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我在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对乡镇工作人员比较了解。
乡镇属于最低一级的政府,街道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和街道的工作模式、工作机构、工作任务、工作人员相差无几。总的来说,乡镇街道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主要以下几种:
一、公务员编。大一点的乡镇55人上下,小一点的乡镇40人上下。乡镇街道公务员主要分布在“六大办”:①党政综合办公室;②基层党建办公室;③经济发展办公室;④社会事务办公室;⑤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公室;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公室。
二、事业编。大一点的乡镇70人上下,小一点的乡镇有50人上下。乡镇街道事业编主要分布在“一大队、三中心、一服务站”:①综合执法大队;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③政务(便民)服务中心;④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⑤退役军人服务站。
三、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这两类人员既不属于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编,属于在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特殊人员,工作由乡政府同意安排,其工资待遇属于乡政府统一发放。
四、聘员、雇员。这两类人员属于政府直接招聘、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人员,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是按照相关规定由政府财政统一发放。其工资待遇比乡镇事业编差一些。
五、劳务派遣人员。这类人员也是由乡政府招聘,在乡镇府工作,但工作合同不在乡镇府,而是在第三方的劳务派遣公司。他们从事卫生清洁、环卫市容、后勤服务等工作。
六、乡镇医院在编医生。为什么把乡镇医院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乡镇医院不属于县级以上医院,他属于公益一类的事业编,属于财政全额拨款。
七、乡镇教师。乡镇教师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乡镇工作人员,但数量众多,常住人口多的乡镇,教师数量有500来人。
综上,乡镇工作人员身份比较复杂,人数也较为多,大一点的乡镇的工作人员可能超过1000人,小一点的乡镇至少也有500人。
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城区(或县级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两者虽然不同,但一般来说,都是乡科级(如果是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其级别要高一些;实行市管镇的地方,其级别也高一些)。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类别大致有以下这些:
一、公务员。乡镇一级政府,有党委、人大、政府等领导班子,并相应地配备有一些工作人员,这些机关中的正式工作人员,具有公务员的身份。街道有党工委、街道办事处,还有人大街道工委,这些领导班子成员及其相关的正式工作人员都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
二、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乡镇街道都会有下辖的事业单位,乡镇下辖的事业单位数量多一些,街道下辖的事业单位少一些。如社保所、计生服务站等。这些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人员都是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三、编外聘用人员。这些人员有城区政府统一聘用安排在乡镇街道工作的编外人员,有乡镇街道自行聘用的编外人员。有些地方由于正式工作人员难以满足乡镇街道工作的需要,为解决编制人员不足的问题,城区统一聘用了一部分人员在乡镇街道工作,其人员工资待遇由城区统一承担。乡镇街道有时为了完成自身工作的需要,也自行聘用了部分编外人员,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就由乡镇街道自行承担了。
四、党建组织员、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这些基层工作人员都是上级有关部门安排在基层从事相应工作的人员,其待遇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有时,乡镇街道会安排他们到乡镇街道机关工作。
五、城管队员及环卫工人。为了做好城市的市容管理工作,有的地方将城管队员、环卫工人下放到街道进行管理,作为城管、环卫的一个中队。这些城管队员、环卫工人中有个别是正式的在编人员(参公人员),但大多是聘用的编外人员。这些聘用的城管队员、环卫工人的工资一般是由城区统一标准,统一承担费用的。但工作还是在乡镇街道。
六、社区工作人员。有些乡镇街道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会借调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到乡镇街道机关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有些是城区统一拨付的,借调到乡镇街道机关后,他们的身份还是社区工作人员,其待遇还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
七、协管员。城区的一些部门或者市级的一些部门,为了完成某项工作的需要,比如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劳动保障监察等工作的需要,安排一定人员到街道乡镇负责某项具体的工作,称之为协管员、协查员等,其工资由上级的部门承担。
八、公益性岗位人员。这是乡镇街道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比如机关的清扫保洁岗位、门卫值班岗位等。他们的工资大就分从就业补助资金支付的岗位补贴解决,少量部分由乡镇街道自行解决。
以上是个人了解的情况,如有不当之处,请交流纠正。
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别不相信,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身份有十五种!
