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打场晒麦子
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我对生产队时的农活都熟悉,插秧,收谷,种包谷,种麦子,等等。印象深的首先是插秧。开始学插秧并不快。到第二年就比较快了。第三年全队能背田坎的(第一个上前的称背田坎。逢转弯要比别人多插几十蔸上百蔸。)我是第一个。后来到师范学校读书时,我们全校学生去十万坪支农,下到田里扒秧苗,我就用了个小心眼,把我自己扒的秧放到一边。下田插秧时,张家界一个同学说找人比赛,当时我没说,心想:我们桑植县没人吗?让他插了五六个秧,我才下田。结果没五十米,我就追上了他。后面五六十米,把他甩了二十米。不过我用的是我自已扒的秧,用完后才用别人扒的。之后好几天我都还腰疼。现在还记得起当时的情景,只是不知道那位同学叫什么名字。因为全校学生来自自治州北四县。十几个班,我只认识本班的同学。
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我个人干过的农活印象最深的:
我最早能干的农活是踩水。自我七八岁时,两手抓着扒杠,就学会了踩水(脚踏水车)。我初中毕业,16岁回家种田,冬季踩水是我最喜欢的。虽说一天8分工,不高,但有两班人,而且我可以一边踩水一边趴扒扛上看书。
最累的农活是插秧,双脚踩污泥,弯腰背朝天,手脚协调用,五官全用力,每人一趟秧,直腰被包围,捱到田头时,腰酸筋骨累。
又脏又重的农活是站在脱粒机口喂机。机声震耳,灰呛口鼻,一捆捆一把把均要从手中(一般两人,在脱粒斗口两边)喂进机肚……。当然,工分也大。
最得心应手的农活,人工割稻割麦,我在生产队里算是强手
干得最少又感最苦的农活是人拉犁,只在64年在水地里拉过1天犁,当时有顺口溜记录如下:"四人拉一犁,跩步蹒跚行。领头拄拐稳,八腿齐用力。转弯常跌倒,耕深就暂停。泥水溅到头,汗水淌到腿。半天耕一亩,精疲力又竭。人当牛来使,稀饭难维持。"
刚学上但没常用上(因我去当兵了,以后又做民办教师,这些农活摊不到我或以后不做了)的农活是用牛打场、用牛耕田、用牛耙田、手撒种。
我最不愿干的农活是用锄子薅田除草,妇女干的活,体力消耗不大,但我缺耐心少细心,除草常带苗。
效率最低的农活是人工捉虫,捉不尽。……
我有个感觉,是我印象较深的农活,还有如打药水、扒獐舌、挑担子等等,现在基本都被机械化电机化和现代农业技术(如农药、化肥等)代替了。
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俗话说老牛怕大秋,好汉怕麦熟。农村最脏最累的活当数拔麦子了。我那时候也就是十五六岁吧,拔麦子在中间烧火儿(那时拔麦子三个人一个自然组,前边一个人一边拔一边放捆绳,“即用两股麦子接在一起”最后边一个一边拔一边捆,我拔起来只往上边放),要紧紧的跟着第一个,前边拔下麦子来,把麦根儿对准脚底用力磕下去,连坷垃带土正好打在我的头上脸上。后边的还一直催,快点,快点让人落远了。就这样我的汗水裹着泥巴顺着脸颊脖子往下流。一个早晨我的眼睛也睁不开了,手上起了好几个泡。好在就拔了那一个早晨,队长就派我干别的活了。
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生产队是啥时候呀,我还没有出生哩[what][what][what][可爱]
你对生产队时哪些农活印象比较深?
生产队时期的七十年代,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农民。每天和大人们一样,挣10个工分(那个时候的工分都是全体村民开会评的)。
印象比较深的农活是挑草头(未脱粒的稻谷从水田挑到打谷场),就是将水田割好捆好的水稻用千担(当地一种农具,约1.2米左右长,中间宽约10公分,两头尖且翘起,中间低,挑起来有一闪一闪的感觉)挑回生产队的打谷场。
由于我刚刚下学,年仅17岁,且个子矮,一担草头挑上肩后,人和草头差不多高,挑起来很费力,所以非常累。
别看挑草头,也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是在挑草头时,千担要杀(撬)在草头的正中,不然挑起来就会偏向,甚至掉到地上。其次,草头举起时必须一气呵成,否则谷穗就会掉到水田里。三是草头上肩后就不能歇,因为谷穗是向下的,否则就全掉了。中间只能左肩换到右肩,右肩换到左肩。而且换肩也很有技巧,因为千担是两头尖,否则就会因失重而掉落。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挑草头是从距打谷场最远的水田挑到打谷场,路程大概有三、四公里,且都是羊肠小道,杂草丛生。肩挑一担约100斤重的草头,两个肩膀轮流转换,草头上的谷子掉到肩上,千担在肩上磨出了血泡。一担草头挑到打谷场时,基本上是连人带草头一齐倒在了打谷场。生产队长看到矮小的我和大人们挑一样的草头,就叮嘱捆草头的农民,让他为我捆小一点的草头。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插秧,一般一个水田七、八,上十人,十几人不等,基本上是一人四到五路(每人一次栽四到五蔸为一路),如果插秧的手慢了,就会掉队,所以必须拼命地赶。有时一个水田不撑腰,一囗气插完,插完后就累的直不起腰了。
还有薅苞谷草(有的叫玉米),也是一个月薅四到五路,稍微疏忽一下就会掉队。所以也是很累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