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精彩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
草船借箭的故事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特殊的外部条件以及敌方的心理特征达到超乎常人想象效果 的超凡能力。草船借箭完成了本来是周瑜为难诸葛亮的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周瑜羞愧难当,非常郁闷,后来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悲叹。让曹操损失了巨量的弓箭的同时,也非常恼怒。
草船借箭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出现的场景,在正史《三国志》里面并没有出现,所以他是文艺作品的艺术处理,自然是构思奇妙、完美无缺。虽然这是作家创作出来的故事,但是它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方式。
小说中,周瑜要求诸葛亮在三日之内造十万支弓箭,如果是自己造三日之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这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的损招。诸葛亮凭着自己的渊愽学识,早就预测到第三日早上会有大雾。设计利用佯攻之术迫使曹操在大雾弥漫之际,为了能够阻止东吴的攻击而大量的射箭封锁水面。然后诸葛亮利用船上设置的草帐将曹军射来的弓箭接收下来。所以只有这样的奇招才能够在三日内完成周瑜的任务。诸葛亮因此也就信心满满的接受了这一任务,这一方面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也羞辱一下不可一世的周瑜。当诸葛亮接受了这一任务的时候,鲁肃为此感到非常的着急,但诸葛亮却成竹在胸。
实际实施借箭的过程,诸葛亮在大雾弥漫的第三天早晨,利用20条船每条船上配备30名士兵和设置草帐浩浩荡荡的向曹营冲去。曹操得知敌人过来袭击的时候因为大雾的影响无法了解对方的兵力部署和意图,所以不敢赫然的迎敌,只能安排大量的弓箭手向对方射出大量弓箭,以封锁水面阻止敌方的进攻。这样一种战略目标之下,向敌方射普通的弓箭是最为有效的,因为这样的弓箭射击的速度、密度都非常大,有利于形成封锁网阻止敌方的进攻。
三国时代已经有了火箭,而且在这之前诸葛亮就曾经使用过火攻的办法打退败过曹操。但是当时的火箭只是在普通的弓箭上绑上易燃物,浇上燃油,点燃火箭上的易燃物以后射出去,它是在普通的弓箭上增加了一个功能。
但是这种操作却相对非常费时费力,在大雾弥漫中敌方实力不明的情况下,用这种方式速度慢,射出的箭量少,和射普通弓箭比难以形成封锁水面的优势。而且在曹操并不知道诸葛亮的用意不知道进攻的船上都设置了大量的草帐的情况下显然利用火攻并不比普通的弓箭的方式能力更强。
而且曹军并不擅长在水面战争,所以他们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选择这种以密集的弓箭射击封锁水面阻止敌军的策略是最好的办法。而诸葛亮醉翁之意不在酒正是利用曹操这种心理,利用大雾使他们不能明白诸葛亮的意图和战场的态势,而达到借箭的目的。如果曹操能看清诸葛亮的战船情况,发现船上都有草帐肯定会用火箭。但没有大雾的掩护诸葛亮也不会借箭了。
所以,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是综合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个方面的独特条件而设计出来的精彩绝伦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老罗让他借,他就得借。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老罗笔下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曹操不可能想到在江上也可以使用火攻赤壁之战,曹军被一把火烧毁了渡江的战船,烧出了三足鼎立。不过,曹操自从在北方发迹,征战无数,但没有打过水战。这次到了江边,看到这“滚滚长江东逝水”,马上就和北方的陆地战火做了下意识的区分。即便你自己到了十几公里宽的江面上,一片汪洋,你会马上想到火攻?恐怕不会吧?如果你会,是因为你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曹操就败在这火攻上。因为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个“水能克火”的常事影响着他的判断。曹操没想到周瑜会用火攻最终打败他,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用火攻去对付东吴军队。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江面上的水战可以使用火攻。所以,他没有准备火箭很正常。
