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我在基层乡镇工作过11年,当过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对基层公务员的提拔晋升深有感触。我先说答案:基层乡镇公务员提拔晋升的天花板是副科,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副科病”。意思是说,基层公务员提拔副科难,副科提拔正科也难。
一、基层乡镇公务员提拔缓慢,提拔为副科级领导是大家一生的追求乡镇公务员编制45个左右,大约有14个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正科级3个:书记、镇长、人大主席;副科级领导职务有11个:副书记2个、党委委员兼副镇长1个、纪委书记1个、组织委员1个、宣传委员1个、武装部长1个、副镇长2个、人大副主席1个、其他党委委员1个。每个乡镇的领导编制情况可能稍微有些不同。
乡镇副科级领导职位11个,大概有8个正股级的所长、主任。8个正股级岗位竞争11个副科级岗位,130%的提拔。看起来,提拔副科似乎已是囊中之物,睡大觉,躺平能也提副科。其实不然。在乡镇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乡镇的副职领导绝大多数都是县直机关空降的。以我所在乡镇为例,11个副科级领导职务,有7个是县直机关空降的,1个副书记是团县委书记空降的,准备提拔镇长;1个副书记是其他镇调过来的,准备升任人大主席;组织委员是组织部空降的;宣传委员是宣传部空降的;纪委书记是县纪委空降的,1个党委委员兼副镇长是县府办空降的,1个副镇长是县发改局空降的,。真正属于乡镇土生土长的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也就3个,即1个武装部长,1个副镇长,1个人大副主席。
二、乡镇提拔正科级,比登天还难一个乡镇就3个正科级。然而,县直单位空降乡镇正科的情况比空降副科更平常、更普遍。有的虽然不是直接空降,但也是先空降1个专职副书记,干个1年半载,等镇长岗位空缺出来,该空降专职副书记就立马补位。空降和间接空降的模式似乎早已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下去,导致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几乎提拔不了。我在乡镇工作时,50多岁的副科级领导有3个,任职差不多20年,先后在几个乡镇工作过,轮换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宣传委员、副镇长等岗位,但一直没有提拔,在副科级职务上兜兜转转20多年,原地踏步、终此一生。
既然乡镇副科级提拔不了正科,那肯定就会长时间占据着副科级岗位,甚至一干就是14-15年,甚至20年。股级干部想提拔副科就得一直等下去,直到这些老副科退休或者调出,把岗位让出来。我在乡镇11年,我们乡镇股级干部提拔副科级领导职务,平均年龄大概是36岁,最大有46岁才提拔为副镇长。还有很多很多50多岁的老科员,直到退休都还是科员,年龄上是年轻书记镇长的长辈,但职务上却比人家矮两级。
因此,乡镇公务员的提拔晋升的天花板就是副科,没错,绝对是副科。基层公务员,工作一辈子,心酸一辈子。
实行职级并行政策,算是乡镇干部福音,普通公务员退休前解决三级主任科员没有问题。这算是对普通乡镇公务员辛勤付出的的褒奖吧。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现在这个职级并行真实的反应了“屁股决定脑壳”的现象。制定政策的人都是国家部委的,没有在基层干过。这个职级并行对于厅级单位来说,非常好,因为他们没有科级职数限制,到时间就提。但是到了基层单位,比如某县的某局,一个小小的科级单位,限定了职数,除开领导后更是少的可怜。三四级主任科员的坑已经占完了,而这一部分人又得不到晋级,导致后面的科员也得不到晋升,出现了大量十年了还是科员的人在。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下面叫苦连连。现行这个职级并行对于也是该重新调研过,进行相应的修改。
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说个真实的例子,我这边某个市辖区的税务局有接近220名的公务员,在不考虑职级的情况下,正科级的仅局长1人,副科级的局领导6人,退居二线的副科级1人,明确副科级的中层干部1人。
也就是说,220名基层公务员中,仅有9人是副科级,比例仅有4%!
由此可见,基层的职业天花板就是副科级,很多50多岁的公务员仍然只是普通科员、主任科员!
