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这样一个传说还真的听说过,而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非常普遍的一个说法,很多人都知道。随着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中日之间尘封多年的政治联系得以恢复,逐渐的双方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当时的日本经济发达,技术领先中国很多,产品比中国要先进的多,技术含量也高得多。当时最先进入国内的就是尿素化肥,不仅化肥好,而且化肥的包装袋是用化纤布做的,质量顶呱呱,比棉布既结实又滑爽,很多的农民在用完尿素以后就将包装袋做成衣服,而上面印的尿素等字样都非常牢固,所以一直都会带在身上,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后来是丰田车进入中国,当时家喻户晓一句广告语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再后来就是电视机,录音机,摩托车等等,东芝、松下、日立、索尼、三洋,日电、雅马哈、本田等企业的名字在国人中口口相传。
80年代初期,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传言,我们这里是煤矿产区,煤炭的储量非常丰富,当时日本派出了勘探人员进行了勘察以后,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他们可以免费为我们建设一个现代化煤矿,对方开采30年以后无偿的送给中国,据传说,当时被国家谢绝了,因为估计按照他们的技术水平30年基本上煤矿也挖空了。虽然没有让他们开矿,但那些年却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煤炭,当时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宝贵的外汇,并且还有传说,日本将进口的煤炭沉入海中,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日本在战后这些年填海造了很多的土地,其中美丽的东京湾全部是填海造地造出来的。当时国家还专门修了一条运煤铁路线,在日照修建了煤炭码头,但没几年就不出口煤炭了。
回到本问题的主题,从工艺上来说,生产尿素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和煤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产生尿素,还需要只要大量的电,船上安装高温高压制造设备是可以的,但生产过程需要的能量巨大,靠船上安装蒸汽机很难满足要求,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证据,只能是一种杜撰的猜想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国内改革开放以后,日本的很多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由于当时我们国内工业基础薄弱,设备和技术都有不小的差距,生产出来的很多产品质量差,使用寿命短,耗能严重,使日本的很多产品受到热捧。当时很多人哈日比较严重。觉得日本的商品就是代表着质量好,耐用,先进节能,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当时一些日本产品的确很好,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当时年轻人喜欢用的磁带随身听,我买过好几个国产的,使用寿命太短,用不久机芯就会出现故障,并且用电太浪费,两节电池一盘磁带也就是听个反正面就不行了,而我同事她爸爸是厂长,曾经去日本参观学习,买回来一台索尼的磁带随身听,看外观的做工精细程度,国内的产品就不能比,带着四节原装充电电池,两节电池充满电,听原版正品磁带,可以三十多个小时,真是不服不行。不过她那个机器,买的劣质磁带放不进去,根本不能用,可能是劣质磁带的尺寸误差太大的缘故吧。她那台机器使用了六七年都依然好好的,我是羡慕嫉妒恨啊,价格太贵我是真的买不起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后来日本的很多产品都被神化了,就像提的问题里说的那样,日本出口到我国的尿素化肥根本就不用原材料,直接空船开过来,直接使用空气很快就能生产出一船的尿素。这个传说做为农村长大的我,听到过无数遍,我当时很吃惊,还有当年经常使用到的三合板,也被说的神乎其神,说日本商人买我们的花生,装船之后,在海上转一圈,花生油就提炼完了,花生饼再卖给我们,花生壳直接加工成三合板高价卖给我们,把买我们花生的钱全部赚回去,白白得到一批花生油,还能挣到我们的钱。当时这样神化日本技术的事情很多,说日本买我们的大豆,装船后从这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把大豆再卖给我们,看着好好的大豆,其实里面的大豆油,各种营养物质都被日本人提取完了,不过大豆完好无损,用眼睛根本看不出来。当时听到的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