二、草船借箭时,属于突然佯攻,没有准备时间。这点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还是冷兵器时代。老罗再编得邪乎,也不能编出个火焰喷射器出来。火箭的制作也需要技术,需要加工,需要材料。而且古代没有现代人们的安全措施,哪些易燃品多数都是在战场上才装上箭身,然后点火发射。诸葛亮的船队突然出现在江面上,鼓声震天,但隔着大雾就是看不见。情急之下,万箭齐发,延迟敌人的进攻,给自己争取准备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三、如果真的使用火箭,那么草船借箭将立即升级为火烧赤壁。东吴军队喜水战,个个都是浪里白条。诸葛亮出江面的时候,虽然带足了船,但没有带几个人,船上除了必须的几十名水手之外,其余都是稻草人。如果收到火攻,诸葛亮就不是带着箭回去了,他就会命令将火船开足马力冲入曹军船队,自己和鲁肃调转船头回南岸便是,士兵们到了地方跳江游回来即可。我们知道庞统已经给曹操出了个“狠招”,就是把战船用铁锁连起来。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就是逼着诸葛亮他船开进他的船队里。你想呀!诸葛亮不带箭,他敢回去吗?他能做的就是烧掉曹操的船,解了这赤壁之危。虽然可能没有东风助力,曹操的船烧不完,但那个没有高压水枪灭火的时代,烧得舰队不能出江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鲁肃说孔明留了一手,恩?恐怕不光是留得一手吧?这头功都可能被他抢去了。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同年,曹操率百万大军功伐东吴,孙刘联军在赤壁一带与曹军殊死抵抗,诸葛亮被任命为联络东吴的代表。赤壁一战,不仅让周瑜威震古今,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奇谋。诸葛亮进入东吴后,经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成功说服东吴联刘抗曹。然而周瑜始终认为诸葛亮包藏祸心,又机智过人,将来可能成为东吴的劲敌,因此处处刁难孔明。
草船借箭,也是周瑜刁难诸葛亮的一个手段,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只箭,如同刀架在脖子上。事实上孔明只用了三日,通过草船借箭,不但让曹操失去了十万多箭,而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有人在此便有疑问,曹操为何不放火箭,这样诸葛亮岂不有去无回?也有人回应:幸亏曹操没有放火箭,因为孔明还留一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草船借箭。孔明承诺三日之内制造十万枝箭,并让鲁肃寻找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束草千余个。前两日孔明按兵不动,第三日,便叫上鲁肃一同前去取箭。出发前,诸葛亮将船只用锁链相连,当晚大雾弥漫,面对面都看不到对方,五更之时,已经接近曹操水寨。孔明于是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排开,令擂鼓呐喊。
曹操大惊失色,并不知道有多少人马,又惧怕有伏兵,于是令水军弓弩手用乱箭射之。又让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弓弩手到江边支援。一万多人一起向江中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待到日高雾散,孔明便引军回东吴,船只上布满箭枝,有十万多只。周瑜知道后,对孔明拜服,但更加想除掉诸葛亮。草船借箭,虽然只是演义中存在,但不愧为神来之笔,罗公也正是以此来衬托诸葛亮的神勇。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孔明曰:“子敬休言问,前去便见。”遂命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往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满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其次分析为何说曹操放火箭,结局会更惨,诸葛亮还留一手。其实很多人都曾讨论,为何草船借箭曹操不放火箭,这样诸葛亮的草船就会烧为灰烬,以下做简要分析。另外我重点解析一下:曹操幸亏没有放火箭,因为诸葛亮还留有一手。其实说诸葛亮留一手,这大概是说诸葛亮当时会直接火烧曹军战船。这个计谋是否存在,又是否能成功,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曹操为何不放火箭。曹操不放火箭,有以下原因,一者曹操的目的是不让敌人靠近,而不是歼灭。曹操放箭不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到敌人,而是射住阵脚,不让敌人靠近。但箭需要射的远,如果是火箭,会大大降低射程。演义中已经交代,曹操因惧怕有伏兵,坚守不战,又害怕敌靠近,这才放箭。二者当时大雾满天,看不到敌人,找不到目标,放箭也是盲射,放火箭更是浪费。三者火箭的成本高,十万只火箭,耗资巨大,再说者说曹操也不知道诸葛亮用的是草船。
