曹军主力等等都是周瑜一手安排的。

第四、是周瑜促使孙权下决心与曹操决战。孙策临死时曾交代给孙权政治遗嘱:“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百张昭。”因此,对于降曹还是抗曹,周瑜的态度至关重要。事实也充分证明是周瑜敦促孙权下决心抗击曹操,才发动了这场决定三国鼎立的大战役。

当然,诸葛亮也是功不可没。首先,是诸葛亮代表刘备出使东吴并且舌战群儒和鲁肃一起完成了联合东吴的使命。后来诸葛亮又常驻东吴,协助周瑜完成了大战的部署。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最后,诸葛亮又布置了对曹操的一系列的截击,有效打击削弱了曹操的实力。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流传于世的诗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赤壁之战的主要战役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所起到的“补苴罅漏”的作用虽然不可忽视,但我们也不能喧宾夺主,把 他看成是不可替代的战役总指挥。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虽然说决战前孔明出谋献策,草船借箭,用火功的方法来取胜。那只是序曲。

头功当然是周瑜了。因为孙刘联军,主要是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军,成为击败曹操的主力军。这是其一。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这是其二。取胜的关键人物是黄盖,胜负难料时,黄献计,诈降。才使得火烧赤壁圆满成功。把曹操的水军烧得干干净净,如此痛快。孙刘联军大获全胜。黄是周的人,那自然全是周瑜的功劳了。

兵不厌诈,出奇制胜。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之上,孙刘联合,共同抗拒曹操,孙权阵营和刘备阵营胜,曹操阵营败。

诸葛亮神机妙算,借东风,用火攻,是赤壁之战胜利的关键。

周瑜气量狭小,多亏鲁肃中间斡旋,从孔明计,遂才击败强敌。

若问赤壁之战谁立头功?以弱胜强,全凭用计,头功理应归属诸葛亮。

哎呀,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现在我们有东风系列的大国之器,中国的东风导弹厉害呢!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的头功当属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历史上的鲁肃,不像戏剧中描绘的那样是个文弱的士大夫,而是一个“体貌魁奇,少有壮节”的奇男子。年青时精心学习击剑骑射,在他率领宗亲三百多口南渡长江避难时,就曾引弓洞穿盾牌,吓跑了追兵。这使他后来成了吳的一员名将。但他又有当时一般将领不具备的优点,就是他非常重视学习,“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这又使他从熟读古代兵书中,掌握了用兵的谋略,因此达到“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好为奇计”。主张荆州给刘备,就是他的“过人之明”和了不起的“奇计”。他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说鲁肃是一名儒将,应是很合适的。

鲁肃的突出优点是他的政治远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角逐,在这个政局混乱,势力消长,风云变幻的时期,每个地主阶级人物想要干一番事业,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君主的问题。周瑜就曾引用东汉初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来告诫鲁肃。因为弄不好如果投了董卓那样残暴的主子,只会起个助纣为虐的作用;投刘表那样的庸碌之辈,也只能无所作为。鲁肃还在故乡的时候,军阀袁术因听到鲁肃的名气,打算署他为东城长,鲁肃看到“术无纲纪,不足于立事”,干脆拒绝了。后来他和周瑜一道过江投了孙策。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掌政,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与鲁肃一席话,便谈得很投缘。从此鲁肃一直被重用,给孙权建有殊勋,以至孙权将他誉为自己的邓禹①。别人在孙权面前抵毁鲁肃,孙权不但不介意,反而更加重用。

鲁肃政治远见集中表现,是他自治至终不遗余力地维护孙刘联盟。这个联盟是赤壁之战孙刘胜利的保证,而这个联盟的缔结,鲁肃有着特殊的贡献。被两种势力两种主张包围的孙权,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究竟是战是和,有时自己也拿不准主意。还在赤壁战前,有次孙权单独召见鲁肃,两人“合榻对饮”,鲁肃替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他说:“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他认为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是因为“北方多务也”,有处理不完的北方麻烦事,所以他预料到将来必然是几个政权鼎立,这个分析与诸葛亮隆中的分析不谋而合。当荆州牧刘表死后,曹操向荆州进军的消息传到江东时,鲁肃感到形势严重,预料曹操在取得荆州以后,必然乘胜南下:于是主动向孙权提出,让自己去荆州游说刘备共同抗曹。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孙权的同意。等到鲁肃到达南郡(今湖北江陵)时,听到刘表的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曹操唾手取得荆州,刘备正仑慌南奔,鲁肃急忙赶到当阳与刘备会见。他向刘备介绍了江东的实力,热诚希望孙刘两家“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刘备听了非常高兴。鲁肃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两人非常默契,“即共定交”,成了知心朋友,戏剧中对这一联系着孫刘两家政治前途的友谊曾不吝笔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刘备从当阳退到夏口(今武昌)后,派诸葛亮隨鲁肃同去江东,经过他两人的共同努力,孙刘终于建成了联盟。戏剧中把这一联盟的建立完全归功于诸葛亮,而把鲁肃置于无足轻重的他位,这与历史实际不符的。封建史家裴松之在注《三国志》中就说过“刘备与权併力,共拒中囯,皆肃之本谋”。

