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主要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看单位主要领导的行政级别,区分高配和不高配两种情况

一般来说,单位的行政规格与该单位主要领导(一把手)的行政级别相一致,一把手的行政级别是什么,单位行政规格就是什么。这里,还要区分高配和不高配两种情况,领导不高配的,单位的行政规格与领导行政级别相同;领导高配的,单位的行政规格与领导兼任的行政级别相同。比如:

①单位一把手未高配情况。比如,市教育局局长行政级别是正处级,那么,市教育局的行政规格就是正处级。

②单位一把手高配情况。比如,市政协副主席兼市教育局局长,那么,市教育局的行政规格与领导兼任的市教育局局长行政级别相同,即正处级,而不是副厅级。类似的情况还有,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即公安局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而不是副厅级(副市长);市委常委兼市委组织部部长,组织部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而不是副厅级(市委常委),等等。

第二种:看单位内设机构的行政规格

一般来说,单位内设机构行政规格低于单位行政规格两级。比如:

①市交通运输局的内设机构综合规划科,行政规格为正科级,那么市交通运输局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

②市委组织部的内设机构干部监督科,行政规格为正科级,那么市委组织部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

③市纪委的内设机构监察一室,行政规格为副处级,那么市纪委的行政规格为副厅级。

第三种:看单位副职领导的行政级别

一般来说,单位的行政规格比单位的副职领导行政级别高一级。比如:

①市发改委的副主任,行政级别为副处级级,那么发改委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

②市民政局的副局长,行政级别为副处级级,那么民政局的行政规格为正处级。

③市政法委的副书记,行政级别为正处级,那么市政法委的行政规格为副厅级。

第四种:看单位序列排序

看单位排序,也能判断该单位的行政级别。原则上,县直单位都是正科级,市直单位都是正处级,省直单位都是正厅级。市直单位通常的排序是:

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委、市交通局,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市公安局与市发改委同为政府组成单位,排在市发改委后面。虽然市公安局局长可以高配到副厅级,但市公安局行政规格为实打实的正处级。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你好,想要了解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最权威的就是看三定方案。但是,有些单位的三定方案不对外公开,这时切忌不能以主要领导的级别去套单位的级别,因为主要领导高配的情况非常常见。此时,相对靠谱的就是看“排名靠后”的副职级别。

为什么要特别标注“排名靠后”,理由如下:

正常而言,单位的正职会跟单位的级别一样,比副职高一级。例如,正科级单位的正职是正科级,副职是副科级。

但是,有些正科级单位“排名第一的副职”会跟正职一样是正科级,其他副职仍是副科级。此时,你不能根据一位副职是正科级,就说这个单位是副处级,因为这个单位的正职仍是正科级。

又比如,一个单位的正职是副处级,副职有正科级、也有副科级,级别并不统一,最低的与正职差了两级。此时,就要以排名靠后的副科级副职去推断这个单位是正科级,单位的正职和若干名副职都高配了。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以总工会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各级总工会的主要领导普遍高配,县总工会主席基本都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个人明确为副处级。

但是,县总工会在三定方案是明确的正科级单位,相信也没有几个人认为县总工会是副处级单位。

相应的,县总工会除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会明确为正科级之外,其他副主席一般就是副科级,排名靠后的副职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其次,介绍一下非常容易被误解的公安系统。

目前,各级公安系统的主要负责人都由同级政府的副职兼任,例如市公安局局长由副市长兼任,个人明确为副厅(局)级。

而且,市公安局的副局长中有不少会明确为正处级,因此,很多朋友认为是公安局是一个副厅级单位。

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市公安局是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下属机构,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一样,在三定方案中都是明确的正处级单位。

只不过,因为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庞大警察队伍的管理需要,各级公安系统的内设机构普遍存在高规格设置的情况,例如,市交警支队通常都会明确为副处级单位。

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公安局的规格,我们去看一下公安局的副职(包括副局长、政治部主任、纪检组长),除了常务副局长明确正处级之外,其他肯定有正处级的、也有副处级的。