其二诸葛亮这一手其实是有可能存在的。这有亮两点原因,一者诸葛亮做事谨慎,考虑周到。他定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如果曹操果真放火箭,诸葛亮也不会坐以待毙,唯一的做法就是将这二十只火船推向操营,虽然是完不成任务了。能让曹军损失,也是一大胜利。二者诸葛亮胜利回归后,周瑜对其谋略十分叹服,曾请求诸葛亮制定破曹计策,而诸葛亮当时的计策与周瑜不谋而合,那就是用火攻。由此看来,诸葛亮早已想好用过攻的计策,因此草船借箭之时,诸葛亮用火攻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草船借箭用火攻有取胜的可能性。如果曹操放火箭,诸葛亮火烧曹军是有可能的。一者据演义中交代,当日大雾弥漫,面对面都看不到对方,诸葛亮让着火的船只靠近曹军水寨,很难被发现。等到军士发现火船,为时已晚,曹军只能撤退。二者当时曹操军已经用连环计,将战船用锁链捆绑在一起,一只船着火,其余都会跟着烧起来。
三者虽然没有东风,诸葛亮很有可能带有引火器具,也会向曹军战船放过,当时鼓声呐喊声震天,曹军估计都不知道火船会从那里过来的。诸葛亮善于用火攻,谋划这点计策,还是游刃有余的。当然这些都是依据演义推测,不过万分无奈下,诸葛亮很有可能这么做,所以有人就说,诸葛亮还留有一手。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三国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一出山就烧博望、烧新野,烧赤壁,烧的曹操是焦头烂额,叫苦不迭。诸葛亮凭借三把大火,威名震天下,气的周瑜都无奈的叹息:“既生瑜,何生亮!”,然后吐血而亡。
诸葛亮有名的草船借箭,就发生在赤壁大战之时。我们要想知道曹操不放火箭的原因,以及孔明所留的一手计策,就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过程。然后,我们根据演义和相关史料,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诸葛亮草船借箭话说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说服了江东君臣,联合刘备一起抗曹。周瑜率大军与曹操对峙于赤壁两岸。周瑜施计,蒋干盗书,骗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个水军大都督,让曹操的水战能力大减。
原本孙权、周瑜想说服诸葛亮弃刘投孙,可是诸葛亮不为所动。周瑜觉得诸葛亮的才能高于自己,如果不除掉诸葛亮,日后必为大患,因此动了借军令杀孔明的年头。于是,周瑜让鲁肃去探孔明是否识破了他设下的“蒋干盗书”之计。结果,诸葛亮一见到鲁肃就道喜,原来孔明早看穿了一切。原本,诸葛亮应该低调,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己找死呢?其实,诸葛亮也下定了除掉周瑜的决心,开始了“三气周瑜”之旅。
周瑜听了鲁肃的回报,恨的牙根痒痒,誓杀孔明。于是,就叫来了诸葛亮,问诸葛亮水战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想都没想,以弓箭为先。好吧,既然先生说了,那就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吧。孔明更牛,哪里用的了十日那么久,三日足矣!还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出箭请死。周瑜自然大喜,可是让周瑜没想到的是,当孔明拿出箭矢之时,他再回想到现在的诸葛亮,只会更气。
诸葛亮立了军令状,老实人鲁肃急了,天天催孔明赶快吧,要不脑袋就没了。结果,孔明却悠然自得,不用着急,去帮我准备二十只轻便快船,每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即可。然后,跟鲁肃约定第三日的四更江边见面。
借箭的过程就不用多说了,到了时辰,诸葛亮和鲁肃坐于船中饮酒,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注意,这点很关键,诸葛亮也用了连环计),径望北岸进发。当夜大雾,曹操恐惧有诈,只教一万人在寨前放箭,一直放到了日高雾散之时。此时的诸葛亮看雾气将散,急令回营。当曹操得知时,孔明的船只已经走出二十余里了。
孔明的草船借箭,共得箭十五六万支之多,把周瑜搞的是羡慕嫉妒恨呀。周瑜后面就要一起出火攻计,让诸葛亮借东风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就不多说了。而曹操呢,白白丢了将近二十万支箭,自然是气恼烦闷不已。那么,当时诸葛亮的船只首位相连,船上都是布幔、稻草等可燃物,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呢?
