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这个印象是误导。古代中国人只要有余力就会开疆拓土,直到力量的极限。

中国是一个扩张性很强的国家,它的同化能力极强。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就在不断的同化扩张。记得孔子赞扬齐桓公的功绩,说如果不是他尊王攘夷,我们就都被蛮夷给统治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也是硬是在狭窄的生存空间中闯出一条路来。

秦朝统一天下,北攘匈奴,南征南越。汉朝将匈奴打跑到了欧洲,开拓西域,南下西南。以后中国一直就是在扩张之中。最后由于自然疆界的原因,中国的基本轮廓定型了。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无限制的扩张会对中国的国力产生不良影响,得不偿失。所以到了宋朝,才会宋太祖挥玉斧,不再攻取国力所能达到的以外的目标。

但是,宋朝国势积弱,所以研究历史的人得出结论,中国必须在刚建立新朝之初,趁国力军力最强盛的时候开疆扩土,否则就会国势不振。

依据这个理论,我们中国包括明清在开国之后,为免重蹈宋朝的覆辙,就把周遭能打的敌人全打了,能够占的地都占了。这才有中国现在的领土面积。

说中国不善于开疆拓土,那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真相。同时由于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循环性,在王朝末年都会很没落,尤其是清朝末年的屈辱史,也加深了这些人的印象。

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中国人不擅长开疆拓土?这也许是几千年来先辈们给我们的错觉。

先辈们如何拓展版图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按照各种传说,当时黄帝、炎帝、蚩尤部落分布如下图

可以看到,华夏主体是存在于黄河“几”字流域。

华夏版图第一次大规模扩张是在周朝

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成了开疆拓土的最大功臣。

实行分封制首要原因是奖赏功臣和宗室,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偏远地区周天子无力管辖,分封给诸侯王后由其代理开垦管理。

随着周天子大封诸侯,在当时还算偏远地区的江淮、楚地、巴蜀、关中以及北方地区开始纳入中国版图。

从战国时期地图来看,各诸侯国,特别是秦、楚两国版图扩大明显,楚国向南,秦国向西拓地千余里。

所以周朝是第一个版图大扩张时代。

第二个版图大扩张时代就是紧随其后的秦朝,先看图:

在历史书上我们也有学到,秦始皇的一大功绩就是收服百越,现在的福建、两广、两湖等广大地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东、南边界。

第三次版图大扩张就是两汉时期,先看图:

汉武帝驱逐匈奴后,开通了丝绸之路,西域也逐渐归于王化之下,虽然后来西域地区多有反复,但是最终还是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

东汉之后,处于长期分裂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版图极具缩小,甚至划江而治。

第四次版图大规模扩张就是盛唐,看图说话:

第一张图是唐高宗时期的唐朝版图,可以明显地看到消灭突厥后,唐朝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统治整个蒙古高原。

第二张图是唐中后期版图,虽然丧失了蒙古高原的控制权,但是中原王朝开始对现在的东三省地区施加影响力。

所以唐朝是开疆拓土的典范。

第五个版图大扩张时代就是元朝,请看图:

整个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元朝只是其四大汗国中的一个。对现在最大的意义就是青藏地区第一次和中原地区一起出现在同一张行政地图上。

第六次版图大扩张就是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我们现在继承的只是清朝的部分版图,由于屈辱的近代史,北方大片领土丧失。

所以综上来看,作为大一统王朝,其天然具有向外扩张的倾向,中国的古人也是靠着顽强的精神,才从黄河流域拓展到如今的版图。

为什么古代中国会给我们不会开疆拓土的印象呢

第一个原因: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边是大海,最南边到了原始森林,西南则是世界屋脊,西边茫茫戈壁,北面是青青大草原,对于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来说,想要突破这些隔绝,显然很不容易,所以在版图扩张到这些临界点后,就会出现止步不前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并不能支撑太过于庞大的版图,没有现在的飞机高铁,也没有现在的通讯系统,帝国庞大的版图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统治资源来保证它运转,在帝国强盛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帝国衰落,就无法对边缘地区形成有效控制,其脱离中央王朝的离心力就越来越强。

第三个原因:

巨大的战争负担,庞大的版图,意味着邻居的增多,当前的以及潜在的敌人就越多。从古至今,消耗资源最大的就是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庞大帝国基本上都是受战争拖累,国运衰落,最后无法维持强大的版图。

第四个原因:

中国是农耕文明,安土重迁,她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可以逐水草而居,牛羊赶到哪里,那里就是家,正因为如此,中原王朝并没有办法对北方的草原、西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这部分地区一会儿纳入一会儿脱离;另外华夏民族也不像英国这种海上民族,我们对大海有着天然的畏惧,所以也没有出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人发现澳大利亚那样,相比较而言就会产生中国古人不会开疆拓土。

综上来分析,华夏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有我们的传统,所以我们的开疆拓土更多的是现有版图的延伸,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先辈们已经做到了极致,而非去发现新的版图,但是就凭这个说中国古人不擅长开疆拓土是天大的谬误。

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中国不擅长开疆拓土?开玩笑!如果你觉得不同意麻烦问问成吉思汗的意见,是谁的王朝横跨欧亚大陆,是谁让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也纷纷纳入中国版图?