这就说明市公安局是正处级单位,只不过局长和部分副局长进行了高配。

然后,再介绍一下同样非常容易被误解的几个常委部门。

以地级市为例,所谓的常委部门是指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市委办,这些单位的一把手都由市委常委担任,个人是明确的副厅级领导。

但是,除了纪委这个独立的一级组织之外,其它常委单位都是市委的组成部门、下属机构,在三定方案中都是明确的正处级单位。

举个例子,假如市委统战部是副厅级单位,那么统战部的副部长、纪检组长应该全部都是正处级。

事实上,除了常务副部长和兼任正处级单位一把手(如市民委主任)的几位副部长之外,一般有两三位副部长是明确的副处级,纪检组长也是明确的副处级。

同理,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市委办也是如此,副职有正处级的、也有副处级的,整个单位就是正处级架构。

最后,说一下中管高校。

所谓的中管高校,是指书记、校长纳入中央管理、由中央任免、明确为副部级的高校。

因此,很多人将这些中管高校称之为副部级高校。

如果这些高校真的是副部级,那么所有的副职(副书记、副校长等)应该都是正厅级,但实际上,这些副职有正厅级的、也有副厅级的,由此可见,中管高校就是正职明确高配的正厅级单位。


综上所述,想要判断一个单位的规格,相对比较靠谱的还是看排名靠后的副职的级别。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体制内识别一个单位的级别规格其实很简单。直接看“三定”文件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很多人看不到“三定”。除此之外,最有效、最准确的就是看其大规模【副职】的级别。

因为一个单位的主官最多有两个,可以“高配”、“平配”或者“低配”,变数比较大,所以很难百分之百地匹配单位级别。

但【副职】远不止两个,往往有若干个。大多数【副职】的级别一般比单位规格低半格,几乎不会错。毕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副职】同时高配或低配的情况,大规模【副职】还是平配。简单举几个例子:

一、以地级市公安局为例。大多数的副局长是明确的副处级,所以单位就是正处级,而不是副厅级。现实中,公安局长为副厅级的原因是其由副市长兼任,这是副市长的级别加成缘故,不是公安局长的原因。

这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配”。

二、以国防大学为例。由于其校长为正战区职、上将,所以很多人认为国防大学是正战区级。其实,不然。其排名靠后的两名副校长是明确的正军职、少将。假设其规格为正战区级的话,不可能同时出现若干副校长为正军职的情况。所以,其学校规格是副战区级。

类似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军事科学院(副战区级)和国防科技大学(正军级),军改后这三家军事院校都分别降半格。

三、以副省级城市为例。副市长都是国标正厅级(城市内部也称“副市级”),比城市规格低半格,对应非常吻合。

国家部委里的副部级国家局,与副省级城市情况相同。副职是中管正司局级干部,同样比单位规格低半格。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我们熟悉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则不是副省级规格,他们只是拥有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很多人将这种权限错误地与行政级别划等号。

姑且不说区“四套”班子“一把手”的级别。单从众多的“区委常委、副区长、区人大副主任、区政协副主席为副厅级”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新区的规格是正厅级。如果新区是副省级,怎么可能出现一大批的【副职】是副厅级?

题外话: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只有区委书记由市委常委兼任,属于高配。区长、区人大主任和区政协主席都是标准的正厅级干部,由市委提名而非中央提名)。

四、最后看争议最多的31所中管高校级别。高校领导班子包括:书记和校长、常务副书记和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委以及副校长,这三个层次。

单看众多学校副校长级别,大多数都为副厅级,很多还是由类似学校的人事处处长、计划处处长、二级学院院长等正处级领导晋升而来。所以,中管高校的规格就是正厅级,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副部级”。

也有人会说:书记和校长“一直”都是配备副部级,而不是“偶尔”配备副部级,学校理所当然就是副部级。这种说法其实简单地将领导级别与单位规格划等号,忽视了关键所在。

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这31所中管高校太关键了、太重要了,承担了重要的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任务,所以长期高配副部级主官,以便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毕竟相比地方政府、央企国企,高校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她的本质需要依赖财政拨款或其他经费支持,总体还是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较高的领导配置规格,是有利于高校长期发展的。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一、看三定方案。