曹操不放火箭的原因有人说三国时期,还没有火箭之类的武器,所以,曹操没有使用火箭。这是没有细看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呀。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三国时期,已经有火箭了,而且,诸葛亮还真的被火箭打败过。
啊……诸葛亮被火箭打败了?震惊吧!奕天绝不骗人。在裴松之作注时引用的《魏略》中记载,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兵陈仓,为郝昭所拒,最后不克而还。当时,诸葛亮使用云梯冲车攻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唉,孔明真的败了。
一处不足为证,在《三国志》中还有记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夺权之后,曹魏旧将不服,发生了“淮南三叛”。其中最后一叛,诸葛诞被司马昭大军包围后,意图突围,发兵进攻南围。南围守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诸葛诞进攻失败。可见,火箭当时可是防守利器。
那为什么曹操不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写三国小说的作者不让用呀。否则,诸葛亮不被烧死,也会因为没有借到箭被周瑜所杀。其实,草船借箭是有原型的,那就是孙权乘舟探曹营。
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赤壁之战后的三四年,曹操出兵进攻濡须口,与孙权对峙。按照《魏略》的记载,孙权乘坐一艘大船,去查探曹操的水军大营。“公使弓弩乱发”,公就是曹操,一看到孙权这么大胆,竟然敢只身前来探营,太嚣张了,给我射。
结果,曹军射出的弩箭,纷纷射到了大船的一侧,因为重量不均,“船偏重将覆”。孙权一看,咱们看过了,回吧。于是掉个头,另外一边受箭。孙权还让手下慢点开,曹操你快点射,多射点,要不我船翻了。等到“箭均船平,乃还”。孙权淡定吧,曹操后来还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说家们就是看到了孙权的这个故事,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谋略和才能,顺便贬损周瑜的小气与无能,就帮诸葛亮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故事。不过,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的确没有编圆满。毕竟当时已经有火箭了,在大雾的夜间,曹操不用火箭进行探查,过于不合常理了。
再看最后一个疑问,鲁肃为什么说幸亏没用火箭。
孔明真的还留了一手?这个说法也就是最近才出现的,说鲁肃当时慨叹曹操幸亏没放火箭,因为诸葛亮还留了一手。这就纯属杜撰了。
那诸葛亮留的一手是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了,草船借箭之后,就要出火攻计了。所以,有人就参考火烧赤壁,给诸葛亮又加了一个计策,提前火烧曹营。如果曹操敢用火箭,那么诸葛亮就会命令士兵,将着火的火船,开向曹营。这……简直就是自杀么。
前面我们说过了,演义中诸葛亮借箭时可是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曾记否庞统巧献连环计,让曹操铁索连舟。诸葛亮自锁战船,这已经是自己找死了。之所以让诸葛亮锁船,是怕大雾中有船只迷失,那么借的箭就有可能不足了。而这么做的前提是,小说作者已经假定了曹操不会用火箭。
而且还有一点,周瑜曾经被飘扬的军旗扫过,急到口吐鲜血,昏厥倒地。之后,才有了诸葛亮“借东风”。诸葛亮为什么要借东风?因为当时刮的西北风,如果放火,只会烧吴军。如果曹操用火箭,诸葛亮的船着火,因为风向不对,根本就烧不到曹操的大营。更何况,当时庞统还没去献连环计呢,即使烧着了,曹操也可以轻松应对。
说到底,“草船借箭”这件事,根本就没发生在诸葛亮身上。既然不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我们了解一下前因后果,茶余饭后,权当一乐,足矣。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之所以有草船借箭,完全是周瑜故意想借造箭之机刁难诸葛亮,趁机除掉诸葛亮,但不想周瑜无论怎么耍计谋,都慢了诸葛亮一拍,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这也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
由三气周瑜引申出草船借箭的故事,话说周瑜为了刁难诸葛亮,故意提出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谁知诸葛亮反而夸下海口,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出十万支箭,周瑜怕诸葛亮反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完不成,就得杀头。
于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草船借箭就发生了,诸葛亮其实早就算好了三天后会长江江面会有大雾,因此立下三天的军令状,并且私下向鲁肃借了20条快船,每船有30名军士,船上用青布为幔,两边各束草堆千余个。
到了第三天晚上四更时分,诸葛亮派人请鲁肃一同前往借箭,出发时,诸葛亮命人将20条快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向江北出发,到了五更时分,船队就来到了曹营水寨附近,然后将快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排开,并命令军士擂鼓呐喊。
要注意到诸葛亮此行有几个细节问题,一是当天江面大雾,能见度不足百米;二是诸葛亮将20条快船用铁索相连。
这个时候曹操的表现是什么呢?
