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四位名将各自的死法:

第一、张飞死于部将范疆、张达之手。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逼迫范疆、张达制作白色旗帜、白色衣甲以供三军挂孝出征。范疆张达完不成任务,怕遭到军法处置,深夜趁张飞酒醉熟睡而杀害了张飞。

第二、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关羽兵败被俘,不肯投降东吴,慷慨就义。

第三、韩信死于吕后之手。刘邦曾答应韩信,韩信双脚着地不死;韩信遇铁器不死。韩信自以为可保全性命,高枕无忧。结果,吕后用麻袋装了韩信吊到半空勒死。

第四、项羽是在乌江自刎而死。

综上所述,关羽是慷慨就义,忠义两全死的重于泰山。韩信死于政敌之手。在“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功臣亡”,的封建社会,韩信的死也不算是窝囊。项羽的死,李清照曾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出了项羽死的其所、死的豪迈。只有张飞死于自己的下属之手,死的不明不白,死的糊里糊涂,死的毫无价值。

所以,我个人认为,张飞死的最窝囊。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好问题,认真感悟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于看懂人生及其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很有借鉴意义。

以题主的说法,如果以窝囊来论,豹眼认为,依次是张飞、韩信、项羽、关羽。

01

张飞死得最窝囊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张飞追随刘备一生,从出则同行,寝则同床的患难兄弟,到共享富贵、肝胆相照的君臣,张飞的一生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刘备集团没有大将军一职,除了骠骑将军马超,唯有车骑将军军阶最高,而且兼领司隶校尉,那是最心腹之人所担当的岗位。马超那个骠骑将军,也可算作是个名誉头衔,在信任度、参与权、带兵权上,都比不了张飞。张飞是最风光的将军,在蜀汉无人能及。

同年六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江州。

但在临行之前,张飞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谋杀,并将首级带走去投奔了孙权。

张飞这样被杀死,不仅十分窝囊,也给刘备的霸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只说了一句“噫!飞死矣。”

也不能就此说刘备寡恩少义,但确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张飞一向敬爱君子,但不体恤士卒,刘备屡屡告诫张飞说:

"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

但张飞毫不以为意,刘备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好谴责、惩处他。能够做得也仅仅是劝导、提醒,但不幸言中。

看一下当时的大佬们对张飞的评价吧: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陈寿、程昱、郭嘉、刘晔、周瑜等等,都称赞张飞与关羽一样,是勇冠三军的万人敌。就这样的名将,却死在张达、范强这样的人手里,岂不窝囊透顶?

后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张飞为桓侯。

02

韩信之死次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的军事才能,那是杠杠的,不是张飞、关羽、项羽等人可比的。说刘邦的天下全是韩信打下来的,有些言过其实,但起码韩信是居功至伟。没有韩信,刘邦绝对玩不过项羽,不可能登基称帝。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托病没有跟从。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

由于韩信得罪了家臣,被他们告发,吕后与萧何设计杀死了韩信。

至于韩信谋反的情况,说法不一,但韩信的确是被吕后与萧何处死啦。这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韩信临死前感慨地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韩信三族被诛杀。

这里的小子,恐怕是指萧何。当初月下追你,举荐你做大将军的时候,没认为萧何是个小子吧。

一个将军,不管能力、功劳多大,不能战死疆场就是一种耻辱。如果不能寿终正寝,那的确就是窝囊。纵然韩信在狱中跟狱吏也发出过“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既然如此明白,为何还会得到这样的下场呢?

史家、学者、军事家们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就不必多说啦。看一下韩信最后这个结局,大佬们是如何评价的吧:

司马迁: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司马迁、冯衍等人对其评价都不很高。司马光说得更直接: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其意是说,韩信你自己就是市井见利忘义的小人,却希望别人都是君子,这有多难啊。

简直是一针见血。

具备韩信这样的军事才能,却得到了如此下场,岂不窝囊?但死在吕后、萧何手里,也远强于张飞死在张达、范强手中。

03

项羽再次之

人固有一死,打不过人家,死了也就死啦,愿赌服输,不该有怨言。

项羽可谓是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但项羽遇到刘邦带领的萧何、张良、陈平、韩信、曹参等这样的团队,被打败也不算太丢人。

遗憾的是,项羽手下就仅有一个范增,而且不能采纳他的意见,最终招致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汉五年(前202年),项羽十万大军被韩信四十万大军设下的十面埋伏,围困在垓下,全军覆灭。项羽仅仅带领二十八骑逃离,来到了乌江边。

