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越来越严重。以至于一些日本的老年人也经常抱怨现在看不懂很多的文章,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还专门做过专题节目进行过讨论。

日本古代是非常落后的,以中国为榜样,向中国全方位的学习,包括引进了中国的汉字,现在还有很多的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的发音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而且绝大部分汉字的意思都和汉语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他们又加了一些改良,里面增加了假名。早期的日语正如题主所说汉字比例比较高,现在很多正式的法律文件汉字的比例也相当高,这样能表述意思更加确切。 假名的形状很特别,它是在一些汉字笔画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它的部分功能和我们的汉语拼音的类似,是一种拼音符号。因此日语里面所有的汉字都可以用假名拼写出来,但是全部用拼音拼出来的文字就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同音字的假名是一样的,但是意义是不同的。现在韩语就有这个问题,韩语最初也是使用汉字,但后来废除了汉字,全部采用拼音符号,现在很多的韩语姓氏拼音是一样的,但是里面的姓氏不一样,比如刘和柳,这种问题拼音很难解决。而日本就保留了汉字,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因为假名书写更快捷,现在喜欢使用假名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不太喜欢写汉字,就更多的是使用了假名,导致题主所说的现象。

另外就是现代科技来源于欧美,很多的名词都来源于欧美,像医学、物理学、电磁学、化学等等,由于中国近代这些方面落后,所以并没有对应的汉字,因此,日本的文字里面表述这些词语的词大部分采用的是英语或者是其他西方国家语言的音译,采用假名书写,完全就是英语单词按照日本的读音习惯进行了音译。其实我们国家这种现象也非常多,像沙发、坦克、盘尼西林等等。很多的专业术语相当复杂,这就导致了一些上年纪的人根本搞不懂这些假名所表示的意思,一些非专业的人士读这些领域的文章也非常吃力,很多老年人到医院去就医的时候就显得特别困惑,很多的医学术语包括药物都是假名。其实用假名表示这些科技词汇,还不如直接用英语更加的容易辨认。

这是目前日语里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虽然很多人对此非常的困惑和不满,但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汉字在东亚,的确是个非常神奇的存在。同样的字,中日韩读音各异,但书面交流却没有很大障碍,尤其是姓名方面,更是离不开汉字的表达。

比如,一般情形下,咱们中国人只看日语书写的话,意思能猜对个六七成,同理,日本人认汉字也是类似。当年,我教过的日本学生,在几乎不怎么会说中文的情形下,可以在北京独自坐地铁,仔细参考指示牌的汉字,换乘、出站进站什么的,基本没走过弯路。

从历史上看,早在公元4-6世纪,中国的汉字随着佛教典籍的流行,就从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日本上层开始普遍信仰佛教,老百姓们为了赶时髦,也非常崇尚佛教和儒学的那一套。

此情此景下,为了理解佛教,更深入的学习儒家思想,对汉字崇拜的风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开来,日本人纷纷自觉的学习使用起了汉字。到了唐代,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僧”带来的先进文化,让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进步,汉字成了当年日本唯一的书写文字。

然而,基于汉字在日语中读音和表意功能的分离,也给日本人带来过很大的困扰。到了公元9世纪,平假名和片假名先后产生,平假名模仿了汉字草书的形态,功能类似于咱们的汉语拼音;片假名则是源于汉字偏旁部首,用以给外来词汇作标注。

早期的日本上流社会男性是不屑于用平假名的。甚至,汉字作为一种身份和性别的特权,连诸如紫式部这种日本贵族女性都不敢随便用,她那部号称“日本版红楼梦”的巨著《源氏物语》,竟然通篇用平假名写成。然而,也是随着《源氏物语》流行,让日本男性逐渐放下了身段,开始接受和使用假名。那么片假名呢,至今非常明显的是,比如,咱们看到的日本传统地名几乎都是汉字,而化妆品、医药产品或者电器的说明书中,片假名使用频率就非常高了,像什么“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氨基己酸(Aminocaproic Acid)、“最大使用功率”这类来自西方的名词,几乎都是片假名的天下。

因此, 二战后,日文书写中的汉字显得占比越来越少,而假名,尤其是片假名愈发的多,跟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外来词汇的大量加入十分有关。假名多的日文,自然不好懂了,这属于时代发展的产物,大势所趋。

此外,日语中的汉字减少,也是美国当年去“军国主义化”的产物。

在二战前的日本,即便是独具特色假名出现后,汉字的正统地位依然根深蒂固,所谓的“假名”的称呼,也是与“真名”汉字相对而言产生的。汉学功底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标准,长期受到中上层阶级的追捧。

直到19世纪末,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改革中,日本在大举引进西学的同时,将繁杂的汉字也视为自身落后的主要原因,很多权力人物认为,将日语书写“拉丁化”,废除汉字,属于强国的必要步骤。

最终,还是福泽渝吉提出的“减少汉字使用”给当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张将汉字使用个数限制在3000个以内。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削减汉字的使用频率。

(福泽谕吉被尊为启蒙思想家,头像上了一万日元。除了主张削减汉字数量外,他还强行改变了日本人“过年”习惯的,把日本人延续了千年的过中国农历新年的习俗,改成了过西洋人的“元旦”。然而,福泽谕吉本人却是位汉学家,曾经把纯汉字的《左传》原版通读了11遍)

类似的情形,咱们20世纪初的中国也发生过,大批文化界人士,都曾肺腑的号召,要废除汉字,用拉丁字母重新拼写一套“西化”的中文。

再看日本,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跟西方关系愈发恶化的军事国主义法西斯军部,又开始提倡大量使用汉字,力图把汉字的推广和运用也认作所谓的“亚洲人解放亚洲”、“大东亚共荣”的重要标识。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司令部,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

