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们上级省厅机关对口的一位好哥们王强,原来是乡镇副镇长,后来通过遴选调到省直机关。前两年,王强主动申请到乡镇工作两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返回省厅机关后被提拔为副处长。下面简要说说王强的事例。
我在乡镇工作过多年,担任过乡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后来通过遴选调入目前的市直机关。王强年龄36岁,比我小5岁,也在乡镇工作过,担任过乡镇组织办主任,担任过组织委员(副科级领导),后来通过遴选调入我们省直机关,刚好于与我同一个系统。因为属于同一系统,因为工作经历类似,因为都在乡镇最苦最累两个部门(党政办和组织办)工作,所以我们惺惺相惜,关系非常好。我有什么需要省厅协调的事务,几乎都会与王强联系,或者请他帮忙。王强多次到我们市直单位检查调研,我都跟随陪同、亲自接待。王强遴选到省直机关,一开始担任副主任科员,没过几年,就晋升为主任科员,职级并行后又套改为二级主任科员,2020年初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2018年被单位外派驻村扶贫,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前段时间,在省厅机关出差几天,见到了以前还是一级主任科员的王科长,现在被大家称为王处长了(副处长)。
对于他的晋升,我感到非常诧异,一个是他任职时间比较短,任正科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一级主任科员)才3年多不到4年。二个是省厅机关近年来的副处长几乎都是由副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转任提拔,极少极少由正科级虚职提拔。三个是他属于普通公务员,农村出生,外省人,在本省几乎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四个是他的资历比较浅,在省厅单位排不上号。
出差最后一天,王强以私人名义专门请我吃了一顿便饭,我说恭喜王处长,提拔了也不跟兄弟们说一下。说到这里,王强说道,他的提拔完全是个意外,连他自己都完全没有想到,此次提拔主要是沾了驻村扶贫的光,与他一起竞争的两名四级调研员也是非常优秀的老大哥。原来2018年,上级要求单位派出1名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整个单位没有1人主动报名。后来,厅分管领导要求人事处长一个一个找人谈话,王强对人事处长说“我在乡镇工作过,又是农村人,对乡镇充满感情,自己是愿意去的,但是老婆马上生小孩,如果单位确实没人去,自己十分愿意顶上去”。最后,单位还是没人愿意去,驻村人选只能落到王强身上。就驻村派人一事,厅主要领导还发了脾气、作了批示,说现在年轻干部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家庭意识太强,没有一点奉献意识。驻村之前,厅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还亲自找王强谈了话,鼓励他扎根基层,克服困难,争取干出点成绩来。
王强下村后,凭借在多年乡镇工作经历以及天生农村出身的优势,迅速进入工作情况,按照上级部署,主要干了四件事:第一件是通过抖音电商、短视频等,积极宣传村里的芒果、芝麻、大米等农产品,原来长时间挤压的农产品,迅速产销到全国各地。第二件事是积极联系省会的人社部门,拿到招工信息,将村里富余劳动力推荐到省会有实力的企业工作。第三件是找村里一些致富能手和考上大学后在外工作的名人到村里作报告,大力宣传“致富必须靠自己、致富必须辛勤劳作”“读书改变人生”,转变大家思想意识。第四件是协助村委会规范各项工作,制定了不少制度规范,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王副处长的驻村工作深入有效,是所在地级市第一个脱贫的村,被评为全市脱贫工作先进个人。今年,我们省召开脱贫攻坚会议,王强所在单位也被评为省直机关脱贫工作先进单位,王强本人被评为全省脱贫工作先进个人,得到省主要领导接见。王强回到单位后,受到厅领导的再次表扬。说到这里,我大概知道了王副处长为什么得到提拔了。
王强的事例只是特例,而且本人的工作关系和人事关系都在省直机关,扶贫工作期限结束后,就会返回省厅机关。一般来说,无论是从市直机关,还是县级机关,亦或是乡镇机关遴选到省直机关,只要个人不自愿申请调回乡镇,都不会把你调到乡镇。除非个人强烈申请调回。再说了,公务员调动程序比较复杂,从上级机关调到下级机关,需要与下级机关的组织部门协调,需要与调动本人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工作,程序比较反锁。如果不是本人愿意,省厅机关的领导根本不会运作运作此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哈哈,题主提问的这个情况,恰恰就是我的个人经历,只是我当初遴选去的是市直单位,而且后来在市直单位工作了四年多!然后第五年的时候,我逮住了这个机会,主动申请参加市里组织的选派年轻干部下乡担任乡镇长的培优计划,最终回到了乡镇,又成为了一名“乡丁”。
