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健康状况的不断改善。退休的人员生活经历分为两大阶段。男性在年满60岁,女性在年满50或55岁以后开始退休生活,退休以后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力非常充沛,而且身体也比较健康,能够独立生存,这类退休人员被称为活力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痛的影响,有些人会失去自理能力导致需要人照顾,这些老人被称为失能或者失智老人。活力老人除了一些人希望发挥余热继续工作以外,另外有一些人会选择和子女住在一起,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当然有一些人在退休以后会独立生活,而且这个人群数量在增加。
有些人在这个时段会选择自驾或者是结伴出游,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或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将工作时间期间无法旅游的遗憾补回来。在外出旅游之余,或者有些人喜欢独自生活,这个阶段在郊区购买一套养老房是非常合适的。郊区远离喧闹的市区和拥堵的交通,远离污染了空气,在自家小院里可以种些鲜花和蔬菜,甚至养鱼,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对于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而且郊区的房屋一般建筑密度比较小,而且多为单层或者低层的房屋,非常接地气更适合老人居住。能够过上真正的慢生活。
前段时间还去一个老人在郊外的养老院落拜访,深感这种生活的遐逸和轻松,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到郊区的养老房去住。
当然,在郊区居住也有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购物,公共的供水、供暖、网络都不如城市完善,尤其是医疗设施比较遥远,所以想在郊区养老的人,应该在经济上能够保证在市内有一套房子。我的一个同学就在农村的山坡上买了一个农村院落,每年的春夏秋季会在农村居住,种菜、养花、养鱼,每天可以到山上去散步,采摘一些野菜,生活过的悠闲自得。到冬季就会到市内的公寓里居住,在供暖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最好的保障。当然最好还需要有一辆车,能比较方便快捷地到达城市。
当然,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在郊区居住就非常不适合,因为病痛不能得到及时的送医,生活上也有比城市多的不方便,这时就应该考虑回到市内的家中居住,或者是直接进入一些专业的养老机构。对于失智的老人来说,就更不应该住在郊区的养老房。
最近因为工作原因考察了各类的养老机构,很多医养结合的养老院非常适合失能、失智的老人居住,这样的机构一般本身是具有医院或者附近就有医院,非常便于出现病症的时候及时的得到救治,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具有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护理和照顾,一方面能够免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升,而且还有希望自己的慢性疾病得到控制甚至好转。
另外,在饮食和业余生活方面都更加的专业和更加的丰富。现在国家正在进行长护险的试点,有了专门的保险也能够大大减轻入住养老机构的个人负担。一般退休人员都能住得起。
总之,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退休的人来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和养老生活,在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适应的居住环境,只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我大哥在郊区买地基做了一幢养老房,如今成了废墟。
大哥还没退休的时候,为退休后的生活作了安排,一直向往有院落,院落里种花种菜养狗养鸡的农家生活,向往空气清新,安静平和的老年世界,于是投资不少,在老家买了一块地,做了两层小楼房,前后都有院子。房子做好后,大哥欣喜不已,置好了家当,院子里种了各种树,后院还种了瓜果,大哥时不时趋车前往,与嫂子住几天,过神仙日子。
退休后,大哥要大嫂与他同住小楼房,嫂子不愿意。因为嫂子天天傍晚要跳广场舞,要与她的姐妹耍,那里人生地不熟的。无奈大哥一人前往,却发现乡里乡间,大热天,蚊虫多不说,一搞停电,空调用不上,长期无人,冰箱冷冻的东西,一搞烂的流水。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整理一次累的要趴了。
后来大哥患了痛风,动不动就要打针止痛,住在乡下,脚痛不能开车,弄个电动车,找个医院得费半天功夫,折腾死人。买点鱼肉都要跑远路,完全没有城里方便。
过了两年,大哥大嫂都不想住乡间楼房了,感觉不习惯,不方便,大哥的小楼房一直废弃,想卖掉,价低划不来,价高无人问津,成了烫手山芋了。
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说理想很丰满,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想的是等自己退休后过去住,顺便养点花,种点菜,以便远离凡尘俗世,甚至学一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的很美,看上去也的确很美。
再说现实很骨感。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即使是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基本也是农村的。想回农村,得先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逃离农村?原因当然很多了,比如土地的产出低,挣钱少,填不饱肚子;比如配套不齐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生活、医疗等不方便;等等,真要去住了,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蚊叮虫咬,蛇鼠一窝都是小事,固定在一个地域,就是让你处理好左左右右的关系,就够你挠头的。
毕竟,马克思同志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厌烦社会,但你总不能离开社会,真到了农村,喝个小酒,搓个小麻,你都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朋友。回想宅家抗疫的时候,我们除了吃喝以外最需要什么就知道了。
总之,在郊区买房养老,想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是,真等自己退休后去住,你就会知道,小住可能怡情,要长住,可能还是不现实的。
人呐,太复杂了,在人多时候最寂寞,在寂寞时候又想朋友,是最难将就的。
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有后悔的感觉,想法和现实不贴切。
还没退休,就向往自己在近郊买个房子,过田园生活。
做着美梦,幻想着带个小院,有块菜地,栽花种菜还不错。
割把春韭菜,拔点小白菜,炸的土鸡蛋酱,吃点高粱米水饭,能挺有食欲。
院子里搭建个葡萄架,夏天,弄个摇椅,品着茶,嗅着农村的芳草香,乘着凉,感觉挺滋润的。
小狗汪汪叫,公鸡报晓,母鸡下蛋,麻雀屋檐做窝,紫燕绕房梁,感觉很切意,一想天开啊!
