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我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深知在县一级提拔正科级的难度。下面以一个下辖20个乡镇的中等县城为例,分析一下县城提拔正科级的难度。

一、县一级正科级职务较少。①下辖20个乡镇,乡镇正科级有乡镇长、书记、人大主席3个共60个。②县城正科级岗位大概就是:教育局长、交通局长等县直局长,县委办常务副主任,政府办主任,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纪委副书记,政法委副书记,人大内设机构负责人,县政协内设机构负责人等,以及公路局、县医院、县供销社、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委党校等正科级事业单位负责人,大概有90个正科级职务。总之,县乡正科级岗位全部加起来总共大概125个。

二、副科级竞争正科级的概率。竞争县城的正科级的副科级人员,不仅有县城的副科级,还包括乡镇的副科级人员。这些副科级人员大概有400名。400名副科级,竞争65个正科级,概率为16%。意思是说,100个副科级只有16个能提拔正科级,实际比例可能更少!

三、从科员提拔到正科级的概率。科员要晋升到正科级,必须先晋升到副科级。一个县城包括乡镇机关,科员不下于800名,我们以800名计算。800名科员,竞争400名副科级,概率为50%;再从副科级晋升正科级,概率变为16%*50%=8%。

四、县乡机关正科级职务的平均年龄。按照不成文的规定,县乡这一级,提拔正科级的年龄不超过53岁。以我们地级市为例,县乡这一级,提拔正科级的平均年龄为47岁,在职正科级的年龄为53岁。因此,45岁成为县乡一级的正科级,无论平均提拔年龄,还是平均在职年龄,都算是年轻的。

以上分析的数据仅仅供参考,事实上县里的科员,想要晋升到正科级,概率比8%还低,真正的概率不到5%。

我在乡镇工作11年期间,见过很多副科级公务员在副科级实职上兜兜转转3/4个乡镇,原地踏步10几年,甚至20来年,到退休还是副科级。不是他们素质不强,也不是他们工作不力,更不是他们不积极上进,而是机遇不好,综合外力支持不够。真是副科一辈子,心酸一辈子。

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县直单位50人以上的单位,领导配置是一正三副加一个党组(党委)成员,既局长1人,副局长3人,1个班子成员,共5人,正科只有1人,其他4人都是副科。机构改革领导干部的瘦身是看得见的。

县直单位局长,如果不能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在正科岗位基本到头了,任职五年后,再平调到另外一个单位任职,直到退居二线。

局长不能提拔,副局长就没有提拔的机会,县直单位3个副局长到了副科实职也会感到提拔无力。有的副局长在同一个岗位上任职超过二十年都转不了正,从副局长再到常务副局长,到了交流时间,再去其他单位任副职。副局长要提拔为局长机率非常小,局长位子空缺时多般会将镇长、镇党委书记平调到局长位子。再加上,乡镇很多党委一把手位子空缺时,都是从市直单位空投干部去任职,直接挤占了县里面正科实职领导的职数。

县里面,副科提拔为正科为什么难?

1、正科位子少。正科实职岗位不多,副科实职岗位相对较多,副科提拔正科,也只有少数人可以实现,多数副局长、副镇长,副科就是职业天花板,提拔基本无望,也只能在职级上得到晋升。

2、干部流动性不强。县里面副处级领导岗位有限,换届时候,本地能提拔一个正科实职领导到副县长位子已经很不错了,多数副处级岗位都是外地交流干部来担任,造成一个县正科级干部的上升空间非常窄,也导致绝大多数副科实职领导根本没有机会提拔为正科。

3、提拔渠道不宽。县里面干部基本上都在本地提拔交流,县直单位局长,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能跳出县里到市直单位任职的不多,正科实职领导往上提拔的空间只局限于本县,任职渠道非常狭小。

4、空投干部挤占了职数。市直单位干部也要成长锻炼,但市直单位岗位有限,作为上级部门,从市直单位空投干部去县直单位任局长,去乡镇任镇长、镇党委书记是很正常的事,作为下级单位只有服从,这也造成县里面能空出的正科领导岗位很有限。正科无法提拔副处,副科提拔正科也就不要多想了。

总结,县里面副科实职岗位是多数领导干部的职业天花板,正科升副处要靠运气和机缘,能力强业绩好的局长和镇党委书记,也不一定可能提拔为副处。副局长,副镇长能转正的是少数,多数副局长搞工作直到退休还只是副科,职级上晋升到一级主任科员就差不多了,提拔一级实在太难了。