现在来着重讨论一下日本当时到底有没有可能直接在海上航行的船上生产出几万吨尿素呢!尿素是用二氧化碳和氨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氨基甲酸铵,经分解、吸收转化后,结晶,分离、干燥而成制造出来的。只要有足够的氨和二氧化碳就能生产尿素。二氧化碳空气中有,也有很多办法得到二氧化碳,氨在空气中含量较少,直接获取不容易,但是如果把氢气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中含有78%左右的氮气,高温高压混合在一起产生反应,就会产生氨。如果将海水电解,就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有了氢气和氮气就能生产出来氨,把氨和二氧化碳混合反应就能生产出来尿素。理论上在大船上只要有足够的能量提供高压高温,提供电解水所需要的电力,有足够的场地放置设备,是能生产出来尿素的。但是这就会是很复杂,很庞大的一套设备,想在船上直接通过吸收空气生产尿素,这个生产量会是极其有限的,并且全部使用船上自带的能源生产尿素是没有利润可图的,可能生产出来的尿素价格会是极其高昂的。到现在也没有哪家生产尿素的厂家是不需要原材料直接使用空气生产尿素的,现在生产尿素的厂家使用管道天然气,或是用煤炭,要使用液氨等很多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并且是高耗能企业。所以上世纪的那些只是传言,一些哈日者杜撰出来的。
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改革开放以后,大概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技术,资金,产品大批涌入中国大陆。在偏远的乡村也有这个说法,说是日本的科技发达,输往中国的尿素都是在海上制造的。工厂即在船上,船只航行在大海上,利用海水和空气中的氮成分就合成尿素了。到中国口岸后,中方只需打包就行了。
还传说,我们出口给日本的花生壳,人家在回途中,就加工成商品了。买回中国的煤炭倒进海边,填煤造地,以备资源匮乏时使用。应该承认,不论传说真假,当时国人钦佩人家的科技先进。
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传闻并没得到证实。再说这些属民用技术,不可能封锁如此严密。所以,题主说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不能成立。还有,日本人一向精明,没有必要花费高额资金把工厂建在船上。也许专业人士能说明得更清楚。
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谢邀!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听说过曰本空船到中国,海上走一走,满载尿素肥上岸。是够神奇的。不久明白了。其实挂着空船的,就是一座水上化工厂,叫盐化工。湖北应城东马坊,有个双环集团专门搞这个事。抽的是地下水。那一大片农田,成排的输水管道布满了。原水管道抽地下原水,清水管道同步注入清水。否则悬空面积过大,地会塌。盐化主产盐和纯碱。能作化肥的氯化铵只是副产品。氮含量百分二十四,不及尿素可达百分五十左右,直接可用作农作物作追肥。而氯化铵只能作复合肥原料,是氮磷钾主养份之首,不可或缺。但作底肥相当厉害。不信,到东马坊看看,啥时候都人满为患。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冲着氮去的。海水也是盐水,日本空船海上走,尿素自动装船不稀奇。稀奇的是我家胡转公路当年比搓板还搓板,曰本人诞着脸要帮忙修沥青水泥一级公路。咱就是不鸟他。很明显,铺路的废石伴有好多磷矿。
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这样荒谬的说法现在还有人相信的都算很出奇。
不如讲过几十年前更荒谬的事。
那时,我有个当海员的同学,回来公休时跟我们讲,日本盖房子是从最顶层开始盖的,一层一层往下盖。
这同学很老实的,相信他不会乱讲。但我们所有人都想不出房子怎么从顶层开始往下盖。总不可能用气球或直升机吊住来盖吧?
直到我们这里,强调环保,安全后,建筑工地都要全面使用安全网围起来施工,装修好好一层才拆一层,有天我小孩跟我讲,家里窗口望过去那个工地的楼顶很漂亮,我望过去,那栋楼刚拆了顶上三四层的脚手架安全网,露出装修好的顶上几层。突然想起当年同学讲日本盖房子是从上往下盖这件事,明白当年同学在船上看到日本从上往下盖楼是什么回事,差点笑死。
日本有能力让空船从本土到中国装满尿素吗?
这么说吧,煤炭填海是保存在海中且不占用土地,这个是真,日本鬼子有超前危机感,八十年代我国煤炭超便宜,人家专要中国的水洗煤块,水洗煤块到日本后即安排填海保存,日本鬼子酒后吐真言:百年之后再卖中国,别说百年,现在转卖中国人家也大发了!还有,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日本鬼子向我们提出:用二斤小麦换我们一斤地瓜干,中国外贸问日本人干什么用?人家直言说是吃,要知道当时国内城市都供一定粗粮给居民,农民除了过节吃顿细粮,平常全部地瓜干杂交高粱玉米面,当时日本发明电子手表打败瑞士机械表,于是中国专家说地瓜干含有造电子手表一种元素,日本人买回去提炼用。当时中国特二面0.21元一斤,地瓜干更不值钱,春地瓜三斤晒一斤,麦后地瓜要4斤多晒一斤。现在大家看看,一斤地瓜的价钱都超过面粉了,原来人家真的是吃,日本工钱贵,地瓜费工多所以贵过小麦,现在的我们也体验到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