项羽自刎乌江,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尽管是令人动容,但还是有点英雄气短。

对于项羽能否东山再起,世人多有遗憾,但毕竟是有尊严的死去。特别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句,更增加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但终究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多多少少是有些窝囊。

04

关羽为了信仰而死,可谓死得其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威震华夏,但最终还是被徐晃击败,又被东吴吕蒙偷袭了荆州,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失掉荆州,最后关羽只率领数十骑出逃,在距离益州地界不足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县),被潘璋部将马忠设伏擒杀,其长子关平一起被害身亡。

豹眼一向认为,关羽是因为与刘备分道扬镳而发起的襄樊之战。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豹眼有关的回答。

关羽是跟荀彧一样,在汉末时期忠于汉室,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这令关羽大失所望,指望跟随刘备匡扶汉室已经不可能啦。关羽明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战胜曹操的。但为了信仰,关羽只能杀身成仁,孤注一掷。

不要跟豹眼提刘备夷陵之战是为了替关羽报仇的事,你信就信,豹眼是不信的。

因此,豹眼认为,关羽之死,说不上窝囊,反而是很伟大。

但在汉末时代,想要匡扶汉室,何其难哉?

一定要说窝囊,那就是出生在一个窝囊的年代。就关羽的能力,还不足以平定天下,也就注定了关羽最终的命运,也算是有些窝囊吧。

但与张飞、韩信、项羽之死相比,关羽之死,最有尊严。孰能不死?如此死去,也是最好的结局,死得其所。

后世对关羽的评价,就不必多说啦,死后为神,就足以说明了一切。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给与关羽足够的认可及尊崇。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大英雄豪杰也。张,关,项三人都死于疆场,其英雄壮举,留芳百世,唯独智勇双全的韩信确死得窝囊。韩信一代名将,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可刘邦连他功成名就后的生存希望也没留给他。他自己也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道理。但他的居功享受之梦最终破灭,死于非命,想张良就聪明得多了。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謝邀!

我觉得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都死得窝囊。

张飞,唯一敢和吕布单挑的人,长板坡前长板桥头,一人一骑,横矛怒目,一声断喝,吓退万兵。何等英雄,但却在酒醉睡觉时被手下兵卒杀死,岂不窝囊?

关羽,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一柄青龙刀横扫天下,何等忠勇豪气。由于孤傲,失荆州,败麦城,气急身亡。不也窝囊?

韩信,受跨下之辱,辅刘邦夺得政权,建立汉朝,其名噪天下,是不可多得将帅之才。功高盖主,还想要刘邦封其为王,最后死于非命,难道不窝囊?

项羽,楚汉相争相峙多年,横扫四方,驰骋天下,打得刘邦东逃西窜。差点就夺得了天下,因顾颜面,不肯回江东,自吻于乌江边,虽豪气纤云,却窝囊哉!

回答结束。谢谢。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当然是项羽死得最窝囊!

1)、张飞为急报二哥关羽之仇,给予范疆、张达置办白旗白甲的时限太紧,而且忘了刘备的“不要饮酒”的忠告,鞭打范疆、张达为自己留下隐患,导致酒后被杀,可以说事由张飞自己而起,作为蜀汉第一猛将,死得虽然很憋屈,但即使不说他是咎由自取,也算不得怎么窝囊。

2)、关羽孤傲自居,听不进劝阻,以至于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孤立无缘,父子二人被东吴马忠捉杀。那是关羽自视甚高,一错再错的结果,尽管是被捉而亡,但算得上是“战死”疆场,也不能算十分窝囊,充其量就是死得确实有点对不起他自己作为武圣人的武力值。

3)、韩信乃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兵家四圣之一,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韩信太过相信刘邦对自己倚重及地位,功成名就之后既不能像张良那样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又不能跟萧何一样学着装“痴”卖“傻”来明哲保身,以至于被贬被(诱)骗被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说韩信是死于被萧何和吕后合伙诱杀,不如说他是死于自己的过分自信,所以从这一点上看韩信死得并不“窝囊”。

4)、“力拔山兮,气盖世”,曾经英武无比,曾经历70余战没有败绩,曾经创下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世界军事史上罕见战争奇迹的项羽,没有死在战场上,甚至没有死于自己的敌人之手,却死在了自己的剑下,作为一个“千古无二”的英雄人物,如此死法,当然只能算是世界上最窝囊的了,没有之一。

常言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说句实在话,这样的“伤害”,丝语却不想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没有办法,既然比了,就得有结果:历史客观的说这死得最窝囊的还真得是项羽!

