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因为我们没有安乐死的法律。别人不能帮助我们结束生命,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选择的。

确实如此。绝大部分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会在医院,这是因为几点原因:人已经丧失了自己选择在哪里过世的能力;家人不愿意放弃亲人;在家里过世怕家人、邻居害怕等。

人到了最后阶段,自己无能为力去选择。我们国家没有“安乐死”,如果有肯定会有不少人选择这种方法离开,因为会少遭罪也不拖累他人。既然没有这一条文,肯定有它的理由。

一般在人快离去的情况下,本人再怎么不愿意去医院,可家人还是不愿意放弃挽救亲人生命的机会,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都要全力以赴。因此不少人临走的时候会“身上插满了管子”,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家人不得已才肯放弃抢救。晚辈们觉得这样自己会比较心安,毕竟努力过了不后悔。

作为老年人本人,肯定是不愿意这么离开的,都希望自己无疾而终,但有多少人能实现这一愿望呢?

我个人觉得老年人最后的人生阶段,“理智”的选择可能有下列情况:

1、在自己比较清醒的时候立下遗嘱。临终前难以起死回生时,自愿放弃抢救,把自己的选择和心愿说给家人听,家人应该能明白、尊重老人的意愿。

2、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医生会根据老人临终的具体情况给出是否需要治疗抢救的具体指导性意见。

3、老人选择在家里离世也没什么不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少老人自己内心很清楚自己要离开了,心里会万般不舍,不愿意离开家,觉得家是最温暖熟悉的地方,晚辈们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

但如果老人还有求生的欲望,就应该去医院。

从提问者的提问,我注意到老年人“理智”和‬自己‬“选择‬”,我的理解就是老人应该放弃最后的“抢救”,是为了不遭罪也不至于人财两空,对吗?

其实这不是完全绝对的,要看本人临终状态、意愿、年龄及疾病状况等,毕竟人命关天,家庭经济能力不是主要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我们小区里有个老太太,20多年前她72岁时就曾病危过,谁也没有料到竟然起死回生又活了20多年,今年97岁了还活得好好的。这应该归功于家人积极、不想失去亲人的抢救态度,当然她说自己“命大”。

说老年人要“理智”,其实我认为家人更要理智对待濒危老人,积极主动做好临终关怀才是主要的,能挽救则挽救,尽到晚辈的责任就好。老年人到了那一步,你想理智、有选择地去结束生命‬告别世界,也不是你能说了算的呀,更何况此时老人早已没有了“选择”能力。

如果非要自己理智选择,其实不用讨论,前人已经给出了各种答案。不过我很奇怪,提问者是老年人吗?

(红色字体提问者要解答的意思)

谢邀。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多半死在抢救床上说明什么?

明知自己的病上不了手术台,自认为自己命值钱,对家的贡献大,強逼儿女借债抢救。到了手术台,人上去抬着下来。这种老人还是自知之明,自我量力好。

明知老人的病花多少钱也治不好,做儿女的为表明对老人孝,唯恐背上不孝的骂名,违背老人的意愿,生拉硬拽老人上手术台,同样人上去,抬着下来。这类子女还是现实点好,图有孝顺虚名,老人遭罪,子女遭踏钱。

怎样理智地面对不治之症?

1.理智地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有生就有死,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也是必然的结局。人留恋这个美好的世界,不愿死可以理解。但不能不死,古今中外只有长寿老人,没有不死的先例。不死只能是幻想,违反自然规律。

2.理智地对待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当前死于癌症,死于脑血管疾病,死于糖尿病尿毒症的增多,去年世界流行新冠肺炎,美国死人最多。在我国预防新冠肺炎,全民打疫苗。但得上癌症,发现就是晚期。纵有多少钱砸进医院,也救不了命。对富翁来说,有花不完的钱,那就可劲花钱保命。对于企业退休的我,没攒下钱,我也不留什么过河钱,不指望子女为我借钱治病。我的态度是,今年78岁,能健康的活着更好,患了不治之症,明知治不了,救不了,也就不遭踏钱了,有那钱省下留给子女干啥都好。不挂120急救车,不进重症监护室插管子,我已保持48年没住院的记录。在死之前,我的目标是保持住院零记录。

3.理智地选择死法。古人曰人有五福,我追求善终,无病无痛死去。平时注意饮食平衡,适当运动,适合环境,心态摆正。理想是在睡梦中静悄悄死去。

4.理智地安排遗体处理。10年前曾写下留言,并寄《老年日报》,死后火化不留骨灰盒,不买墓地,将骨灰就近撒入松花江,不搞祭祀活动。子女一定孝顺,按我的意愿办,在我的留言上签字。如发现有可能不照我的意愿办的,我提前与红十字会联系并公证,将遗体献给医学研究,在所不惜。