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平台决定上限。

体制内的晋升,三分之一来自于努力,三分之一来自于机缘,还有三分之一取决于单位所在的层级。在中央部委,轻轻松松可以干到厅处级;在省直机关,退休前解决一级调研员也不是问题;在市直机关,保底正科,能否到处级看个人造化;而在县直或乡镇,绝大多数人的天花板是副科,甚至到不了正科。

在我国,普通地级市下辖的县行政架构就是正处。县直、县属包括乡镇都是正科级规格的单位。县局局长、主任,乡镇书记、乡镇长和人大主席,是正科级职务;副职则是副科级。从副科级到正科级,意味着必须要扶正担任一把手。一个县类似的岗位,县直部门像委办主任、府办主任、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委副书记、发改局局长、财政局长、自然资源局局长、工信局局长等大概有30多个职数,另外算上人大、政协内设机构负责人、县委县政府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分县直部门下属或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算起来也有三四十个正科级岗位,算上乡镇三套班子正职,一个中等规模的县正科级岗位不下100个。副科级职务比照正科级职务的比例大概是1:4,也就是说一个中等规模县大概有400多个副科级职务。从副科提拔正科几率大概是25%。而一个中等规模的县保有公务员不下2000人,从2000人中选拔400名副科级领导,提拔概率为20%。换算概率,也就是说在县里要从普通科员晋升正科,概率20%×25%=5%。

以上概率仅仅是从数字上换算,没有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算上这些因素,很多人的概率可能连5%不到,由此可见县里干部提拔的难度。

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原因很简单,领导岗位相对稀缺呗。

拿我们单位来说,先看数据。

单位有公务员编制35个,事业编制40个,在岗人数72人。正科编制3个,副科编制13个。副科到正科只有不到10%的机会,如果在算上上面空降下来的,可能提拔到正科的机会在5%以下,看了这组数据,就能很好解释为什么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了。

再分享个单位大哥,从副科到正科的崎岖经历吧。

单位赵哥,2015年乡镇机构改革之前,担任镇党政办主任,科员级别。2015年改革后,乡镇成立六办三站,副科级规格,赵哥顺利解决副科级。2019年,赵哥被提拔为副镇长、党委委员,副科级。2021年乡镇换届,被提拔为镇纪委书记,依旧副科级,时年47岁。细看赵哥这一路走来都是提拔重用,但仍是在副科级的岗位上打转。如果不出意外,下一步解决到镇党委副书记岗位上,再下一步上人大主席或镇长(正科级)应该就到头了。

我们这体制内有一句挂嘴边上的话:官到正科止,人进县城安!

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物以稀为贵,所以原因很简单嘛!职位很少竞争激烈!

在我国县,除了直辖市的县其余基本都是正县级(也叫正处级)单位。一个县正科级领导岗位一般就是县级部门局长、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主任),例如:教体局局长、交通运输局长、发展改革局局长,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等,这些岗位都是正科级。

还有人大、政协下属委室主任也是正科级,例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政协提案委主任。

新一轮机构机构改革后县级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人大、政协委室都进行了合并整合,自然正科级领导职位也就减少了。

然后就是县下面的乡镇,乡镇一般都是正科级,在乡镇担任正科级的就是镇长、书记、人大主席(部分地区乡镇设有政协工委主任)。以我所在的四川为例,2020年初四川开始撤乡并镇后乡镇减少了一半,正科级岗位也相应减少一般。

僧多粥少竞争自然很大!你说难不难?

为什么在县一级要从副科提拔到正科很难呢?

题主说的不错太难了,在县直甭说副科级提成正科级难,股级提成副科级更难。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是长期主抓政工人事工作,因此对该问答再熟不过。

县直的正科级不同于省市直的正科级,省市直的正科级是中层管理人员。而县直的正科级是县直各个局的局长,乡镇的党委书记记和乡镇长,因此副科级不容易熬成正科级。

再说县直一个局光副局长就有五、六位,这些县直的副局长的年龄比正局长的年龄还大,这也是副局长不容易当成正局长的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县直万一那个局缺位正局长时,乡镇的书记就有可能补上。因为县委要求各乡镇党委书记的年龄不能超过45岁,那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年龄到42岁时,县委组织部就会推荐给县委主要领导让其回县直局当局长。

再有一个原因是一旦县直那个局缺位正局长时,县委有时会把组织部和县委办的工作人员空降到各个局任局长。

所以综合上述县直的副科级很难提拔成正科级公务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