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酸甜苦辣咸,乡镇有乡镇的甜和辣,而市直单位有市直单位的酸和苦。”只能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乡镇未必不好,而在省市直单位也未必就一定是好的,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生活的感悟、对工作的追求不同而已。
我是在十八年前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的,起初是在某县级部门工作,然后到乡镇当副镇长,当时分管经济工作,感觉还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的。每天一起床,满脑子就是工作,就是下村、就是招商引资,当时镇里的班子也是十分和谐的。只是因为结婚后,和爱人长期两地分居,加上儿子出生后,夫妻两地分居带来的矛盾愈加突出。坚持了三年多后,面对爱人的“最后通牒”,我只能选择妥协。
参加了遴选考试,并一举成功,考进了某市直单位,成功实现回城工作的目标。得以和老婆孩子团聚,陪伴孩子走过小学的最后几年,让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了本市重点中学。
这也算是我实现了当初回城的目的了吧!而孩子住校了,不再需要家长的陪伴陪学了。只是,到市直单位工作的四年多,其实也并不轻松:单位管理严格、人事关系错综复杂、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还发生了几件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其中要数五名科长挣一副处职位的事情最为惨烈,这五位大神都是局里面工作非常出色的人才,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全局二十多位科长里面拔尖的。可当年只有一个提拔副处领导的机会,这五人当仁不让,明里暗里互相“使招”,做局、写匿名信、拉票等手段都出来了,最后的结果是两人被处分、一人被牵出违法案子,另外两人被调离本局,却调来了一位新的副局,随后还开展为时三个月的作风整顿。
这件事让我深感机关的“水很深”,不仅人情味很淡,而且还处处是坑。之后的日子,包括我在内的机关同事,大家都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地做好工作。
这时我不禁怀念起自己在乡镇工作的日子。在乡镇工作尽管很忙、很辛苦,条件也相对简陋。但人际关系单纯啊,同事相互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绕,和群众也能够赤诚相待,大家工作起来还是很开心愉悦的。
在市直单位工作的第四年末,眼看在机关提拔科长机会渺茫,恰逢这个时候市里又搞“培优计划”,要选派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部下乡镇担任乡镇长。自己由于学历有优势,年龄方面尚符合要求,我就主动报名了,在局主要领导的帮助顺利入选选派干部名单。
于是,我又重新调回乡镇,成为了一名“乡丁”。这一干又是四年多。这四年多五年来,自己更瘦、也更黑了,但内心是快乐的!
这就够了,不是吗?
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一个过时的桥段: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一个科级干部,到省直去上班,各处室最小的职务是副处级,老资格的干部才是个非领导职务,叫助理调研员。一个科级干部,只是在工资花名册上多少上略有显示,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曾担任过一任镇委书记,到省城去办事,闲极无聊,忽然想起一位老朋友。他原来也是一个小市的常委,前呼后拥一堆人,到省直当了一名处长,也算官升半级,我约他到酒店吃顿饭,专门在门口迎候他。他骑了一辆老旧自行车,被门卫拦在大门外,拿出工作证才予放行。进门先找一棵树,靠住自行车,因为自行车支架坏了。我调侃他,老兄好赖也是一名正处级干部,如今咋混到这步田地。他哈哈大笑说,省直的处级干部满大街,一扫帚能扫一大堆,墙外扔一块砖头,能砸中两个人,其中有一个必定是处长。
当个镇长或镇委书记就不一样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政所统管全镇财政,派出所提供安全保护,镇上上有十几个科级干部,听你指派,由你分工。山水田林路统筹管理,还有二级机构和各村头头都是你的下属。政策规定不配备专车,但领导坐的车谁敢乱用?
