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发动机技术基本已经完善了,由于专利的制约,还有就是没有大公司常年的技术极累,因此发动机技术达不到顶尖,但潍柴的柴油机在热效率上达到顶尖水平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这里我们就只说汽车发动机吧,飞机发动机就不谈了,应该差距更大吧,仿制都仿制不来。火箭发动机倒是厉害,但不是民用产品,讨论也没有意义。
经常有网友质疑,说二十一世纪都过去二十年了,中国经济经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国产车质量非常好了,不次于同价位的合资车,但为什么还有人说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不行呢?
其实这些人说的没错,中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只能处于二流弱、三流强的水平,本质上还处于模仿制造阶段。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外国的,中国的车企只是在仿制能力、加工工艺、制造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基本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在乘用车发动机方面,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在缩小,但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赶超;至于说商用车使用的高端柴油机,国产与进口相差就更大了,几乎是代际的差距,那些开卡车跑物流的人在这方面应该有切身体会吧!
有些人可能不服,说现在的国产发动机多好啊,你看各种技术参数,功率、扭矩、热效率等,都吊打国外发动机,怎么还说国产发动机不行呢?你这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
首先你要明白,参数漂亮不等于发动机好。要想把发动机的参数做上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怎么样,才是真正检验发动机的场所。比如说宝马的2.0T发动机,发动机参数非常难看,被很多人调侃成“涡轮减压”,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很少有车能跑过它。而某些国产发动机,参数做得非常漂亮,但实际用起来就是差很多。
那么我们的发动机到底差在哪儿呢?一句话总结就是技术积累较少。
比如发动机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燃烧,燃料在发动机中尽可能充分的燃烧并释放出尽可能多的能量。而控制燃料的燃烧过程,就是发动机最大的难题。这方面西方国家在十九世纪就开始研究了,比我国几乎早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多年里,他们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发动机和燃烧方案,经历过无数次的试错,最终得到一种相对合理的发动机结构。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教训。
而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重视发展汽车工业的,真正搞技术研发,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虽然说现在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屏蔽掉很多错误的方案。但是要得到正确的方案,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排查、试错。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钱的过程,中国的车企几乎没有愿意干的。他们都乐于赚快钱,不愿意在短时间见不到效益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那么国外车企为什么就能够几十年上百年的持续投入研究呢?这其实与国民的性格有关。国外很多知名汽车工程师都是富二代,他们的祖辈在资本扩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足以支撑他们无忧无虑的搞研究,很多奇形怪状的发动机就是这些富二代玩出来的,比如转子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阿特金森循环等。而我国的富二代更乐于搞金融、地产、资本等见效快、产出高的项目,但不愿意搞科学研究。
还有就是,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初中期在基础物理、数学方面的成果,给这些工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一方面可以把很多工程成就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让工程快速发展。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导了原子弹的诞生。
而我国在这方面显然是欠缺的,即使是现在,我们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可同日而语。用某知名大学教授的话说,我们现在的物理水平,还不如人家一百年前。要知道,科学与技术是两回事,工程技术可以仿制,而科学不能,没有科学无法创新,无法实现跨越式的进步。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文科,轻视理科,忽视基础研究,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知识,应该是教育的重点,可惜现在正在被边缘化。进工厂成了耻辱的事,做官才是正道,这其实是阻碍工业发展的拦路虎。
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的明珠,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这个国家工业水平整体上升到一定层次,才能打造出比较优秀的发动机。而我国的工业水平整体来说不高,属于大而不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但是高精尖的比较少。只有等我国的工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材料与机加工水平有了飞越式的发展,我们才有可能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发动机。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科学没有国界,不是有没有尊颜的问题。我们的发动机就是二三流水平,要知道差距才会有努力的动力,而不是开着车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还沾沾自喜为文明驾驶!
我是跑车的,站在用车频率最高的使用者角度来说一下我们发动机为什么不是一流?
第一个是发动机转速上不去,开过国系车的人都知道五千转后就有受阻的感觉;但开合资车六千转还有压不住的感觉。我开的雪铁龙手动挡可以冲到七千转,二挡就可破百。
第二是缸体耐磨度不够,大家都知道国系车油耗会越开越高;但合资车却是开几十万公里也没有太大变化。还是以我开的雪铁龙为例,现在已经二十多万公里了,油耗还和新车一样,缸体好像没有什么磨损。
第三是发动机的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差距也大,开国系车的人有没有从来在路上发动机不出问题的?我开过三台国系车,平均五万公里就要在路上出一次发动机的问题。但现在开的这台雪铁龙二十多万公里了真的一次都没有,到现在修车费都没超过一千元(不含正常保养费)。我的宗旨就是要辩真扬善,所以不用怀疑我话的真假。
上面说的发动机的三条差距是必须要突破才行,不然国系车是翻不了身的,不能总用情怀来激发一批批不懂的车新人。
最后给国内汽车的科研人员提点建议,一定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一个限制转速的气门弹簧突破不了是不行的;一个抗磨的钢材突破不了也是不行的;一个车用电子元件可靠性不突破更是不行的,你的车只要把驾驶者抛锚在路上一次就会永远失去他!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决定一个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原材料决定产品的质量寿命。二是制造工具和制造工艺,制造工具和制造工艺品,决定产品的精度,而制造的精度纳米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效率。
因为我们缺乏尖端,耐高温耐疲劳的复合材料,和尖端高精密度的制造工具,所以才造成了我们能模仿制造,同祥功率的国外发动机制造,而输出功率和寿命都达不到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的那些所谓的爱国企业,他们是绝对不会去烧钱玩这些,尖端高精密度的机械产品的,为什么呢?特别是发动机类的机电产品,需要更高的安全系数,所以玩机电产品的企业,风险也更大。
所以我们国内的山寨公司,他们更热衷于玩,不需要多少高精尖端的技术的电子产品,山寨别人以成熟的民用电子产品,为什么呢?就算他们山寨的民用电子产品,因质量的问题,不会造成大的危害,所以他们山寨别人以成熟的电子产品,对企业的安全系数大。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有一辆中日合资羚羊出租车,原装日本铃木发动机,在八年的营运中发动机没出过大故障,到了报废年限发动机还是很好,但按规定车还是要报废。收报废车的老板叫人把车开到报废厂,此时车已被放了水和机油,有人担心发动机会烧死粘缸,老板说我开车跟着抱死了我拖,所以这辆没水没机油的报废车啥事没有地开到了三公里外的报废厂。与之相比,东风神龙富康雪铁龙(这品牌名起的就不着调)全部国产配件,开四年就散架烧机油,屡修屡烧坚持不了八年,好不容易熬了六年就求人报废了。所以我们刚从农业国过度到工业国,技术储备还不雄厚,还要努力学习哦!
我们的发动机技术为什么还是二、三流水平吗?
长城坦克五百,是长城自主研发的v6 3.0T发动机,九速变速箱,以及一汽研发的发动机,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相信国产汽车会有大的提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