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这有什么不靠谱?这是人生最好的事,两家人心无蒂芥友诚相待,都视如己出,这是福气,乐也融融,难首要弄得寃生火死么?真不明白现在后生人的思想,居然会提这样的问题!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重点提示:坐月子需要婆婆妈妈一起伺候吗?

身边很多朋友吐槽月子时的各种状况,其实我有一个很好的建议,越简单,越幸福。

坐月子需要照顾的是两方面,产妇和孩子。

婴儿刚刚出生,不照顾就无以生存,这自不必说。产妇生完孩子,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身心也都需要照顾。

到底谁照顾

到底谁照顾月子更好一些?自然要看婆媳关系、母女关系以及性格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但是不建议婆婆妈妈一起照顾。

因为婆婆和妈妈照顾的侧重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尤其照顾这么亲密的人,很容易闹矛盾。

不如综合考虑,由最适合产妇身心恢复,又有精力体力照顾孩子的一方照顾。

晨光微晓,俩娃妈,青云计划获得者,专注育儿、阅读、英语。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英语专业,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谢谢邀请。

作为一个刚刚剖腹产42天的新手妈妈来说,婆婆和亲妈一起照顾月子,不!靠!谱!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我妈和我婆婆一起照顾我,说是照顾,都是为了我好,却让我身心俱疲,导致我有了这样的认知,觉得婆婆和亲妈一起照顾月子,是非常不靠谱的。

月子里,我亲妈以我为主,也很爱孩子,但她认为新生儿虽然娇气,但毕竟是健健康康的,而我经历了这样一场手术,身体收到重创,所以重心放在了如何让我更快恢复身体上面。

婆婆以孩子为主。她大多数时候关心的是孩子冷了饿了尿了拉了,尤其是在我出院回家能自己下床活动之后,要说对我也挺上心的地方,那就是关心奶够不够孩子吃。

本身婆婆和亲妈关心的点就不一样。

我亲妈埋怨婆婆只知道孩子怎样怎样,却不知道要让这个生孩子的人先养好身体,才能哺育孩子健健康康。

婆婆埋怨亲妈只知道管大人,大人是成年人了,知道提出需求,何况女人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至少大部分女人都要经历,多平常的事儿啊,而宝宝还是个小婴儿,应该关注孩子多一些。

虽然她们都没有把对对方的不满表现出来,维持了表面的平和。但是彼此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暗暗憋着对对方的不满。

总之整个月子,亲妈和婆婆就像在暗暗斗法一样,谁也不相让谁。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我觉的最好的方案是两人换班伺候,其实用不着那么多人。孩子小以躺为主,也就是换个尿片,用尿不湿更方便。然后一大任务是照顾产妇,也就是做做饭,搞个卫生,洗洗涮涮的一些活,一个人就可以了。两个人在一起反而倒不好,互相嫌弃兹生矛盾。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如果条件允许,婆婆和妈妈育儿理念一致,一起照顾月子当然最好不过了。

很多产妇坐月子,因为没有和婆婆生活过,突然因为坐月子住在一起,朝夕相处。婆婆很想悉心照顾媳妇,让宝宝和媳妇都得到最后的照顾,可是生活习惯差异,对媳妇生活饮食不了解,怎么做都得不到媳妇欢心。媳妇呢,觉得婆婆这样做不好,那么做不对,要么不好意思说,要么说出来,两个人都不好受。月子坐的,婆媳两个人都煎熬。

要是婆婆在媳妇坐月子请亲家母过来一起照顾就好多了。亲家母了解女儿的一切,母女两也有话说说,月子里得到自己亲生母亲的照顾,媳妇也很开心,婆婆也松一口气。婆婆和妈妈两个人育儿理念一致,照顾月子里有商有量,一家人都和和睦睦的多好。

但是,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婆婆和妈妈一同来照顾月子,出现分歧。婆婆说月子应该这样做,妈妈说月子应该那样做,到底是婆婆对,还是妈妈对,媳妇左右为难。要么忍忍月子过来了,要么婆婆和亲妈不和,大吵,发生争执,一发不可收拾,亲妈气呼呼的离开。月子坐的那个窝火,婆媳关系也出现矛盾。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月子,你说靠谱吗?靠谱也不靠谱。主要是看婆婆和妈妈的关系,相处模式了。

婆婆和妈妈一起照顾坐月子,靠谱吗?

我小姑子生两个都是我婆婆去伺候的。快到预产期她女婿就去接她了。小姑子自己的公公婆婆天天喊一堆人在那打麻将,也不怕影响产妇小孩休息,而我婆婆什么活都得干还得带大的睡觉,还得帮女婿,女儿,外孙,外孙女洗衣服,手洗还一个个分开洗。小姑子自己的婆婆就是买菜煮饭。小孩子洗澡换尿不湿从不沾手。可是我婆婆还高兴的很,心甘情愿,而我娘家没有父母,都去世多年。第一个月子叫她来,她百般不愿,处处生事,天天给我吃剩面条,,我还拉肚子拉到输液,还感冒现在变成鼻咽炎已经三年多!第二个我学乖了,自己存钱请的月嫂,我们也经济不宽裕,但是为了自己身体好没办法,结果出了月子月嫂一走,我婆婆又开始天天剩菜剩饭,我又三天两头打针住院,,,现在我都自己做,孩子40天了,洗衣服,拖地买菜做好孩子洗澡,我都已经来,她就帮我下午接一下她的。可她还天天喊着腰疼胳膊腿疼天天要回老家,算了,过两天给她回去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