第一种,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这就是最狭义上的公务员,乡镇街道里面的公务员一般都是这一类,包括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干部等。
第二种,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这一类公务员在普通乡镇街道比较少见,但有些级别高的乡镇街道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检验检疫检测部门和综合部门的专业技术岗位,比如会计师、审计师、公安机关的法医等。
第三种,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这是指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主要集中在一线执法部门,包括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等。
第四种,行政机关工勤人员。主要是司机、打字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属于有编制的人员,也可以说是行政编制,但不是干部身份,是工人身份,不能提拔晋升。这是历史遗留产物,现在已经不再招录行政机关工勤人员了,等现在这一批工勤人员退休之后,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第五种,事业编制管理岗人员。这是乡镇街道下设事业单位人员构成里面占比最大的,在乡镇街道,一般只能晋升到九级职员。
第六种,事业编制专业技术岗人员。这一类主要指医生和教师,靠专业技术吃饭,晋升职称,不晋升职务。乡镇街道下设事业单位里面也有少数的专业技术岗位,但受限于级别低,哪怕评上了中高级职称,也无法聘任到中高级职称的岗位上。
第七种,事业编制工勤岗人员。这一类人员与行政机关工勤人员有一点相似,但发展前景不一样。虽然大家都属于有编制的人员,行政机关工勤人员属于即将被淘汰的,没有任何提拔晋升空间,事业单位则采取岗位管理,事业编制工勤岗人员也可以通过竞聘,转岗到事业编制管理岗上,成为事业编制管理岗人员。现在很多的复退军人都安置在事业编制工勤岗。
第八种,政府职工。非编制人员,可以理解为无合同期限的合同工。
第九种,国企员工。非编制人员,也是无限期劳动合同的合同工。很多乡镇街道会成立全民所有制企业,比如XX实业公司、XX投资发展公司之类的,这些公司的员工通常都会借调到乡镇街道政府上班。
第十种,临工。就是经常被群众调侃,出事了就拿来顶包的临时工。非编制人员,可以理解为有合同期限的合同工。其实无编制人员是无执法权的。
第十一种,购买服务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务派遣人员。乡镇街道向劳务派遣公司支付款项,由劳务派遣公司安排人员到乡镇街道政府上班,协助处理一些辅助性工作。购买服务人员也是在乡镇街道工作,但严格上说,并不属于乡镇街道的人。
第十二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也很好理解,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简称三支一扶,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安排在乡镇街道政府工作,也未必就是从事三支一扶工作。
第十三种,专项招聘人员。乡镇街道里面还有一种专项招聘人员,由县里或市里统一招录的非编制人员,专门负责某一项工作,并分派到乡镇街道里面去。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县里或市里招的临时工。
第十四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曾经很普遍,很普及,每一个村都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后来政策改变了,不再招录大学生村官了,到期的大学生村官大部分都到乡镇街道政府里面去工作,成为一名非编制人员,小部分补充到村委会去,成为一名村委干部。
第十五种,实习生。这个不用过多解释了,就是大学生毕业前,到乡镇街道去实习而已,在实习期间,也算是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
无需讳言,最有前途是公务员,其次是事业编,无编制人员没有政治前途,但也可以算得上一份安稳工作。
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你好,乡镇街道作为基层行政区划,其中的工作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有部分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也有一些国企职工,还有大量的编外工作人员。
首先,介绍一下乡镇与街道的一些区别。乡、镇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区划,有独立的政权组织机关,设置党委、人大、政府。
而街道完全不同,没有独立的政权组织机关,设置的是党工委、人大工委、办事处。其中,党工委是县(市、区)委的派出机关,人大工委是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派出机关,办事处是县(市、区)政府的派出机关。
因此,乡镇的独立性要远远高于街道。
当然,不管是乡镇也好、街道也罢,这些机关都实行合署办公,除了领导会有明确的分工外,下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一起干活。
其次,介绍一下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分类。第一类:公务员。
1、正常情况下,乡镇街道的领导班子成员都是公务员。
2、乡镇街道机关的内设机构中的在编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如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
一般来说,乡镇街道中的公务员的数量大概在几十人不等,规模大的乡镇街道公务员数量多一些,他们通过省考进行招录。
第二类:参公管理人员。
有些乡镇街道设有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其中的工作人员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另外,乡镇街道设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其中的工作人员也是参公管理人员。
参公管理人员的数量会比公务员少一些,也通过省考进行招录。
第三类: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乡镇街道机关除了内设的几个机构之外,还设有多个下属事业单位,例如党群服务中心、经济建设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等等。