所以如果说中国不擅长开疆拓土,就是一个大型笑话,但是中国确实很少去主动拓展这些疆域领土,主要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

1. 本来中国领土范围就够大了,基本上已经饱和。

在秦朝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大约为150万平方公里,秦朝建立后,则拥有了340万平方公里,已经是之前的一倍以上。唐朝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如果算上藩属国的话,那几乎整个东亚和部分中亚南亚地区都属于我们的,所以不出海的话,基本上没有特别地方可以给我们扩领土了。

2. 剩下没扩展的地方,都不是什么好地方。

往南的广东广西两地(加上海南),在古代中由于热带气候并不适合农业耕种,也不好养圈养牲畜,所以被称为南蛮之地,不适合拓展。而剩下的新疆气候干燥,还有西藏海拔高以及冷,所以没什么好技术去克服,也不打算去拓宽疆域了,因为意义不大。

而且中国古代航海业比较滞后,一般哪怕有也是商业目的,因为路途遥远甚少有皇帝想去派人去侵略或者管理,所以也不存在去向外国拓展。因此也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王朝不向外扩张的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个人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儒道佛。儒家讲大同,就是统一与和平,所以是不喜欢战争的。道家讲无为而治,讲小国寡民,所以对大版图更没有兴趣。佛家讲出世,要的是未来的生活,不是现世的生活。更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二是中国没有统一的国教。西方有基督教天主教,中东有伊斯兰教。因为他们的国民都统摄在这两个教之下,因此他们会经常发动卫教的战争,比如西方国家的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国家的圣战。就包括今天美英等过攻打中东,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战争,或者说变相的宗教战争。中国刚从来没打过与宗教有关的战争。

三是中国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非常特别,东边是茫茫大海,西边是青藏高原,南边有瘴气,北边有苦寒,只有中土的地方,风调雨顺,丰食足食。

所以中土国家开疆拓土的欲望一点都不强烈。拓来做什么呢?那么些糟糕的地方,真正收入版图还是个麻烦。不如让他们当属国,管理起来还容易得多。

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中国人是在黄河流域兴起的农耕民族,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举个例子,我国明朝社会布匹一年产量高达10亿匹,注意这个数字,然而令学者惊讶的是,这么巨大的数字,竟然没有催生出完整的布匹工业体系,也就是没有一家工厂集体生产,而是一家一户,自己织的!足以见中国人的保守性之强!如此保守的民族特征,加上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怎么会主动入侵别人呢?再者说,长城为什么会出现?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守永远大于攻。还有,古代运输能力差,中国国土之大,使物资补给,不是数十万大军去边疆能随便供应上的。综上,中国极少出现主动出击开疆拓土的行为。

开疆拓土是被动技能?为何古代中国会给人不擅开疆拓土的印象?

开疆首先得有实力,在军事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在军事上具有压倒性实力的朝代不多,汉唐元明四朝的疆土都比较广,活动范围也大,而其他朝代在军事上没有压倒性优势;

其次,开疆拓土需要足够的财力作为支撑,能够有充足的补给线,这在古代可以说是很难。因此,但凡历史上强盛的王朝,都依赖一支机动性很强的骑兵部队,能够迅速开战,迅速获得补给,不会被耗死。

再次,必须要在帝国内部达到高度的统一,其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而坚定,兵者诡道也,国家之大事,如果犹豫不决,反对派众多,也就难以在短期内集结一股超强的力量,众志成城了。比如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国家在一个跟短的时间内达到高度的统一。中国大多数朝代,及其善于内斗,朋党林立,各种派别的斗争及其残酷,所以也就很难有征服的野心了。况且封建皇权更加重视保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酒池肉林,事物繁杂,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和风险去发动战争。

最后,开疆拓土需要守得住,不然的话付出那么大代价打下来,最后还是要还给别人,鸡飞蛋打,反倒激起国内的反对和矛盾。元朝就是教训,打下来一时,受不住一世,帝国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总之,土地只是表象,真正把人心征服了,才能征服疆土,这里就只有文化有这种力量了,润物无声,泽化万物。只有文化的共识,凝聚和统一,才有国家的完整和强大。这也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代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