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减配安全低没啥驾驶乐趣
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英朗现在能优惠5万多主要是因为前两年推出三缸很多消费者不买账,而别克很清楚销量如果不守住,以后想要翻身就太难了,参考起亚、标致、福特等品牌,而英朗刚好又是目前别克的销量担当,所以为了守住销量只能不断降价,以价换量……只是优惠再多总有个度,于是今年别克就又把四缸机复活了,想借此守住价格,但是价格一旦降下来想要再升上去很难,慢慢的四缸也跟三缸一样优惠5万多,这价格基本达到底限了,三四缸同时销售总算把销量稳住了!
至于怎么选,先说说比较不一样的三缸轻混,1.3T的动力比1.5L强太多了,7.5万能买到加速八九秒的,除了它的兄弟科鲁泽几乎找不出第三款了,同时轻混油耗反而更低,唯一的问题主要是三缸怕抖动,尤其是后期确实抖动会加重,这就需要你有一定的经验,比如出质保前发现抖动严重及时找4S免费索赔,出保后哪边的问题抖动要有个大概了解,避免维修被坑等等,适合追求动力,对车有一定了解,或者有时间有兴趣专研爱车的人士。
如果只是普通家用不追求动力,这三款车整体差别不大,国产车的主要优势是内饰以及整体用料比较好,看完帝豪、逸动再去看英朗,坐进去会感觉比较寒酸,如果对外观内饰没啥要求,我是比较推荐英朗,当然,三款车销量都比较高买哪个都不会错,完全可以按照你的喜好来,喜欢是无价的!
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为什么英朗比很多同级别的国产车还便宜?不是别克太良心!
别克英朗,是国内一款热门车型,在换装三缸发动机之前,经常位列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前三名,虽然换装三缸发动机之后销量有所下滑,但是换回四缸发动机之后,销量又有所回升。英朗卖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宜,厂商指导价11.99-12.59万元,终端优惠有4-5万元,最低配的起售价不到8万元。
而英朗在这个价位,还配上了6AT变速箱,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英朗作为合资车,可以做到这么低的售价?比很多同级别的国产车还便宜?因为它本质上是一辆以韩系车为底子的中国特供车。
别克英朗发展史目前的英朗,其实可以说是第三代的车型了,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老英朗,那款车要比现在的英朗高级多了。
第一代英朗的原型车为第四代欧宝雅特,这款车定位是一款中级车,在2009年首次在中国投产,推出时共有两厢版英朗XT和三厢版英朗GT两款。搭载1.6L、1.8L和1.6T三款发动机。
2015年别克英朗迎来了换代,化身中国特供车,定位是紧凑级车,这一代的英朗,其实在定位上被拉低了,它实际上是原先的老凯越的基础上打造,它的原型车是大宇的Nubira,在某些设计上参考了欧宝雅特。
2017年,全新英朗上市,全系换装了三缸发动机,售价区间为10.99-14.39万元,但是因为市场销量欠佳,英朗又增加了四缸发动机的版本。
别克英朗为什么这么便宜?很多人觉得别克英朗便宜,是代入了一种思维,那就是同级别的合资车一定比国产车更贵。但是实际上,别克英朗只值这个价钱。
从平台来说,它其实就是大宇的Nubira的拉皮版,在底盘用料方面有所差别,但是本质上就是一款韩系车型平台诞生的车型。
从动力总成来说,无论是1.5四缸自吸发动机还是1.3T三缸发动机,搭配6AT变速箱的组合,成本都不算太高,代号为L2B的1.5自吸发动机。技术非常成熟,宝骏730、五菱荣光等等车型都搭载了这款发动机,装机量很大,成本也很低。而1.3T三缸发动机,在制造成本方面比四缸发动机更低,随着装机量的提高,也能够不断摊薄成本。
从用料来说,英朗采用的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都是非常常规的配置,特别是后悬架采用的是比较廉价的“筷子悬架”,减震系统采用的是簧筒一体结构的后悬避震筒,成本都不算太高。只不过,英朗采用了铝合金材质的羊角,和之前的凯越相比还是良心了一点。
从配置上来说,英朗也不算高,和同级别的国产车差远了,低配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倒车影像,全系都是塑料方向盘、手刹和手动空调,全系都没有无匙进入和无匙启动。
总的来说,英朗虽然看起来优惠很大,价格很低,但是从车型平台、动力总成、用料、配置等方面,英朗都在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英朗看似性价比很高,但是实际上值这个价钱,也只值这个价钱。
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你确定英朗要便宜吗?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英朗和雪佛兰的几款车型可以说是门槛最低的合资车,这一点即使是大众也比不上;在合资车里面,你可以说英朗和雪佛兰的几款车型比同级别的其他车型要便宜,但是如果加上国产车,这是不成立的,因为你只看价格不看配置没有任何意义,国产车的配置要高于同级别的合资车,但是价格要低于同配置的合资车,不考虑配置只看价格的都是耍流氓。
当年的英朗和雪佛兰便宜,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三缸机的事,本身就是个三缸再没有品牌优势,价格就是想上也上不去,所以看起来价格低;你不会以为汽车厂家都是傻子吧,汽车之所以降价,是因为原价卖不掉,所以他才降,英朗就是这样,这车外形还行,但是配置低,用的还是三缸问题过于明显,无奈之下只能是降价谋出路。