再安装个乒乓球台,邀请几个球友,打打球,烤点肉串,喝点啤酒,享受晚年生活。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公园里热热闹闹的,家里安安静静的,卫生清洁,到处都有人群,大超市商场随便逛。同学朋友也居住很集中,来往走动也频繁。
真的在郊区买个房住下了,累不说,夏天蚊虫叮咬你也受不了,冬天还冷,活受罪啊!
那有人会问,人家农村人怎么呆的,我可以告诉你,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耐力也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已经习惯适应了那种生活了。
还有一点,主要是城里人最怕孤独,朋友圈子在市里呀!过于孤独寂寞,人就发呆了,能呆傻的。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去近郊农村养鹅去了,结果鹅也没挣钱,人也呆傻了,有一次我们去看他,远远的看着他坐在大门口,两眼直勾勾望着没有人影子的地方,发呆啊!我们离开时他依依不舍啊!后来,坚持不下去了,鹅也不养了,处理掉后,退了租的房子回城里生活了。
题主问退休真的愿意去郊区住吗?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去了就后悔的。还是别买了,没事到哪个小度假村暂短的旅游还行。
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讲两件家中实事:
一、俺岳父退休教师,岳母退休医生。1997年春节,俩老回老家,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钟山乡过年。大年初二,岳父突发脑溢血。众子侄在岳母指挥下,平抬着岳父送进乡医院。但当时乡医院医疗设备落后,只能紧急送县医院。可惜,岳父在途中去世。
若当年他们在,位于贵州省医学院后门的宅吉小区家中过年,离医学院附属医院,不足十分钟步行路程,岳父就有抢救过来的希望。
二、我们夫妻现居住于贵阳市金华园小区,属较好学区房。因我家为丁克家庭,很多朋友笑我们浪费学区名额。因为买房入户后,孩子能进好学校,所以本小区二手房交易活跃且价格相对较高。
与我同龄段的原同事们,都五十岁左右,家中孩子己读大学或参加工作了。学区房对其意义不大。于是很多老邻居都将房卖出,再买套面积相同的非好学区房居住,从中获得不菲差价。
我家夫妻本也有此打算,正准备换房时,本省排名前列的医院,省人民医院新址,就在附近规划动工了。
新省医距离我家,步行不到十分钟。透过家中窗户,就能看见,省医己先建起的两栋楼。
于是,我们完全打消了换房的打算。因为最好的养老房,不在乡间,在好医院附近。
很多朋友在郊区买了养老房,可是等他们退休后,会去郊区住吗?
说一句实话,人到老了的时候,更喜欢一种田园的生活,更喜欢没有喧嚣,没有人来车往的景象。所以说,如果有许多的人选择的是优雅的地方养老,也算是一种情有可原的选择。
我是2013年给我父母在城里面买的楼房,楼房买了以后,我老爸老妈任凭我怎么劝说,都舍不得他那个平房,而且坚持着坐公交车。去回到平房里腌腌酸菜,种种地。反正用老妈他们的话说,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住在平房里,夏天最舒服,所以说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老爸老妈说,我们就像是候鸟一样,冬天回到楼房。夏天回到平房真的挺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