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谢邀。我感觉这孩子从小还是缺失关爱,你要了解他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哪些“需求”,然后对症下药,才会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以前有一同事的女儿就是这样,她没有好工作、长得不漂亮,总认为是父母的错,觉得父母没有“能耐”,让自己过不上想要的生活,因此两度割腕自杀,幸亏父母发现及时。
后来父亲“求爷爷告奶奶”给她找了一个事业单位的工作,在文化部门下属的旅游景区工作,工资待遇不错。再后来,她去美容,逐渐找回了自信,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个好老公。但是婚后男方发现她个性太强、懒惰、自私,还是离婚了,给了她6万元补偿才算完事。
你儿子从小很可能不是你们带大的,在同龄孩子中比较自负,性格上缺乏自信,内心缺少安全感,觉得前景渺茫、感觉活着没有意义可能才会这样。
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我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1、和儿子“做朋友”,了解他的想法。不要以家长的身份说教他,要与孩子和风细雨般谈心,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有厌世情绪,然后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父母的爱。
2、抽个时间,假期带孩子出门旅游一趟。让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最好看看大海,在海边给他讲男人要有海一样的胸怀,让他亲身体验不一样的精彩和人生风景。
3、带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想各自办法让他敞开心扉,把内心深处的心愿、想法说出来,让孩子学会倾诉、愿意倾诉。
4、人生“对比体验法”。联系一个比你家困难、努力拼搏的同龄人,让他们成为好朋友,让他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别,让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从中得到人生感悟和启发。
5、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让他有事情做。在他感兴趣、作出努力的时候,要经常表扬、鼓励他,给他增强信心。
总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现在可能正处于最低谷阶段,对个人前途感到迷茫甚至无望,这也许与家庭生长环境有关。身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作出榜样,对家庭负起责任,对人生充满希望,以阳光般的心态对待每一天,让孩子看到你们一直在努力,是他希望中的样子才好,你们的努力可能不一定让他物质富有,但起码精神上很充实。
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如果发现孩子有蛛丝马迹的厌世行为,一定要引起高度警觉,不要等失去了再痛心不已。
夫妻恩爱很重要,给他以温暖家庭怀抱。父爱如山,父亲要多关心男孩子,给他正确的人生引导,也许他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解开内心的谜团,会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幼稚行为。无论什么时候,他开始“开窍”都不算晚,以鼓励鞭策为主,培养其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供你参考。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答:现如今,类似现象在精神/心理专科或心身疾病专科门诊的日常诊疗过程中较为多见,有学者称其为“非自杀性自伤(简称NSSI)”,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进食障碍或双相障碍患者,偶发者也见于青少年焦虑障碍。据临床实践中患者反馈,发生自伤行为多为减轻心理痛苦、自我惩罚或缓解社交困难带来的压力,部分患者反映并无明确的目的,也许缘于效仿同伴。无论真实原因如何,上述所有的自伤行为最初均非以结束生命为目的,是为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
既然并不是想结束生命,那是否可以不去理会呢?非也!
对于发生上述状况的患者,家人应尽快陪同或哄劝就诊,专科医师应尽早系统评估,明确诊断后尽快给予治疗。治疗通常需采用综合性的方案,包括(中西)药物、心理治疗与物理疗法(含中医传统治疗手段)。
随着治疗的深入,许多儿童青少年会逐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而自行停止。但仍有部分患者上述情形会反复发生,可藉此作为预测病情转为重症或发生意外的重要风险因素。
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首先,你要带你儿子去医院看看,确定下有没有抑郁症,有病就治,抑郁症能治好的,如果不是,那就有两种可能,1你家给你儿子的关心太少,家庭温暖不够,他想引起你的注意,这种情况,家里多关心他,多跟他聊天,慢慢的自然就好了。2你儿子中二病,觉得这个很屌,很酷,通常这种情况发生在学生时代,这个打一顿就好了,一顿不行就两顿,让他别跟那些混混孩子玩了,你可以观察下看看是哪种情况
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告诉他有什么事情要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爱你,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已经罹患心理疾病了。
应立即带孩子去三甲公立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同时,家长要去学习、改变、成长。
全家生病,孩子吃药。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因为住院时间较短,更多的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
儿子有自残行为,经常看到他胳膊上有刀口,我该怎么办?
我儿子是残疾人,脖子,歪来歪去,我好心痛,现在可能要去做手术,需要一笔钱,做母亲的看到了儿子这样31年了,我心如刀割,希望我儿子这次手术能成功,我的心就放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