现在别克出了四缸的英朗,你觉着如果三缸真的那么好,别克会考虑四缸吗?英朗的价格便宜是在配置基础上的,同配置的车型,国产车的价格肯定是最低;你要是非得拿着高配帝豪GL的价格来和英朗的低配来比,以此证明你说的英朗比帝豪便宜,我也没有办法。其实你拿帝豪来比,已经是有点欺负英朗的意思了,要不你看看帝豪GL?同价格的你看看谁的配置高,同配置的你再看看谁的价格低,然后你再想想你说的对不对。
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主要是因为形势所迫,在如此大环境下,只有降价促销才是多数车企的唯一出路,车企也要恰饭赚钱的,肯定是宁愿少赚点也不想亏本。还有就是因为前两年推出的三缸车型太伤消费者心了,打骨折也不买账,所以今年别克重新推出四缸版本的英朗,想借此守住价格和提高销量,但是要知道价格一旦降下来就很那上升回去了,凯迪拉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所以英朗要想重回巅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价,没有什么比降价更能俘获消费者的芳心,所以四缸车的终端市场优惠价格和三缸车一样,售价自然比一些国产车要便宜。
英朗可以卖得这么便宜,还有一方面就是这台1.5L四缸发动机并不是新鲜货,技术非常老,这款发动机还在使用铸铁缸体材料,搭载的DVVT技术更是平平无奇(老不代表差,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是可以)。熟悉的老司机都知道,在老款雪佛兰赛欧,甚至五菱车型上,我们都能看到这款代号为L2B的发动机,可以见得这台发动机的成本不会太高。
不过这些问题都不大,有着别克品牌的加持,再加上将近5万的优惠幅度,所有的缺点在价格面前不值得一提。而且也没有明确规定合资车一定要比国产车贵,现在国产车发展势头非常猛,在10万的价位已经站稳脚跟了,除了品牌影响力差点,各方面指标都是优于同价位的合资车型。
如何看待英朗比同级别国产车还便宜?
比国产汽车便宜的合资车有很多·英朗只能依靠“低价”稳定销量
概述:
- 美系品牌
- 紧凑级车身
- AT
- MHEV
- 独立悬架
仅看这些描述来猜车辆的价格,也许会认为这台车会要十几万吧;没有猜错,符合上述标准的英朗轿车指导价为11.99-12.59万,然而它的实际价格低至8万左右,部分区域的价格只是七万多一点······这个价格已经探入入门级了。是什么原因让英朗有这么夸张的优惠呢?毫无疑问是产品竞争力差,如果不优惠就能热销当然调价,反之则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不是英朗自己的问题,合资汽车普遍都在以价换量。
英朗主要的槽点是用了三缸发动机,可是新款已经换用了1.5L NA-L2B发动机,这台机器可是四缸机哦。
- 最大功率83kw
- 最大扭矩141N·m
参数还是可以接受,但如果知道这台发动机主要应用的品牌则会有些不好的感觉。
五菱宝骏两大品牌的1.5L NA车辆基本都用L2B发动机,且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了,其特点是动力和油耗表现中规中矩,质量表现一般;2021年导致五菱宝骏汽车召回超过百万台的正是以该系列的发动机为主,存在的问题是通风阀的阀芯问题,可能造成过量的机油消耗和发动机故障灯亮。
虽说上汽通用五菱也是合资企业,柳州五菱把品牌无偿给该公司使用,性质上也算是合资品牌了;但是五菱宝骏毕竟是低端汽车品牌,五菱用别克的发动机能提升品牌形象,但在雪佛兰和别克的主力车型有很长时间不用该型号发动机,之后再用回就会让人感觉“别克用了五菱的机头”,感觉总会有些别扭。所以换用四缸机并不能提升英朗的定位,此车仍旧只能以价换量。
1.3T MHEV 6AT的英朗用了轻混系统,难道还不能提升定位吗?10万以内没有混动车、包括入门级的轻混,所以英朗也算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但是轻混系统的本质只是给内燃机集成一台BSG电机,有发电和启动的双功能,动力电池组容量极小,电机只能在起步时辅助输出;且电机输出动力要通过内燃机曲轴,本也不能够独立驱动车辆行驶,所以轻混充其量只算是“节油器”且节油效果一般。
轻混系统无法掩盖三缸机怠速抖动的缺点,这种发动机由于三组气缸交替做功动作不同步,且点火间隔角偏大,在低转速区间会有较大幅度的“摆动”;每次“摆动”都会通过机脚冲击车身,从而出现低频共振,该频段的噪音穿透力比较强,会明显影响车辆的驾乘品质。所以没有哪个品牌的三缸车能够热销,即便是价格拉低到不足8万的英朗也不例外!反之,硬朗的价格低也就很好理解了,说白了,英朗只有这么高的价值。
但此时又会有人说某些日系三缸CVT的轿车价格更高,德系还有用干式双离合的车,难道英朗不比这些车品质高吗?客观评价英朗应当的综合品质是高于这些车的,定价低无非是通用的战术,作为打破合资车高溢价的合资品牌,英朗在情怀上就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旦德系或日系车完全失去B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其个人用户市场的销量必然会骤降,此时就是通用汽车逆袭的时机。
通用汽车在下一盘大棋,如果没有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的话,未来的合资车巨头是美系。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