如果只有外部的联盟,而内部斗志不坚,孙权的抗曹也不会胜利。鲁肃在坚决支持孙权抗曹,力排投降主张方面,与周瑜一同作了重大努力。在曹操重兵压境下,江东“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当时不仅谋臣张昭等,即武将中也有人主张降曹。鲁肃对孙权说:“大家的意见分明是坑陷你,不能同他们商讨国家大事。现在我鲁肃可以去欢迎曹操,你却不可以;因为我到曹操那里,少不了个州郡官作,可是你要投降曹操,他往那里安排你呢?”他希望孙权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要听信投降论调。孙权听了后叹息地表示,大家的意见很使他失望,他和鲁肃的想法一样,终于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因而取得了后来的胜利。

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宴请诸将。当鲁肃来到时,为了表彰他的殊勋,孙权亲自站起来以礼相迎。亲昵地对鲁肃说:“我持鞍下马相迎,够得上显示你的气派了吧!”可是鲁肃的回答却大为出乎孙权意料之外,他回答说:“还不够!”旁边的人听了非常惊讶,感到鲁肃这样失礼,是否有些狂妄。坐下来之后,鲁肃又慢慢地对孙权说出了下面的一席话:“我希望你威德加于四海,统一全国,成就帝业,那时你用安车软轮来召见我,才够得上气派哩!”他是告诫孙权不要因一点小胜利而志满意得,还应有更远大目标。有这样统一全国抱负的人,在江东还沒有第二个,鲁肃不愧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所以孙权后来当上皇帝时,回忆起当年鲁肃的这番话,还称赞鲁肃说“与孤宴语,便及大略”。鲁肃当时更加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后来周瑜病危,他向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他说凭鲁肃的智谋定能胜任,如果他这个临终前的建议被接受,就是死去也无牵挂了。这里不仅表现了周瑜和鲁肃的真挚友谊,也表现了周瑜的知人善任。孙权果然采纳了周瑜的意见。

周瑜死后,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领周瑜军队。他“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威恩大行”,成为周瑜之后江东最杰出的大将,所以史书也记“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注①邓禹(2——58年),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大将,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反王莽,邓禹追随刘秀,刘秀的重要决策,差不多都有他参与,刘秀当皇帝后,他被拜封为大司徒,他却助刘秀先后镇压了铜马及赤眉起义军,成了刘秀建国的最得力的重臣。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凭心而论,赤壁之战实打实还是东吴打的。在整个战争期间东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在紧张地为这场战役作准备,一心备战。而诸葛亮在帮助东吴的同时主要精力是放在盘算怎样摘取战争的果实上的。所以,战争结束后孙权和周瑜都很气愤。在整个战争期间,诸葛亮主要作用是:1,通过做工作,说服孙权并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2,借了点东风(这个较玄,可信度不大,估计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能耐以及表现他在这场战役中的重大贡献而创作出来的)。如果撇开笫二点,功劳是周瑜的就没争议了;如果加上笫二点就有得一说。不过我总觉得周瑜的功劳实在些。应为大。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的头功应该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首先说周瑜作为这场战役中的吴军统帅,大获全胜,难道主帅不是头功吗?应该说是功不可灭。在赤壁之战过程中,周瑜当时没有被曹操强大的军力所吓倒,以长江天堑于曹兵对峙,使曹操不得速战速决,从而借机灭曹。    

在这次战役中,周瑜力劝孙权决计破曹;首先想到火攻之计,并偕诸葛亮设计火攻;骗蒋干盗书,借敌杀敌计谋稳,处决了蔡瑁,张玧;派黄盖诈降等等,这些都为这次战役的全面胜利起了重要作。                

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的功劳,只不过是促成了孙刘联合,其它的一些功劳,并不是这次战役全胜的决定因素,况且,当时刘备的势力相当弱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