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这就是最理智的选择。

人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只是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死法,但是,在当今社会,人老了,病危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是选择在医院病床上结束宝贵的生命。

这是对生命的珍惜。人在病危之前,家人为了换救生命,只要有医疗条件都要把病人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和抢救,那怕明知生命在旦夕之间,但也要以最大的诚心,高傲的代价,最后的努力,以盼病人化险为夷,有生存的希望。这种选择,是家人对病危老人生命的珍惜和爱戴,这也是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几千年传说文化的传承,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要要有百分之百的努力来换救生命,让其自然的死。就算有法律规定实行安乐死,但在中国也可能无人实施,这种做法有点像谋杀的做法,是对生命的不珍惜。所以说把老人病危前送到医院救治,这是一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美的具体体现。

这是科学的安排。人老病危前,家人是非常悲痛的,谁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老人等死而不问不管,除非是无条件送医院抢救外,只要条件允许都要送到医院治疗抢救,这样不会让老人死在家里。如果久病不送医院抢救而死在家里,这就是一种不孝、不敬、不尊的表现,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同时,如果老人病死在家中也是一种不吉利的事,很多家庭会感到房子里阴森、伤感,做噩梦,这样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如在偏避的农村,人老了后,子女都会给老人安排一问单独的偏房生活,等老人去逝后,就放弄再当住房用。所以说,只要条件允许,家人都要把老人在病危前送到医院救治并死亡也是一种科学安排。

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去医院?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老人并非愿意死在病床上。

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在老人健康的时候,尽到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健康、开心、觉得自己活得值——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能够颐养天年。

绝大多数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厚养薄葬。也就是说,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儿女的尊重和关心:既死去,连墓碑都不需要了。

老人怕孤独,怕身边长期无人关照,仿佛变成了多余的人。孤独久了也会得病,比如:现代人常有的抑郁症。

老人年轻的时候,为了孩子为了家,在外日夜奔忙;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生活也放弃了许多乐趣。现在老了,许多老人很想趁着身体尚好去完成自己的心愿。可是,儿女们却因为忙碌而不能理解或帮助老人实现心愿。这样,就会让老人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年事渐渐老去,老人自己行动不便,遇事无人帮助。许多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如果趁着这个时候,能够帮助实现老人实现心愿,也比把钱抛进医院更有意义。

老人摔一跤都会失去生命。与其等到需要抢救时再去做无用功,不如事先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那一跤喽。

总之,人的目的,不是用生命的代价去支持医院的生意,而是让生命活出自己的意义。儿女们在日常生活中善待自己的父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何苦让老人的生命终结在医院的病床上?

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而再再二三的在医院进行抢救,根本没有康复的希望。这时候我肯定选择回家,虽然家里没有医院方便,但是毕竟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我可以安安静静的在家人面前坦然的离去……

我父亲因病住院,可能是病情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不需要抢救。随着病情的变化,抢救这个过程也在逐渐的增加。当父亲第一次从病危中抢救过来以后,我真的不忍心看见父亲在抢救过程中忍受的痛苦。晚上我在父亲病床边陪夜的过程中,试探着问父亲,这样的抢救治疗是否就这样一直的维持下去。父亲他毕竟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也明白了我的意思。他肯定的说,他也不愿意经过抢救换来短暂的平稳生命,因为这个抢救过程家属看着揪心,病人自己也承受无限的痛苦.......

通过和父亲的沟通,我找医生把我和父亲的决定告诉了医生,医生也同意我们出院回家。第二天我约好救护车把父亲接回了家,虽然家里比不上医院里的设施,但是我还是给父亲准备了制氧机,氧饱和检测仪等设备。晚上八点左右父亲又开始呼吸困难,氧饱和极度下降,在父亲短暂清醒的时候。我问父亲是否要去医院抢救,父亲摆摆手不去,最后父亲他安详的躺在我怀里走了......

个人认为,人生总归要走向死亡。在面对已经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再去抢救短暂的生命。这时候就算抢救过来,其实病人经历的痛苦也是很大的,而且还不能完全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作为家属这时候一定要面对现实,坦然的接受........

老年人多半是在医院的抢救的病床上死去,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理智的面对?

人总是要死的,人生如一旅程,到了站就要下车。我认为如果救回性命后生活不能自理,就没有必要抢救了,洒脱下车就好,不要折腾自己和家人。作为子女只要父母健在时尽孝了,不要为了自己的感情或者为了自己的名声,花很多钱去抢救没有抢救价值的老人,不惜给躺在床上的老人从头到脚插满管子而强行留住老人一口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