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人员和编制是改革的两大重点。
一、 人员去向问题,是改革重点通常说,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职能划转到参公单位,人员编制也应该划转到参公单位。但实际上,参公编制属于紧缺资源,而且参公单位同样存在“精简机构”和“控编减编”要求,尤其是市、县两级参公编制更少。
二、职能划转后,人员编制问题也是重点职能划转后, 用参公编制置换事业编制的可能性非常小,原来事业单位的人员只能分流,并不可能“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将原来的事业人员转换为公务员身份,甚至也不可能过渡为参公人员。
以笔者所在地级市为例,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虽然划转到行政单位或参公单位,但都是实行人员混编工作。省里、市里也没有文件要求事业编转为参公变或行政编。根据各个省的改革情况来看,事业编划到参公单位后,迄今也没有把人员编制转为参公编。
因此,事业编制的人员被安排到参公单位后,可能不会享受参公待遇,而是保持编制不变。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机构改革关于人员的转隶一贯遵守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普通事业单位因为机构改革被合并到参公事业单位,一般来说有“三变三不变”。
所谓“三变”,第一是机构性质变了,原来是公益类事业单位,因为机构改革后归并到参公事业单位,机构性质从原来的公益转为了参公,这是一变;第二是法人没有了,事业单位都有法人主体,单位被整合后,原来的法人根据规定将被注销,依照改革后的单位进行法人登记,也就是说原来的法人没有了;第三是编制改变了,单位被整合到新的参公单位,原来公益类事业编制将不复存在,按照新的三定方案重新设定编制类型,以后统一通过公务员考试招录,进行参公等级,不再保留原有的公益类事业编制。
但是,机构编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人员编制会发生变化。改革后,原单位人员随职能划转整体转隶新单位,不出意料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来对待,即在人员安置上有三个不变:
第一是编制性质不变。单位合并到参公机构,在新单位没有空余编制的前提下,原有人员划转到新单位后,原则上保留原有编制性质不变,即仍是纯事业编制,而不是变为参公身份。
第二是福利待遇不变。人员编制性质和身份不转,工资待遇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比如给予公务员待遇的车补等。
第三是晋升方式不变。参公人员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晋升待遇,即通过职务与职级并行实现个人晋升。但是原来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划转到新单位后,在身份性质没有更改的前提下,不享受此类待遇,仍按原来走岗位管理的方式进行晋升,即管理岗通过职级晋升,专技岗通过职称评聘晋升,工勤岗通过技能等级提升待遇。
综上,原公益类事业单位被整合到参公机构后,如果个人编制和身份不改变,人员划转到新单位后,实际上和过去没什么两样,而且未来预料也会一直按照老办法执行下去,直到人员调离或退休编制核销为止。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构改革划转到参公单位了,问有什么区别?这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转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的事业人员来讲,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事业人员想转公务员和参公人员,除了公务员考试,就是先提拔到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管理八级以上满两年后,如果年龄不超过45岁,就可以调任公务员岗位领导职务。公考代替高考,是“天下第一大考”,可想而知有多难,刚通过事业单位招考上岸的新人还有优势,对于在职多年的事业人员,想通过公考进入党政机关、参公单位,基本上不可能。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数有限,大多数也就两三个职位,相对于庞大的事业人员群体,提拔晋升管理八级(副科级)以上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即使提拔晋升后,想转公务员领导岗位又是一道高不可攀的门槛。这两个方式哪个都不简单,可见事业人员转公务员、参公人员有多难了。
那么,除过上述两条途径之外,事业人员转公务员、参公人员,还有一条路径,就是机构改革,单位因职能转变,整体或者部分划转到党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划转的部分人员可以整体登记为公务员或者参公人员。这种机会在前几年还比较常见,2018年党政机关改革,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转到政府部门承担后,这种机会就非常少了。目前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来的单位或者部分人员划转到行政执法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参公管理,因而划转的这部分人员依然有整体走简易程序登记参公的可能;还有一种就是随职能划转到保留的参公事业单位,这项工作目前暂停,今后实施的可能性几近于零。可见,这个机会对于现在的事业人员来讲,简直就是实实在在的“可遇而不可求”。
事业人员转参公后,无论以前是管理岗位,还是专业技术岗位;无论以前走的是管理职级工资,还是职称工资,转参公后,统一和公务员一样,执行的是职级工资。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讲,工资水平提升了,加上领取的公车补贴等,每月能涨一千元左右。对于职称人员来讲,如果是中级职称以下,工资水平也是涨的,不过没有管理岗位涨的幅度大。如果是资深中级以上职称,工资不升反降,以后的发展前途也非常有限。毕竟参公单位的领导职数有限,竞争又非常激烈,走的还是另一条发展道路,肯定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事业单位改制为参公行政单位,身份由事业编转为公务员行政编,如果原来享受职称待遇,转为对等的行政级,工资要降低。公务员唯独享受40个月的抚恤金,这个比事业编的多20个月。其他变化不大。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你在事业单位这么多年了,这个还不知道呀。
一直在事业单位,最近机改划转到参公单位,请问有区别吗?
区别很大,就目前形式结合发展趋势来说。
一、工资收入的区别两者收入的构成截然不同,如果以前受聘的是专业技术岗或管理岗的,不在享受以前职称待遇,单位领导参照公务员同级别执行,其他工作人员无论职称高低,全部享受科员待遇。
本系统前年有事业单位整建制参公,有副高级工程师在工资方面降低了1000元左右每月。参公后按公务员套发车贴,科级600元左右,科员450元左右。年终考核奖按公务员发放,比在事业编时高出一万余元。
综合下来,参公后工程师及以下岗位收入增加明显,副高级工程师基本持平,正高级略有降低。
二、身份管理上的区别体制内身份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可以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事业编到行政单位只能借用,无法在行政单位直接提拔,事业编调任公务员要求严格且名额稀缺性导致了行政调用的难度远超公务员招考。
简单的说,公务员是领导者,事业编是干活的人,本人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最大的体会是公务员打心眼里看不起事业编,事业编无论是在收入方面还是在政治地位方面都像二等公民。
三、后期发展上的区别公务员提拔速度快,同一单位之间跨部门轮岗和提拔较容易,事业单位专业性较强,跨部门工作提拔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在一个部门从进编干到退休。
公务员是体制内高层建筑,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事业编是执行者,可以预见的是,公务员和事业编今后的待遇只会越来越大。
总结,公务员事业编虽都是体制内,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区别很大,建议题主选择参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