张飞、关羽、韩信、项羽四位名将中,你认为谁死得最窝囊?

这四位豪杰各自死得其所,还真没谁是死得特别窝囊的。

谚语云:“瓦罐儿不离井旁破,将军难免阵上亡。”竹史君觉得,楚汉三国这四位英雄,都死得响亮,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独特一笔。更都死在自己亲手给自己挖的坑里,算死得其所,既谈不上冤枉,自然也不算窝囊。真正窝囊的,还另有其人,大有其人。

我们试着盘点一下,看是不是这样。

关羽刚愎自用,自诩天下无双、目无余子,也死于他的刚愎与傲慢。

走麦城前,关羽从来没和东吴有过任何一次交锋,甚至还是赤壁之战彻底挽救了三兄弟命运,他却一直江东鼠辈江东鼠辈的叫着,“虎女焉能配权子?”拒绝通婚,不愿友好往来,对盟友一万个看不上瞧不起。

结果又如何呢,第一次和东吴真正交手,在逃近蜀境时,名震天下的关羽竟然被一个吴军小将给生擒了。坚决不降被东吴所杀,时五十七岁。

还骑着赤兔,就这么被人活捉了,捉他的还真不是什么名将,是个真正的江东鼠辈,马忠。不过拜他所赐,鼠辈从此不鼠了。

柳禾萧:真的别随便看不起别人,更别随便把自己的看不起挂在嘴上。即使你是关羽。

项羽死得最壮烈,最男人,充满英雄气概,与窝囊两个字不沾边。

乌骓、虞姬、四面楚歌、项羽还是杀出汉军重围,撕破十面埋伏,一路和追兵交锋,单枪匹马杀死汉军几百人,自己也负伤十多处。直吓得汉军胆寒,不敢过分迫近,只敢远远围着。

项羽一回头,正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笑问你不是我的老友吗?吕马童把项羽指给汉将看,告诉他这是项王。项羽说,我听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求我的脑袋,干脆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霸王割头赠友。

嘿嘿,他窝囊吗?

柳禾萧叹:到底是蘅古千年一男儿,死都死得这么霸道洒脱。古往今来,又有谁敢死得比他帅?

韩信善于谋略一辈子,最后让女人给谋略了一把。

传说刘邦曾经允诺过韩信,只要他:“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

所以这个传说的结尾就是,韩信被杀时,吕后把他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头眼为大钟笼罩,不见天日,脚悬空踩不到於地面,这叫做不能顶天立地。吕后也没有使用兵刃,用的是竹子,让宫女拿竹子把他杀死,没有兵刃加身。这就算不违背当年的承诺了。

当楚王变成淮阴侯,以韩信的智慧,竟然还不肯遁走山林,又不敢与他人一样公开背反。那时的韩信,其实就早已经死了。最终能落个这样的终结法,也算死得煞是精彩。得其所哉。

张飞看似死得最不值得,其实一点都不冤枉,一点不窝囊,快意得很。

关羽丢荆州在三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有人还遥问既然关羽为人桀骜,别人又不信任,那为什么不是张飞来守荆州?其实早在二十四年前的建安元年,事业正走在稳步上升期的刘备,就被张飞狠狠坑了一把,丢徐州!

当时张飞出了什么问题?喝酒,侮辱手下,打骂部将,和二十四年后一模一样!二十四年,只弹指一挥间。

在当时,徐州更要紧,是刘备唯一的地盘,三兄弟的安身立命之所。徐州丢后刘备顿时陷入进退无处的情况,缺少粮食,军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只能丢下廉耻冒着奇险向抢自己地盘的吕布投降。想想那个屈辱!

就是这么痛彻心肺的侮辱,张飞还不肯领悟长教训,一次次侮辱鞭打,直到部下实在忍受不了奋起反抗。

柳禾萧觉得一点不冤纵你是张飞又如何?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这复仇让人觉得快意得很,解气得很!

既然是将军,这四个人死在沙场,或间接死在沙场名利场,他们都死得其所,并不窝囊,那谁最窝囊?

相比之下,乱世之中,像五虎上将里马超那样一身好本事,加一身血海一样的深仇,投奔刘备后却不得其用郁郁而终,甚至不知怎样就无声无息的死了,这才是真窝囊真憋屈。这才是传说中的窝囊死了

马超甚至还不如太史慈,太史慈死前还吼着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他,起码还留下了一句话。

关注我鼓励一下,争取每个回答,都给你奉上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