当水军都督毛玠和于禁将情况通报给曹操后,曹操发现雾很大,第一反应就是:江面上这么大的雾,现在敌人来攻,一定有埋伏,不可轻举妄动,可命令水军弓弩手射箭。
不仅如此,曹军还担心敌人会攻入水寨,同时下令让岸边营寨也集结弓箭手,一同放箭,防止敌人接近水寨。
换句话说,曹军既担心孙刘联军有埋伏,又担心孙刘联军会趁机攻入曹军水寨,所以才会下令放箭,而且水寨弓箭手与岸边营寨弓箭手一起放箭。
另外,你必须必解一些自然现象及常理,首先是弓箭的射程,古代的弓箭有效射程为150米左右,太远了没有杀伤力,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快船离曹军营寨并不远,也就是150米~200米左右,并且要保证在弓箭的射程之中,才能接收到弓箭。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船队其实离曹营很近,不会超过200米。当时江面上是大雾天气,以一般的大雾天气来看,能见度一般不足百米,另外江面上也容易产生水气,从曹寨的方向看诸葛亮的船队,也就差不多看到朦朦胧胧的船队影子。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
很简单啊,离得太近了。诸葛亮的船队离曹军营寨只有200米左右,这个距离无论有没有风向,让快船划过来,也就几分钟的事,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曹操看到船队朦胧的影子,又离曹军如此之近,同时又看不清楚对方到底在做什么。
谁敢放火箭呢?如果一旦放了,这么近的距离,明显会殃及自已。要知道曹军营寨可停着成千上万条船,而且还是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曹操自已也明白,最担心的就是火攻,曹操能想到这个问题,对方肯定也能想到,曹操为了避免自身遭到火攻,当然就不会使用火箭攻击诸葛亮的船队了。
但是如果曹操放了火箭会怎么样呢?
很简单,诸葛亮还有预案啊,就是火烧曹营,让赤壁之战提前上演。
注意到诸葛亮出发时将20条快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了吗?这个铁索连船,就是预备曹操火攻的方案,如果曹操火攻,诸葛亮还会火上浇油,要知道快船上都是束起来的草堆,都是易燃物,而且诸葛亮随身携带的一定还有松油。
如果曹操真放火箭,那么诸葛亮就会让铁索连在一起的船队燃起熊熊大火,直接驶向曹营,到时候曹操根本无法阻挡,而船又全是铁索锁住的,动弹不得,到时候真烧起来,成千上万的船完全是活靶子,到那个时候,赤壁之战的一把大火就提前上演了,这也就是鲁肃说的:幸好没好,诸葛亮留了后手。
什么?你说没有东风,诸葛亮早就借来了东风好吧,东风会将火船直接吹向曹营,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其实书中有交代,诸葛亮故意在雾很大的时候,距离又不近不远,刚好箭可以射到,曹操看不清船上的人是真是假,以为是真人,所以拿箭来射。那为什么不用火箭呢?其实大家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想想假如你是曹操,当时雾很大,敌人好几条船在江面上,而且船上士兵满满的,你在不知道人家是稻草人的情况下能第一时间想到用火箭吗?再说了,火箭的射程太短,通常是中程交战攻城守城才用,而且是在没水的地方。当时江上都是水,就算你射到了也大部分掉水里了,烧不起来,就算烧了救火也方便,诸葛亮也可以调转船头进行躲避的。这和赤壁之战截然不同,因为赤壁之战船都链接在一起,机动性差,是活靶子啊。以上我只是针对三国演义的小说剧情而进行的讨论,至于真实的历史是啥样大家可以百度,其实也跟本问题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