首先,纠正你的一个小误区。我国并没有公务人员这一概念,只有公务员或者公职人员。
公职人员的范围比较广,除了涵盖公务员之外,还有参公管理人员、事业编制管理岗职员、国企管理人员、村居(社区)管理人员等等。
在这些公职人员中,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天花板相对更高一些,下面也以基层公务员为例展开进行介绍。
其次,介绍基层的有关现状。所谓的基层,一般是指县直机关和乡镇街道机关,这些机关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位规格低,发展空间有限。作为正科级的基层机关,职业天花板肉眼可见,发展再顺利也很难跳出这一亩三分地。
第二,领导职数少,竞争压力巨大。除了公安等特殊部门外,大部分基层机关的领导职数都屈指可数,以县局为例,一般只有一正两副或者一正三副。
乡镇街道的情况稍微特殊一些,一般在3正12副左右,但乡镇街道的竞争压力其实比县直机关还要大。
第三,内设机构名不正言不顺。根据《公务员法》,领导职务的最低层级是副科级,但是,我国各级机关一般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即局领导—中层负责人—普通干部,因此,在基层机关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层级,也就是所谓的股级。
股级干部就是中层机构(内设机构)负责人,例如县教育局的基础教育股股长、乡镇的城建办主任、税务所的副所长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股级干部没有得到公务员法的认可,只是基层为了工作需要而设置的,本质上还是一名普通干部,不属于领导干部。
用以前的话说,股级干部不是“官”,仍是“吏”,只是一名稍微高级点的“吏”。
最后,谈一下基层公务员的发展状况。在基层,除了税务、市场监管等少数部门外,只要你认真工作不躺平、积极进取不抱怨,工作几年后解决副股、正股是比较容易的。
一方面,是给努力工作的公务员的一种奖励,以便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股级干部是单位的骨干,是干活的中坚力量,很多老同志都不愿意再承担责任。
事实上,不管出身如何、人脉如何、资源如何,30岁左右的股级干部在局机关、乡镇街道都随处可见。
不过,想要从正股到副科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以乡镇街道为例,虽然领导职务在3正12副左右,看上去很宽裕,但是,中层干部想要提拔副科仍是难上加难!
大部分的副职领导由县直机关空降而来,包括两办、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等等,一部分由其它乡镇街道平调而来,真正当地提拔起来的很少,一个乡镇街道能有两三个就不错了。
县直机关同样也是如此,大部分股级干部兜兜转转就是提不了副科,到了40多岁的时候失去了斗志、慢慢躺平。
在县一级,任何一个副科级岗位都是宝贵的资源,是很多人竞争的目标,堪称鲤鱼跃龙门的一步。
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天时),没有在领导身边的岗位(地利),没有得到县领导的认可(人和),很难有机会一跃而上。
不过,若是机会来临,未必没有逆袭的机会。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一位干部工作勤勤恳恳,很早就提拔了正股级,但是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个岗位,就是提不了副科,哪怕局长非常认可,也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苦熬了好几年。
结果遇上了机构改革,该局成立了综合执法队伍,大队长是副科级岗位,这才抓住机会解决了副科。
综上所述,基层公务员解决副股、正股的难度不大,但是副科却是一道坎,这也就是所谓的“副科病”。
不过,现在职务职级并行之后,基层公务员可以走职级路线,不用再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2019年新公务员法出台后,虽然明确规范了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程序,但是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公务员实职领导职务晋升不存在什么问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副科级干部开始,该是什么职位,就是什么职级,如副镇长就是三级主任科员,副县长就是三级调研员,副市长就是二级巡视员。但如果是没有职务一般普通公务员,虽然也规定了几年可以晋升职级,如副主任科员任职两年,年度考核称职,理论上可以晋升为三级副主任科员,也许在省市级机关,到时间就直接晋升,但在县乡基层一级,公务员职级晋升,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还要受人事组织部门职数比例配置影响,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即使年度考核称职,职级也得不到晋升。
我们单位七八位参公同事,2015年元月全国县以下公务员职级改革,就任副主任科员,2019年新公务员法出台,又套转为四级主任科员,至今任职快7年了,由于没有担任实职领导,仍然没有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以上足以说明,在县乡一级普通公务员职级晋升,如同是“水中镜,湖中月”,看得到,摸不着,仍然处于天花板之中,真是比登天还难。
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说一下县市区政府的局委办的职级。一般工作人员的职级没有指标的话,会止步于一级科员,有指标的话,可以晋升四级主任科员,甚至三级主任科员。副职领导没有指标的话,止步于三级主任科员,有指标的话,有可能晋升二级主任科员,甚至一级主任科员。正职领导没有指标的话,止步于一级主任科员,有指标的话,有可能晋升四级调研员,甚至三级调研员。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们单位就是这状况,我就是那个副职的一级主任科员。
基层公务人员的升职天花板在哪里?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会和我一样,真的把观察小说里的主角当成了现实的普遍现象,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人其实就是这样,总会注意最耀眼的那一个,而忽略了其他的人。
现实生活就是大多数公务员就是在本职岗位上退休,提拔半级,甚至都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领导岗位,他的工作年限其实是很长的,而另一方面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公务员行列,一方面每年都有新进的人员,你甚至都不能够保证你是同一批公务员中最优秀的,那就更不要说其他的年份加入的公务员了。
你想一下这是一个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一旦到了年限你没有提拔的时候,你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就将成倍数的增加,这预示着你要提拔,这样更困难了。
更可怕的是根本没有空余的位置。因为大家都知道,越往上面路越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空出来的位置也就越少。
其实我想只要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清醒一点的人都知道,提拔绝对是偶然现象,不提拔才是正常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