此时,限制汉字的使用也被当成了“去军国主义化”的一部分。甚至一度,美方曾经粗暴的建议,日本应该废掉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汉字,直接采用西方拉丁文拼写一套新文字。

(1945年底,日本报纸上关于“废止汉字“的社论,大部分也是汉字写出来的)

1946年11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收录1850个字的《当用汉字表》,用来限制汉字使用。客观看,这与当年决绝的跟汉字“一刀两断”的朝鲜半岛比,还算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于是,在各种限制的法律规范下,日本汉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

只是,进入六七十年代,经济崛起后的日本,“重拾”了文化自信,又开始反省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巨大负面影响——纯日语假名表示的同音字太多了,导致了诸多不便,也让文字失去了美感和味道。

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并增到1945个字,且解释称"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到了2010年,《常用汉字表》再次改版,又大幅增加196个字。

目前,在日本,跟一千多年前差不多,看一个人的文化教养,认识多少汉字被当成一个重要指标,对汉字的掌握程度,书法水平,仍然是身份、文化的象征。

而一年一度的日本的汉检(汉字水平测试)也成了规模超过高考的全国性考试。还有日本每年都要举国隆重的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的传统,也体现了汉字在日本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总之,日文书写现在不好懂,主要就是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外来词汇的大量涌入,让片假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战后日本去军国主义化改革中,汉字也给牵连了进去,导致其使用受到了限制。好在,当今的日本,对汉字的认识又重回理性,仍坚持把汉字认作为本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继续传承下去。

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此类现象确实存在,但问题的描述有夸张之处。

首先,没有学过日语就能够看懂95%的日文信息,这种想法不太现实。日文在书面语当中,兼用汉字和假名。所以不要说是近代,就算是现代,通过日文中的汉字可以对日文的信息做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一点并不难做到。但要全面而细致的掌握其内容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对日文的深入学习才能做到。

其次,二战以后日本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使用的汉字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假名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同时,越来越少的使用汉字来翻译从西方语言中进入的概念,而直接使用英译手段进行翻译。这就使得中国人在看日文的时候,所能够接触的汉字越来越少,提取的信息量自然也就越来越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日本推行明治维新的精英阶层,基本上都有非常好的汉字功底,这是当时日本上流社会的普遍特征。因此他们在引入西方文化的时候,倾向于采用汉字,而不是假名来进行翻译。到了二战以后,新时期的日本精英阶层,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熟练的掌握汉字,所以他们在进行翻译和文化转换的时候,更倾向于使用片假名而不是汉字。

第二,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推行的教育标准是非常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腾飞以后,教育界开始引入欧美的宽松教育理念。在这时期成长起来的人,在学业水准上显著不如他们的父辈。他们的汉字能力不足,制约了日本在书面语当中使用汉字的社会氛围。为了迁就他们,整个社会的汉字使用逐步下降。

第三,日本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于中国对于汉字的质疑。而且由于日本改革比较早,所以更早的出现了这种现象。而实际上鲁迅等人对于汉字的质疑,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日本影响的。虽然日本最后并没有放弃使用汉字,但是由于这样一种社会情绪的存在,日本在现实当中,还是越来越少的使用汉字,使得日文越来越向纯拼音文字方向发展。

最后,日本人用不用汉字是日本人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对于这种事情可以放宽心态。在历史上有多个民族学习使用过中文,作为其官方文字。这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相对于周边国家来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除了日本以外,这些国家都废弃了汉字。说起来日本人还算比较长情的。从较为现实的利益层面上看,日本人用不用汉字,对中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日本文字现在使用的假名是后来出现的,最初日本文字几乎全用汉字。在博物馆、纪念馆里展出的前人的书信里,就可以看到很多汉字。同样,二战期间的日本文字,也是汉字利用很多,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可以理解其大意。而现在的日本文字里假名较多,不少年轻人只会假名拼写,不会汉字,某些招牌、广告也直接用假名而不写汉字,现在的日本文字就难知其意了。

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你以为日本是自愿的?

美国占领日本后,麦克阿瑟强行禁用汉字,搞了几年,日本民间强烈抗议,努力争取后才回复了800个汉字,后来又争取到1400多个。直到九几年才全面解禁。但此时,日文已经大规模假名化了,已经回不去战前状态了。

不过,现在中国的日常用语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英文单词。

中日韩越现在的日常用语状态基本上都是汉语词汇+英文单词的状态,只是英文单词的比例不同而已。

未来随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日韩越的语言还是有趋同的可能性的。

为什么看二战时日本文字,自己可以看懂至少95%,而现在很多日文都看不懂了?

1.首先提出的问题不科学,二战时期的日语虽然汉字很多,但是日语是一门语言就有本身的复杂性,没学过日语的人很难看懂日语,除非跟你当面笔谈都写汉字,那又不是日语了,所以普通人很难看懂原文日语。

2.日本人有很多自造的汉语词汇,跟汉语意思差别很大。“手纸”指书信,“留守”意思是不在家,日本商家门口挂帘子写个“汤”字是浴室,此类同形不同意的词汇太多,光看汉字来理解日语,很多情况下会南辕北辙。

3.二战时日本鬼子的情报多用汉字书写,我们即使看了也很难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要轻信抗日神剧中一个小朋友就能搞定日军的情报。不信我可以添加一张日本人二战期间侵略中国南海的情报,是手抄原文材料,很有临场感,看看各位能不能搞清楚什么意思。这些情报当时是日本的机密材料,不过现在大部分材料已经公开了。各位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特工,现在拿到了鬼子的情报,一定要翻译出来,看看到底能不能看懂。等大家猜差不多了我再揭晓答案。欢迎在留言区翻译这段日语手写材料,也欢迎各位的评论,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