这些事业单位中的正式工作人员使用事业编制,一般也是几十人不等,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进行招聘。
第四类:国企正式职工。
有些乡镇街道会出资成立国有企业,其中的正式职工属于半个体制内人员,福利待遇也有保障。
第五类:编外工作人员。
乡镇街道中的编外工作人员的数量是最多的,构成也是最复杂的,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1、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应该是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党建组织员、三支一扶人员这一些,安排到乡镇街道工作。他们虽然没有编制,但是福利待遇由财政进行保障,考公务员、事业编时也有额外的政策倾斜。
2、社区工作者、村居网格员等,乡镇街道会经常抽调他们帮忙工作。
3、聘用制工作人员,指直接与乡镇街道签订《劳动合同》的合同工。
4、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指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派遣到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相比聘用制合同工还要差一些。
编外工作人员不是乡镇街道的在编人员,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与在编干部相差甚远。
最后,讲一下乡镇街道的人员流动。乡镇街道的机构规格低,工作又很忙,加班加点非常多,因此,人员流动是非常频繁的,不管是领导还是在编干部,亦或是编外工作人员,都是如此。
1、乡镇街道的领导班子成员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很多领导都在想方设法往县直机关调动,也有大量县直机关的普通干部提拔充实到乡镇街道的领导班子。
2、普通公务员都在参加遴选考试,事业编也都在参加国考、省考,想要逃离乡镇街道。
3、编外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较低,很多人干了一两年,有更好的去处后就辞职了。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在我国政府架构中,一共有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其中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与乡镇平行的还有城区的街道,作为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常规设置都是科级(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另当别论),代表党委政府行使辖区管理职责。其工作人员一般有六种类型:
第一,公务员。也就是使用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包括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人大三套班子主要领导、副职及其相关股室,比如党政办、财经办、党建办等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人数大乡镇可能有四五十个编制,小乡镇和街道有的只有十几二十来个公务员编制,把领导安排完后几乎没有几个名额留给基层工作人员。公务员在乡镇街道的人数不算多,但基本上是领导,属于核心力量。
第二,事业编。主要指原来乡镇街道的七站八所,现在各类服务中心的事业编制人员。人员按财政供养方式区分,多数是全额拨款编制,部分差额拨款,极少数自收自支性质。他们拿的待遇虽然不如公务员,但因为有人数占大多数,却是乡镇街道的主要工作力量,对乡镇街道的贡献不亚于公务员。某种程度可以说,乡镇街道的工作有一大半都是靠这些人完成的。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不是公务员,却胜似公务员。
第三,控制数人员。也就是经报机构编制、人社、财政三部门核准的,由财政全额负担工资待遇,严格限定招聘名额,招聘后需报上述部门的非编人员。控制数人员也是聘用性质的合同工,但与普通合同工相比,控制数人员有审批、有备案、有名额限制,除了没有编制,其他整个招聘流程与正式在编人员一样,岗位更为稳定,有保障。
第四,聘用制合同工。指的是由乡镇街道根据常规工作和阶段性任务自行招聘的临时工性质的聘用人员。这是乡镇街道非编人员的主体。人员工资低,变动大,稳定性明显不如控制数人员。
第五,公益岗位人员。由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开发,用于公共服务和管理岗位,具有一定公益性职能的聘用人员。主要以“4050”为主,比如辅警、清洁工、保安、协管员,包括城管很多都被纳入了公益岗位范畴。
第六,党建组织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由相关部门专项招聘而来,安排到乡镇街道各工作岗位,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的“政策性人员”。这类人员不使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但均参照事业编标准核发工资福利,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部门人员还可以直接使用事业编制,入编定岗进入体制。
第七,社区专干。乡镇街道因为工作需要,也经常征调社区干部到机关或下属各中心帮助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由国家定补,与公益岗位类似,工资虽然不高,不过在基层一线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是乡镇工作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乡镇街道中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一般有哪几种?
我在镇政府党政办工作过四年了!我给你说说:第一类是公务员;第二类是事业编管理岗人员(干部身份);第三类是退役安置的事业编工勤人员(工人身份);第四类是临时工(劳务派遣或劳动协管员);第五类是大学生村官,没有编制!
我曾经是第四类人员,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了五年时间才成了第一类人员!!!
记住:越努力,越幸运!加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