这是最准确的办法。2019年最新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每个单位定规格、定编制、定职责,都有清清楚楚地表述。按照我国行政体制,大多中央级部门为正部级,省级部门为正厅级,市级部门为正处级,县级部门为正科级。

但也有高配的单位。比如对标县一线,县委党校、县总工会等单位,由于职能重要,高配为副处级单位。

当然也有低半级的单位。比如县一线,也有二级部门,为副科级建制,各地类似但又不尽相同。

二、看编办批复。

各级党委都有编制委员,下设办公室,简称编办,专门管理各单位规格和编制情况。有一些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单位,需要明确相关规格等信息,都Uh上级或同级编办批复文件为准。如:我县有一个AAAA级景区,近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原来县上审批的正科级规格的管委会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市编办审批为正处级建制,提升了规格,管委会领导也由市级组织部门任命。

三、看“一把手”级别

比如县一级,县级部门大多为正科级建制,但也有个别单位例外,尤其是一些重要职能的单位往往会高配,如公检法一把手就为副县级,这和常委兼任部门一把手还有差別。通常把这些单位称为副县级单位。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一般来说,省级行政单位为正厅级,市级行政单位为正处级,县级行政单位为正科级。但对四个自直辖市来说,市级行政单位为正厅级,县级行政单位为正处级。对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来说、市级行政单位为副厅级,县级行政单位为正科级。省市县的行政级别是逐级递减的。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还记得三年多之前,一名副厅级干部担任40多个职务的事情吗?

2018年10月,江苏省徐州市在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一名姓王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职务调整情况,一共有40多个职务被调整。

这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讨论,40多个职务的工作怎么做得过来?

后来,徐州市发表了声明,这40多个职务都是议事协调机构的职务,且都是该领导分管领域内的议事协调机构。

相信对于很多网友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去了解:什么是议事协调机构?跟我们常说的单位有什么区别?

前一段时间,县里上级单位发来一张表格,要求填报,还要盖章。

我赶紧去收集数据填报,然后找领导,因为盖公章需要领导签字才能盖,结果领导不在,要下午才能回来,于是我就等下午盖了章再报。

结果县里来催,我说正在等领导签字盖章。

县里的工作人员说,表格盖部门公章就行了,还埋怨我不问清楚。

我说:“表格上写的是报送单位盖章,我们是镇政府的部门,不是单位,镇政府才是单位,这是常识!”

最后,被县里的工作人员投诉到我的分管领导那里去了,郁闷。

回答问题。

怎么判断一个单位的行政规格?

首先要知道什么才是单位!议事协调机构不是单位,单位内部的科室、部门也不叫单位!

其次,单位的行政规格,正常来说,乡镇街道是正科级;县区是正处级,县直单位是正科级;地级市是正厅级,市直单位是正处级;省和自治区、直辖市是正部级,省厅单位是正厅级;中央部委和省一样是正部级。但有正常,也就有不正常,会有很多例外,所以才需要额外留意。

最准确的是参考三定方案,但三定方案一般不对外公开,除了本单位负责组织人事的工作人员,其他人也未必能看到,这条路对大部分人来说都行不通。

或者,看编办的批复,但是这个也很难,很少人能够看到。

或者,我们可以看单位领导的级别。

如果是大单位的领导,网上可以查询到领导的简历,简历里面会提到领导的级别,比如XXX,XXX厅党组书记、厅长、一级巡视员。但这个也不准确,会存在高配的情况,所谓高配,就是高级别的领导,担任低级别的职务。

如果看单位的副职领导,也可能会有高配的现象,只能看排名最靠后的副职领导的级别。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看单位内设部门的级别,但也容易犯错。比如县委组织部,设立了公务员科、干部科等科室,看起来像是正处级单位,实际上却是正科级单位,县委组织部长由副处级的县委常委兼任,是典型的高配。

最后,对于我们乡镇基层来说,只要是上级单位来人,不管什么级别,都是领导级别,都有对我们发号施令的权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