处级干部在省直就是一个大头兵,在市直就是一个大跟班,在县级就是一方诸侯。个中冷暖,自己先知,别人是无法体验的。
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身边真实案例,从地级市中心城区公安分局,通过遴选考试,考到省公安厅,在试用期半年结束后,选择放弃遴选,回到原来的单位。
原因如下:
一、房价。省会城市的房价已经不是他能接受的,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享受福利分房的希望,在遴选试用期的半年内,每个月的房租占了工资的一半。
二、家庭。他是独生子,父母跟随自己生活,已婚,育有一子。自古难解的婆媳矛盾在他的家庭依然存在,他在家的时候,还能哄完媳妇哄老娘,勉强维持家庭的团结,但是他走的这半年,家里婆媳矛盾白热化,连带着孩子都跟着受罪。
三、晋升。他遴选到省厅的时候已经33岁,级别还是四级警长,而同年龄的已经是科长【省公安厅是少数省直单位有科长的单位】或者是一级、二级警长,而级别是四级警长的年龄在25岁左右,他不仅没有级别优势也没有年龄优势。
四、家属。他的老婆比他大一岁,34岁,在团市委工作。在当前遴选门槛35岁的前提下,他老婆只有一次遴选机会,按照他的说法,他老婆一次遴选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果他老婆不能走遴选调动到省会,那么要不选择夫妻两地分居,要么就是老婆辞职,这两种选择都不是他希望的。
五、二胎。他和他老婆已经准备要二胎了,如果俩人不在一起,一是不可能要二胎,二是即使要了二胎,抚养的难度也会很大。
综上种种因素,他最终选择了遴选试用期结束之后,返回家乡工作。现在老二已经2岁了,是个姑娘,日常见他在朋友去圈各种秀。
所以,奉劝对遴选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别头脑发热就冒然走遴选这条路。
各位网友怎么看了?
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以常理分析,一般人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后,几乎不太可能回再次选择回到乡镇,没必要也不需要,毕竟平台级别差距太大。普通乡镇是正科级单位,而省直机关是一般是正厅,处级以下相当于福利待遇,到点就提,普通干部只要自身不犯错误熬资历就可以干到处级,谁会傻到回为了一个正科都要打破头的乡镇工作,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
即便要回,常规来说也要等到处级才有可能,而且一般不是去乡镇,而是县区以上平台。比如从省直机关的副处长或处长到县区挂任县区委常委、副县区长,或者直接到县区任副职或党政正职,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很多省直部门干部锻炼晋升的常见方式。
登高望远是人的普遍心理。所以从乡镇到省直机关很正常,反过来绝对不正常。而一旦出现这种非正常的流动,个人认为除非碰到下面两种情况,否则一般不会有这种干部流动和调整。
第一,有目的性的使用。即带着组织意图的回来过渡,为了下一步提拔使用做准备。比如回到乡镇当书记,不久之后提拔副县长或者回到机关提副处长。这种回旋基本上都是短期性的,长则一年,短则数月,达到目的即调离。
第二,岗位不适应调整。即所谓的人岗不适,出于个人需要,申请回乡镇工作,回到熟悉的环境。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我想不通还有谁会从乡镇到省直机关再申请回乡镇的。
从乡镇遴选到省直机关,又重新要求调回乡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在乡镇工作二十年,日里夜里做梦都想去省直机关,不要说省直机关,就是县级部门,能去我都很满足了,可是都没机会和能力去。
因为没有在省直机关呆过,我眼中的省直机关工作上就是上情下达,转转文件,汇总上报,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且有机会下到市、县、乡,人家都会毕恭毕敬的迎接,多么的荣光,我一直都是仰望的。
而乡镇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事关民生福祉,上级所有的政策都是由乡镇去落实,比如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农业生产~~淸明防火、五一、国庆防疫情,端午防水,因此乡镇工作事情繁杂,晚上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是常有的事,而省直机关只是安排、督查下级机关工作的落实情况。
都遴选到省直机关了还想申请调回乡镇,是不是有买房压力,人际关系复杂,不擅长交往,感到升职无望,回乡镇踏踏踏实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